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 第14页

名 第14页

  •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 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 读《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有感

    医案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是医家诊治疾病的客观记录,是总结和传授临床经验的重要方法。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纪实性和可靠性。由于中医学源于家传师授,世代沿袭,形成了历代名家在学术上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故中医医案学不仅使历代医家的宝贵临床经验得以保存和传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充实的源泉。一向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近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专家团队编纂的《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一书,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出版。全书共收集近300位名医医案15000余例,800余万...

  • 让中医规培基地“名副其实”

    让中医规培基地“名副其实”

    据《健康报》10月15日报道,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重庆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指出,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后将强化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动态管理,对不达标者实行严格退出机制。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的重要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均启动实施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可谓遍及各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医住院医师医疗服务水平。但不可否认,有些中医规培基地还“名不副实”,硬件不达标,培训不规范,“走过场&rdq...

  • 汇聚一方名医 传承中医文化

    汇聚一方名医 传承中医文化

    编者按:中医药在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通过名医馆、文化馆等建设,不仅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医务人员的素养和凝聚力,还能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提升医院整体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拥有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针灸传承专家郭诚杰教授,各级名老中医36位,汇聚了陕西省中医的优...

  •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 •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 •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确立病名的初衷,才能“本立而道生”,走向道术并重的体系繁荣。 中医与西医的指导理论不同,其认识疾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一样,因此,就有不一样的疾病名称。中西医的病名,分别对应着自己的体系,不能互换,也难以互相取代。 中西医病名强调内涵不同 西医注重疾病的形态...

  • 纪念一代名医王伯岳百年诞辰

    纪念一代名医王伯岳百年诞辰

      王伯岳先生(1912~1987年),字志崇,四川人,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中医儿科学泰斗。   先生出生于三世医家,祖父王崑山念众生缺医少药之苦,不辞艰辛,种药贩药,学医行医,其父王朴诚以儿科为精专,医术精湛,被成都百姓誉为“王小儿”。   王伯岳自幼聪敏,6岁时跟随四川名儒刘洙源攻习文史,16岁时,立志学医,先到成都“两益合”药店当徒学药,遍读医书,并接触很多成都名医之处方。3年出师后,又拜师成都名医廖蓂阶先生门下,...

  • 做好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做好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近些年来,国家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自1990年起,先后遴选认定了3 批1500名有师带徒资格的名老中医,迄今为社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级中医临床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医学术下滑的势头,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间,这些名老中医的经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挖掘、整理,大量有关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论文、专著相继发表、出版,其传承者的学术水平也随之得到了相应提高。 无论从何种角度、用何种方法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总结,都离不开经验信息的采集,而经验信息采集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的深度...

  •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

    •首次采用术语学新方法,制订有关原则和方法及规范流程,并在项目中应用。 •首次系统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推进系统化、规范化。 •首次阐释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及其规范的难度,引入考证法,提高规范的科学性。 •建立一套适合中医术语规范的研究新模式。 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等领衔完成。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包括两个已经完成的科技部项目,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

  • 名医名家开讲坛 弘医书苑奉岐黄

    名医名家开讲坛 弘医书苑奉岐黄

    北京弘医书苑持续举办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公益讲座。前期讲座中,王琦教授、裴永清教授、魏雅君教授、刘燕池教授、傅景华教授、贾春华教授分别讲授了《经方之道与启悟》《咳喘病的中医治疗》《肝炎病的中医治疗》《活用经方治风湿》《一方可治多病》《外感热病的中医治疗》《抵挡汤古方活用》《中医治疗不孕不育》《黄褐斑的临床证治和研究》《药治之审病求机》《张仲景合方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等专题。 讲习班讲授经典、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免收学费,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医人能够将原汁原味的中医继承弘扬。专家们传授的学术思想及宝贵的临床经验让...

  • 名贵木材泡水防病?

    名贵木材泡水防病?

      木材细末泡水也能有保健功能?日前,本报接到读者报料,有人将一些名贵木材的锯末用来泡水饮用,可以降血脂,还能防癌治癌症。事实是否如此?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了解。      读者报料   红豆杉能降血脂、防癌?   有读者表示,几个月前,听闻南宁市一名房地产老板血脂高,便找到一个木材厂要了红豆杉的锯末用来泡水饮用,不久后发现血脂真的降下来了,便又购买了很多红豆杉做成的杯子作为日常饮水用品,“据说还能预防癌症”。红豆杉属于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据说,这种木材用好了,不仅能降血脂,其特有的紫杉醇类...

  • 精通医道 名医傅山

    精通医道 名医傅山

      明末清初,山西阳曲(现在的太原市)出了一位名医叫傅山,他精通医道,发明了不少补养药品,像“二仙和合丸”“八珍汤”等方剂,至今还在山西、河北一带流传使用。   傅山有个“怪脾气”,专爱给穷人治病,有时甚至不收诊费,他最不愿为富人“效劳”,他说:“穷人病一个,挨饿一家人;富人有钱有粮,生病没关系。”富人们为了能让傅山看病,往往要改头换面扮成穷人去求诊。傅山一旦发现富人“乔装打扮...

  • 宁肯背骂名的老中医

    宁肯背骂名的老中医

    清朝初年,江苏常州城里出了一位姓魏的老中医,被人们戏称为 “神医”。 有一次,魏神医到一个危重病人家看病,他走后病人枕头下放的十两银子不见了。那银子是病人的儿子刚刚借来,预备给老人请医买药用的。病人的儿子听信谗言,怀疑是魏神医拿了,便手捧一炷香,跪倒在魏神医的门前。 魏神医很奇怪,问他这是干什么?病人的儿子委婉地道出了疑、情。没想到,魏神医听后,痛快地承认了下来,并说:“确有此事,因我有急事需要银子,手头一时不便,就悄悄拿了你家的银子应急用了。我本想今天去给你父亲诊脉时,再偷...

  • 注重传承 造就名医荟萃

    注重传承 造就名医荟萃

      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河南省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中医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迎来了她60岁的生日。经过一甲子的发展,医院已经如一名广场前迎接检阅的战士,胸前挂满金灿灿的荣誉勋章!她是全国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连续多次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决定把医院的60年院庆全部...

  • 儿科名老中医 徐小洲

    儿科名老中医 徐小洲

    上海曙光医院徐小洲主任医师是一位儿科名老中医,生于1919年,鲐背之年仍动作敏捷,毫无龙钟老态。徐小洲说,近年还在儿科专家门诊为小病人服务,每听到病儿恢复健康后称他一声“公公”’,他心里比吃丁蜜还甜。 行医重医德,随访不畏难 徐小洲一生行医,在6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他非常重视随访。他觉得,没有随访就不知行医的最后结果,就不能算是治疗结束。人们常说“百行德为首”,行医更是要以德为先。“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是美丽的花朵,祖国的未...

  • 访江淮名医赵海仙故居

    访江淮名医赵海仙故居

      江淮名医赵海仙的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大街舒家巷15号,人称赵海仙洋楼。去年寒假我拜谒了赵海仙故居。   赵海仙,名履鳌,字海仙,晚清名中医。之所以字闻于民间,导游说,这与他给东海龙王看病的传说有关。   东海龙王在一条小河里喝水时,不小心将蜈蚣精吸进了肚子。蜈蚣精进入龙王身体后爬进了它的脑子里,渴了就喝龙王的血,饿了就吸龙王的脑髓,不舒服时就在龙王脑子里闹腾,闹得龙王的脑袋常常钻心地疼,还时不时有一、两滴黄水从鼻孔中滑出。因为不知道是喝水时落下的病根,因而龙王四方求医都治不好。   听说赵...

  • 挖掘名医“验方”  让中药恒久飘香

    挖掘名医“验方” 让中药恒久飘香

      在国内制药行业同质化竞争越演越烈的背景下,谁能在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率先掌握自主创新的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引领地位。这一方面,以“创新、高质、惠民、奋进”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扬子江药业集团显然已完成从“扬子江制造”到“扬子江创造”的华丽转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9年至2012年,扬子江药业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前三甲,独家产品香芍颗粒填补了国内治疗妇女经前期综合征的市场空白,其组方工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国...

  • 怀念一代名医王伯岳

    怀念一代名医王伯岳

      一代名医王伯岳,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中医理论家,临床家与教育家,精于儿科,誉为“小儿王”,生前是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全国政协医药卫生工作组副组长。一生学术成就辉煌,为我国中医事业,特别是中医儿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倡办“中医少年班”   王伯岳是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全国政协医卫工作组副组长,积极为中医事业建言献策,奔走呼号,在他的大力倡议和推动下,终于由时任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的张奇文教授付诸实施,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 名医华佗用芍药

    名医华佗用芍药

    相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为了方便研究草药,在他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草药,而每一种草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在弄清它的药性后才用于病人身上。一天,有人送他一株芍药,并告诉他:“这也是味良药,你是名医,送给你应该有用。” 华佗照样将这株芍药种在屋前。第二年,芍药开花了,华佗尝遍了它的叶、茎、花,但觉得它并没有什么药性,故没把它当回事。有一天,华佗向妻子说起了这件事,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救活了无数人的性命,这株芍药真的没有药用价值吗?&rd...

  • 读名著品中医之金瓶梅

    读名著品中医之金瓶梅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到的中医学颇令人生趣。虽然至今仍不知晓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详细身份,但书中对中医,尤其是妇产科、本草方剂等是十分熟悉的,可看出他对中医理论有一定造诣,同时对今天研究明代的医疗状况也有一定价值。   我国古代社会就拥有较丰富的医药知识。在殷朝时代的甲骨文就曾对个别病症作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有疾医(今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今兽医)的分类,有扁鹊、华佗等名医。   公元443年刘宋王朝开创了医学教育机构,并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设置。   唐代宫...

  • 做明医不做名医 青蒿素的功劳

    做明医不做名医 青蒿素的功劳

      医生的智慧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有的病看西医好,有的病看中医好,有的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好,为医者应该具备分辨这三者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才是高明的医生。   经常从患者的口中听说,某西医医生说“这个病你去找中医看”,似乎是很欣慰之事。其实这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的确有不少高水平的西医非常尊重中医,感觉有的病中医有一定优势,所以诚心转请看中医;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一般水平的西医怀着不屑的心情把自己感到头痛的病人打发到中医那儿去。当中医治好了该病时,却说&ldqu...

  • 花甲子沧桑巨变  集名家杏林春暖

    花甲子沧桑巨变 集名家杏林春暖

      九曲黄河淌身过,金城古道汤药香。   风雨兼程六十载,悬壶济世除病痒。   特色优势惠民生,天使大爱铸医魂。   杏林儿女挥臂膀,满腔热血谱辉煌。   60年春秋相依,60年砥砺奋进,60年欣欣向荣。从1953年12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中医门诊部宣告正式成立至今,甘肃省中医院用一个甲子的发展铸就了一座甘肃中医药发展的历史丰碑,甘肃省中医院用60年的光辉岁月谱写着它治病救人的仁医之歌。   花甲子沧桑巨变集名家杏林春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甘肃省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195...

  • 培养名中医难 难在机制

    培养名中医难 难在机制

      涂志亮曾位居爱康国宾集团管理层,在健康管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2010年他创办固生堂中医养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如今已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拥有5所独立医馆,专家门诊服务平台覆盖50多个城市,而且以“1+3”中医传承模式的探索引起了业内关注。   中医传承需要新平台、新模式   从健康管理到中医药服务,“华丽转身”的背后,有家庭影响。他的岳父是我国方剂学名家李政木教授,家族中多有中医业者;更有中医药行业前景的吸引,“在美国...

  • 扁鹊的著作没有书名也不写作者

    扁鹊的著作没有书名也不写作者

      春秋早期医学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绝对不是既无理论,也无治法的“零散经验积累阶段”。扁鹊秦越人所处的赵简子时代,他的老师长桑君把自己珍藏的“禁方书”“尽予扁鹊”。   从马王堆汉墓、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大量古书都没有书名,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也没有书名来看,扁鹊的著作,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没有书名,即使流传到了汉代也不会有书名。   《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扁鹊《内经》《外经》是刘向的“创意...

  • 无名指采血注意四方面

    无名指采血注意四方面

    测血糖应该测无名指、中指和小拇指,不推荐测食指和大拇指。指尖采血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建议糖友最好使用无名指的血测血糖。无名指比其他四根手指,相对活动量少,不易感染,不影响日常生活。另外,毛细血管有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在无名指末端,另一个分支在其余四指的末端。因此,无名指血液丰富。 2.测指血别扎指肚。因指肚上感觉神经丰富,针扎时有痛感。常扎指肚,可使指肚感觉神经变迟钝、不灵敏,影响触觉。测指血时采两侧,手指两侧血管最丰富,血液充足,而且神经末梢分布少,不会产生痛感。 3.采血前将手臂下垂10-15秒,使指尖充...

  • 天津名医陆观虎

    天津名医陆观虎

      提起天津名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作为首任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主任和天津市中医医院院长的一代名医陆观虎。在天津,人们一提起济世救人的陆观虎大夫,无不肃然起敬。陆观虎是津门解放前名医,他在全国名列八大名医之中,在天津名列四大名医之首。其医德之高,医术之妙,不但为津门父老所敬佩,亦为海内外同行所折服。   与冯玉祥的交情   上世纪20年代,陆观虎因医术精湛,名声远播。当时城里名门贵族、满清遗老、民国政客,皆慕名请其诊病。一年,冯玉祥将军患病,派人接陆观虎前去诊治,冯病愈后问陆观虎,愿否从政(暗示做高级医官),...

  • 名医名家名说

    名医名家名说

    神农尝百草,四气五味记。 伊尹汤液经,相须相使情。 岐黄传医理,素问灵枢启。 扁鹊参四诊,八十一难续。 仲景论伤寒,三阴三阳辨。 华佗麻沸散,董奉杏林暖。 叔和撰脉经,皇甫针甲乙。 葛洪肘后方,青蒿治疟疾。 陶弘景博采,本草经注集。 巢元方勤求,诸病溯源候。 真人千金方,精诚为大医。 钱乙小儿诀,陈言言三因。 河间用寒凉,东垣补脾土。 子和善攻邪,丹溪喜滋阴。 濒湖著脉学,本草...

  • 无偿代言为中医药正名

    无偿代言为中医药正名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医药战略研究专家章琦一直心系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他曾为中医药平反正名,曾为保护中医药策划一系列大型活动。 “是中医药救了我的命” 1979年夏,当时在齐齐哈尔日报工作的章琦,不小心被蚊虫叮咬,洗澡后引起细菌感染,持续高热近40℃不退,连续注射了几天青霉素也没有起色,被蚊虫叮咬的部位上方已经起了红线。住在他家对门的市委行政处陈处长得知他的病情后,当即开车把他送到一位民间老中医那里。经过简短的询问与诊察后,老中医拿出了一把小针刀,在他的腿部伤口处和后背...

  • 朱丹溪焚经成名医

    朱丹溪焚经成名医

    □山东杨吉生 朱丹溪自幼聪明好学,记性特别好,长大后更是四处寻访名师指点,以期有朝一日考取功名。但有一天他忽然把所有经书搬到院子里,放一把火烧毁了,这在同窗朋友中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的老师和他的一席谈话,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的老师叫许文懿,很有学问,当时年事已高,一身是病,常多日卧床不起,他很希望有个好医生给他治病,可是当时的医生都很平庸。这也难怪,因为世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能力强的人都读经书去了,没多少人学医。老师对这种现状真是痛心疾首。一天...

  • “名”“明”相成诠释大医精诚

    “名”“明”相成诠释大医精诚

    中医药作为实践医学需要继承与创新,能否生存与发展取决于疗效,能否赢得更大的疗效取决于人。 因此,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中医人。每一位中医执业人的梦想是成为“名医”。医术至精、医德至诚、方为大医。人们通常认为,大医即为“名医”,却忽略了“明医”。 “名医”一词流传久远。说起“名医”许多人都会如数家珍,从古至今不乏其人。提起“明医”很多人就知之甚少了,这...

  • 隋代名医巢元方

    隋代名医巢元方

    巢元方(约550~630年), 隋代京兆华阴(今属陕西省) 人,大业年间(605~618年),被 授予太医博士,后来擢升太医 令,对医学理论有着很深的造 诣,实践经验也很丰富。 巢元方曾奉诏主持编撰医 书,与同道共论百病起源及九 候之要,查阅朝廷藏书,荟萃群 说,深入研究精理,于公元610 年撰成《诸病源候论》,这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病 因、证候的巨著。 巢元方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医疗经验和成就,突破了前人的病因学说,广泛而比较系统地描述了许多疾病,疾病之分类及治疗亦有其创见。 病因学方面的贡献。巢元...

  • 吸纳名医传承中医 传播中医文化先行

    吸纳名医传承中医 传播中医文化先行

    素以纯中医方法治疗疑难疾病见长的博爱堂中医医院,主打“名医牌”,长期坐诊专家中主任医师占83%以上,并汇聚了国家级名老中医及国内外知名中医定期到医馆坐诊。 “看重疗效,对我们医生看病开药没有任何干预,是我来博爱堂出诊的原因”中医妇科专家郭志强对博爱堂的办医理念很赞同,“博爱堂不仅仅是一家中医院,还致力于传播中医文化,承担了很多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公益工作,值得更多民间中医机构学习。” 坚持传统 专注疑难 2006年...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