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 第98页

一 第98页

  • 石榴还是一味良药

    石榴还是一味良药

    走进乡下父母家院里,就见到我家一棵高大的石榴树,枝头上硕果累累,有青黄色、金黄色、金红色的石榴,还有几只裂开的石榴,好似露出玉齿,腼腆羞涩,好一幅迷人的画面。我摘下一只大石榴,剥开色泽艳丽的果实,但见珠玉满腹,一粒粒种子好象颗颗闪光宝石,甘美多汁,酸甜爽口。由此想到了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雾壳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 金秋季节,石榴上市,如果你细细品味那味美的大石榴,不仅可以经络舒展,心胸豁达。“试看秋成催结果,一苞玛瑙贮天浆。”这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

  • 立夏茶方 助君清凉一夏

    立夏茶方 助君清凉一夏

    立夏到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其中的夏三月指的就是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和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民间称之为孟夏,亦称夏之初,我的老家江西在夏之初有饮立夏茶的习惯,并流传“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的民谣。 立夏的含意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得很清楚:“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假&rdquo...

  • “红光满面”不一定是好事

    “红光满面”不一定是好事

      3月5日,在中医中药秘方网健康讲堂上,广西钦天杨公文化联盟的易学专家陈语轩根据《黄帝内经》里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红光满面不一定是好事。”   传统中医辨证认为,望诊所见面色白里透红是阴阳平衡的表现,而很多人误解了“白里透红”的含义,只看到了“红”而忽略了要以“白”为基础。因此,我们常听到,“红光满面”被作为一个褒义词,来表示一个人健康顺利。   陈语轩说,他曾碰到一个朋友,在春季阳...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一定
  • 一次吃两三颗 醋泡黑豆

    一次吃两三颗 醋泡黑豆

    醋泡黑豆具有美容、减肥、补肾、明目、乌发功能,可改善便秘、高血压、高血脂、腰酸腿痛、糖尿病、前列腺病、白发、冠心病。同时醋泡黑豆对于改善近视等眼部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做法:洗净晾干的黑豆放入炒锅中中火干炒;待皮都爆开后,转小火再炒五分钟。放入容器中在通风处晾凉。最后放入有盖子的容器内,倒入陈醋。待黑豆把所有的醋都吸收了,就可以盛盘儿了。食用时还可加上蜂蜜。 一次吃两三颗,坚持食用效果很好。(夏吉娴)...

  • 读《<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有感

    读《<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有感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是中医学中继《黄帝内经》之后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撰而成的又一部经典医集。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后世医家常把《内经》《难经》并称,并将《难经》与《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难经》之注,莫先于吕、杨 《难经》成书既早,年久日深而辗转相传,原书今已不存,原貌今亦不可复睹。历代仅以校勘、注释流传。远在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便是注《难经》的第一人,也是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所注名曰《黄帝众难经》。但吕...

  • 夏天煎药最好只“一煎”

    夏天煎药最好只“一煎”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若中药材和药液的煎制、储存不当,就容易霉变,这样的药非但不能治病,还有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危及患者健康。 我们自行煎药时,一副药一般煎2次,即早上煎一次,药渣到晚上加水再煎一次。然而到了夏季就不能再这样煎药,而是应当煎出一次后,马上加水再煎一次,然后将第二次煎出的药汁及时放入冰箱低温保存,至晚上服用。饮用前应先加热,自己煎煮的中药汤剂一般不建议隔夜服用。 若我们采用的是医院或者药店代煎的中药,因为它们是采用真空密封包装,保存时间相对比较长,但由于夏季气温高,保存时间也不宜超过7天,如果药液袋鼓起或者...

  •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临床应用举隅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临床应用举隅

    章文春教授基于长期的气功锻炼及临床实践提 出了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 理论, 从这一理论可 以看出中医中药不仅可用于调整人体气机, 而且还 可以针对人的形体异常及精神意识的异常做相应的 治疗。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基本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形、 气、 神3个要素构成, 《淮 南子· 原道训》 中提到 “形者, 生之舍也; 气者生之充 也; 神者, 生之制也。 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 基于此, 章文春教授提出了...

  • 祖国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

    祖国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很显然,饱读诗书的秀才不仅通晓儒家经典,还掌握了许多中医药知识。反之呢,胸无点墨的贩夫走卒转而学医就要困难许多了! 秘诀在哪?原来呀,祖国中医理论已经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了。或者说,中医理论本身就源于上古时期人类对于天地人的朴素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为诸子百家的文章所兼收并蓄。 先秦时期,诸侯国混战不休,民不聊生。短暂的休战,会让百姓额手称庆,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生活。“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的典故告诉我...

  • 阴阳学说 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

    阴阳学说 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

      阴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对立统一理论,而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2011年6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一文即持此论(以下简称“马文”)。笔者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具有矛盾论的一般涵义,但又不等于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的,阴阳的对立与统一也是互相定义的;即对立是统一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的统一。由于马文把阴阳理解为任何相关或不相关实体的两个构成部分,又把“在同一个统一体中...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内经》,强调指出了胆在脏腑活动中的重要性,其意有三。   主少阳春升之气   胆为阳木,其象应春,春天,阳气渐升,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除旧更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即指此而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也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足少阳...

  • 余霖《疫疹一得》治疫大法拾萃

    余霖《疫疹一得》治疫大法拾萃

    余霖, 字师愚 (公元1723年-1795年) , 安徽桐城 人。 余氏于中医学疫病之研究造诣颇深, 明确提出 前人 “执伤寒之法以治疫” 以致 “举世同揆, 万人一 法” [1]13 , 岂不误人无数? 其提出疫疹之病因为瘟毒 火邪的重要观点, 据此而创立透疹外出的 “凉润之 法” , 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惠泽世人至今, 启迪 后世临床辨治疫疹贡献卓著。 精研《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疫疹临证之为用 余氏于疫疹发病方面阐...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 探讨郑钦安学术思想之一二

    探讨郑钦安学术思想之一二

    郑钦安, 清末著名医家, 其学贯内难, 精于伤寒, 明 于阴阳, 兼诸家之长。郑氏临证, 善用并重用大剂姜附 扶阳, 治疗阴寒证和急危重症, 效如浮鼓, 被誉为火神 派开山鼻祖, 享誉内外。本文从“阳主阴从观” 深层挖 掘郑氏扶阳理论之由来, 并就其辨证治法等方面探讨 郑氏学术思想之特色。 1 阳主阴从观 阴阳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作为中医学理 论奠基之作 , 《黄帝内经》 提出 : “阴阳匀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 、 “阴平阳...

  • 基于逻辑回归的“但见一证便是”探讨

    基于逻辑回归的“但见一证便是”探讨

    “但见一证便是” 语出《伤寒论》 101条云: “伤 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 。 从古 至今, 对于此句的阐释颇多, 虽然各家理解不尽相 同, 但皆试图推究张仲景原意, 且在自己对于此条认 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其指导临床。 众多医家不仅 将其视为小柴胡汤应用的指导原则, 且进一步引申 到其他方证中去, 认为许多方剂都可以通过 “但见 一证便是” 这一法则进行应用, 且多或良效。 由此可 见, 这句话在理论及临床中都具有...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便
  • 茶水送中药不可一概而论

    茶水送中药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人都认为在服药时,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不宜用茶水送服,认为这样会降低药效,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刘建华却表示,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有些药物用茶水送服对药效是没有影响的,甚至有些中药需要用茶水调服,方能起效。 我们常将西洋参及枸杞这些药物放在一起泡服,有养阴生津、降火解暑、滋补抗衰作用,有时候还会加一些麦冬、党参之类。此时,我们不建议和茶水(含茶叶、鞣酸的物质)一起服用,因为茶水具有“泄”的作用,与参同服,可能会影响参的补益效果。这就是中医学上讲的“相克&rdqu...

  • 中医都是如何进行一种传承

    中医都是如何进行一种传承

    古代中医的传承之路 中华医药学历经两千多年发展,至今仍能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其间大师名医辈出,医学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流传甚广。其经典的医学理论、独特的诊疗手段、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延续至今,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传承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那么,在最开始的中医的都是如何进行一种传承的呢? 1 师徒授受,流派争鸣 师承即师徒之间进行传授学习的方法,又称“亲炙”,它是我国古代传授医学知识的主要形式,对中医学的延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不可曲解阴阳的对立统一

    不可曲解阴阳的对立统一

      近读 马予良、石玉山先生所作《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以下简称为马文)一文,对其观点不能苟同。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其“对立统一”之基本内容早已为广大中医界同仁所共识,笔者认为,对中医阴阳理论的认识,应重感悟,应动态、全面地看待阴阳学说。   应动态地看待阴阳学说   阴阳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阴阳之名最早见于《易经》,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者即道路、道理之意,也可以称之为法则或规律。故古人云...

  •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古今许多药方都名之曰“丹”以示灵验,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山海丹等。有人统计,在古方中,丹药方名有2 400多个。这些方药主要由动植物药配制而成,与本来意义上的丹毫不相干,只是借用“丹”名而已。古代炼丹术对后世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的丹,是由炉火炼出来的。因为丹砂(就是朱砂,一种含硫化汞的矿物)是丹药的主要原料之一,所以这个过程叫做炼丹。古人把丹当作长生不死药,并美其名曰“仙丹”。相传,黄帝...

  •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

    记者:为什么说中医学和民族医药是两个伟大的医药宝库? 诸国本: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惟其历史悠久,传统医药的资源特别丰富;惟其长期统一,主流文化的优势显然突出;惟其民族众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自然形成。民族不分大小,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这是由生存的需要来决定的,也是由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来决定的,而不是哪一个皇帝敕封的,也不是哪一个官员或权威承认不承认所能决定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医学是以汉文化为背景并吸收了众多少数民族的医药经验创造的传统医学,仅1...

  • 穷究阴阳五行论 天人合一整体观

    穷究阴阳五行论 天人合一整体观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赵宗辽   胸怀仁心济世愿,   不愄六淫湿燥寒①;   穷究阴阳五行论,   天人合一整体观。   三焦六经八纲辨②,   卫气营血分明断;   望闻问切四诊参,   外感内伤脉舌验;   性命所系千金重,   虚实寒热无为患。   内难伤本博医源③,   各家学说须浏览;   大医精诚无止境,   继承创新高峰攀。   中医治病随机变,...

  • 五行观念 五行即五时十月历将一年分五季

    五行观念 五行即五时十月历将一年分五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登本   五行观念源于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五季,作为哲学概念则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在五行理论形成及盛行之际,也正是《内经》医学理论构建并形成时期。   五行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五季观念。随着人们对五行观念认识的延伸,其表时节气候运行变化的意义被方法论的作用取而代之,演化为认识物质世界的理论和思维方法。自五行特性被抽象以后,五行就被用作分析、归纳、标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特征,以此作为研究各类事物内部联系的依据。此...

  • 建设一支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

    建设一支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

    中国民族医药近3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集中体现在造就了一支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不仅藏、蒙、维、傣医药有不少著名专家,而且壮、苗、瑶、彝、土家、侗、朝、回医药等在发掘整理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专家。他们掌握的知识体系与中医西医不同,因而也就非中西医药专家之可比和可及。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独领风骚。其中许多人相继成为各民族医药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在民族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医药文化建设等方面担负了领导工作。除此之外,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中医药院校以及某些著名高等院校,...

  • 一药多性与配伍 一药多性与机体的状态

    一药多性与配伍 一药多性与机体的状态

    一药“多味” 一药“多味”是指一味中药 有两种或多种味。这里所说的一 药,是指中药处方所用的某一味 药,而不是指经过炮制后有多种 味的某一种药,因为现今《中国 药典》已将一种药的不同部位, 以及炮制品作为了不同的药味。 一药多味在f中国药典》或教材 《中药学》中较为普遍。如决明子 有甘、苦、咸三味。《本草求真》 曰:“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 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 淫,以致血不上行,冶当即为驱 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 能补血,力薄气浮,...

  • 玉林医药传奇(一)

    玉林医药传奇(一)

    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中医药深广的内涵和科学价值,让更多的人与千古中医相对.息息相通,特别是玉林的古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延伸,编者阅览了一些有关中医药诸书和报刊及自己的见闻.编成《玉林医药传奇》,供关心玉林中医药事业的读者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苏东坡医事 北宋时期的苏东坡,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位中医药家、实践家。他懂医理,通医学、养生之道,广读祖国医学专著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学著作的同时,他还撰写了医学专著《苏学士方》一书。后来,人们把《苏学士方》与医学家沈括的《良方》合编...

  • 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

      今日之大学教科书有谓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者,又说古人所用的“阴阳”,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体病理和生理的矛盾统一现象。殊不知,这是一个不能成立的片面定义。   笔者认为张仲景的一部《伤寒论》讲的是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与人体之阳(如五脏之阳、经脉之阳、气为阳之阳等)的“侵伤”与“被侵伤”道理。在秋冬寒为阴之环境之阴中,必须注意固护人体之阳,否则,就有可能患伤寒病。而吴鞠通的一部《温病条辨》讲的是春夏热为阳之环境之阳与人体之阴(如五脏...

  • 中医理论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中医理论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医理论结构中的核心观念一直保持稳定,中医理论内容的变化呈现为重视经典、回归经典,中医理论的创新呈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中医理论内容及结构的“开放创新”主要是指后世医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经典理论为源头的中医理论内容,学术流派和各家学说的不断涌现,历代医家、流派用最新构建的理论阐释、发挥《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使新理论融入中医体系。 中医理论的发展范式是在系统梳理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探...

  • 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是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成书于公元1247年,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统的司法检验书,比公元1602年意大利人福寞乃·法特里所写的法医专著要早355年。后来传到海外,有英、法、荷、德、朝鲜、日本、俄文等译本。 我国的法医学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执行法医检验。汉代蔡邕解释礼记月令中认为,其损害在皮肤部分的叫伤,在血肉部分的叫创,在筋骨部分的叫折。可是在宋以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医专著。宋慈出身于福建建阳的一个官僚家庭,曾四次担任高级刑法官。据史料记载,他为官期间办事公道,能听讼清明,扶弱除奸...

  • “寒温”应统一于热病

    “寒温”应统一于热病

      “寒温统一”的呼声,可以说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但是统一的方案不够理想。有的主张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因为“仲景伤寒为百病立法”;也有的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为基础,因为“温病继承和发展了伤寒学术”;也有的为了调和气氛,主张用八纲辨证进行统一,因为“八纲辨证是一切辨证的纲领”。几十年来争论不断,很难达成共识,因此成效不大。   “寒温”应统一于热病   邓铁涛先生于1989年,在《新中医》第3期,发表了...

  • 一日三餐比少吃多餐更减肥

    一日三餐比少吃多餐更减肥

    一项新研究发现,要想成功减肥,一日三餐比少吃多餐效果更好。 研究人员发现,吃低热量高蛋白饮食的体重超标或肥胖男性,与每天吃6餐相比,一天吃三顿之后感觉更满足,饥饿感更少。 专家表示,研究已证实,选择高蛋白饮食能更好地控制食欲。但是研究中涉及的高蛋白饮食并不排除一日三餐中摄入适当的膳食纤维和水果蔬菜。...

  • 竹笋素食第一品

    竹笋素食第一品

    我国是以笋为馔最早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300旧多年的历史了。在《诗经》里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诗句。可见在周朝时,竹笋已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晋代的戴凯在其所著的《竹谱》一书中,介绍了竹子的70多个品种和竹笋的不同风味;宋代的赞宁还编著了一部《笋谱》,总结了历代流传的采笋、煮笋的经验。宋代大文豪苏轼最爱吃竹笋,有“佳笋连山味更香”之句。清代大画家吴昌硕在其所绘的《竹笋图》上题诗赞叹说:“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 笋的种类很多...

  • 粳米的功效 天下第一补品

    粳米的功效 天下第一补品

      天下第一补人之物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我们平常所见的粳米。古人认为五谷之中,粳米名列第一。   粳米,是粳稻的种仁,又称大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天食用,百吃不厌,古人对其赞誉道:“天下第一补人之物”。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食鉴本草》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   粳米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主食,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约占79%,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粳米中的蛋白质虽然只占7%,但因摄入量较大...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