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 第11页

名 第11页

  • 以药名入联 巧治天花

    以药名入联 巧治天花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长短自如,意蕴丰富,雅俗共赏。在丰富多彩的中药宝库里,那些中药名本身就含意深远,并有幽深的寓意,以药名入联,赋草木以生机,寓意深刻,脍炙人口。 传说唐宣宗出中药名“白头翁”为上联求对,国子监助教温庭筠当即以“苍耳子”应对。不仅对仗工整得体,而且雅俗共赏,饶有风趣,体现了中医药的文化意蕴。有一中药店贴联:“慈姑穿山采红花,走遍生地熟地,苏子过江寻紫草,翻越常山淮山。”巧用10味中药名,极言采药之辛...

  • 赞颂名医之医德 医术的佳联妙对

    赞颂名医之医德 医术的佳联妙对

    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也有许多名医自撰联抒发胸臆,或论医道奥妙,或抒人生感悟,或铭医德箴言,或题警世哲语……联语寓意深刻,脍炙人口,耐人品味,久传不衰,至今犹能启迪后世。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这是清代浙江宁波著名中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范文甫为人慷慨仗义,不吝钱财,对贫者常施诊赠药,倾其所有亦不为意,行医数十年,如此名医竟家无余资。此联别具一格,以联明志,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无独有偶,同是清代,湖南湘乡有一位开中...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在中医药领域里,称得上“名医”的大有人在,但究竟什么人才能算“国医大师”呢?首先,他们的医术要非常高超,有其独到之处;其次,他们的临床经验要非常丰富,至少从医55年以上。能符合这些条件的,在目前中国已是凤毛麟角,如果从他们中再精挑细选,可就称得上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了。 他们不仅医术高明,也擅长养生。今天就让我们看看首批国医大师们的日常养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方式,却蕴含着很多智慧的养生道理,希望这些养生的方法,能对读者有帮助。...

  • 清代名医养心“六常”

    清代名医养心“六常”

    常存安静心,常存正常心; 常存欢喜心,常存良善心; 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 此养生歌诀是清代名医石天基所作。石天基自幼多病,十六七岁身体仍瘦弱,常发眩晕。其父就教他读医书和养生的著作,他从18岁开始自加调摄,过r 20多年,不但大病没有,就是伤风感冒等小病也从未有过。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长生秘诀》一书,上面所载的“养心六常诀”即出于此。 常存“六心”,即要人常存恬淡、平和之心,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少些利欲,多些良善,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世界,这样...

  • 名老中医的长寿养生经验

    名老中医的长寿养生经验

    经对170余位当代名老中医养生经验的分析(其中100岁以上2人,90岁以上8人,80岁以上52人,70人以上97 人),发现他们的长寿因素有七点。 饮食有节,以素为主:这些长寿老人喜爱吃当地生产的五谷杂粮,更爱吃蔬菜、豆类、水果,而鱼与肉吃的较少。虽有个别偏食鱼肉的,也是荤素搭配,从不过嗜。他们的食养经验是: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甘、四不过肥、五不偏食。还有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等。有些老中医把清代袁枚的诗作为食养之鉴,即“多寿只缘餐食少,不饱真是却病方。” 起居有序,顺其自然:老中...

  • 八旬中医名家:要想长生 经络常通

    八旬中医名家:要想长生 经络常通

    曾任北京崇文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著名针灸学家金伯华教授已近80高龄,但她说话利落,动作麻利,身上透着豁达、洒脱的阳刚之气,而言谈举止义体现出五六。卜年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优雅气度。其良好的体力足以应对每周3次针灸门诊,并参加一些讲座和社会活动。金老说,自己的养生经验,就是注重经脉气血的畅通。 经络常通健康无病 经络遍布全身,内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皮毛孔窍,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但经络不是静止的,它既然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就要使之畅通,这样才能维护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络阻滞不畅,轻则不适,重则患病。...

  • 张瑾 名中医行医名扬乡里

    张瑾 名中医行医名扬乡里

    先父张瑾是一名中医,也是一名教育家,一生救世济人,教书育人。父亲于1996年去世,一片丹心鞠躬尽瘁,为人所知者不过二三。但对我来说,父亲仿佛是昨天才离开我的。其音容笑貌俱在眼前,谆谆教诲都在耳边。 自幼立志济贫 我的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学习。 光绪十五年乙丑(1889年)张进南曾孙张澂,中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任福建泉州、建宁等府知府。这是张氏家族中功名最高的人物,也是甘肃武威古浪历史上唯一的一名引以自豪的进士。张氏家族繁衍兴盛,可推古浪大族,今散居于暖泉、小桥、古丰...

    养生秘方 2024-03-07 18 0 中医
  • 从《感症宝筏》看名医何廉臣

    从《感症宝筏》看名医何廉臣

    最近,笔者购买了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感症宝筏》一书。笔者是在鲁迅作品《父亲的病》中见到“陈连河”(何廉臣名字反过来读的同音字)的,带着对“原配蟋蟀一对”做药引的好奇,笔者购买此书一探究竟。通过细读该书,领悟了晚清名医何廉臣(1861年~1929年)对中医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近年来,时见到何廉臣被鲁迅作品倒过来读的“陈连河”。甚至有人赞同鲁迅认为“原配蟋蟀&...

  • 六龄童智解药名谜

    六龄童智解药名谜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南巡,到杭州后微服私访,不知不觉地走到西湖边上,见一药店,药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此时,见一小儿,年约六岁模样,手持一书,摇头晃脑,一边朗读一边向门外而来。乾隆看了,不由心生喜爱,于是上前问道:“此店可是你家所开?不知药味可齐全否?”小儿拱手答道:“先生好,此店乃家父所开,鄙店虽小,但药味尚全。不知先生欲买何药?” 乾隆想考小儿一番,略加思索后言道:“小儿郎,可听好了,我要的药是:宴罢客人,夜不迷途,牡丹花婢,出征万里,昭君出塞,...

  • 名老中医陈治恒养生三招

    名老中医陈治恒养生三招

    陈治恒,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任四川省中医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于养生,陈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修养之道首推功法 陈老说:“现代人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注重饮食起居的保养,心性的修养。但只注意这些方面。顶多活到100多岁,达不到上寿的标准。若想突破,修炼之法是必须的,如胎息法、六字诀、太极等功法都是很好的修养之道,达到一定修为可得享上寿,但需自幼起练,得名师指导,同时要求有充足的时间静心打坐,这种种条件,都是现代人难以具备的,也就难以推而...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王冰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活了95岁。曾做过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他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通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使得《素问》深奥的含义得以明白晓畅。 王冰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某些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芮,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识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削,焰光...

  • 著名中医临床家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著名中医临床家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施今墨是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先生每天都看很多病人,晚上还要躺在床上,把当天应诊的情况回忆一遍,如发现有不妥之处,第二天必派人找到病人予以纠正。如有心得体会,则马上开灯坐起,记录在本子上,经常是不到凌晨一两点不能入睡。这样一来,失眠对他来说就如家常便饭,八十四岁高龄的时候,他曾就自己的失眠赋诗一首: “人因不睡苦事添。 我自欣然愿失眠。 昼夜无分寻乐事, 余生岁月倍流年。” 大...

  • 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

    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

    张仲景“八味肾气丸”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两方的方名均值得医者思考。前者方中有桂枝、附子,本为温阳之品,却名“肾气”;而后者方中君药黄芪为益气之属,却名为“补阳”,若将两方方名中“气、阳”互换,似乎才药名相对。然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岂能有误! 其实,仔细研究两方“温阳药”和“益气药”的用量,就能明白两方命名的含义。 肾气丸在...

  • 一副嵌了两味中药名

    一副嵌了两味中药名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任江宁知县,工作之余,他喜欢到县境内的风景名胜寻乐,搞些诗词歌赋,满足他的闲情逸致。一天,袁枚信步出游,来到了一座古庙前,庙里有个老和尚将他请至禅房,让座敬茶,闲聊些许后。老和尚邀袁枚到天井边去看一看,哪儿有一个半掩半露于尘土瓦砾之间的堂鼓,想请他为老祖师留下的一副上联续对。 原来,这面堂鼓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帐中用物。岳飞被残害后,有人暗中收藏堂鼓以表怀念。后来堂鼓传到老和尚的师傅手中,他携鼓回到了故乡江宁的这座寺庙,出家当了和尚,并把这个堂鼓精心保管在藏鼓楼。有一天深夜,雷雨交加,藏鼓...

  • 皇甫谧(215年-282年)名医画像

    皇甫谧(215年-282年)名医画像

    魏晋时期医家、文学家,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谧性好著述,中年因患风痹症,又误服寒食散,始致力于医,将《素问》《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医书加以编辑,撰成《针灸甲乙经》,此举为传承《黄帝内经》学术,统一古代针灸穴位位置、名称、取穴法,总结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作出重大贡献。 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

  • 内涵丰富的中医别名

    内涵丰富的中医别名

    四方医学没流入我国前,中医不用“中医”这一称谓,它有着内涵丰富的名字。 岐黄岐们,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内经》,此书是以黄帝与岐伯以问答的形式讨论医学为体裁写成的,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悬壶 《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人们服用他的药后,每每药到病除。后有人发现这神奇老翁每到落市关门后就跳入葫芦里。因此,古人行医都带着葫芦,“悬壶&rdq...

  •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医学家李中梓是江南一带的名医。他医术高超,用药十分精准,民间流传有很多他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青年人得了伤寒,连续拉了五六天肚子,心烦急躁,不想吃饭,偶尔还出现 “翻白眼”的症状,情况十分危急。已经请了郎中,吃了止泻药却仍不见效。于是,家里人赶了几十里路,慕名来请名医李中梓到家中诊治。 李中梓认真诊病后,只给患者开了大黄、厚朴、枳实共3 味药。患者家属一看药方,心里直犯嘀咕:大黄是一种泻药,尽人皆知,患者拉肚子当然应该止泻了,怎么反而用泻药呢?但是又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抱着...

  • 名医养气法 6种养生秘诀

    名医养气法 6种养生秘诀

    南宋名医“养气七法’’ 孟子说养浩然之气时要“持其志, 无暴其气”,不要任意浪费体力与精神。 可见,省气、蓄气是养生的第一步。怎么 蓄气?我们可以仿效宋代名医陈直提出 的“养气七法”。 1.不要多说话。说话太多会耗真气, 古人说“行走勿语,伤气”,意思是说走 路时不要说话,边走边说也是伤气的。 2.节制色欲以养精。 3.饮食方面不要贪口舌之欲,吃一 些破气耗气的食物,比如l山楂,少量吃 时可以消食化积...

  • 耿鉴庭 著名中医学家

    耿鉴庭 著名中医学家

    搞医的,顶重要的是讲医德。我们过去学医,临出徒,老师总要送两件东西,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就是让后人切莫忘掉医生的本分,为病人治病,要不分昼夜,闻风而动,冒雨而行。 ——耿鉴庭 耿鉴庭(1915~1999年),著名中医学家、医史学家、文献学家,他在所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的博学多才得到了众口一词的好评。耿鉴庭幼承家学,14岁即完成儒学经典教育,后专习医学,遍读医宗经典并随父应诊,从而打下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18岁开始独立应诊。1935年入镇江江...

  • 名医扁鹊便是歧伯

    名医扁鹊便是歧伯

      “大古扁鹊”就是“歧伯”     扁鹊是上古时代的一位名医。“轩辕时扁鹊”与“黄帝时医也”的史论正确。《汉书》所载:“大古有歧伯,中世有扁鹊”的史实无误。“大古扁鹊”便是歧伯;“中世扁鹊”乃是秦越人。“大古扁鹊否定论”或“扁鹊唯秦越人论”都是错误的。   《史记·扁鹊仓公列...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许彭龄,男,1934年生,主任医师,教授。护国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的奠基人之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名医传承工作站指导老师;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确定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2012年被北京中医药学会授予“北京中医药60年特殊贡献奖”。擅长治疗脾胃科、内科、妇科、儿科等疑难杂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

  • 坚守“中医学”正名表明

    坚守“中医学”正名表明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逐渐确立了在中国医学界的主流地位后,中医学被冠名为“传统医学”,使以西方科学标准作为唯一的“普世”性标准对中医进行质疑、改造的行为合理、合法化,促使中医迷失主体,放弃自主发展。同时,“传统医学”的称谓还会淡化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事实,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上表明对中医学所属权的立场。   ●中医学种种“先进”的特质及在现代诊疗中的实践优势充分表明,中医并非输在技术竞争的战场上,而是输在意...

  •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佳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贾母在元宵节这天能与年轻人一样,闹到四更天,真是难能可贵。   不过,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着想,老年人不应该熬到这个时候。还好,尽管贾母说“怪道寒浸浸的起来”,她这次虽然熬到凌晨两三点,但并没有患病感冒,没有冻着。正是贾母的不注意,才使她在《红楼梦》中三次患感冒,而...

  • 著名中医药学家 关幼波 名关霦

    著名中医药学家 关幼波 名关霦

      关幼波(1913年-2005年),名关霦,北京清河人。出身中医世家,著名中医药学家,擅治肝病,人称“治肝圣手”。曾任安定门联合诊所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顾问,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会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1990年由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明...

  •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将精神因素作为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医学病因学说的独特部分。中医认为人类精神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情绪上的变化,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会影响到人体脏腑的正常活动而致病。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情可致病,同样也可治病,古代名医在实践中便总结出以情治病的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以喜胜忧 元朝名医朱丹溪曾遇见一婚后不久突然亡妻的秀才,其终日悲忧哭泣,甚为伤感,终成疾病,久治无效。朱丹溪给予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日了。&rdqu...

  • 电影里的名中医故事

    电影里的名中医故事

    “学生自行医以来只收诊金,从不接受病人的任何馈赠,无一例外。所以……” “怎么,叶天士,连朕的赏赐都不接受吗?” “学生行医30余年,深知医道通于天道。医道有割股之心,而不可有一己私利。医术乃济世之术,医者关乎千万人之性命。人命关天,若把医术当成求名求利之术,则无异于盗匪。学生深知,医术万不可和钱财扯在一起,只有无私无我,医术方可圆融如意,医道方可为正道。还望皇上能体谅学生求全之际,成全学生这个意...

  • 甘肃名中医 石坚 张振濯

    甘肃名中医 石坚 张振濯

    张振濯,字仲缨,清代嘉庆十八年举人。濯素精岐黄术,著有《易医集》《痘疹管见》行世,书名见《四库全书简明录》,子六人,佑、侃俱庠生,佶拔贡生,最知名,能读父书,传其家学,受业于门者亦盛,后官武威县教谕。 甘肃古代十大名医——张振濯...

  • “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

    “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性化。   说起“药名戏”,自然要提到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话说汤显祖一次患病,慕名到邻县义乌求医朱丹溪,并在朱丹溪书案上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亭畔,在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

  • 记甘肃省名中医

    记甘肃省名中医

    郭均甫(1901年~1977年),河南省洛阳市人,“平乐郭氏正骨”嫡系传人。曾任甘肃省中医院中医骨科负责人、兰州中医学会会长。郭均甫6岁入私塾,少儿即喜读中医典籍。16岁拜在通晓中医内外科和针灸、正骨的郭鸣岗、王宏基两位老先生门下。后又投师于当时享有盛誉的郭耀堂攻正骨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郭均甫深得郭氏家传理法方药和正骨绝学的真髓。青年时代,郭均甫就开始独立行医,先后到过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等地行医,1944年,到兰州开业行医。新中国成立后,郭均甫精湛的正骨医术在兰州已声...

  • 蒲松龄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

    蒲松龄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不仅是清代文学大家,而且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他在乡间做私塾的时候,时常利用业余时间给百姓看病,赢得了姓的尊重。 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本想一举及第天下知,怎奈科场无情,他是屡试不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终于在康熙九年秋,30岁的蒲松龄不得不应友人孙惠之邀,前往江苏宝应知县府衙,做了知县孙惠的幕友。 后来,蒲松龄结束了幕友生活返乡途中,身染疮毒,身体溃烂。精通医术的蒲松龄,就自己用草药诊治,效果并不理想,疮毒依然不消。于是他就查阅医书,看看到底用什么药能解除病痛。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