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第8页
-
治疗咳喘的名方 主治外寒内饮之咳喘证
【病案】 王某,男,8岁,2013年11月9日初诊。家长述其素有哮喘,平素稍一受凉或喝饮料、凉开水时即哮喘发作。3月前感冒后咳嗽气喘,经服中西药(具体用药不详)后,时愈时发。刻诊:患儿咳嗽,晨起受凉时咳嗽一阵,夜晚入睡前亦咳,咳时气喘憋闷,直至吐出清稀痰后方觉少舒,而咳喘止。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弦。诊为哮病,辨证属于外寒内饮。因患儿不愿服药,故处以中药外洗。 处方:麻黄、白芍、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茯苓各30克,细辛、杏仁各15克。2剂,每剂药用3天。水煎煮两次,取汁2...
-
清代名方抗疫战中显身手
治疗新冠肺炎,中医着力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而辨证论治,强调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在先贤所创制的麻杏石甘汤、达原饮、清瘟败毒饮、银翘散等方剂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老药新用,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疫学家余霖所创制的一首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 余霖生活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江苏常州桐溪人。年少时习儒,科举不利,遂学医。乾隆二十九年(1764),桐城瘟疫流行,余霖父亲不幸染疾,为群医所误。余霖从中州赶回故里奔丧,查看诸方,痛定思痛,抱恨终天。于是,他下定决...
-
虚人外感 名医谭绍尧的益气逍遥散
组成及用法:丹皮、柴胡、当归、焦白术、元胡、郁金各12克,栀子、川芎、白芷、防风、荆芥各9克,茯苓24克,白芍15克,火麻仁30克,甘草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虚人外感。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谭绍尧的经验方。 虚人外感,常数月未能愈,若头部昏沉而痛,时有寒热心悸,神疲乏力,睡眠不安,性情烦躁,食少口苦,大便或稍结,小便或短色黄,脉细数而弦,苔微黄稍厚者,临床颇为常见,乃久病体虚,寒火不清。本方乃丹栀逍遥散加益气化瘀,疏风除湿之品,余用之每觉应手,稍类防风通圣散而性尤平和,用...
-
虚人感冒 贵州名医谭绍尧的经验方
组成及用法:柴胡12克,郁金12克,法半夏9克, 黄芩9克,生姜9克,枳壳9克,甘草9克,陈皮6克,竹茹6克,川贝6克,泡参15克,茯苓1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虚人感冒,痰热郁滞少阳证。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谭绍尧(1899~1981)的经验方。谭绍尧早年羸弱,矢志医学。1940年与友人合资开办中医联合诊所。1959年调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临床及西学中班、函授班教学工作。谭氏业医,虽宗《伤寒论》论治,而于温病又颇多研究。凭脉辨证,多有精到之处。其用成方,诸如逍遥散、小...
-
小儿感冒又名“伤风”认识“感冒”
感冒发烧是孩子们最容易得的病,经常看见一家人抱着小孩子心急火燎地赶去医院,抽血、化验、输液、拿药,孩子哭加大人叫,忙得人仰马翻。 不过,好多人只看到了输液的便捷,却忽视了输液的危害。据统计,门诊输液的药物中70%含抗生素类的药物。大量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导致无药可用。 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还有不少地方的医疗机构也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政策,以回归合理用药本源。 孩子感冒发烧,真的必须去医院吗?真的一定要输液吗?...
-
“和中丸”著名中成药的由来
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周慎斋不幸染上一种慢性疾病,当地名医无不请诊,但一直被认为是“中满”症,服药却无效果,腹部仍然胀痛不止,身体日渐消瘦。在无可奈何下,周慎斋毅然踏入自学中医之门。有一天,乘凉时,他看到了风动云散月复明的自然景象,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病情:天上的云由水湿与湿气聚合而成,属阴;风为空气流动,属阳。阳气通畅,则阴翳自然消散。我的病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7 周慎斋心有灵犀一点通,他认为中满症正是阴湿蕴阻,阳气得不到宣畅所致。于是他自己研制、首创了专治中满症的著名中成药&...
-
清暑利湿名方六散的临床应用
清暑利湿名方六一散由宋·刘完素(刘河间)所创,又名天水散。 该方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共研细末而成。每次用9克,和白蜜少许,凉开水或灯草汤调服。功能:清暑利湿,解热泻火。方中滑石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人表里上下三焦;甘草泻火和中,二者配伍成为治疗因暑湿引起的发热口渴、烦躁、小便不畅、大便泻痢等病症。还可用于石淋的治疗。 清代汪昂认为: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止泻,止烦渴而行小便也。加甘草和其中气,缓滑石之寒滑。 六一散加朱砂少许...
-
治干燥综合征 名医叶一萍方
处方:桑椹子、丹参各12克,徐长卿、桃仁、紫草、生白芍各8克,炙甘草、桂枝、南蛇藤、红花各5 克,白花蛇舌草、麦冬各15克,赤芍;桑寄生、川芎、川牛膝、姜黄、石斛、当归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行滞,气化津液。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血瘀津伤型。症见口眼干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烦潮热,皮肤干燥瘙痒,食少便秘,两侧腮腺肿大,血液粘稠度增高,肌肤甲错,唇痿、色暗红。舌青,舌边有瘀斑,脉沉细。 专家点评:方中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川牛膝祛风行血、祛...
-
详解名方 厚朴温中汤
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中载一案:刘健英,男,50岁。零陵芝城镇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
-
辽宁名医治代谢综合征方
处方:半夏、黄芩、白术、苍术、黄连各10克,党参、佩兰、鬼箭羽、荔枝核各15克,干姜8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饥饿明显,进食量偏多者加玉竹、黄精、熟地以滋脾、胃、肾之阴,且此类滋阴药黏腻碍胃能影响食欲;血糖升高者加玄参、苍术、黄芪、山药,以增强健脾运湿、滋阴降糖之效;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者加天麻、钩藤、决’明子以平肝潜阳;胸闷气短者加瓜蒌、薤白以宣通胸阳、化痰散结;胸闷脘胀,舌苔厚白腻,中焦湿性偏重者加白蔻仁、藿香以化湿;小便黄赤,口渴引饮,舌苔黄腻等中焦湿热偏盛者加栀子、...
-
陕西名医治瘿病方
处方:银柴胡、陈皮、枳壳各15克,白芍、郁金、夏枯草、制香附各14克,川芎、三棱、莪术、浙贝母各 10克,生牡蛎30克,玫瑰花、合欢花各6克,甘草、青皮各9克。 用法:上药除生牡蛎外加水浸泡半小时,生牡蛎加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浸泡药物共煎25分钟,两次煎取共留汁400毫升,每次取200毫升,分早晚八时至九时温服。本方重在疏肝行气,散结化瘀,孕妇忌用,女性月经期慎用。 加减:心悸加龙齿30克,以安神定志;乳房胀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王不留行12克,以活血止痛,疏肝泄热;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各 1...
-
名老中医钟坚治紫斑 过敏性紫癜
钟坚,全国名老中医,浙江省衢 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验俱丰,擅长于疑难杂证的诊治。 钟老致力于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研究 20余年,对许多疑难杂证在辨证论治 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疗 效显著。钟老认为,活血化瘀法是血 瘀证的治疗总则,在临证时要根据形 成瘀血的不同原因和兼挟证,需结合 疏风、清热、凉血、泻火、理气、利 湿、益气、滋阴、温阳、散寒等治疗, 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现择钟老临床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紫斑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治紫斑(过敏性紫癜) 病案...
-
千古名方 半夏泻心汤
某留学男青年,暑期从澳洲返乡。因经常胃痛泛酸而求治于余。其人面白体瘦,唇红舌红。按之心下痞,进食或空腹时常常隐痛不适,甚至泛酸,常腹泻。其母甚忧,我安慰曰:不必担心,调理一下吧。遂书半夏泻心汤原方。 一周后来电话,云症状已去大半。因近返校,便嘱养生堂按原方制成颗粒以便于携带。其母后又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 此病本不奇,此方亦熟知,但能用原方治疗胃病者却不多。大多自拟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药一队,草头药几把,虫类药几样,矿物药一堆,谓其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变。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总不如半夏泻心汤来...
-
疑难症验案:名中医赵斌
甘肃省名中医、陇南市成县中医院院长赵斌主任医师使用中医方法治疗疑难病症颇有心得,现举4例验案。 筷子蘸药滴服解昏迷 1987年5月,农民赵某打水时突患脑出血,顿时神志昏迷,急诊入院。赵斌初与本院一高年资西医主治医师同诊,续以营养脑细胞、止血、抗感染、纠正酸碱与电解质平衡等西药静滴,三天后复苏。不料第五天,病情复发,且昏迷程度转为深度,伴发全身高热、紫斑、时时搐搦,右侧肢体全瘫,因虑输液药用已不能满足病情需求,遂排除一切输液建议,赵斌通知将救治药改为中药犀角地黄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用筷子头蘸药持续从患者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