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 第20页

名 第20页

  • 汇集名医 发扬中医药特色

    汇集名医 发扬中医药特色

    北京百万中医门诊部坐落在百万庄大街21号院,占地400多平方米,内有6个中医诊室。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出诊专家的详细介绍,李新吾、温振英、薛伯寿、高益民、陈二民……个个都是誉满京城的名医。原中宣部部长张平化曾为门诊部题词“名医荟萃”,确实所言不虚。 百万中医门诊部创始人张藻南现今已经94岁高龄。1985年,她筹划开办一个专家门诊部,当时的想法是“老骥伏枥,再跑十年”,可没想到这一跑就是30年。30年前,别人说她搞资本主义,她说&ldq...

  • 满意“名老中医”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满意“名老中医”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日前,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发文同意省立同德医院发起成立浙江省互联网医院(筹)。这一新型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将于近期上线运行。届时,在此平台上的全省11个市的众多基层医疗机构也将加入这个“云家庭”。 据了解,该省中医药系统率先推出“智慧医疗”新型就医模式,开展全门诊分时段预约挂号、诊间结算、支付宝支付等信息化试点工作。投入3100余万元打造省中医健康信息平台、将省151家基层中医馆纳入试点范围,壮大线上、线下中医药服务。 近年来,浙江以国家和省中医药管...

  • 中医药文化成为河北亮丽名片

    中医药文化成为河北亮丽名片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投资2000多万元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河北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从医院建筑风格设计、环境形象改善、装饰装修特点到文化内涵建设,中医药文化元素鲜明、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河北中医药系统铸魂育人、打造医院知名品牌、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引擎。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丘县扁鹊庙、保定市中医院刘守真祠堂、安国市药王庙文化...

  • 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去名利化

    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去名利化

    继续教育是针对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重要阶段,与中医药事业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已取得很好成效,但在培养模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新时代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中医药继续教育改革,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近日,在昆明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第5次学术年会暨青年委员会换届会议上,来自多个机构的中医、科研教育专家围绕“聚焦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关注管理创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中医药继续教育要去名利化 在医学领域,...

  • 常朗诵名诗能调养肺气

    常朗诵名诗能调养肺气

    老人常朗诵诗歌,是一种很好的“脑力体操”,能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研究发现,朗诵时参与活动的脑细胞远超过默读和识字,相当于大脑的“热身体操”。长期坚持,可锻炼记忆力和表达力。 此外,朗诵可以舒畅肺气,增强肺功能。朗诵遇到长句子,肺会彻底排空,转入下次吸气动作时就能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这种吐纳是种很好的“肺部体操”。尤其名家诗歌往往抑扬顿挫、平仄分明,这需要朗诵者根据诗歌的变化来调整呼吸,起到调养肺气的作用。 朗诵时应控制好声音大小和节奏,...

  • 103岁还看病的全国名老中医杨友鹤

    103岁还看病的全国名老中医杨友鹤

      “人活百岁不是梦,生活规律要保证,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这是杨友鹤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提起杨友鹤,相信知道的人不少。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今年103岁高龄的他,至今仍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国医堂坐诊,每周两次,风雨无阻。据国医堂的人说,杨老把上班当成上教堂做礼拜那样庄重,西装革履,有时还要打上领带。如今,他仍鹤发童颜,少有疾病侵扰。那么,他有什么长寿秘诀,活得如此精神呢?   说到养生,杨老背了一段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话。大意是说,黄帝问...

  • 名医“献笑”巧愈顽疾

    名医“献笑”巧愈顽疾

    金朝项举人之妻黄氏的幼子不幸病逝,黄氏悲伤过度得了怪病,整日呼叫怒骂,且久治不愈。项举人请名医张从正卜门诊治,张从正为黄氏诊脉时却·推说家中老婆有事急忙离去,黄氏听后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第二天,张从正身背药袋而来,一进屋就开始伸手掏药,但药袋里装的红色的朱砂和绿色的青黛粉染满了他的手指,却没找到一粒药丸。急得张从正面红耳赤,双手不慎竟涂了个大花脸,他忙对黄氏抱歉说:“请夫人原谅,药丸忘在家中,明天一定送到!”黄氏见张从正这个花脸的狼狈样子,禁不住“咯咯&rdquo...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名医
  • 马有度 深研中医为百姓 甘为人梯轻名利

    马有度 深研中医为百姓 甘为人梯轻名利

    “小马哥”是一位80高龄的老人,一个会用微信写字聊天谈工作的老儿童。 “小马哥”叫马有度,“小马哥”是他叱咤中医江湖的名号。 他有很多“高分量”的头衔: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科普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重庆市政协委员。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顾问、...

  • 《漫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42条》名家荐读

    《漫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42条》名家荐读

    国医大师孙光荣: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药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几千年来在保障国民的繁衍生息和身心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颁布以来,国人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和素养水平较2014年均有显著提高,城乡之间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差异缩小。无论是大家熟知的针灸、拔罐还是八段锦、太极拳,抑或是顺应自然、因人而异、阴阳平衡这些中医养生思想,都更加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里、行为里,逐渐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2016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

  • 古代名中医的纪念地

    古代名中医的纪念地

    医圣祠 位于河南南阳市东关温凉河畔,为纪念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修建。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秦问亭等,大门内10米许为张仲景墓。 李时珍墓 坐落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雨湖之滨。50年代,墓冢得以重修,并增建了莲池、牌坊、拱桥、层台、花圃、六角亭、纪念碑及陈列馆等。 华佗庵 位于安徽亳州城内,此庵为后世纪念华佗所设,庵内塑有华佗像以及华佗传世验方。 华佗墓 位于江苏徐州市彭城路的华祖庙侧。因华佗常来徐州行医,明永乐年间,徐州知州杨仲节取华祖庙之土代衣冠建...

  • 军中华佗 姓蒋名维平也

    军中华佗 姓蒋名维平也

    他,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年在旧军队当兵;年届六旬参加八路军,77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少校军衔;中医西医皆擅长,人称“军中华佗”;荣获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务工作模范等称号,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列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   他,姓蒋名维平也。   蒋维平,1878年出生,河北房山人。曾在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部从军,历任班长、连长、团长等职。1928年东北易帜,所在部队缩编遣散。他解甲归田行医务农,在家乡设立...

  • 雷丰是晚清衢州府的一位名医

    雷丰是晚清衢州府的一位名医

    作者:俞晓旸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晚清的雷丰,是名医也是文人:感悟他的隐逸人生 雷丰(公元1839-1888年)是晚清衢州府的一位名医,在时令病上颇有建树,且擅长针灸,行医于浙闽赣苏广大地域,兼擅诗、书、画、丝竹,是一位有蕴藉情怀的文人。雷丰所著的《灸法秘传》《时病论》流传至今。 雷丰的父亲雷焕然,字逸夫,清道光时期的人。时人谓“逸仙本闽浦布衣”,闽浦即福建浦城县,雷焕然本是福建省建宁府浦城县的一介平民。有一年,雷焕然来到繁华的衢州城谋生。按照雷丰的说法,雷焕然在衢州是先读...

  • 浙籍温病名家

    浙籍温病名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盛增秀   在浙派中医中,有许多浙籍温病名家,简介如下:   吴贞   吴贞,字坤安,浙江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后侨居吴中,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名医,其立足伤寒,融合温病,提倡兼收并蓄,为寒温融会医家的代表之一。吴氏有感于南方当时之伤寒多半属于温热,治法与伤寒不侔,故著《伤寒指掌》一书,书中主以六经辨证,统括伤寒、温病,有机结合古法新法。温热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学说。全书条分缕析,精详实用,有功于后学。   章楠   章楠,字虚谷,浙江...

  • 明朝名医 胡元溪

    明朝名医 胡元溪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田一笑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家住湖北罗田县的名医叫万全,他十分擅长儿科疾病,在当地也非常出名,十里八村的小孩有了病,大人们都来请万全诊治。在罗田县城里有一富绅名叫胡元溪,家里的孩子生病了好几个月,却怎么也不愿请万全来诊治。他的独子4岁时患了咳嗽,病得不严重,因为胡元溪前些年与万全在药材生意上有些宿怨,于是他便故意不请万全,而是另请了几个医生。   胡元溪没想到的是,这些医生全是庸医。孩子农历二月间患的咳嗽,到了九月还没治好,而且病情更加严重,有时还会咳出血来。看着唯一...

  • 名医施今墨 辨证施治治分九法

    名医施今墨 辨证施治治分九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林虹 李翔   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从医60余年,博览医籍,古今中外无不搜求,其治学严谨、医理通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以善用对药著称。现将施老治疗失眠之经验加以总结,介绍如下:   辨证施治 治分九法   施老将临床所见之失眠分为4种情况:入睡不能;睡眠时间短,醒即不能再睡;时睡时醒,极易醒觉;似睡非睡,乱梦纷纭。对失眠的治疗,依其病因分为9类:   ①心肾不交失眠:证见不寐、兼有心悸、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多属心火独...

  • 名老中医的读书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

    名老中医的读书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

    背景介绍 1980年下半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开辟了一个享誉全国的专栏“名老中医之路”,邀请全国著名中医学者撰文,回忆其治学道路与经验。该栏目不仅得到了名老中医的积极响应,而且在中医界引起强烈反响。江西的朱炳琳先生在《到处逢人说凤梧》一文中回忆说:“遥想专栏初辟当年,莘莘学子,奔走相告,《学报》一到,先睹为快,笔录手抄,不分昼夜。” 即当时情景之写照。 之后,将这些文章加以汇辑,由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任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分3辑出版。问世后,受到普...

  •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出身官宦之家,上海浦东惠南镇人。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年轻时,他曾为徽州太学方鲁儒看病,三剂而病消,展露其头角。 方鲁儒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

  • 晋代名医伉俪:葛洪与鲍姑

    晋代名医伉俪:葛洪与鲍姑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知名的中医大家,为我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统计发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医生,医术精湛的女医生则少之又少,但并非没有,晋代的鲍姑就是其中的一位。鲍姑与西汉的义妁、宋代的张小娘子和明代的谈允贤被后人尊称为古代四大女医。 鲍姑(公元309-363年),名潜光,今山西长治人。其父鲍靓喜好道家养生,擅长炼丹,亦官亦道,在担任广东南海太守期间结识了来自江苏的葛洪(公元284-364年)。因两人都笃信道家和擅长炼丹,有着共同的志趣,鲍靓便收葛洪为弟子,葛洪借此得以认识了小他25岁的...

  •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 崔晓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说到古代名医,往往被广为传颂的多是他们年少时博闻强识、刻苦学习,学成后救治众人、妙手回春的故事。其实很多古代名医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也许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让他们走上了医学之路。 提到医圣张仲景,很多人会想到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之作。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我们就能看到这位名医当年经历的辛酸故事:仲景出生于一个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疫病流行,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家族中去世的人就有三分...

  • 名医成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名医成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名医能够出名,多是通过治愈一个个病人,口碑相传,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一样,获得社会的承认,所谓“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是也。但也有些医家未成名时,由于治愈了某种疑难病或者危重症,或者治愈某个达官显要之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虽说有点运气成分,其实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有道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下面举几个很有趣的例子。 马二琴——奇方妙法治便秘 辽宁名医马二琴(1892年~1969年)开始行医时,病人并不多。有某巨...

  • 名医钱乙的“地黄圆”

    名医钱乙的“地黄圆”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初以《颅囟方》成名于山东,行医多年,著作颇丰。 除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外,他还写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可惜均已散佚。 他不仅精通儿科,亦通其他各科,而且特别注意方药的研究。很多人都听过、吃过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知道这是著名的滋阴补肾中成药,却不知道它出自善用成药的“幼科之鼻祖”钱乙。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实际上是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成,原称地黄圆...

  •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1865-1936),名汀,浙江绍兴县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贫穷患者义诊送药,传为佳话。 沈绍九于1896年在成都正式开业行医。当时成都一些中医对“伤寒”与“温病”的治疗,往往混同起来,用治伤寒法治温病,治温病法治伤寒,致使许多病人,轻病转重,重病转危。沈绍九能条分缕析,辨证施治,经他诊治的病人转危为安,致声誉日隆,前来寓所求医者不绝。沈绍九体质素弱,乃略提高诊费加以限制,门诊费一元大洋,出诊费最高时达到8元。但他对于患者,不论...

  • 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名医名家-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乐兆升(1935-),男,福建沙县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创始人之一。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1963-1964年于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内科进修血液病专业,1972-1973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西学中班学习。 1986-1991年前后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气血研究室副主任。曾在《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刊物发表“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报道&rdquo...

  • 京城名医萧龙友教你妙用砂仁

    京城名医萧龙友教你妙用砂仁

    冬三月,阳弱阴盛,水冰地坼,万物蛰伏,天地之间一片“藏”之象。冬天地表严寒,而地表之下却是热气腾腾,人与天相通应,所以“冬季阳在里,阴不足而胃中热”,又加之人们又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当食用过多的肥甘厚味时,人更容易出现大便秘结的症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言,此处的“养阴”并不单单指食用偏凉润的食物,也指保持胃肠的通畅。在这里,我们可以在饭后食用一些砂仁,以调畅肠胃。...

  • 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颜德馨教授

    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颜德馨教授

    颜德馨教授为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于2009年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颜德馨教授立足于气血学说,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等学术观点,提出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为医林所瞩目,在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疗效。 一、幼承庭训,刻苦学医 颜德馨先生出生于新旧兼容的书香世家,为先贤颜子后裔,江苏丹阳人。其父颜亦鲁(1897-1989),号餐芝,是当地名...

  • “扁鹊”名、字、号之考辨

    “扁鹊”名、字、号之考辨

    “扁鹊”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或学派。除《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外,《史记·高祖本记》《史记·赵世家》《韩非子·喻老》《战国策·韩三》《战国策·秦二》《列子·汤问》《踢冠子·世贤》《新语·资质》《韩诗外传·十》《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泰族训》《淮南子·齐俗训》《盐铁论·轻重》《盐铁论&...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扁鹊
  • 三秦名医沈舒文的行医路

    三秦名医沈舒文的行医路

    提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沈舒文教授,找他看过病的人赞不绝口,推崇备至。他在陕西中医圈内知名度颇高,曾与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等一同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中医,其工作室201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传承建设项目工作室。 但在省外,有些人对他并不是很了解。在日前举办的沈舒文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学术经验传承与交流会上,记者见到了沈舒文,67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谈吐温和,一身儒雅之气让人备感亲切。会上,弟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交流经验,其中不乏一些各地中医药界领军人物,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牛阳就是其中...

  • 薛崇成 少承名师博采众长

    薛崇成 少承名师博采众长

    薛崇成(1919-2015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自1935年拜名医蒲辅周为师起,到2015年96岁高龄时,在杏林耕耘整整80年,其学术涉及针灸、经络、中西医结合神经内外科、心理、中医人格体质等诸多领域,治学严谨,硕果累累,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晚年时,薛崇成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凝练为40个字:遵守医道,继承发扬;知己知彼,汇通创新;宏微并重,心身兼顾;主防辅治,务实疾虚;怀仁怀义,自尊自重。这不仅是薛崇成的学术观点,也是他治学为人的真实写照。   ...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忆名医

    忆名医

    浪淘沙·扁鹊   跟师拜长桑,透浸医方。初愈赵简情中恙,后施虢子针和汤,起死回光。桓侯病三藏,讳疾衰亡。然愚醯卑奸烂瓤,叹扁鹊永济一葬,万古流芳!   钗头凤·张仲景   南阳郡,张仲景,痴苦学勤用思冥。伤寒门,杂病论,毕生心血,历代深根。证,证,证。东汉末,兵祸多,横尸涂炭苍生破。德艺尊,免分文,一叶孤灯,百年奉承。圣,圣,圣。   声声慢·华佗   晕晕晦晦,蒙蒙寐寐,颓颓睡睡醉醉。沛国华佗炼麻沸,举世腾辉。剔骨切腹断肠...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名医
  •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历代名医治病创造奇迹的事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举几个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战国时期有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国,是诸侯称霸的时期。扁鹊走到不同的国家,当不同的专科医生。这充分说明他的医术是很全面的,是位高明的医生。扁鹊到了虢国,碰到虢国的太子死了,死在鸡鸣时分,也就是凌晨,无缘无故突然死了,还未过半日。扁鹊听说后就去看。一看这是尸厥,中医内科叫厥证。如果不立即抢救,就会真正死亡。尸厥证是可以救治的。扁鹊就给太子扎针灸、灌药吃,结果把虢国太子救活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