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 第9页

名 第9页

  • 当升阳益气 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当升阳益气 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文中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食不消等症状的描述似参考《难经》。 《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h...

  • 治急性胰腺炎《金匮要略》有名经方

    治急性胰腺炎《金匮要略》有名经方

    大柴胡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有名的经方之一,是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笔者用其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效果甚好。《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说:“(大柴胡汤)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热结。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和剂也。” 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枳实、制半夏、白芍各15克,大黄10克,甘草5克,生姜...

  • 支气管哮喘(名医方剂:4)

    支气管哮喘(名医方剂:4)

     中药处方(一)   【辨证】痰饮喘咳。   【治法】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方名】清喘汤。   【组成】炙麻黄9克,细辛9克,射干9克,生石膏24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法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苏礼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方名】加味前胡汤。   【组成】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 名中医吴荣祖 三乌汤运用

    名中医吴荣祖 三乌汤运用

      三乌汤,余习之于云南省名中医吴荣祖老师。该方化裁于乌头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具有温阳益气,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搜剔痰瘀,益肾健骨等功效。《金匮要略》:“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

  • 广东蜡丸的出名还在于其奇效

    广东蜡丸的出名还在于其奇效

      小说《金瓶梅》里讲,有一日孟玉楼“心悽恶心”,“西门庆忽然想起:‘昨日刘学官送了十丸广东牛黄蜡丸药,用酒儿吃下极好,即使兰香向你大娘要去,在上房磁罐内盛着哩!就拿素儿带此酒来,吃了管情手到病除。’”药拿来后,“西门庆看着筛热了酒,剥去蜡,里面露出金丸来,拿与玉楼吃下去”,第二天孟玉楼的心痛便好了。   广东蜡丸在《金瓶梅》成书的明朝,确实是知名品牌。据记载,蜡丸始创于明万历年间,当时佛山梁仲弘创制成药&ldq...

  • 国医名师薛伯寿活用升降散经验

    国医名师薛伯寿活用升降散经验

      薛伯寿,男,1936年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蒲辅周先生弟子。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医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导师等。全面继承蒲辅周学术思想,擅长治疗外感热病;注重辨证论治,善于治疗内、妇、儿科疑难病证。临床对许多经方、时方皆有心得发挥。   1971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蒲辅周老中医是有真才实学的医生,要很好总结他的医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财富。”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薛...

  • 中医名方治疖病

    中医名方治疖病

      玉屏风散加味取黄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10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0克。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口服,每日1剂。   僵蚕方加味取僵蚕20克,地鳖虫10克。将以上二味药研粉,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   多枝膏取桂枝10段(5厘米),桃枝、柳枝、桑枝、松枝各10段(5厘米),麻油2000克。入锅内熬至枝枯黑为度,用纱布滤去渣,再入净锅内,熬至滴水成珠。血余碳,乳香(去油),没药(去油),研细,入锅内搅匀,务须老嫩合适,收藏。摊贴。   蜂胆膏野蜂房3个,猪胆3个,雄...

  • 生化汤的确是妇科常用名方

    生化汤的确是妇科常用名方

    生化汤的方歌是这样说的:“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炮姜良”。不错,生化汤的确是妇科常用名方,民间还有“不论寒热,产后必服生化汤”之说。但是,专家提醒,生化汤不可作为产后常规用药,而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论治,对症施药,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生化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去皮尖)6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黄酒、童便(即10岁以下的儿童的小便)各半煎服,主治产后血虚受寒、瘀阻胞宫所致腹痛,临床表现为产后恶露不出、小腹冷痛等。(注:今只用水煎...

  • 名方加减运用范围相当广

    名方加减运用范围相当广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15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炙甘草和柴胡各6克,陈皮5克,升麻3克,当归9克组成,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证。表面视之,本方在于补中益气,而实则可以调畅气机,交通上下,此方加减运用范围相当广。 精神分裂症长期不愈 此类疾病,多因痰浊内阻,血流不畅,以致心窍壅塞、精神不明,若久治不愈,可致正气亏虚而痰瘀不化,用补中益气汤加法夏、胆星、菖蒲、丹参、桃仁,效果很好。 癫痫久发难愈 此疾顽劣频发,必伤五脏正气,而补中益气汤中人参可“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

  •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医案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医案

      “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部位,可畏之甚。此阴虚而阳暴绝也。急令煎人参膏,且与灸气海穴。艾壮如小指,至十八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成,与一盏。至半夜,尽三盏,眼能动。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尽五斤而利止,十数斤全安。”(《古今医案按·中风》)   这则医案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医案。案中的郑先生,家境优厚,奉养膏粱,素多痰湿。长夏患泄痢,...

  • 肛裂 中药名医验方

    肛裂 中药名医验方

    【辨证】阴虚津亏,热结肠燥。【治法】祛腐生肌,活血止痛,滋阴凉血。【方名】轻冰散。【组成】轻粉30克,冰片3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乳没去油)。【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患者取右侧卧位,肛门皮肤用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自制竹签(长12厘米,直径2毫米,一端钝尖,一端扁铲形)并高压灭菌。用签扁端撮药粉约0.5克左右,涂在裂口上,外敷少许无菌棉花,用竹签尖端送至肛门内压迫药粉,再敷上无菌纱布2块,用胶布固定。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洗洁肛门,来医院门诊换药。一般经5-7次治疗即可治愈。【出处】李组威方。&midd...

  • 滋阴润燥通络 名医汤

    滋阴润燥通络 名医汤

      临证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内外兼治,针药并用,擅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骨病,疗效显著。    组成 生石膏20克,竹叶15克,知母15克,秦艽15,黄芩6克,清半夏9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陈皮9克,甘草6克。   功能 滋阴润燥通络。   主治 用于燥邪侵袭,阴虚津亏,导致孔窍失润、肌肤关节失养之燥痹。症见口、眼、鼻等孔窍干燥,关节僵硬肿痛,肢体瘦削,舌质红少苔,脉沉细之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病。   方解 方中...

  • 补肝第一名方,舒肝气第一名方

    补肝第一名方,舒肝气第一名方

    说到逍遥丸,那可是大名鼎鼎的神方,只要听说谁肝气不舒了,就来瓶逍遥丸舒舒肝气,开心一下。但是丹田爷爷觉得,这个逍遥丸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神药,从它的配伍来看: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方向也比较单一,就是有邪气或者情绪影响,阻挠了肝气抒发,导致的肝郁脾虚问题,一般就是心情不好、两肋胀痛、一生气就食欲不好这种情况。 好在是方向单一,也意味着药简力专!对症的就特别受用。 但是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肝郁久了、脾胃虚弱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慢性问题,比如:肝血肝气不足、肾精肾血也不足,...

  • 桃红四物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谦的《医宗金鉴》

    桃红四物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谦的《医宗金鉴》

    桃红四物汤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谦的《医宗金鉴》。本方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组成,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具有攻补兼施,祛瘀而不伤正,补血而不留邪的特点。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养血化瘀,原方为妇科月经不调及跌打外伤而设,本人用此方加减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颇有心得。 胸痹心痛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其病在心,然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治疗应补其不足,治其有余。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用于治疗瘀血痹阻之胸痹心痛。 方剂...

  • 排脓散汤治疗无名肿块

    排脓散汤治疗无名肿块

    胡某,女,38岁,于2015年9月3日初诊 主诉:右侧颈部肿块两天。患者于就诊前一天洗澡时不经意间发现右侧颈部有一个如核桃样凸出肿块,担心是恶性病变,神情甚是焦虑。刻下诊见:颈部肿块按之柔软,触之无疼痛,周边无黏连,局部皮肤无异常,大小便正常,咽部不红,舌暗红苔薄白,脉浮滑。 方药:白芍15克,桔梗10克,枳实12克,甘草10克,红枣10克,生姜1片。4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15年9月8日):患者复诊时欣喜来告肿块已经消除大半,守方再进3剂。 按:...

  • 逍遥散的著名加减方之一为加味逍遥散

    逍遥散的著名加减方之一为加味逍遥散

    “无所待而游无穷”是我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周在其著作首篇《逍遥游》中所表达、所追求的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然而在世皆凡人,想达到此“逍遥”恐怕是很难的。倒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个调和肝脾的方子,名“逍遥散”,真的可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令人身心轻松而自得。 逍遥散的著名加减方之一为加味逍遥散。所加两味中药,一为牡丹皮,凉血散瘀,有清解郁热之功;一为栀子,可清上、中、下三焦之火,故此方又名丹栀逍遥散。 方中还以君药...

  • 四逆散与四逆汤名似功不同

    四逆散与四逆汤名似功不同

    有朋友五更腹泻,就医后,遵医嘱服四逆散,病愈。朋友听闻中药有“四逆散”与“四逆汤”之说,便询问药师,两者是否同一种药?药师提醒,四逆散与四逆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药,药名虽一字之别,药效却差之千里,应避免误服。 四逆散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组成。柴胡疏解肝郁,芍药养血敛阴,枳实行气散结,炙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综合四药,四逆散具有疏肝理脾、调畅气血的功效,常用以治疗肠胃不和、肝脾气郁所导致的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

  • 有一类方剂有一个名字叫作“柴胡剂”

    有一类方剂有一个名字叫作“柴胡剂”

    从医圣张仲景的著作到后世历代方书,以柴胡作为主要组成的方剂不胜枚举,这一类方剂有一个名字叫作“柴胡剂”。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方剂,后世医家也对其发挥出了很多延伸功效和应用范围,今天就带大家跟随名医赵进喜教授学习下柴胡剂的实用心得。 柴胡剂是以柴胡为主药,或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类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小柴胡汤是其代表方,主治外感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半在里,半在外&rdqu...

  • 抵御百病 中医排名临床十大名方

    抵御百病 中医排名临床十大名方

    如果中医有兵器谱排名的话,那么以下十大名方必位列前茅,甚至有中医名家凭借“小柴胡汤”一张方加减运用,出神入化,抵御百病,可见此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十大名方,名不虚传。赞誉之词实不为过,请君细读本文,看十大名方如何疗效显著。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

  •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关于其病机特点,原书没有记载,后世医家称之为“水蓄膀胱”,如清·吴谦《医宗金鉴》云:“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宜五苓散。”清代徐大椿《伤寒类方》云:“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然而观仲景全书,五苓散证共出现10条,在上可见“吐涎沫而癫眩”,在中可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心下痞满”,在下可见“小便不...

  • 南宋名方还少丹临床新用

    南宋名方还少丹临床新用

    还少丹为南宋温肾补脾的著名 方剂。由南宋医学家杨焱编辑《杨氏 家藏方》收载(公元1120年~1185 年),山西人氏。 还少丹用山茱萸、淮山药、茯 苓、熟地、杜仲、淮牛膝、肉苁蓉、楮 实子、小茴香、巴戟天、枸杞子、远 志、菖蒲、五味子、大枣等组成。用量 除大枣(去核)一百枚外,其余各药 均为二两(100克)。练蜜和丸如梧 桐子大,每日服二次,每次服10丸, 淡盐汤下。功能:温肾补脾,养血益 精。主治:脾肾虚损,腰膝酸痛,阳痿 遗精,耳鸣目眩,精血亏耗‘,肌体瘦 弱,食欲减退,牙根酸痛,神疲乏力, 健忘...

  • 上海名医范文虎巧治虚寒顽疾

    上海名医范文虎巧治虚寒顽疾

    范文虎名赓治,字文甫,是上海 近代名医,自少悟性超人,先儒而 后医,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患 者进门望之,即知病所在,投药无 不愈,曾治好很多疑难杂症。他乐 于助人,急人之急,亲友中有求助 者,慷慨解囊毫无吝啬,曾有一理 发师傅贫而病,他授以人参而却 其酬,传为美谈。他曾言:“但愿人皆 健,何妨我独贫。”《近代中医流派经 验选集》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生 动的故事。 有一书生,年四十有余,常年感 到寒冷,服遍中西药无效,遂延请范 文虎诊治。范文虎至病家,见门窗紧 闭,书生面色无华,虽值盛夏时...

  • 名方试用之临床 举例如下

    名方试用之临床 举例如下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偏风第四》,用于治疗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证。历代医家著述也多引用此方治疗腰腿疼痛,然未引起笔者重视。及至有患者自持处方来抓药,极赞处方之效,云此方相传几代,他人旁抄无数,笔者取而阅之,乃独活寄生汤原方。笔者将信将疑,试用之临床,果然屡试屡验。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剂型,如水剂、丸剂、酒剂,皆收到良好的疗效,举例如下。 病案1 徐某,男,41岁。2014年3月6日初诊。腰疼1天。素有腰疼病史,上午劳作时腰部扭伤,...

  • 贵州名医王锡章经验方 宣化湿热方

    贵州名医王锡章经验方 宣化湿热方

    【组成及用法】 栀子10克,黄连5克,法半夏10克,橘红9克,杏仁10克,白蔻壳6克,枳实9克,薏苡仁12克,竹茹9克,芦根15克,滑石15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主治】 湿热中阻,发热恶寒,胸脘痞闷,腹胀身痛,恶心呕吐,小便短赤。 【解析】 本方为贵州名医王锡章经验方。橘红、法半夏、枳实、竹茹同用,系温胆汤法;法半夏与黄连同用,系泻心汤法;杏仁、白蔻壳、法半夏、薏苡仁、滑石同用,系三仁汤法;滑石、甘草同用,系六一散法。均为清热利尿止呕、宣畅湿热用药。 湿热之证,邪踞...

  • 经典名方:五苓散

    经典名方:五苓散

    五苓散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方载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之一,传承研究和使用了两千余年而其用不衰,且代有发展。   原方由常用中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捣研为散,用米汤和服,用量约为现在的6克左右,并嘱病人多饮温水,使微有汗出,每日3次。原治《伤寒杂病论》中所称的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者。后世归纳总结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下列三类病证,一是太阳膀胱蓄水证,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

  •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 论》载著名利水渗湿方剂五 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 气功能。主治:1-夕h有表证, 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 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 利,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 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 及霍乱吐泻等证。3.痰饮、脐 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 气而咳者。为行水之总剂。 本方由猪苓9克,泽泻 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 桂枝6克等组成。方中重用 泽泻为主药,直达膀胱,渗湿 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 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 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 功;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

  • 千古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的配方

    千古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的配方

    作为抗击新冠疫情“利器”的“清肺排毒汤”,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荐并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后,我从中看到了自幼熟悉的四味主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这正是《伤寒论》千古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的配方。 中医治疗外感杂病时,麻杏石甘汤是避不开的一个重要古方。它的由来,有一段悲欣交集的历史:东汉末年,大疫时常流行,造成尸横遍野的空前劫难。正如曹植《说疫气》所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 柴胡类方的名与义 柴胡类方的理法关联

    柴胡类方的名与义 柴胡类方的理法关联

    刘英锋对古今柴胡类方的学与用:理法串解 清代徐大椿首次提出的类方分证之说, 于领悟仲景之学可谓另辟一径, 对伤寒方证学派的发展影响至今, 然其与伤寒六经分类学说的关系, 往往令人困惑, 其实它们是认识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两个角度, 具有辨证之理与论治之法的内在统一性, 刘英锋教授, 在承秉先师姚荷生先生少阳三焦之论与陈瑞春先生以法类方之说的基础上, 对最有代表性的柴胡类方及其证治分类进行了文献总结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性研究, 以求达到理法统一的认识, 实现提升实践的效果, 笔者将对其研究结果, 分“...

  • 方知乌梅丸 贵州名医王希仲之经验方

    方知乌梅丸 贵州名医王希仲之经验方

    组成及用法: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熟附片6克,干姜6克,细辛4.5克,丹皮9克, 生牡蛎30克,生枳实9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热邪深伏,阳气内郁之真热假寒逆证。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王希仲(1885~1981)之经验方。王希仲少时即在贵州籍大学问家李端棻先生门下学习中医,不时去四川、云南等地寻师访友,增广见闻,曾任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氏认为《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乃中医学之根底,对六经病机多从气化学说认识,推崇张志聪、黄元御,尤擅长治疗...

  •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麻子仁丸出自 《伤寒论·阳明篇》第 247 条, 由麻子仁、枳实、杏仁、芍药、大黄及厚朴组成。 因东汉时期尚无白芍之称,更无白芍与赤芍之分, 故对麻子仁丸中的芍药该用白芍还是赤芍尚未取得 统一认识。现代中医教材中多释为白芍,成药及临 床中医师在处方时也多用白芍。现代研究麻子仁丸 时,多依据白芍的药物功效或方义配伍反推得出张 仲景时代使用的芍药应为白芍,但现代赤芍、白芍 的药物功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用后世功效记 载及方义配伍去推论汉代究竟所用何物确实不妥。 同时代的医方与本草著作相辅相成,所叙内容可...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