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 第16页

名 第16页

  • 中药名入联

    中药名入联

    传说唐宣宗曾以中药名“白头翁”为上联求对,国子监助教温庭筠即以“苍耳子”应对。其对联工整得体,雅俗共赏,饶有风趣。 有一中药店贴联:“慈姑穿山采红花,走遍生地熟地,苏子过江寻紫草,翻越常山淮山。”此联中巧用10味中药名,极言采药之辛苦,自然浑成,风雅别臻。 清末湖北名医何九香,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幅药店门联:“独有痴儿渐远志,更无慈母望当归。”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

  • 中医古籍书名拾趣

    中医古籍书名拾趣

    中国古代的医书很多,其取名各有特色,说起来真有些趣味。   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其取名来自于远古时代黄帝坐明堂与臣子们谈论医学道理的传说。因该书在形式上采取黄帝与臣子们一问一答的讨论形式,谈论的又都是有关内科方面的内容,故称之为《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相对。   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来自于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借“金匮”所指的古代帝王藏书之要地名,以喻本书所论之重要,故称《金匮要略...

  •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在中医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名医。名医的成功无疑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但其中个人努力奋斗的历程更值得研究。本文对历史上名医的学医经验有选择地加以分析,以探讨个中的成功之道。 扁鹊:十年殷诚一禁方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年做客馆主管时发现了异人长桑君经常来此住宿。扁鹊认为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热情谨慎地款待他(“遂谨遇之”)。 如此十年,终于感动了长桑君,将禁方传授与他。扁鹊以上池之水饮之而能洞察人之...

  •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1 引言 中医药古籍书名的翻译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重要 难题, 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时代变迁, 有些书名显得 隐晦难解、 诘诎聱牙; 二是其中的文化负载词颇多, 意蕴深邃、 厚重典雅; 三是书名翻译不仅要求达意, 更要惜字如金、 高度概括。 然而无论是自古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还是 近代的归化与异化之辩, 都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翻译方法。真正在翻译实践中还要根据翻 译的宗旨、 语境、 内容和文化差异等进行全面考量, 然后对其进行 “辨证论译” 。 “辨证论译&rdquo...

  • 《本草纲目》误引两晋人名

    《本草纲目》误引两晋人名

    《本草纲目·序例》所录《神农本草名例》,引用陶弘景注文:“自晋代以来……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辈,逸名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蔡谟、殷仲堪诸名人等,并研精药术。”此引语错误较多,其荦荦大者,计有两处。其一,“辈”当为“裴”。“裴逸民”系人名,三字应连续。此人即大名鼎鼎的裴頠(wěi),西晋武、惠二帝时,曾历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等职。《晋书》有传,说其字&ldqu...

  • 功名不遂,大狂七年 —Mania after Imperial Examination Failur

    功名不遂,大狂七年 —Mania after Imperial Examination Failur

    鲍, 三十二岁, 十月初二日大狂七年,先因功名不遂而病。 A 32-year-old man had been insane for seven years after he failed the examination. 本京先医、市医、儒医,已历不少,既徽州医、杭州医、苏州医、湖北医,所阅之医,不下数百矣。大概补虚者多,攻实者少。间有已时,不旋踵而发。 He had been diagnosed and treated by hundreds of doctors from his homet...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l
  • 读名著品中医之《镜花缘》

    读名著品中医之《镜花缘》

    说到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就离不开他的代表作《镜花缘》。这部小说,李汝珍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这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引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镜花缘》一书征引浩博,学问涉及琴、棋、书、画、卜、星相、灯谜等,还包含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书中写了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如防天花方、火烫伤方、痢疾方、金刀伤方、跌打损伤方、先兆流产方、痈疽方等。这些方剂,剂型众多,有汤剂、酒剂、散剂等,用药途径包括内服外敷、煎...

  • 《药性赋》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

    《药性赋》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

    《药性赋》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书中对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第一章寒性药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

  • 传播中医科普 名医讲堂 颍淮名中医

    传播中医科普 名医讲堂 颍淮名中医

    近日,经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由市中药研究院自主选育的青蒿新品种“渝青蒿2号”和主持品种区域试验的青蒿新品种“药客佳蒿1号”通过鉴定,并予以发布,为该院新增两个中药材新品种。 重庆作为青蒿的道地产区,常年种植面积每年达10万亩,青蒿产业已成为重庆的主要特色产业之一,种子是青蒿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良种种子是增加产量和获得较高青蒿素含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各项增产措施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目前青蒿栽培用种大多为该院前期选育的&ldq...

  • 中药特色技术传承 名医网络平台

    中药特色技术传承 名医网络平台

    4月23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3+3”任应秋名家研究室负责人、任应秋长女任廷革教授,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捐赠任应秋著作及收藏资料等物品。 任应秋是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药组组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及医古文研究会会长等职。捐赠物品包括任应秋教授年轻时上海沦陷后、抗战期间到长沙组织同学油刻的陆渊雷著《伤寒论今释》,50岁之前出版的论著等。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将创造条件设立“任应秋藏...

  • 平凉市 蕴藏千年医药文化历史的名城

    平凉市 蕴藏千年医药文化历史的名城

    作为甘肃陇东南5个市州之一,平凉市于2013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平凉,这座蕴藏千年医药文化历史的名城将再次“绽放异彩”。 如今,平凉市正在按照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指示精神,全力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旅游品牌。集中全力,做强做优,打响打亮,努力把平凉市建设成多功能兼具、国内外知名的养生胜地,真正成为天下养生第一地。平凉地处甘肃省东部,古丝...

  • 学经典 拜名师  培育中医后续人才

    学经典 拜名师 培育中医后续人才

    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立足关山脚下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提出挖掘中医药文化优势,振兴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创建全省中医示范县,全力打造甘肃省中医药强县。 牵龙头 建体系 提高中医服务水平 在创建全省中医示范县过程中,庄浪县把中医药事业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把中医药工作的“三个三分之一”(就诊人数占三分之一、中药收入占三分之一、中医药收入占三分之一)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积极推进县中医院制度改革,率先实行所有药品零差率...

  • 名老中医敢于“以身试药”

    名老中医敢于“以身试药”

      近读曹东义教授主编的《挺起中医的脊梁》一书,在“难言之密在于用量”篇中谈到国医大师朱良春以身试药案例,读后使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书中说:70多岁的李可(已故)先生,山西灵石人,自学中医成才,以敢于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救治大量垂危病患而闻名当代。很多地方是急救找西医,慢病找中医。而在灵石县,曾经发生过西医有急症治不好,就找中医李可先生的大量事例。后来,李可因此由民间行医,转而成为第一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   他曾因给时已90岁的名医江苏南通朱良春先...

  • 展一代名医《医痴叶天士》

    展一代名医《医痴叶天士》

      电影《医痴叶天士》以戏说的表现手法,撷取了“医痴”叶天士义诊乞丐、医匪从善、奇方救驾、巧做红娘几个故事,再现了清代名医叶天士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道。   大医精诚。“医者的眼中众生皆血肉之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上至九五至尊的皇帝、威风凛凛的苏州知府,下至露宿街头的乞丐、呼啸山林的土匪,乃至身陷囹圄的囚犯,叶天士一视同仁,都“大发恻隐之心”,与瞻前顾后,自虑吉凶的太医们形成鲜明对比。认为医术不能当作求名求利之术,否则无异于盗匪,&l...

  • 名人濮存昕每天爬百步

    名人濮存昕每天爬百步

    濮存昕年过五旬,但相貌和身材都保持着非常年轻的状态。谈到自己的保养秘笈,濮存听说:“就是多运动!” 由于常年外出拍戏和演出,爱好游泳的他更多的时候只能待在房间里。不过,濮存昕在房间里也能找到锻炼的方法,那就是每天在地上爬,“像狗一样爬,膝盖不能着地,靠双手双脚爬行。上下午各爬100 步,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濮存听表示,这项锻炼他已经坚持一年多了,这个运动对颈椎很好,以前他经常偏头痛,现在头也不痛了。同时还帮助消化和睡眠,如果睡不着,就起来爬一圈再上床。 吕 微...

  • 解放军“国医名师”的养生之道

    解放军“国医名师”的养生之道

    黄世林生于1933年,是解放军第 210医院中医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解放军中医药“国医名师”。黄世林虽已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但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声音洪亮,走路挺拔,自己开车上下班,球场上偶尔还能见其身影。问起他的养生之道,回答只有两字: 没有。 黄世林解释道,没有就是无限的有。他说,养生很简单,平常生活中顺应自然,生活有序;修德养心,淡泊明志;身脑勤动,防微杜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养生的真谛,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豁达之理养...

  • 养肝补脾 名医有方

    养肝补脾 名医有方

      养生观点   简单生活方为养生之道;生姜和干姜,功效各不同;药膳绝不是“药+食”这么简单;养肝,不妨试试“和肝汤”;补脾,勿忘“滋补汤”。   被誉为“当代中医泰斗”的方和谦教授,生前所倡导的养生之道至今仍被人们所尊崇,现编辑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不少养生智慧,《论语》中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乐在其中”的生活理念,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法则—&md...

  • 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眼针疗法

    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眼针疗法

      彭氏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首创,彭老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载华佗论述,“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赃腑受病也”启发,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患者眼白睛脉络形态颜色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发现了眼白睛脉络变化与疾病之间的规律,创立了观眼...

  • 三朝经典名方治疗流感

    三朝经典名方治疗流感

    冬天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对付流感每个家庭都要有所准备。在中医看来,流感属于外感热病,历史上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出现了三个经典时期,第一个是汉代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可以通过发汗发散外邪,石膏可以清泻体内的毒火,用于治疗发热性传染病至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第二个是明代名医吴又可擅于截断外感热病的病势,用泻下的大黄让毒邪从大便排出;第三个是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外散毒邪,内清毒火,使用银花、连翘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连花清瘟胶囊的组方就是在这三朝经典名...

  • 益气生津的名方 益胃生津的药膳

    益气生津的名方 益胃生津的药膳

    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宋·苏轼 一枕清风直万钱, 无人肯买北窗眠。 开心暖胃门冬饮, 知是东坡手自煎。   【古诗今译】   炎热的夏季,枕边清凉的风像一万钱那样珍贵,却好像没有人愿意追逐这悠闲自适的时光。这清心养胃的门冬饮,要知道是苏东坡亲自煎煮的。 【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虽然很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苏东坡刚睡起来,听闻米元章冒着炎热的天气...

  • 饮酒中的养生之道 佳肴名点中的养生之道

    饮酒中的养生之道 佳肴名点中的养生之道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长篇古典小说。当时京师流行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鲁迅先生也盛赞《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而且书中对于饮食方面的描写所反映出的养生之道,也同样值得研究。 一、饮酒中的养生之道 《红楼梦》第 38 回林黛玉饮酒的情节这样写道...

  • 名医验方综合价值探析

    名医验方综合价值探析

    随着中医药白皮书的印发以及中医药法的颁布, 中医药在 “一带一路” 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全世 界对于中医药的重视和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作为中医药中最具有核心价值的部分, 名医验方等 亦不断发挥着其独特优势。 本文所指名医主要系国 内享有盛誉的名中医, 他们代表着中医药学术思想 和临床实践的最高水平, 他们一般临证数十载, 且多 家世业医, 对中医个体化诊疗方法掌握精准而熟练, 往往对某些疾病的防治有着独到的经验和体会 [1] 。 名医验方则主要是指上述名中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 导下,...

  • 中医名称的由来

    中医名称的由来

    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医”的解释就是“中国固有的医学”和“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可是,在以前的一些词书中,你可找不到这样的解释。有些词书,虽然也有“中医”这个词,但释文却大不相同。其中“中”字的读音,也不是平声而是去声。比如《辞源》对“中医”一词的解释就是:“符合医理;汉书艺文志经方:(庸医)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曰:有病...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中医
  • 薜荔又名木莲 介绍几则食疗方

    薜荔又名木莲 介绍几则食疗方

    薜荔主产南方,又名木莲。其果用水洗可作凉粉,藤叶可药用。中医认为,本品性味酸,平,入肝、脾经,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之功,可作食疗用。下面介绍几则食疗方。 薜荔凉粉:取薜荔果实削皮,切开,晾干,取果实装于干净布袋内,浸入清水或凉开水中,反复捏揉袋中薜荔果籽,直至将其胶质全部挤出,而后取出布袋,静止半小时,即凝成晶莹剔透的天然凉粉。可清热除烦,适用于暑热烦渴,口干口苦,小便短黄等。 薜荔粥:薜荔实2个,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薜荔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

  • 芡实别名鸡头米 味甘略带涩

    芡实别名鸡头米 味甘略带涩

    芡实,生于水,属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主产于两湖、江苏、安徽等省水乡地区,广东则以肇庆所产为上品。 芡实味甘略带涩,别名鸡头米,以其形状酷似鸡头而得名。素被列为果类食品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引为药用,如《本草从新》载“补脾固肾,助气涩精”。补脾健胃作用明显,常为居家入汤辅料之一。和苡仁同煲,有利水去湿、健脾醒胃之效;合金樱子入药,更显涩精固肾作用。所以它同补药则补,偕涩药益涩,常为人们喜用。 经研究:每百克芡实含高达75%以上碳水化合物,其次淀粉、蛋白质及少量脂肪、维生素C、维生素...

  • 中药名诗

    中药名诗

    世上本没药.神农敢问荆。不惧虎狼毒,偏向滑石行。后继多厚朴,求索惟细辛。时珍怀远志,历年荆三棱。本草果大成,福祉贯众民。解放见南星,亿众合欢情。改革重楼起.中华铺地锦。 诗中嵌入的中药名有没药、问荆、狼毒、滑石、厚朴、细辛、远志、荆三棱、草果、贯众、南星、合欢、重楼、铺地锦共计14味,“历年荆三棱”指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历经30年时间。...

  • 中药无名异的传说

    中药无名异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位叫吴名异的侠客常年走南闯北为民除害,深受人们爱戴。一天他在深山里不慎扭伤了脚,坐在地上歇息时,无意中看到一只山鸡正嘴叼石子一遍又一遍地摩擦它那流血的爪子,不一会儿便飞走了。吴名异很是惊奇,便走过去拾起山鸡丢下的石子,心想:莫非这褐色的石头能治跌打损伤?于是他学着山鸡,拿起这块石头来回摩擦伤处,很快扭伤之痛便到了缓解。 后来,吴名异就把这种石头研磨成粉末给患者外涂抑或内服,治好了许多跌打损伤、金创(即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出血及骨折的病人。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由侠客吴名异发现的药石叫做“吴...

  •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有着 “治病之圭臬” 美誉的《金匮要略》 , 是我 国现存最早内科杂病专著, 讲求以病为纲, 分门别类 记载大量病证名, 涉及内、 外、 妇、 皮肤、 传染各科, 对后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于成书年代湮远, 受 传统文化熏染, 这些病证名文辞古僻, 寓意丰厚, 加 之时代变迁, 语义转变时有发生, 使其英译难以实现 “信、 达、 雅” 。 目前, 病名英译主要包括借译、 造译、 直译、 意 译、 音译等。 不论采取何种译法, 译者纷纷认同以保 留文化内涵为前提,...

  • 读《中医的名义》

    读《中医的名义》

    拿到王君平《中医的名义》这本书后,我读的速度很慢,并且不止读了一遍,对于其中某些篇目还反复品读。我读得慢,是舍不得一口气读完,这种感觉就好比在酷暑季节喝一碗凉茶,本来又热又渴,可就是不想一口气把它喝下去,要慢慢品味那丝丝冰凉、沁人心脾的力量。 我想,王君平在撰写这本书之前,应该是没有设定这本书的读者群都是些什么职业的人,他只是强烈希望用他的所见所闻去感染一些人,但这些人必须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要对中医有感觉。这种感觉不管是什么样的都不重要,它们都代表着对中医的关注。王君平在书中只字未提“中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中医
  • 药名七绝诗《金匮要略·黄疸》

    药名七绝诗《金匮要略·黄疸》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第20条原文:“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本条用通脉四逆汤。   黄疸病一般为湿热相瘀而得,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也会出现湿甚,近而里虚寒者,本条所述即是。“黄疸病,小便色不变”说明其内无热,“欲自利”也是属于太阴“自利益甚”之虚寒下利,非为热利,故文末直言“不可除热,热除必哕”。&ldquo...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