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72页

中医 第172页

  • 含“灵宝”的中医方剂

    含“灵宝”的中医方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就有千千万,因此研究地名也成为一门学问。要说最与道家结缘的,与中医关系最密切的地名,非灵宝莫属。   “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为神灵宝贵之意。晋朝葛巢甫附会引申,造作《灵宝经》30余卷,勾划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谱系。经南朝刘宋的陆修静的弘扬,灵宝派大行于世。灵宝天尊居三清的第二位,由元始天王的赤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手捧玉如意。   灵宝作为地名,与唐玄宗改元有关。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曾...

  • 中医“八纲”

    中医“八纲”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中医为了对种种疾病进行分门别类,运用了“八纲”。      八纲的概念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如“八纲”示意图)。临床上,阴证多指体内阴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虚寒证,阳证多指体内阳...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中医
  • 地理环境影响中医药材治法

    地理环境影响中医药材治法

      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本文所指的地理环境为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地、山脉、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风貌。对中医学而言,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体体质、疾病类型、治病方法、道地药材、民族医药以及医学流派的不同,对医者医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地理环境影响人体体质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导致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体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它汇集了中华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形神统一的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以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同时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古代儒、释、道等诸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医文化特色。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中医治病“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异病同治”

    当一个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时候,西医用药的时候往往会分开来考虑,也就是说,每一个病都用上一些药物。这样,病人常常会抱怨:“为何每次都要服用一大把的药物”,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而中医治病则不同,尽管一个人同时患有不同的疾病,中医认为是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在不同的身体部位反应出来而已,其主要病机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综合考虑。接下来我说个简单的病例。 王爹爹78岁,因前列腺肥大、小便不能自排住进外科病房,又因为王爹爹患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好,外科医生不敢轻易给他做手术,只建议在他的...

  • 中医特色并非“中医独有”

    中医特色并非“中医独有”

      对中医特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坚持和发展中医特色的基本前提。中医特色是对中医本质特征的反映,如果对什么是中医特色没有一个基本把握,也就无从去谈中医的发展。中医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所以在中医特色的把握上相对复杂一些。但是,无论多么复杂,基本的理解还是要有的,如果认识上模糊不清,实践上就会迷失方向。   中医特色并非“中医独有”   一般认为,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

  • 津门中医大师打破“术不传三代”

    津门中医大师打破“术不传三代”

    他们都是蜚声津冀的名医,均出生于1912年,如今故去,却经历各异。在谈起哈荔田、何世英和郭霭春三位津门中医大师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曾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逝去的背影组成,有人来去匆匆、两手空空;有人则步履铿锵、造福桑梓。三位先生一生以育人、救人为己任,直到走进历史,义无反顾。”回顾他们的从医岁月,记者对中医传承感悟很多。   打破“术不传三代”的哈荔田   他一生以自己是布衣中医为荣。晚年拒绝出专家门诊,在家为广大患者义诊。在突发疾病去...

  • 中医坐堂 本是传统

    中医坐堂 本是传统

      如今,不论县或省中医院,院长出诊似乎已成常态,如果坚持常年出诊,好处多多。   县或省中医院院长,一般具有高级职称,是县与省的名医。名医兼院长职务,让很多患者慕名而来,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而院长呢,常年出诊,会更多了解地方病,更多地听到老百姓的呼声,不仅有利医院的管理,还可能为科研寻找到突破口,在实践中提高医院的业务与科研水平。   院长常年出诊,始终处于医疗前沿,置身于医院职工之间,利于体察职工的苦与乐,同大家打成一片,减少上下级之间的距离感。常年出诊,院长会把好医德、好医风直接带给医务人员,通过...

  • 从哲学看中医 从使命看中医

    从哲学看中医 从使命看中医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作为外行来谈中医,确有“华佗门前卖药方”之感。但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而扶持之,促进之,总得对上“门道”。由此,我是从哲学看中医,从使命看中医,谈一点想法。   中医发展的前景   中医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几千年来呵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传承不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 中医治病辨证用药量字

    中医治病辨证用药量字

      近日有人撰文提出“药量是中医疗效的生命”(《健康报》2013年3月13日),中医治病辨证用药应该在理、法、方、药后加上一量字。认为“疗效平平责之‘量’”,将中药在方剂中的用量与疗效的关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确,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而中药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举足轻重,至关重要。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用量往往是比较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确定中药用量的因素太多,在确定使用中药在处方中的剂量时,既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如季节的春夏秋冬,...

  • 学习中医的辨证思维方法

    学习中医的辨证思维方法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西学中”活动。一些医务人员,把它仅仅理解为西医学习中医,学会开中药。也有很多人非常茫然,坐在西学中的教室里,头脑中一片模糊。那西学中,到底学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讲一个童话故事。春天,山上的一爿树木又复活了,啄木鸟医生也忙碌起来了,用嘴上长长的手术刀,这里敲敲,那里掏掏。因为树干里长了不少虫子,把树干破坏得不成样子。一股山泉水流经这里,看到啄木鸟满头是汗,忙得团团转,就哈哈大笑着说:“啄木鸟医生,你这里掏了那...

  •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李致重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12月12日第3版以“告别中医西化”为题目发表文章,强调“中西医不可通约”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它不仅违背了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和自然科学(医学)原理,而且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该观点的提出,说明了当今中医学术界某些学者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中医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形式的医学理论。它既非纯古代哲学理论,也非纯古代自然科学理论,而是古代哲学与古代自然科...

  • 老中医方和谦配伍用药经验

    老中医方和谦配伍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方和谦(1923年-2009年),生前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从医60余载,幼承家训,勤于治学,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及肝胆系统疾病有独到之处。专著有《北京市流行性乙脑炎治疗纪实》、《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方和谦》等。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潜心伤寒重扶正   方和谦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考据求源、引经据典的研究,每篇都有撰写的讲稿。他认为中医只有在深刻领会仲景学术的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 梳理中医观念

    梳理中医观念

      梳理中医发展缓慢的缘由,除了自身特点和历史原因之外,应当还有观念的因素。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事物形成的总体认识。它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性,同时又有主观理解,是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集合体。但是,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观念会随时间变迁和认识深化而不断修正。由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性,在与中医相伴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些与对待西医不同的认识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区别西医和把握中医自身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但也必须看到,有些观念因为把握不够准确甚至理解片面,对研究和发展中医...

  •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

      全科医学是建立在世界医学悠久历史之上,由产生于18~19世纪欧美的通科医疗发展而来,目前已日臻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全科医疗为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丰富的内容,其优质高效、连续完整、经济便捷的特点,已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同,并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支柱和三级预防医疗保健网的中坚。   这种新型卫生服务模式,反映出了对人的健康“负全责”的思想,在使公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 国际营养师张劲翀 如何“翻译”中医

    国际营养师张劲翀 如何“翻译”中医

      国际营养师张劲翀将中医理论与西医营养学的知识相互结合,用“现代汉语”对一些晦涩难懂的中医术语做了全新解读,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究竟是如何“翻译”中医的。      气血的解析   气为功能物质   血为营养物质   在中医典籍里,最常用到的一个词就是“气血”。很多人看到“气血”这个词,在直觉上首先想到是“气体和血液”。中医学的解释则是“气和血的统称&rdquo...

  • 中医持方治病可分三类

    中医持方治病可分三类

    中医持方治病约可分为三大类。一曰辨证论治,立法处方,如古今诸名方麻黄汤、归脾汤等。二曰对病专方,如鳖甲煎丸治疟母、阳和汤治阴疽等。三曰单方治病,如青蒿1握绞汁治疟疾(《肘后方》),蛤粉、青黛治咳嗽(《差苍小乘》)等。 今世盛行专科专方治病,追求一方统治某科某病,于医者固然省事,于病者未必尽痊。更有一知半解者,执专药以牟利,鲜有不误人者矣。...

  • 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

    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

      重视功能而轻视实体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突出特点,在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诸多理论支撑中,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探寻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文化基础,找寻其所属文化的原动力,对于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是十分必要的。   儒家生命伦理的特质及精髓   《汉书·艺文志》称儒家“留意于仁义之际”。从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开始,“仁”就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仁”是一种极为广泛的道德概念,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 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

    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

      ●人体气机升降调节中,心肾相交为一对,脾胃枢纽为一对,肝升肺降为一对,此配偶之功,如此,各显其功,各得其衡,人体气机升降之圆运动自能相谐而旋。   ●《黄帝内经》有脏气法时观,再深化一步就是人体的升降法时。古人之论,多喜以年之春、夏、秋、冬,而临床之证,未必都经四季,故变之为昼、夜、晨、昏应更具实操性。   中医学本为体道之学,作为本原之道,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作为规律之道,中医学更多的是参照阴阳、五行规律与法则。故由本原之道所演,天人合一、道-理相贯之气在人体的运作,...

  • 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切 中医更是如此

    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切 中医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中医有两大精髓,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就整体观而言,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作为人与自然来讲,《灵枢·岁露》说得很清楚:“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然而,这个自然主要是指季节气候和地区方域,前者属于气象学的概念,后者属于地理学的概念。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中医所说的“天&rd...

  • 中医特色是中医本质的体现

    中医特色是中医本质的体现

      读了皋永利先生“对中医特色应有的理解”一文,笔者认为他并没有讲清楚中医的特色是什么。他说“中医特色是中医本质的体现”,那么这个本质又是什么呢?他也没有阐明,仅仅论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阴阳学说。然而,他又说整体观不是中医独有,“西医也很重视”,“就不能称其为中医特色”,而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它也不是中医独有的”。这就有点矛盾了,究竟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是否属于中医的特色。皋先生对此好像是否...

  • 何谓“过度相信”中医?

    何谓“过度相信”中医?

      在科文并茂的今天,对于中医的不同认识一直存在并一度愈演愈烈,其中有两种态度颇令懂中医、从事中医事业的广大同道所纠结,一种态度是对中医“完全不信”,另一种态度则是对于中医“过度相信”。尽管前一种态度好像更为激进,然在笔者看来对于中医的“过度相信”却更容易让中医蒙蔽于怪力乱神,甚则深陷于唇枪舌剑的风口浪尖。   何谓“过度相信”中医?笔者认为,盲目认定中医极为伟大,能够解决人类健康上所有的问题,把中医看做&ldq...

  • 初识药引子 不是学中医而是散文

    初识药引子 不是学中医而是散文

      初识药引子,不是学中医,而是读鲁迅散文的时候。   鲁迅在散文《父亲的病》里说,清代名医叶天士给人治病,只在人家的原药方上加了一味梧桐叶,百治不愈的病人就被治好了。据说当时是秋天,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以梧桐叶携带的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病愈。这梧桐叶就是药引子,神秘而有趣。   叶天士是清代名医,擅治情志病。而情志病,最好的良药就是药引子,越神秘越有效。当然神秘之中是有科学道理的。叶天士就非常懂得怎么利用药引子来治疗情志病。他曾治一个患癔瘫的妇女,患者双下肢不能动,瘫痪在床,之前看过不少医...

  • 玄奘中医“五不翻”理论

    玄奘中医“五不翻”理论

      “五不翻”理论是玄奘法师根据自己从事佛经翻译实践所概括出来的五种适宜采用音译的情况,其在本质上是关于音译法的五条适用原则。本文本着“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并结合中医翻译实例进行逐条剖析和解读,以便更深刻地把握音译法适用原则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医汉英音译实践。   “秘密故”原则   “秘密故”是指一些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咒语、密语,应保留其原有的发音不变,故不宜意译而应采用音译。如“陀罗尼&...

  • 中医所言之魂魄

    中医所言之魂魄

    ●中医所言之魂魄与民间相较,更倾向于实用,只探在生象,不究身后景。中医更多关注的是以之为概念的相关心理、生理与病理现象。   中医教材通常有一怪现象,“魂魄意志”几个字虽不少见,但解释却常语焉不详,没有展开来说。中医学的这种学术尴尬,皆因“魂魄”二字,与民间所言的“魂魄”字眼一般,似带巫韵,于是就成了一个学术心理上的无形雷区,怕一碰就会连累中医被疑为迷信或唯心。但“魂魄”的内涵于中医,真如民间?真有那么难说明吗...

  • 中医疫病预测预警对当前流感分析

    中医疫病预测预警对当前流感分析

      ●我们依据2012年春寒湿伤于外、少阳郁于内的气候和运气特点,提出当时流感的病机为外寒内热,推荐使用九味羌活、柴葛解肌等方,疗效快捷,且愈后少见咳嗽等后遗症。   ●龙砂医学流派清代名医姜健善于针对每年的不同运气配合使用“三因司天方”,我们临床验证有可靠疗效,针对癸巳年(2013年)司天之气的运气方是“敷和汤”,可供参考。   对2012壬辰年疫情预测回顾   2012年元旦前后,流感发生较多,台湾B流感死亡多人,香港和深圳都有禽流感死亡的报道,猩...

  • 中医振兴需铁杆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振兴需铁杆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多年所倡导的,其对“铁杆中医”作了如下的诠释:“立足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之上,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他们是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熟练掌握辨证论治,能运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为病人解除疾苦的医生;他们是有科学的头脑,有广博的知识,能与21世纪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优秀人才,乃铁杆中医也。”   “铁杆中医”首先需要的是一个“铁&rdquo...

  • 中医粥油 晚餐必须喝粥

    中医粥油 晚餐必须喝粥

    老人说:忙时吃干,闲时喝稀。喝稀饭在北方被认为是生活恓惶的象征。但在现在营养过剩的境况下,你在早上吃了鸡蛋,中午吃了牛肉或是有地沟油嫌疑的街头盒饭,那晚上喝粥! 粥熬好后,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中医里叫做“米油”,俗称粥油。它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可以和参汤媲美。它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补益肾精、益寿延年及养颜的功效。 1、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温度超过60摄氏度就会产生糊化作用,熬煮软熟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非常容易消化,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 2、增强食欲,...

  • 西医诊断  中医辨证 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

    西医诊断 中医辨证 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

      西医重视局部中医重视整体   现代医学乘坐了现代科技的快车,使其突飞猛进,尤其利用现代大工业提供的先进仪器,对疾病的局部了解得一清二楚。原子弹的爆炸为医学带来了X光机,核素的发明为医学带来了PETCT、ECT,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为医学带来了CT等。尤其是各种内窥镜的产生应用使西医对疾病的局部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为中医带来多大的帮助,X光看不见相火妄动,电子计算机看不到木火刑金,中医始终还是延用传统的整体观念诊病。这些整体观念因为时间悠久,又是临床实践的产物,在临床上能够起到...

  • 哲学是中医的灵魂与方法

    哲学是中医的灵魂与方法

      中医以中国哲学模式,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通过观察世界来认知生命活动,反过来也通过对生命体的内视、感悟与体验来认知世界,把人与世界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身国一体论”。   研究人的生、长、壮、老、己时,注重摄生与疾病的防治,以追求生命的“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良好状态为最终目标。因此,中医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其独特的思辨规律与方式,坚持中医的思辨方式才能成为好中医。   哲学是中医的灵魂与方法   中医学的构建来源于黄老学说,《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