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82页

医 第282页

  • 扁鹊受恩师指点成名医

    扁鹊受恩师指点成名医

    扁鹊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为了谋生,童年的扁鹊做客馆的主管。扁鹊待人热诚,干事勤快,聪敏颖达,不管是客人,还是客馆的伙计都非常喜欢他。当时,精通医术的长桑君常来给人看病,也经常在扁鹊做事的客馆里留住。长桑君虽貌不惊人,但医术精湛,由于他常常向贫民奴婢施舍钱药,因此常衣衫褴褛,不拘小节。只有扁鹊认为他与众不同,时常恭敬地对待他,并且当长桑君拮据时还接济他一些食宿的银两。长桑君经过十多年的观察,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待时机成熟,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他,相信他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长桑君招...

  • 咏中医鼻祖岐伯

    咏中医鼻祖岐伯

    咏中医鼻祖岐伯(七律) 人间灾害病魔欺,黄帝扶伤苦学医。 岐伯诲人穷至理,仁皇问道解存疑。 发微大道昭天地,创著内经成史诗。 沧海茫茫灯塔照,迄今仍是导航仪。(张发荣) 岐伯(对联) 名列岐黄,造诣高深,上穷下极尊医祖。 恩垂黎庶,术方精博,古法今循誉帝师。(程立家) 岐伯是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是黄帝的臣子。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岐伯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中医
  • 国医大师张灿玾 重师承严要求

    国医大师张灿玾 重师承严要求

    6月19日,山东济南夫子宾舍小会议室,一场收徒仪式在这里举行。鹤发童颜的首届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张灿玾将授徒文帖一一递到徒弟的手中。授徒文帖中工整地用毛笔书写着“厚德怀仁,乐群敬业,医文并茂,理用兼优”“敏勉好学,克己修身,笃行务本,安道求真”,张灿玾用自己亲笔写下的治身格言和习业训词,给徒弟们上了第一课。 徒弟吴金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也是浙江省著名针灸流派金氏针灸的第三代传人,拿到授徒文帖后激动地说:&ldquo...

  • 放射科医生茅旭平的普通一天

    放射科医生茅旭平的普通一天

    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对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放射科主任茅旭平而言,这是他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工作日。笔者跟随茅旭平一起值班,记录了这位普通放射科医生的普通一天。 7:30 早晨交班还没有结束,茅旭平就已经在骑车赶往医院的路上。作为放射科主任,他要在上班前理清思绪,做好一天工作的准备。 7:45 放射科医务人员陆续来到办公室,晨间集体读片开始。这是放射科的传统了,全科人员把前一天遇到的比较难读、有疑问或有争议的片子,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既可集思广议、减少误诊,也能让年轻的医...

  • 无法弯折的脊梁 国医大师王琦医案

    无法弯折的脊梁 国医大师王琦医案

    ——记一则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求治故事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有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祖国和民族利益而不惜奉献一切的英雄们挺起来的。 但是,在和平年代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群病...

  • 黄元御 清室太医被誉为“一代医宗”

    黄元御 清室太医被誉为“一代医宗”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璐,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县黄家辛戈村人,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曾任清室太医,被誉为“一代医宗”。 书香世家 立志青云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小聪颖,超乎常人。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渴望于仕途中成就一番大事业。他15岁即为诸生,18岁就中秀才,前途一片光明。 庸医...

  • 对中医的兴趣源于一段经历

    对中医的兴趣源于一段经历

    我最近在网上买了好多中医的书籍,像《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妈妈生气地说“该高考了,你怎么不务正业啊!而且家里都有这些书,瞎花钱”。看着妈妈无可奈何的表情,我嘟着嘴撒娇地说:“我就是喜欢学习中医嘛!将来我也要做一个中医大夫。”妈妈严肃地说:“那你就要做好一辈子吃苦的准备啊!当大夫需要终生学习,而且对工作要精益求精,否则一点差错就会出大事的。”我认真地点点头说:“没问题,我有心理准备。” 我对中医的...

  • 王慧珍:指尖上的“中医CEO”

    王慧珍:指尖上的“中医CEO”

    “2015年3月,‘瘦针灸’首次亮相国家会议中心,引起轰动与赞许;4月,‘中科贴针灸’成为第一个走进北大开讲的微商品牌;6月,‘中科贴针灸’第一届全国微商创业代表大会召开;8月,新品“男人帮”上市,央视CCTV发现之旅大型纪录片《千年一贴·移动针灸》上映;9月,‘中科贴针灸’在香港参加第十四届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谈...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

    5月2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50岁。 2015年11月,在巴塞罗那的世界中医药大会上,黄建银正式接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大会发言时,他那略带紧张而又踌躇满志的表情还历历在目。在我的心目中,黄秘书长是那么和蔼可亲。8年前,我初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求职,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时任办公室主任的他。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几十个准备参加笔试的求职者参观了各部门,和气地说:“先带你们看看,这样你们填报职位申请的时候也好心里有数,大家是双向选择。”这样...

  • 名医蒲辅周用6克茶叶救命的故事

    名医蒲辅周用6克茶叶救命的故事

    已故名医蒲辅周教授倾心中医 事业70余年,是我国杰出的中医学 家,曾任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 的保健医生。他善于运用辨证论治 的理论原则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了 “辨证准、立法慎,选方精、用药稳” 的独特医疗风格。 一位患者热病后生疮,长期服 药,热象稍减,但烦躁,失眠,不思 食,大便7天未解,接着呕吐不止, 吃什么吐什么。病者高龄,病程缠绵 日久,子女觉得已无生望。蒲辅周详 细了解病情,特意问病者想吃什么, 得知病者只想喝茶,即取龙井茶6 克,嘱待水沸后两分钟放茶叶,煮两 沸,即少少与病者饮...

  • 全炳烈 师古而不泥古发愤图强继承朝医药

    全炳烈 师古而不泥古发愤图强继承朝医药

    全炳烈出生于1936 年12月,从医55年来,朝鲜族的全炳烈坚持用朝鲜民族医学理论指导临床,以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而闻名。他曾任吉林省延边中医医院(延吉市中医医院)院长,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等职务,至今,80高龄的全炳烈仍在延边中医医院出诊,主持该院全炳烈名老中医(朝医)传承工作室的日常工作。 不久前,在全炳烈诊室门口,记者见到来自龙井市三合镇的居民金一哲。4年前,他患上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发作时疼痛难忍,四处寻医问药花费上万元,未见好转。全炳烈为其辨象辨证为少阳人胃痛,采用朝医的荆防地黄汤加羌活、牡丹皮...

  • 中医绝技验方要后继有人

    中医绝技验方要后继有人

    据报道,武汉82岁老中医罗永焱为寻找接班人的事四处奔波。因担心自己掌握的两大中医绝技失传,他特意向新闻媒体寻求帮助,公开招聘助手,希望找到学徒传承自己的诊治技艺。 无独有偶,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农村老中医,他说自己手里有好几个独门的中医单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治疗几种慢性病疗效明显,周边不少患病村民经他医治都非常有效,可现在没人愿意接下去,他很不甘心。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尤其像那些独到技术和经典验方,凝聚了多少代中医传人和技术验方掌握人的智慧和心血,如果听任他们断代失传,实在可惜,...

  • 国医大师陈可冀 一葱一蒜能防病

    国医大师陈可冀 一葱一蒜能防病

    陈可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   陈可冀的养生之道:   倡导“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   作为中科院院士、心脑血管科著名专家,陈可冀在心血管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已故名老中医郭士魁一起,首先提出了“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的诊疗思想。   冠心病古已有之,陈可冀在研究中发现,冠心病血液不通的症状,...

  • 黄耀燊:风雅名士 百姓良医

    黄耀燊:风雅名士 百姓良医

    黄耀燊教授,曾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是闻名遐迩的中医名家。然而,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一位风趣幽默的长者,风流倜傥的名士,慈悲为怀的好医生。 在上世纪60年代,黄耀燊和我父亲罗元恺既是同事,也是好友。当年我们两家都住在广州西关的宝华路,黄耀燊教授住的房子是西关大屋,有厚重的木门、趟栊和角门,地上铺大红方砖,典型的岭南民居。他和我父亲白天骑着自行车到三元里上班,授课、诊病,忙得不亦乐乎。晚上经常串门聊天。黄耀燊兴趣广泛,喜欢粤剧,跟当时的粤剧名伶颇有交情,红线女、林小群、罗品超、文觉...

  • 记甘肃省名中医、成县中医医院院长赵斌

    记甘肃省名中医、成县中医医院院长赵斌

    赵斌 成县中医医院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1972年拜师学习中医,1980年12月、2008年先后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专业。1990年被甘肃省卫生厅授予“甘肃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2008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第二批),2010年被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授予“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优秀工作者”,2012年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第七批)称号。现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

  • 悼念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 心如璞玉身若大川

    悼念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 心如璞玉身若大川

    2016年4月1日,国医大师,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玉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震颤着每一个中医人的心。谨以此文,怀念我们心中敬爱的王玉川老师。 建《内经》现代教育体系 1957年,王玉川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创建内经教研室。建校初期,没有教材,选用《内经知要》作为教材,当务之急是用现代语言准确表达《内经》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没有现代文翻译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率领教研室同事夜以继日的研究、整理和翻译,完成集前人大成的《内经讲义》,建立了现代《内经》的教育理论体系,打开...

  • 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人物简介】 阮士怡教授,1917年2月生,河北省丰南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1946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 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70余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

  • 名医善书百草香

    名医善书百草香

    古代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医儒不分,许多文人既能赋诗填词、工于书画,也能识病知医或开方看病,很多中医大家既是悬壶济世的大医,又是知名书法名家,他们在继承发扬中医精华的同时又十分重视医案、医方字体及字迹的书写,他们的医案、处方堪称书法艺术珍品,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让人敬仰的珍贵墨宝。 古人学医先练字,识药先识文,要想阅读没有标点的古医典籍、弄懂配方配伍,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行,历代诸多名医既善文又善书。如著有《肘后备急方》一书的东晋著名医家葛洪,少时家贫,但“躬...

  • 一位80后骨科医生的中医坚守

    一位80后骨科医生的中医坚守

    提到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需要做手术。但是,家住江苏省南京市的秦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右腕关节粉碎性骨折之后,不但没有做手术,而且康复的速度比做手术的患者快,还节省了至少2万元的手术治疗费和住院费。 原来,秦先生采用的是中医手法复位,为他施展这一中医绝技的竟然是一位80后的西医骨科医生顾军。 骑车摔碎腕关节 手术需住院至少一个月 今年春节,家住南京市卫岗的市民秦先生骑车不慎摔伤了右手腕,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整个手腕都不能活动。秦先生的夫人为了保险起见,立即把他送至附近的...

  • 医药文摘

    医药文摘

    糙米能降压护心: 吃精白米的人如果改吃糙米能预防高血压、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实验表明,糙米含有一种让心脏免遭破坏性蛋白质攻击的化合物。研究人员说,由于日本人爱吃糙米;所以心脏病发病较少。 芹菜蜜汁辅助治疗肝炎: 蜂蜜营养丰富,对肝病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芹菜蜜汁,适宜肝炎患者饮用。具体做法是:取鲜芹菜150克,蜂蜜适量。芹菜洗净捣烂绞汁,与蜂蜜同炖温服,每日1次。适宜于肝炎患者饮用。 猪肝汤益脑: 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加速老年人智力退化。每100克鸡肝含有49毫克维生素B12、猪肝含有26毫克,老人可以选择猪...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医药
  • 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 高度重视医案写作

    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 高度重视医案写作

    为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推广应用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批准在各省、市、自治区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对如何做好传承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成绩斐然。 就拿我本人的传承工作室来说,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传承工作,不仅要“授人以鱼”,即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继承人。更主要和更有意义的,应当把重点放在传授...

  • 游医治牛皮癣“神药”揭秘

    游医治牛皮癣“神药”揭秘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病,难治愈易反复,这也是众多牛皮癣患者苦不堪言的所在。尤其是长在外面的部位,更令人难堪,所以牛皮癣患者都有急于求成的心情,想早日治愈,摆脱牛皮癣带来的痛苦。往往这种心情很容易被江湖上的骗子所利用而导致上当受骗。江湖游医治牛皮癣的常用骗局有以下两种。 骗术一:雪花膏加激素、加黄柏、土槿皮等中药材外用。江湖医生说是纯中药,实际是以骗钱为目的。这种治疗法对牛皮癣等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它主要依赖激素起治疗作用,危害较大。骗术二:口服药中加少量激素或加部分抗癌药,近期疗效显著,但后果不堪设想。以...

  • 陈可冀:不能没有中西医结合这条路

    陈可冀:不能没有中西医结合这条路

    陈可冀,男,汉族,1930年10月出生于福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陈可冀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方面,在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在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继承研究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在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方面,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

  • 田海河:让中医真正进入美国社会

    田海河:让中医真正进入美国社会

    “1997年初,当我决定离京赴美时,很多朋友都感到吃惊和不解,为什么要放弃一切漂洋过海,再从零做起呢?当时我确实有一颗年轻的心,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是非常强烈的。”全美中医药学会会长田海河博士向记者讲述了当初的经历。当时作为中医泰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建华院士非常得力的一个学生和助手,在国内田海河年纪轻轻就被选为重点培养人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朋友和同事们都劝他:“你心气太高,中医博士这么珍贵,导师又这么有名望,在国内,将来你在学术界甚至政界都会有好的发展,就...

  • 王庆其:培养多元化中医药人才

    王庆其:培养多元化中医药人才

    年轻中医药学子的成长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未来,而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是人才成长的保障。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其,结合自身经历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王庆其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首届研究生班,当年为班上同学授课的全国各地知名中医专家有47位之多,在众多中医大家中,有几位老师对王庆其日后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王庆其看来,中医教育中师承的作用非常重要,要以传统文化为先导,临床疗效为目标,实现继承与创新、理论与临床的协调共进,这是促进中医...

  • 沈鼎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大内科首席专家

    沈鼎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大内科首席专家

    本期专家   沈鼎烈   [个人档案]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大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我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和癫痫病学专家。曾担任中华神经科学会委员,中华头面痛学会委员、中华神经科学会癫痫学组组长、四川省神经科学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神经科学会主任委员、脑电图和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临床神经电生理杂志主编等,中国抗癫痫协会资深顾问。   1952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1958年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曾在医科大学长期担任神经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从...

  • 胡思荣自幼痴迷中医“擒”怪病擒出名堂

    胡思荣自幼痴迷中医“擒”怪病擒出名堂

    匠心育人,桃李成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胡思荣本可享受“上班坐门诊,回家带孙子”的清闲时光,却毅然选择了“第二次奋斗”——和他的14名弟子快乐“奔跑”在中医路上,沿途拾捡学术思想,徜徉于医海之间,领略中医科研魅力,惠泽群众健康。 “擒”怪病擒出名堂 胡思荣自幼痴迷中医,从十二三岁起,每年寒暑假他都跟着外公一起上山采药、外出看...

  • 陈玉铭 草根医生 视患如师

    陈玉铭 草根医生 视患如师

    在甘肃定西这块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医大夫,他自学中医本科毕业,在基层工作14年后,39岁考取中医研究生,已编著中医著作两部,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10多篇专业论文。他就是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康复科和中医管理科主任陈玉铭。 刻苦学习 拜谒名师 1989年高考后,自知成绩不如意的他,立即投入了“定西辅导大学”的怀抱,开始了自学考试。自1994年参加工作后,他十几年如一日,夜以继日,攻读中医《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等经典。...

  • 晁恩祥 秉承“大医精诚”理念 医德医术齐头并进

    晁恩祥 秉承“大医精诚”理念 医德医术齐头并进

    “现在我还是一直强调大医精诚的重要性,医生要是没有良好的品质作为基础,医术也不会有所成就。”晁恩祥字字掷地有声。在外地讲课时,他也一再宣传“大医精诚”的理念。“这是非常深奥的概念,绝非几个字词拼凑出来那么简单,医生只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实践反思,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悟得其中真谛。” 大公无私 扎根边疆二十载 1956年,晁恩祥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学中医的大学生,“现在的学生找工作时会提各种条件,我们那时候一毕业就被分...

  • 引进、培养、留住基层中医药人才

    引进、培养、留住基层中医药人才

    我们常说中医药的根在农村、在基层,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尤其适合基层,但基层却最缺人。人才问题是基层中医药发展最大的阻碍。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几千年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具有广泛的群众需求,尤其在基层更受欢迎。但在培养中医学科人才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基层,中医药从业者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村卫生室没有中医药人员,多数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亦十分缺乏。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基层医改的一大难题。 据笔者对陕西省岚皋县级医院、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调查...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