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第109页
-
眩晕保守中医针灸治疗方法
针刺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 颈源性眩晕, 是指椎动脉外段受到各种颈源性病变(颈部 软组织异常解剖结构改变及继发性骨质增生等)因素的影响导 致其供血障碍从而引起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 征, 同时可见头痛、 颈部僵硬疼痛、 上肢乏力等症状, 严重者可导 致昏厥、 猝倒等发生 [1 ] 。目前, 国内外的学者大多数认为, 颈源 性眩晕可能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神经、 体液以及血管本 身的病变具有密切关系, 其具体发病原因仍然没有完全清楚。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按摩推拿、 针刺治疗、 神经阻滞...
-
颤证中医药治疗 调养防变随症加减
颤证是因内伤或外邪引起筋脉失养,出现头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颤证病位在脑、筋脉以及肝、脾、肾,病初源于肝,日久累及脾、肾。其病理因素多源于风、火、痰、瘀、虚。病因病机以肝阳上亢、阴血亏虚多见,并治以平肝潜阳、滋阴养血息风法。颤证常见于西医学中的帕金森病。据流行病学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帕金森病的患病数高达300万人,其中65岁以上发病率为1.7%左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西医常以左旋多巴、雷沙吉兰类神经细胞保护剂、吡贝地尔类多巴胺受体兴奋剂单独或综合治疗,但长期服用均会...
-
孤独症中医辨析证机 从心脾论治孤独症验案
汪受传辨治孤独症心脾两虚证的经验 孤独症, 自1943年被首次描述以来, 70余年间人们对于本病的认识与研究成果丰硕, 但也充满争议与挑战[1,2]。本病是以社会交往与语言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 临床多3岁前起病。过去孤独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 但自1980年来, 其发病率一直在持续上升。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孤独症可能远比想象中更为普遍[3,4]。 中医古籍无此病名, 但有诸如“童昏、语迟、清狂、无慧、胎弱、视无情、目无情&r...
-
癫痫的诊治经验 中医病案举例
郑绍周运用芳香开窍药物治疗癫痫经验 癫痫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分为大、小发作两类。小发以短暂性的愣神、两目呆滞、四肢乏力为主要表现;大发作以短暂性的肢体感觉障碍、抽搐、行为障碍、意识丧失、牙关紧闭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可单独出现或几种症状相兼发作,发作后患者出现昏睡,醒后常觉全身乏力、困倦,余同正常人,但易反复发作。癫痫发病原因较多,与基因遗传、颅脑外伤、产伤、脑血管疾病等关系密切。 郑绍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第3、4批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
抑郁症 中医补益药具有抗抑郁作用
补益药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心理障碍疾病, 患者除兴趣 缺乏、 心境持久低落状态以外, 还伴有焦虑、 躯体不适、 悲观、 睡眠障碍、 纳差、 思维迟缓、 意志活动减退、 认知 功能损害、 缺乏主动性等症状, 且具有高患病率、 高复 发率、 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等特点。抑郁症是 危害人类精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节 奏的加快, 其发病呈蔓延之势, 发病年龄逐年下降, 患 病人群逐年扩大。据 WHO 预测, 到 2020 年, 抑郁症 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因此, 防治...
-
人格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人格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对人格与健康关系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多篇章涉及人格与心身健康的内容,这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阴阳五态人格类型学说认为:阴阳含量的多少影响着个体行为、心理、生理特征,并且能够影响到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人的外貌特征、体质类型和心理与行为特征的不同,以阴阳为代码,认为有&ldqu...
-
癫痫通治方 中医临床中可暂不分缓急标本以调理肝脾为主
难治性癫痫又称为顽固性癫痫,通常指无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或占位性病变,但临床病情迁延,经2年以上正规抗癫痫治疗,试用主要抗癫痫药单独或合用,达到患者能耐受最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日常生活者。 国医大师余瀛鳌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任医师、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科研及临床工作多年,临床精于中医内科,尤长于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多种疑难病证。余瀛鳌重视临床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善于汲取古籍中蕴含的学验精华,在治疗难治性癫痫疾患中积累了...
-
血管性痴呆选方用药 中医病案举隅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临证综合征,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智能衰退的器质性病变,治疗效果较差,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约占我国老年人痴呆的60%左右。凃晋文主任医师系湖北省中医大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对脑病疑难病疾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特别在治疗老年性痴呆方面临证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现将其辨治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学术经验介绍于下。 选方用药 中医古籍文献中,关于本病的治疗方药有不少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
-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 当用风药畅气化湿
张允岭,1963年生,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脑病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脑病带头人,中国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主任委员。获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北京市突贡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973)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国家中医药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科技专项1项,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一...
-
焦虑障碍 中医药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法
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 焦虑障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主要参照美国精 神病学会(APA)制定的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 册》(DSM- V) [1 ] 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疾 病的国际分类第 10 版(ICD- 10) [2 ] 推荐进行编制, 采纳的证据分级标准参照刘建平教授提出的关于 传统医学证据分级的建议,发布于中华中医药学 会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中,近年来关 于焦虑障碍的新的临床证据不断出现,需要依托 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更新和解读。针对焦虑障碍, 指南主要提供有关中医药诊断、治疗、预防...
-
颅脑损伤,脑震荡,中医诊治处方
脑震荡为西医病名,指头部受撞击、暴力或跌倒触地后突然昏仆,少则数秒,多则数小时方能清醒,清醒后多忘记发生过程。其主要诊断依据:一是有头部外伤史,二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三是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本病轻者头晕乏力,重者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小便失禁等。若其症状经常发作,则为脑震荡后遗症。常表现为头痛、疲乏、失眠、多梦、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其头痛多不固定,性质为重压感、搏动感、紧皱感等。轻微脑震荡一般休息2周左右症状可消失,但部分患者症状持续3至6个月或更长时间。 中医把颅脑损伤归属于...
-
韩冠先运用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原发性震颤经验
原发性震颤又称为特发性震颤,是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生活状态、饮食习惯及环境因素相关[1]。临床可出现运动症状和非运动性症状,运动症状包括姿势性震颤、动作性震颤和静止性震颤,常见于一侧上肢或双上肢,头部也常累及,下肢较少累及,震颤频率为6~12 Hz;非运动性症状包括认知障碍、个性改变等[2]。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可暂时减轻,情绪激动或紧张、疲劳、寒冷时可使震颤加重。 原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证”范畴。吾师韩冠先教授为洛阳市第二中医院脑病科大主任,从医3...
-
夜间难眠症的一则中医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张士舜擅长治疗各系统良恶性肿瘤及各种疑难杂症。笔者跟师多年,获益匪浅,现将其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一则医案总结整理如下。 宋某某,女,53岁,2022年3月21日初诊。主诉:夜间难眠1月余,伴有烦躁,乏力,纳可,二便调,曾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效不显。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弦微涩。辨证为肝郁血虚,治以疏肝为主,兼重镇安神。处方:首乌藤60g,预知子30g,合欢花30g,合欢皮30g,酸枣仁10g,珍珠母20g,淡竹叶5g,灯心草...
-
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癫痫的药效学类动物实验研究的启示
中医药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治疗癫痫药物的资源。研究证实, 中草药 (如天麻、钩藤和半夏等) 确实存在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治疗癫痫的作用, 且中草药提取物预计可提供更佳的疗效和更少的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1]。笔者发现, 目前国内在中医药治疗癫痫的药效学类动物实验研究上未形成较系统的共识, 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如, 混淆“抗癫痫病理机制”与“抗痫性发作病理机制”作用, 选择了不恰当的动物模型和给药时机来评价药效等, 最终令结论的准确性下降并限制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
-
大肠癌中医辨证论治
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多 种多样,尤其是不能耐受手术及 放、化疗的晚期癌症患者,这些 症状严重地损伤了患者的生存 质量。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在肿瘤 患者的症状控制方面有较好的 疗效。 1.脾胃虚弱型主证:腹胀 便溏,久泻久痢,神疲乏力,少气 懒占,面包苍白,食欲不振,色淡 苔薄白、脉沉缓。洽法:健脾益 气。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气阴两虚型主证:腹痛 腹胀,人便不爽或时有脓血,或 大便秘结,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口干咽燥,五心烦躁,舌红少津、 少苔、脉细数。治法:益气养阴、 健脾和胃。方药:八珍汤加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