首页 中医 第164页

中医 第164页

  • 中医药院校探路“智慧”教学

    中医药院校探路“智慧”教学

    10月14日,国家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在京启动,致力于打造由中医药行业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知识服务三个子平台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行业级互联网平台,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全新教育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流通共享。 当“互联网+中医药”由概念逐渐转为现实,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尝试触探“云端”,多家中医药院校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中医药教学改革探索“智慧”之路。...

  • 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中医学

    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中医学

    李经纬先生治中医史,凡50余年,他在中医医史研究上堪称泰斗。中医一贯很少谈史,尤其是理清学科发展脉络的历史,更是罕见;但如果不谈历史沿革,一门学科就难以立足。中医又经常强调自身的悠久历史,借此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而涉及社会变迁、科技发展、气候发展,具有历史观念的中医学科合乎逻辑、理性的发展梳理却付之阙如,这就很难取信患者和学者。 中国人自古有治史的传统,档案管理和文献整理比其他古国严整有序。在学科史方面,天文学史、地理学史、职官史、制度史,因为与政治息息相关,历代整理都颇为系统;但因为我国古代历史是以政...

  • 中医辨证治老年“嗜睡"

    中医辨证治老年“嗜睡"

    中医认为,嗜睡主要与脾虚湿 盛、中气不足有关,老年人常因阳气 不足、脾气虚弱,出现困倦无力、昏 昏欲睡。中医辨证治疗嗜睡症效果 不错,副作用小。 一、脾气虚弱型症见精神倦 怠,嗜睡,饭后尤甚,四肢困乏,食少 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弱 无力等。治宜益气健脾,方用香砂六 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茯苓、石菖蒲、山。 药、泽泻各12克,白术、陈皮、半夏、 砂仁、远志各10克。煎分3次服, 日l剂,连服7剂。 二、痰湿内困型症见困倦欲 睡,伴头重如裹,四肢困重,纳食减 少,胸闷欲呕,口粘不渴,咳吐白痰, 舌苔...

  • 中医药人地下抗战

    中医药人地下抗战

    在战时,医药对于交战双方以及普通百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医生或药店的身份有时相对中立。但医药界人士也有一腔爱国心,在抗战期间,不少中医药人在敌后继续执业的同时暗中为抗战服务。 乐氏族人暗抗日 同仁堂乐氏家族,分支众多。抗战时同仁堂在北京继续营业,不时要应对日寇的骚扰。而此时,乐家的子弟中,有的暗中投身了地下抗日。其中达仁堂五股东之一、乐达仁的侄女乐倩文,加入了北平抗日杀奸团。这是一个爱国中学生组成的地下组织,经常开展刺杀汉奸活动。乐倩文经常参与活动。1940年7月7日,日伪《新民报》编辑主...

  • 莫用西医思维捆住中医的手脚

    莫用西医思维捆住中医的手脚

    最近看到一则旧医案:一名男性患者心肌扩大,危在旦夕。名老中医李可连开三剂药:第一剂附子200克,第二剂400克,第三剂500克,病势开始趋缓,调理一周后出院。大剂量使用有毒的附子去救命,恐怕成为绝唱。如今,不少医生为求自保,担心因此惹麻烦吃官司。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制约疗效的恰恰是药量。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对中药剂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一定的效。重剂起沉疴,方能挽狂澜于顷刻,扶临危于既倒。如果剂量过小,对于...

  • 李约瑟与战时中医药科研

    李约瑟与战时中医药科研

    考察中国荐论文 以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于1942年来到重庆,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来华之前,李约瑟在鲁桂珍影响下,已经对中医药有所了解。鲁桂珍出生于医药之家,“鲁桂珍是鲁茂庭(字仕国)的独女。她有两位弟弟。鲁茂庭是南京的—位富裕药商。她曾在上海雷士德研究所工作,当时伊博恩认为传统中医对脚气的食疗方法有合理性,指导鲁桂珍等进行了一次用西代科学检验中国传统医学疗法治疗脚气的尝试,治愈了80名患脚气的纱厂工人。1937年鲁桂珍来到李约瑟的英国实验室...

  • 面对医改新要求,中医医院怎么办

    面对医改新要求,中医医院怎么办

    目前新医改提出很多新要求,使中医医院的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中医医院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逐步形成了市场化资源配置下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以广东省为例,要求到2017年从现在民营资本的服务量不足10%增加到30%,这是一个巨大的目标。不管怎么说,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大潮不可阻挡,中医医院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取消以药养医,补偿机制发生重大变化。过去药品、政府投入、医疗业务收入这三个补偿渠道现在减为两个,医院的损失收益如何弥补?我初步了解目前几个试点的城市,尽管经...

  • 中医综合治疗符合瑞士临床需求

    中医综合治疗符合瑞士临床需求

    小小的瑞士分为三个语言区域,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因此,3种语言都是官方语言,其中德语区的人口最多,占70%左右,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医诊所的密度也高于其他地区。 针灸在瑞士概指所有中医治疗 针灸,德文叫Akupunktur(读音为阿库庞克吐),意大利文是Agopuntura,法文跟英文一样Acupuncture,读音都差不多,因为都出自拉丁文,指的是针刺疗法。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国内也存在的误解,即把针灸中的灸法忽略了。在临床上,这种误解走得更远,因为老外们提及针灸时,既是指针刺...

  •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加速中医药发展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加速中医药发展

    “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那么作为中医药大国,我们应思考如何让中医药在“一带一路”中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世界大街小巷开满灿烂的“中医之花”,让全球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

  • 信息化助力中医院发展

    信息化助力中医院发展

    数字化影像、数字化医生和护士工作站、全面的电子病历管理、智能的医院管理系统、快捷的远程协助会诊......这些你能在西医院看到的信息化建设浪潮,已经在中医院内蔓延。今后,中医院将大步迈入“互联网+”时代,让中医药更方便快捷地服务于百姓。 众所周知,中医药信息化是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启动的“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工作中,确定“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平台,实现省、市...

  • 中医是辩证哲学 西医是形而上学

    中医是辩证哲学 西医是形而上学

      @仝小林北京:   丸者缓也。绝大多數慢性病,均可用丸、散、膏、丹慢调,累积起效。汤药,主要用于急危重症,汤者荡也。然而,常常看到医生,几乎全开汤药,而且一个疾病,从头至尾,汤药一贯到底。既违背汤、丸使用的基本原則和规范,又浪費了大量中药材。   @毛里求是_20251:   中医是辩证哲学,西医是形而上学。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是证据医学。中医是辨证论治,西医是辨病论治。中医是古代医学,西医是近代医学。中医是中国的,西医是西方的。中医是宏观的,西医是微观的。中医是定性的,西医是定量的。   ...

  • 中医处方怎么看?

    中医处方怎么看?

    中药处方由一味或多味中药组合而成。虽然不像西药处方那样夹杂着拉丁文或英文缩写,也没有什么生僻的汉字,但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想要看懂还真得下一番工夫。 药名前标加工方法 在药方中,医师一般会在开出的中药前冠以“生、煅、炙、炒”等字样,表示的是这种药材要经过怎样的加工程序后才能入药。 生,代表这种药材可以直接使用;煅是将药物直接置于炉火之上或放在适当的容器中进行煅烧,以增加药物的收敛作用,减少副作用或改变药物的性质。 以瓦楞子为例,它是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又叫蛤壳。...

  • 中医讲究“中庸之道”

    中医讲究“中庸之道”

    关于中医,历来争议颇多。尤其是对于中医为什么要姓“中”的问题,大家更是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中医特指“中国的医学”或“中国的医药”,把中医上升到民族高度,认为要不是有中医在救死扶伤,中华民族难以绵延至今。 也有人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医、西医,只有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早已过时了,唯有西医才是科学的,代表着主流医学的发展方向。 其实,无论是把中医捧上天去还是贬得一文不值,均有失偏颇。虽然中医是“中国特色&r...

  • 中医药应助力公共外交

    中医药应助力公共外交

    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经这样说,人与人都会有交往,与本国人的交往属于“内交”,与其他国家人的交往就应该属于“外交”;外交并不神秘,也无奥妙,需要的是在交往中时时、事事、处处能够体现国家的主权、形象和政策。尽管此话被有些人看成笑谈,但我依然“痴心不改”,顽固地坚持这样的看法,并把各种各样的对外交流和往来都视为“外交”行动,不管它是政府外交,还是公共外交。当然,不同身份的人在对外交往中的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含义不同,作用也自然不同...

  • 传统中医学离精准医学目标更近

    传统中医学离精准医学目标更近

    “精准医学”计划,由引领全球科技进步并以西方医学居主流医学地位的美国科学界率先提出,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精准医学”的核心是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人特征,量体裁衣式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与传统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美国的精准医学计划,把肿瘤治疗作为短期目标,其长远目标则是将其应用拓展到健康和卫生保健等诸多领域。这预示着,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传统中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个体化医学理念将逐步取代在医学界统治三百多年...

  • 对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

    对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诠释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现代化迫切需求现代中医理论。然而,关于现代中医理论应当如何建立,以及应当建立起什么样的理论一直是国内外中医药同行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此前,我们已经提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创建与其学科分化探索”;中医现代化的目标:建立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已是学术界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共识。 由此,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首先要明确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全新概念及其...

  • 中医外科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医外科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医外科学手术源流   中医外科学手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隋唐时期,宋代以后则更加成熟。但至宋以后,中医外科手术一直停留在切开疗法、烙法、砭镰、挂线、结扎等浅表手术的层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医外科手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中医外科手术水平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中医学某种程度上可谓起源于中医外科。早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易遭受动物咬伤、冻伤等不测,且当时战事纷争,创伤、流血现象普遍,人们在自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外科疗法,如伤口包扎、压迫止血...

  • 关于中医的科学之辩

    关于中医的科学之辩

      ●要评价一个学科的科学与否,一是看它有没有依据,有没有道理;二是看它有没有用、能不能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医是一门科学。中医讲究读经典、拜名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的临床。读经典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拜名师是学习今人的经验,而多临床则是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说,中医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学科。   ●中医药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应用古代哲学思想获得最佳效果的学科之一。同时,中医药学又在具体实践运用中折射和升华出不少宝贵的哲学思想,因此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应用于科技的...

  • 发挥中医特色 发展综合实力

    发挥中医特色 发展综合实力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坚持“发挥中医特色、发展综合实力”的发展战略,以“仁心仁术、福泽民生”为宗旨,打造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立足永川服务渝西百姓。   探索中走出新路发展中彰显优势   2012年,该院总资产同比增长17.54%;医疗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为61.91%,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为38.19%;收治住院2.3万人次,同比增加23.87%,治愈好转率99.6%;诊疗43万人次,同比增11.04%;急诊5968人次,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6.67%。...

  • 石成金的中医情怀

    石成金的中医情怀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知名学者,先前随师学习中医药学,之后放弃了研读岐黄之术,但又始终热心于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实践,进而精通医道、谙熟医理、通晓养生。别树一帜,受到推崇。 他,就是清代的石成金。 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生于1659年,江苏扬州人。他儒、释、道皆通,医理医术俱晓。一生以教书著述为主业,笔耕不辍,撰有《知天镜》《舆地管见》《人镜图说》《圣学正字》《四书浅说》《有用文章》《万金藏》《医学心法》《金刚经石注》《补天石》《新闻集异》《雨花石》《通天乐》等数十种著作,并汇编成被世人喻为&ldq...

  • 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

    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

      背景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有力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学术研究探索向项目建设发展转变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组...

  • 中医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中医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9月23~24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与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承办的“全国中医院院长高级管理研习班”第八站在哈尔滨市举办。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学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说,公立中医院管理是一门复杂的课程,与同级专科医院相比,中医院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更要加强中医医院管理建设。目前黑龙江省正处在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的重要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高中医院院长...

  • 治未病的中医预防保健

    治未病的中医预防保健

      对于本单位急需的专业人才,参加供需见面活动,现场却鲜有人问津,甚至空手而归。这是日前在上海市2013年中医住院医师供需见面会上,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历的尴尬。   据介绍,目前上海治未病的中医预防保健模式已在社区广泛推行,社区机构十分期待中医师以及针推、康复等专科医师的投身加盟,而专业人才似乎并不领会这份期待,在其他城市这种情况可能同样存在。鉴于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花大气力,探索建立以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为重点的中医专业人才流动机制,通过采取提高基层待遇,提供发展平台,创造适宜环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 读名著品中医之《西游记》

    读名著品中医之《西游记》

    《西游记》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中写道:陈光蕊的妻子是“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中西梁女王也是:“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斜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说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柳腰微展鸣金珮,莲步轻移动玉肢。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

  • 中医说不清治病机理?如何才能让中医解释自己?

    中医说不清治病机理?如何才能让中医解释自己?

    中医要说清楚治病机理,有效的途径与出路可能是回归中医原有话语系统——让中医自己解释中医,把“西化&rdqu...

  • 徐经世:中医“治未病”理念溯源与再思考

    徐经世:中医“治未病”理念溯源与再思考

    “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其源于医疗,又不限于医疗,是具有中医原创性的健康认知体系,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 今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因“嗜欲劳目,淫邪惑心”而出现“欲而不达,郁久成疾”的状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更需要通过调节精神情志,使全身气机出入升降通畅...

  • 追思熙明同志 共推中医药事业

    追思熙明同志 共推中医药事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张文康: 追思熙明同志,共推中医药事业 我对熙明同志的第一深刻印象还是我当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的时候,当时在一次会议上,我跟熙明同志有过亲切的交谈,他就像一位兄长,亲切,随和,很有信心和大家在一起把地方和军队的药政工作做好。 第二个深刻的印象是我从总后卫生部调到国家卫生部之后。熙明同志在广州出差时突发心脏病,我到广州去看望他。从那时起到现在二十多年来,熙明同志一直战斗在中医药岗位上,为中医药而奋斗,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第三个深刻印象是熙明同志很重视中医药的基...

  • 民间中医是中医之根

    民间中医是中医之根

    我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对民间中医有着深厚的情感,并始终认为,民间中医是中医之根,是中医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溯岐黄下迨至今,民间中医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间中医古称走方医,即走动在民间的医生,又称草泽医,串医,俗称走方郎中。他们“负笈行医,周游四方”。清代著名医家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对走方医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所录大量单方、验方和疗法,包括内治、外治、急救等各科方药,充分体现了走方医贴近民间,及其“简、验、便”的治疗原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 青蒿素专利旁落给中医药知识产权敲响警钟

    青蒿素专利旁落给中医药知识产权敲响警钟

    2015年10月5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着发现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摘得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中国科研人员大多没有专利保护概念,也不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此前中国科研人员在青蒿素上的很多论文在发表前,并没有对新的化合物(青蒿素)、制备方法(乙醇提炼)和用途(治疗疟疾)等方面及时申请多个国际专利,而美国、瑞士国家的研发机构和制药公司便开始根据中国论文披露的技术在青蒿素人工全合成、青蒿素复合物、提...

  • 中医五脏并非解剖生理概念 而是结构性功能概念

    中医五脏并非解剖生理概念 而是结构性功能概念

    中医五脏不是解剖生理之实体概念,而是结构性功能概念。它以“四时法则”为核心内涵,同时吸纳了解剖形态的意象思维结果,并纳入到气-阴阳-五行方法论的推理模式之中,是中国式系统思维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概念。经过二千多年医疗实践的验证与完善,成为独树一帜的传统生命科学和医学概念与术语。 中医五脏不是解剖生理概念,是一个初级问题,中医初学者就必须明了;然而又是一个高层次问题,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很难作答。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虽然也写明了五脏是一种功能性概念,但如何由...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