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 第21页

名 第21页

  • 冯声昌医术精湛美名扬 骨医传奇动人心

    冯声昌医术精湛美名扬 骨医传奇动人心

    11月已是深秋时节,前往湖北省阳新县中医医院骨科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记者走进骨伤科,邀请该科室主任冯声昌为大家讲述几代骨医的传奇故事,以及骨二科在传承千年中医精髓、发扬西医优势方面,取得的不俗成就。 骨医传奇动人心 冯声昌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市的一个中医世家,几代骨医的动人传奇故事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40年代初,爷爷在当地开了一个小诊所,颇有名气。到了70年代,父亲被调往湖北省阳新县太子镇卫生院,从事基层工作,偶遇远近驰名的骨科名医费国年,于是欣然拜师,学艺三载,复苦练数年,终集骨伤专业知识与实践...

  • 名医王春以火治心病

    名医王春以火治心病

    唐朝末年鄱阳湖畔沈家庄有个叫沈龙的后生,在一次救火过程中从楼上摔下来,摔断了双腿,经医治后腿伤渐渐好了。几个月后医生说可以走路了,沈龙摇摇头,有时他想照医生的话活动双腿,可是稍一用力便感到酸胀不适,他哭丧着脸对人说:“我的腿不中用了!”伤后数月,医生催他下地试步,他战战兢兢地站起来,直觉得心里发慌、两腿发软,刚迈步就跌倒在地。此后,他再也不敢下地了,对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一天,父亲请来了鄱阳湖东岸家喻户晓的名医王春。王春善用奇法治怪病,常有奇效,因此被人们尊称为“王三奇...

  • “落榜”后修 成就名医

    “落榜”后修 成就名医

    古代杏林“以儒通医”的文人雅士为数不少,其中也不乏因屡试不第、致仕无望而弃儒从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名医。这之中最著名的当属落榜后修的一代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祖上世代行医,父亲却希望他读书做官。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这给他父亲带来了莫大的希望。然而考取举人何等之难,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两次乡试都榜上无名,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两次落榜后,李时珍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次乡试。然而嘉靖十九年,已经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家的举人之...

  • 秦霖熙痛失状元成名医

    秦霖熙痛失状元成名医

    清代名医秦霖熙痛失状元郎的故事,让后人扼腕叹息。不过历史上少了一个达官贵人,却多了一个老百姓喜爱的一代名医。   秦霖熙,字瑞泉,号春帆,甘肃皋兰人。霖熙素善岐黄,精于别白。在京二十余年,公务之暇,行医救人。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无论贫富老幼,均一视同仁,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医著有《外感辨证录》二卷、《小儿惊风治验录》一卷。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因当时是陕甘合闱考试,甘肃秀才赴陕应举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准朝廷创设甘肃举院,甘肃的考生从此不用长途奔波参加“高考”了。...

  • 名留青史的中国古代女医家

    名留青史的中国古代女医家

    人间三月,是春的光阴,更是女性的时令。一个伟大的节日,让女性与三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古时候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除了王公贵族和节妇义女外很少有在正史上记载的,但是中医界中就有那么几位璀璨明珠,她们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救死扶伤、为民除病,深得后人的敬仰和称道。 西汉义妁 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看大夫们怎样望、闻、问、切,听大夫讲解医理。日积月累,义妁学到了许...

  • 读评张效霞《名人与中医》

    读评张效霞《名人与中医》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初识张效霞是2014年夏天太原医史年会上,固然有乡谊的缘故,更多的是缘于对中医学与医学史认知的相互认同。   医学史研究是一个寂寞行当,医学出身的学者不多,毕竟与做临床相比,研究医史是冷清的。不过,但凡是认真做医史研究的,都有着对医学至为真诚的情怀。研究医史的目的不是做个文字展柜,把历史上那些名医与名著包装得愈发光辉鉴人,然后自己也就跟着光鲜些。真正的医史学者是要到达历史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与前人交流,朴素地呈现医学的真实,让我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前人,也因此更好...

  • 李言闻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

    李言闻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

    李言闻,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对李时珍的成长及学术生涯起着决定性的积极作用,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兹对其生平事迹作一考述。 生平著述 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晚号藏六野人。娶妻张氏,生有两子一女,长子名果珍,次子名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人参》载:“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院吏目。尝著《人参传》甚详,不能备录,亦略节要语于下条云耳。”蕲州瓦硝坝(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东头)人,其家世医,父为游方郎中,从...

  • 浙派中医内涵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浙派中医内涵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提炼一个既能代表浙江中医药学术流派,又能涵盖浙江全域的综合称谓,有利于促进浙江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命名四原则 为了做好浙江中医药的统一称谓工作,首先确定命名四原则。一是体现地域特色,即能反映浙江全域范围的中医药特色。二是包容各家学术,也就是能够涵盖浙江各中医学术流派。三是契合他学称谓,即与现有的浙江学术或艺术流派的名称相一致。四是发音朗朗上口,即音韵协畅、平仄相和。 名称的选择 首先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以及...

  • 追忆名老中医孙朝宗

    追忆名老中医孙朝宗

    2019年12月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孙朝宗逝世,享年82岁。孙朝宗(1938—2019),山东德州人,山东德州孙氏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一生从医60余年,为传承中医药、培养岐黄人才奉献一生。 幼承庭训兴家技 孙朝宗学术渊自家传师授,后又融合发扬。孙朝宗祖上自清咸丰七年(1857年)即开始行医,至孙朝宗已是第四代。自幼聪慧的孙朝宗成长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在熏陶中不知不觉萌发了继承祖业、治病救人的愿望。在师爷的严格教导下,幼年庭授《医学三...

  • 我的爷爷是名扬乡里的中医

    我的爷爷是名扬乡里的中医

    我已故的爷爷于相明是山东泰安的一位中医,在妇科、儿科和皮肤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名扬泰山西麓、汶河两岸。爷爷聪慧,从小在家里的药铺里闻着药香长大。曾祖父去世早,爷爷15岁就子承父业,开始坐堂行医,担负起于氏家族中医传承的重任。 知道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中医,是在我上了初中后。那一年,我背着书包去镇上的中学报到,同桌的小名叫狗剩,是邻村一个人高马大的少年,不几天我俩就相互熟悉了。后来狗剩的母亲请我去他家吃饭,杀了家里一只还未长大的小公鸡,他母亲看着我低头猛啃鸡头的样子,说:“孩子,不用慌,慢慢吃,没人...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中医
  • 杨震 79岁高龄的首届全国名中医

    杨震 79岁高龄的首届全国名中医

    “我这个病没少找大夫,效果都不太好。听说杨震大夫看这个病效果非常好,吃了半年药,病情就稳定了,杨大夫果然是名不虚传!”患有乙肝的闫大妈对杨震的医术竖起了大拇指。 在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提起杨震这位79岁高龄的首届全国名中医,不少患者打心眼里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 从小痴迷中医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就热爱中医。高中毕业后,我如愿考取了半工半读性质的西安中医讲师团,精读中医四大经典,这为日后博览医书,熟通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南京名医张简斋逸闻

    南京名医张简斋逸闻

    张简斋(1880—1950),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中医世家,与施今墨并称为“南张北施”,为民国时期“金陵四大名医”之首。张简斋住在南京中华门一小巷内,在抗日战争时期,已年逾“花甲”,体不高,较瘦弱。他每晚7点开始门诊,于门前设挂号处,每号诊费银币一元,贫者免诊费,仍依次序发给号牌,按次序进行诊视。每晚门诊近二百人,贫者过半数。官僚、资本家等有钱人家则不用来排门诊,可请出诊。据传,张简斋某次应上海相邀出诊,...

  •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名医辈出。历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河北医家包括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清任、张锡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医,一定有其共性的文化背景和特点。现将这五大医家的共同特点加以梳理、总结,探寻他们成才的规律,以期给中医后继者以启迪与勉励。 坎坷立志 刘完素出身贫苦,生于肃宁洋边村(今河北省肃宁县师素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刘完素因水灾随母逃难,定居河间县十八里营村(今河北省河间市刘守村),后人因此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15岁时其母得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

  • 干祖望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茧斋”

    干祖望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茧斋”

    国医大师、“现代中医耳鼻喉科之父”干祖望教授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藏书、读书,其藏书众多、门类齐全,尤其明清及民国时期耳鼻喉科专书收藏之全、数量之多,实属难得。自2017年3月接受干祖望教授子女捐赠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共整理出干祖望生前收藏于书房中的线装书、平装书、期刊杂志、手册、手稿、讲义和家具、匾额、照片印章等共计5036册(件)。这既是干祖望一生奉献于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耳鼻喉科创立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见证,也是杏林后辈研究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的宝贵资料。 干祖望把自己的书房命...

  • 闻名老中医 韦继贤

    闻名老中医 韦继贤

    民国期间,山东济南有许多闻名老中医,有“四大名医”之谓,即吴少怀、韦继贤、王玉符、王兰斋四位先生。他们凭借着高明的医德医术悬壶济世,救治了不少患者,留下许多美谈。 韦继贤(1895~1976年),字起孟,出生于北京。1916年,韦继贤21岁时经亲朋介绍来到济南宏济堂药店,“先以司药为主,继则为‘坐堂医’侍诊”。韦继贤达短时间内成为“坐堂诊”,与他少时开端习医有关,他从北京来到济南之前就曾在余庆堂中药店和北京中医...

  • 名师引我入道岐黄

    名师引我入道岐黄

    时光荏苒,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其中凌耀星(1919—2015)、胡建华(1924—2006)、裘沛然(1913—2010)三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令我终生难忘。 凌耀星:探宝与挑刺 初识凌耀星老师是1978年到北京求学时,凌老师应我导师方药中先生邀请,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讲学。难忘凌老师满头银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声如洪钟,讲解条理清晰,分析鞭辟入里,论证丝丝入扣,新意迭现,演讲妙趣横生。我默然识之:“研究学问就应该像凌老师...

  • 名医成无己

    名医成无己

    成无己山东聊攝(今山东茌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或治平元年(1064年), 约卒于金国正隆元年或二年(1156年或1157年),享年约93岁或94岁。成无己在垂暮之年被金人劫持到金国首都临潢(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翼旗邻近),一向孤零零独身寓居在临潢,直至客死异乡。他大约在临潢寓居十六七年,一向心系故国,从未忘怀大宋。 成无己生卒时代见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张孝忠写的后记,载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末:“丙子岁,其年九十余,则必生于嘉礻右 治平之间。开禧改元五月甲子历阳张...

  • 名儒亦通医 撰写医著以传世

    名儒亦通医 撰写医著以传世

    我国古代,许多名儒亦通医,乃至撰写医著以传世,所谓“以儒通医”者亦颇多。特别是宋代苏轼、沈括、曾巩、黄庭坚、陆游、秦观、洪遵、魏岘等名家均重视研讨方治,有名著如《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魏氏家藏方》等均撒播于世,传承至今。本文首要谈苏轼研讨、惯用丹方的概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更以其号享誉全国。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名儒中享誉无出其右。苏轼曾任政府高级官员,又曾数次被贬谪、下放。他素常多览读医学方书,有关处方、疗病之书亦颇多涉猎、运用。他生平重...

  • 宋代名医杨介轶事

    宋代名医杨介轶事

    杨介,字吉老,又字克一,生于1060年(北宋嘉祐五年),卒于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江苏泗州(今淮安盱眙)人,寓居楚州(今淮安),为宋代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张耒之外甥。杨家世代行医,名闻遐迩。杨介幼承庭训,攻读经学,广交文坛俊彦,善绘画,尤擅画竹。后举孝廉不就,乃发奋攻读医典,继承家技,又受业于张耒门下,尽得其医学真传,医术大有长进,任州太医生。杨介曾以奇方异法治愈宋徽宗等的疑难病症,名震京师。他在临证之余,精研脏腑内景,形体骨度,厘正宋以前有关脏腑图形资料,实图绘制了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谱—&mda...

  • 阅读治病 浪淘沙 中药名四季歌

    阅读治病 浪淘沙 中药名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鲁庸兴) 阅读可治病   都知道阅读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养,但阅读也可治病,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阅读疗法”一词源于希腊语,由...

  • 缅怀著名药物化学家汤腾汉

    缅怀著名药物化学家汤腾汉

    汤腾汉(1900—1988),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历任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系副主任、主任,以及毒物药物研究所(曾称药理毒理研究所,简称军医科院六所)首任所长等职,为1963年版《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笔者1959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当年入职军医科院六所任实习研究员,师承汤腾汉老师多年,亲见老师投身于我国军事医学建设,开拓现代军事药学事业,倡导从中草药创新研发现代化学战剂防治药物,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往事。 军医科院六所成立于1958年,重点任务是研发现代战争...

  • 名医张山雷的“土茶罐”

    名医张山雷的“土茶罐”

    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国医馆中设有张山雷中医药纪念馆,馆内陈列了许多张山雷的著作及老物件。其中一把土茶罐壶别具一格,是我师辈朱水根主任捐赠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朱水根借住在远房亲戚陈金土家一套闲置的房子里。搬入的时候,陈金土表示屋内东西可由朱水根随意处置。就这样,朱水根留下了一小部分有用或喜欢的东西,其余的统统归入了垃圾房。 半年后就过年了,正月里,朱水根特地邀请了陈金土一家来“新房”作客,席间除了朱水根一家表示感激之外,双方聊了很多。朱水根也顺便与他们说原来房间里的东西...

  •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陈纪藩教授的主要临床和科研方向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RA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成书于公元三世纪的《伤寒杂病论》对本病的病因、证候、治疗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历节病”这个病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顽痹”、“鹤膝风”等。对于RA病因的认识,陈纪藩教授遵从《金匮要略》有关历节病的论述,主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 名医方孝孺之死

    名医方孝孺之死

    公元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改元“建文”,称惠帝。各地藩王,特别是带重兵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跃跃欲试。朱棣借“靖难”之名攻击朱允炆,这一战打了3年,最终以朱允炆失利而告终。在这场战役中,朱允炆身边的高档顾问、名医方孝孺显现出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邃才干,但也终因“愚忠”而死于皇族奋斗。 靖难战役迸发后,燕王朱棣的戎行势不可当,所到州县望风而降。无能的惠帝面临燕王要求其退兵而无策,便求教于方孝孺。方孝孺以为燕王意在夺权...

  •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教授于1940年出生于北京,祖父是闻名京城的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肖承悰毕生致力于中医妇科事业,勤奋钻研,学贯中西,60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雨与坎坷,正如她所言:“从事中医妇科60年,知之愈深,爱之愈深;爱之愈深,愈感到中医之博大精深,非吾辈穷毕生精力所能完全领会。我深知与我祖父一辈的名中医相比,在对中医的理解和贡献上我都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先辈筚路蓝缕复兴中医的信念,仁医仁术的博大胸怀,始终在激励我、鞭策我。”她现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坚持在临床一线致力于中医妇科的研究与探索、传...

  • 名医李继昌的爱国心

    名医李继昌的爱国心

    著名中医学家李继昌(1879—1982)是明代名医李中梓的后裔,其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 1911年10月,为响应武昌起义胜利,推翻清政府腐败统治,云南革命军在滇军将领蔡锷的带领下,于农历九月初九这天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这夜,时年32岁的李继昌并没有置身事外。李继昌不仅精通中医,而且已经在法国医院附属专科学校学习西医4年有余,作为云南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之一,李继昌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战斗需要我,革命军战士需要...

  • 名医许叔微

    名医许叔微

    宋代名医许叔微在朝廷南渡后曾定居江苏常州。南宋元初诗人陆文圭有诗赞曰:“江左知名许叔微,公来示之衡气机。天下呻吟尚未息,公持肘后将安归。” 幼年立志悬壶济世 许叔微(1079—1154),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许叔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武大夫家庭,其父许浚官至左翊武功郎(宋朝从七品军官),官阶虽然不高,但全家生活也无忧无虑。许叔微11岁那年,其父患瘟疫而亡,两个月后,其母也患病而去。百日之内父母双亡,许叔微成了孤儿。父母患病而亡的悲惨事实,给许叔微幼小的心灵留...

  • 纪念山东省济宁市名医孙镜朗诞辰120周年

    纪念山东省济宁市名医孙镜朗诞辰120周年

    孙镜朗(1901-1974),名铭勋,字镜朗,山东省济宁市人,1963年由山东省济宁市政府确认为济宁四大名医之一。如今,老先生已经故去多年,因其内在精神的弥足珍贵,愈发让后人追忆缅怀其医术、医风、医德。笔者谨以此文聊寄心中之怀念。 医路精进 胸怀仁心 孙镜朗生于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孙士章以缫丝为业,养家糊口。孙镜朗自幼敏而好学,早年即立志:“受尽十年寒窗苦,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孙镜朗17岁那年开始系统阅览中医学经典,后拜南京著名儒医石云轩为师,医业大进。 由...

  • 名医吴楚开出救祖母良方

    名医吴楚开出救祖母良方

    吴楚,祖籍安徽徽州(今安徽黄山歙县),为清朝初期知名的医学家。与当时许多读书人一样,吴楚的志向也是志在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修齐治平,光宗耀祖,实现人生价值。但他如何走向从医之路呢?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吴楚的老祖母74岁那年突染重疾,寻遍周边名医终不见效,连续多天难以进食,老太太奄奄一息,行将咽气,吴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忽然意识到学医不但能解除人之病痛,还能救人性命。但老祖母的病不等人,吴楚就抱着一试的决心,连夜翻阅家里的医药书籍,好像突然悟出了什么,就大胆地开出一张药方。家人按吴楚开的药...

  •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

    相传明代弘治年间,离山西潞城5公里的城北合室村,有一位叫郭泰恒的人略晓医学。当时郭泰恒的母亲患半身不遂,腰腿痛疼,卧床不起,多年来四处求医问药,皆医治无效。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总结前人经验,结合母亲实际情况,精选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功效的药物,合理配伍成方剂。郭泰恒的母亲服用数次后,半身不遂以及腰腿痛逐渐减轻,最后痊愈。后来郭泰恒将此方又用在同类患者身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名声广为百姓传颂,成为久传不衰的独家名药,定名为“大风汤”。 至明代嘉靖...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