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 第16页

临 第16页

  • 郁证病在三阳 冯世纶临证实录

    郁证病在三阳 冯世纶临证实录

      案例   纪某,女,41岁。2010年3月18日初诊。   半年前因家庭变故起病,胁痛胸闷,心烦失眠,周身不适。就诊于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明确“病灶”。口服中药及中成药,无明显疗效。刻下症见:两胁不舒,右胁胀痛明显,胸闷不舒,腰酸腰痛,时有头痛,心烦急躁,睡眠欠佳,口苦咽干,纳食无味,大便偏干。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甘草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

  • 脑病证治特点临床释义

    脑病证治特点临床释义

    脑为至阴至阳、多气多血之脏,脏性清灵,易虚易实。其病理变化常有寒、热、虚、实、气、血、津液、寤寐病变,又每因伤及神智、神机而致病情变化多端,危象环生。且易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痰、瘀、毒互结为患,致使病程缠绵,常常酿成久病顽疾之格局。根据脑的生理病理特性,审证求因辨析其证情要点,予以辨证施治可常获良效。 脑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诸阳之会”阳易亢、“元神之府”神易伤、“清灵之窍”窍易闭、“诸髓之海”髓易虚、“...

  • 顽固性失眠 临床难治病《伤寒论》临证常用的名方

    顽固性失眠 临床难治病《伤寒论》临证常用的名方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是临证中常用的名方。该方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阳气血不足,心脏失养引起的心动悸、脉结代、虚羸少气、无光少苔或舌质干而瘦小者。笔者临证体会,该方除治疗上述病证外,在方中加入附子、黄连对老年人顽固性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病例:刘××,女,81岁。老人患有糖尿病、心脏早搏、失眠等病症多年。特别是长期失眠十分苦恼,只能靠吃安定片维持睡眠。2014年入冬后,心动悸、脉结代诸症加重,甚时感觉胸口缺氧闭闷,入夜则面部潮红,心烦胸闷,彻夜难寐,入某二甲医院住院治...

  • 失眠半年余 临床经方辨治

    失眠半年余 临床经方辨治

      失眠为临床常见症,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伤寒杂病论》对不寐论述颇多,记载的多个方证至今为临床常用,如酸枣仁汤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等。笔者在跟随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学习中,深刻体会了临床经方辨证的重要性。今总结一例冯世纶用大青龙汤加味治疗不寐,不拘泥于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法,而是重在据证处方用药的病案如下。   刘某,男,36岁。2010年11月7日初诊。失眠半年余,西医诊为失眠、抑郁症,给服多种药物而疗效不显。求治于他处中医,疗效亦不佳。现入睡困难,服舒乐安定2片仅睡2~3小时,且睡眠不深,第二天昏昏沉沉,周身乏...

  • 神经衰弱癔病 临床用参术回阳汤

    神经衰弱癔病 临床用参术回阳汤

    郁证多以情志为患。现代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属于本证范畴。古人有气、血、痰、火、食、湿诸郁之说,其治方有逍遥、越鞠、归脾、半夏厚朴、甘麦大枣汤等,如用之对证均可收效, 我在临床用参术回阳汤,辨证加减,无有不验者。 方由党参40克,焦术15克,升麻15克,远志15克,菖蒲15克,菊花10克,杭芍15克,香附20克,郁金15克,甘草10克组成。加水适量,常规煎煮,分早、晚空腹温服。头晕重者加薄荷15克,荷叶10克;头痛者加蔓荆子15克;失眠者加炒枣仁15克;心跳不安者加朱...

  • 偏头痛临床周期性发作与缓解 中医治法学说

    偏头痛临床周期性发作与缓解 中医治法学说

    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特发性头痛,临床以周期性发作与缓解为特征,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困扰和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历史悠久,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为“头痛”、“头风”范畴。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复杂,涉及肝、脾、肾等脏腑以及风、火、痰、瘀、虚等诸多致病因素。本文主要对偏头痛从肝风瘀论治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对临床应用情况予以综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有所指导和帮助。...

  • 睡眠障碍郁热不寐 临床用药中医药治疗

    睡眠障碍郁热不寐 临床用药中医药治疗

    丁元庆是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伤寒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在脑病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我国大约32%~38%的成年人有睡眠障碍,中医药治疗不寐优势明显,效果显著。本研究收集、整理丁老师治疗郁热不寐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以探讨丁老师治疗郁热不寐的用药经验,希冀对临床治疗郁热不寐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 不寐失眠 治疗处方用药规律临证经验

    不寐失眠 治疗处方用药规律临证经验

    不寐,常称为失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表现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时醒时睡,甚至醒后难再入睡等,甚者则彻夜不眠。不寐为患,易使人烦躁不安,情绪不定,精力不能集中,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障碍。研究显示目前不寐患者有逐年增多之势,如2010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8.2%的成年人遭受失眠的困扰。已故张珍玉先生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齐鲁补土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张老师临证治疗不寐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为更好地传承张老师治疗不寐的临证...

  • 吕文亮临床善用经方治失眠不寐验案

    吕文亮临床善用经方治失眠不寐验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善用经方治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将其治疗不寐验案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病机探讨 不寐即失眠。明代张介宾认为:“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他指出阴阳失和,心神不安是不寐的关键。李中梓认为不寐当分清虚实,总结为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可见,不寐的病因总为虚实两端,虚则责之于心肾之阴,实当责之于胆胃痰火。吕文亮认为,本...

  • 脊髓空洞症、小脑共济失调症的临证运用

    脊髓空洞症、小脑共济失调症的临证运用

    脊髓空洞症 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 病,由于脊髓中心有空洞形成而 引起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 和营养障碍等症状。起病缓慢, 多数在30岁以前起病,最早的 症状是两侧上肢对称性的节段 性痛觉消失(不知疼痛),温觉也 消失(手不知烫),而触觉保存 (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有的患 者从胸到脐无痛觉(针刺也不知 痛),但触觉存在。病情继续发 展,则出现上肢无力,手指伸不 开。有的患者还有手部出汗异 常、紫绀、水肿、指甲角化过度等 症状,严重者指尖可自动脱落; 有的患者下肢瘫痪,步履艰难; 有的患者面部感觉障碍,眼球震...

  • 失眠不寐“不得眠”“不得卧”总结段富津临床的验案

    失眠不寐“不得眠”“不得卧”总结段富津临床的验案

    不寐亦称失眠,亦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为睡眠时间以及深度的不足,轻者不易入寐,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而不能再寐,醒后常见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多梦,心神不宁等症;重者彻夜不能寐。多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导致心、肝、肾、脾、胃、胆等脏腑功能失衡,心神不安而发。 通过回顾研究,总结段富津教授治疗不寐病的一些临床的验案,从而总结出段富津教授治...

  • 中药临床试验中的痴呆分期及辨证标准

    中药临床试验中的痴呆分期及辨证标准

    痴呆是一类以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 症, 病因包括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 , 也包括相对少见的原因, 如帕金森病痴呆、 正常压力脑积水。 痴呆目前仍然是一类无法治愈的 疾病, 仅有少数短期改善症状的治疗药物。 《景岳全 书》始有 “痴呆” 病名, 并提出了治疗方剂七福饮和 大补元煎。 《辨证录》提出了洗心汤、 转呆丹等6则治 疗方剂。 然而, 中药治疗痴呆的疗效仍需经随...

  • 治疗脾胃临证验方

    治疗脾胃临证验方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是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治疗之法是健脾温肾、清肠化湿。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机是脾寒热错杂;治疗之法是温寒清热。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主任李富玉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李富玉对脾胃病的临床辨证除了传统的辨证施治外,尤为重视三个方面,一是脾胃病遇冷则痛并非均为寒证;二是重视肝对脾升胃降的调节;三是重视脾胃病的微观辨证。   现介绍李富玉治疗脾胃临证验案:   溃疡性结肠炎   李富玉提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以及健脾...

  • 临证用药当护胃

    临证用药当护胃

      路志正治病尤其重视脾胃,他认为治病不仅要辨证准确、药证相合,还应时时顾护胃气。脾胃是气血津液之化源,又是药物吸收发挥作用的场所。因此临床用药,宜灵动、防壅滞,组方宜精简、忌庞杂,需防多药伤胃。   临床常常可以见到病人用药后出现腹胀呕恶、胃脘不适等症,不但影响了药物的吸收,不利于原发病的治疗,同时也增加病人的痛苦,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以及慢性虚损性病人,脾胃功能多已虚弱,临证用药更宜顾护胃气为先。临床中大剂、重剂可使病人频服轻施,以防伤胃。今天路老治疗的一个病人,彰显了其用药的思路。   杜某,男,45岁。患者4年...

  • 慢性胰腺炎处方及用法 临床治案

    慢性胰腺炎处方及用法 临床治案

    治慢性胰腺炎方 处方及用法:车前草 50克,金钱草50克,野菊 花、蒲公英、茵陈各30克, 柴胡、白芍、黄芩各15克, 川楝子(后下)、延胡索、 枳壳(炒、后下)各10克, 黄柏10克。水煎服,每日 1剂,连服15日为1个疗 程。有腹胀症状者加槟榔 15克,腹泻严重者加金樱 子、海螵蛸各10克。 功效应用:清利湿 热,健脾醒胃。用于慢性 胰腺炎,证见上腹疼痛, 胰腺钙化,胰腺假性囊 肿,糖尿病及脂肪泻,舌 红,苔黄,脉滑等。此方有 一定的改善临床体征的 作用。 临床治案:崔某,男, 38岁。长期腹泻,在某省...

  • 临床胃脘疼痛 根据六腑以通理论治之

    临床胃脘疼痛 根据六腑以通理论治之

    苗子庆 苗卫萍 山东省德州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 急性胃炎,是指上腹胃脘急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病证。本病多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或情志不遂导致胃失和降所致。属中医“胃脘痛”之范畴。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十二指肠球炎,胃癌等引起的疼痛,都属于急性胃脘痛的治疗范围。 临床胃脘疼痛,由于病因、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不一。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分别采取散寒、泄热、消食、理气、祛瘀之法,使腑气通畅,疼痛自止。 【辨证要点】 寒邪犯胃 外感寒邪,胃...

  • 胃脘疼痛 急性胃脘痛穴位临证心得

    胃脘疼痛 急性胃脘痛穴位临证心得

    杨某,女,42岁,农民,2008年11月14日初诊。 胃脘疼痛2天。2天来,因饮食不节,活动不协调,胃脘疼痛,饭前饭后均有疼痛不适。来诊时,仍有胀满、咳嗽、喘气,饮食尚可,两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此为胃脘气滞血瘀作痛,选内关穴针刺。 令患者坐位,前臂平放在桌面,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不锈钢毫针,直刺内关穴,得气后,用泻法捻转,约30秒后,胃脘疼痛即可消失,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针后随访,仅针刺1次,一直未反复。 临证心得 急性胃脘痛,为常见病,多发...

  • 中医从痰瘀同辩到临床辩证用药

    中医从痰瘀同辩到临床辩证用药

      痰指“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途的病理产物;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黄帝内经》对痰瘀相关的理论和治疗已有论述。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如《灵枢•痈疽》中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在病理上,也体现了痰浊瘀血的相关性。《灵枢•百病始生》说:“...

  • 肺心病心衰 临证从痰饮辨治的意义

    肺心病心衰 临证从痰饮辨治的意义

    肺心病心衰,中医多认为属于“肺胀”、“喘证”等范畴,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受伤,不能敛降所致。笔者认为,临证从痰饮辨治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中,肺心病心衰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或伴有下肢水肿为典型症状,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其病机多为久病心阳受损,痰瘀壅滞,水饮内停所致。故从痰饮论之尤为实用,责之脾肾肺阳虚,痰饮生成更能体现其病因病机。 温药和之 痰饮为阴邪,非温不化。《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 毛德西 临床应用小儿清肺止咳糖浆

    毛德西 临床应用小儿清肺止咳糖浆

    河南中医学院毛德西教授在临床上应用小儿清肺止咳糖浆已有多年,近年来有数百名患儿服用此方取效。特别是到了冬季,要求服用此方的患儿家长络绎不绝。为此,每至冬季,医院都要预先配制百余瓶,以备不时之需。此方配制成后,可以随时服用。停服后,只要将糖浆放置在10℃以下的位置,再次发作,仍可服用。 组成:炙麻黄30克,百部30克,黄芩30克,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橘红15克,北沙参30克,南沙参15克,生甘草15克。白沙梨500克,甘蔗根500克,槐花蜜适量。 加减运用:便秘,加牵牛子适量;盗汗,加浮小麦、霜桑叶;食...

  • 患间质性肺炎5月余 刘清泉临证方

    患间质性肺炎5月余 刘清泉临证方

    张某,男,66岁。2014年9月30日初诊。患者患间质性肺炎5月余。5月前感冒后,自觉胸闷,气短。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炎。入院治疗后,胸闷明显缓解。气短未改善。现气短,活动后喘,咳嗽,痰白黏,舌体胖大,齿痕,苔白腻。 此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肺失宣肃。治以补中升阳,祛痰降逆。处以补中益气汤。 方药:生黄芪90克,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当归3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苍术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30克,浙贝母30克。14剂,水煎服,...

  • 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临床中药方

    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临床中药方

    针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临床症 状,应用中药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 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 3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最 大53岁,最小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 长达半年。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检查,x线 摄片,:PPD试验等,排除肺结核、肺肿瘤及 气管异物等病。经肺功能测定及支气管扩 张剂试验属阳性而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 喘。 临床表现:阵发性咳嗽,咳嗽时气逆 作呛,干咳少痰,面红目赤,甚至呕吐。咳 过则如常人,一般无发热,肺部检查无重 要体征。舌红苔薄,脉弦略数...

  • 中医临床分几型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临床分几型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 于流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及 其肠液通过幽门逆流至 胃,刺激胃黏膜而引起的 炎症性病变,是胃炎中较 为常见的类型。胃镜下可 见胃液较多,呈黄绿色,胃 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 其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 胃空肠吻合术后,或幽门功 能失调,或慢性胆道疾病等 所致。临床以胃脘部疼痛, 泛酸嘈杂,呕吐苦水等为主 症。属中医“胃脘痛、痞满、 泛酸”的范畴。本病用中医辨治效果较好,临床上可分 以下几型辨治。 1.肝胃不和型:证见胃 脘部痞满胀痛,痛连两胁,嗜 杂泛酸,时而泛吐苦水,嗳气 频...

  • 止嗽散 据症状加减临床咳嗽验案举隅

    止嗽散 据症状加减临床咳嗽验案举隅

    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医学心悟》,程氏谓此方能治“诸般咳嗽”。其药物组成为:桔梗6~10克,白前10克,百部10克,紫菀10克,陈皮6~10g,荆芥3~6克,甘草6~10克。可谓“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温润平和、不寒不热,极具灵动之气。后世医家应用此方治疗肺系疾病,疗效确切,颇受推崇,堪称“不是经方的经方”。笔者常在此方基础上加枳壳10克,杏仁10克,并根据寒温痰饮之不同,随症加减,治疗各型咳嗽和哮喘,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 临证治流行性感冒验方

    临证治流行性感冒验方

      王某,男,50岁,职工。2009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近日偶感风寒,发病已2日。证见发热恶寒,鼻流流涕,咽喉疼痛,咳嗽无痰,口干思饮,体温37.5℃,下午全身酸痛、寒热较甚,脉象浮数,舌质红苔黄。   诊断: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辨证:风寒侵袭,入里化热。   治则: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方药:流感清解饮。处方: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大青叶、鱼腥草各15g,生石膏30g,柴胡、黄芩各12g,牛蒡子、杏仁、羌活、葛根各10g,桔梗、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2服,早晚分2次服,重症者每4~6小时...

  • 感冒临床四型对症施治

    感冒临床四型对症施治

    中医对感冒的认识是充分的,治疗手段是十分完备的,疗效是十分显著的,当然“有底气”称感冒为“皮毛轻疾”。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风热表实证、风热表虚证、夏季外感挟湿、夏季外感挟暑、秋季外感兼燥、脾肺气虚、肾阳虚感冒、血虚感冒。 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以畏寒、发热、鼻塞、头痛、流涕、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在临床实践中,依据入侵机体的病邪的不同表现,可分为四型对症辨证施治: 1.风寒型:患者恶寒发热、鼻塞、无汗、头身疼痛,流清稀涕,咽喉有痒感,口不渴,咳嗽痰稀白...

  • 论霾尘咳嗽的临床证治

    论霾尘咳嗽的临床证治

    •霾尘咳的发生,与人体元气的强弱相关。正气、元气在人体中的防御作用,其强盛与否,又决定人的胃气是否强盛。临证所见,霾尘咳病久者,多有正气不足,兼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不足。脾胃之气的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故培养正气、元气,对霾尘咳的治疗及其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霾尘犯肺,极易久咳。如兼痰饮,重在护固脾胃。“治痰饮不治脾胃者,非其治也。” •治霾尘久咳,可酌用理气活血之品,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气行血也行。早期应用,可助肺气得宣,...

  • 冰硼散 临床应用发现它有不少新用途

    冰硼散 临床应用发现它有不少新用途

    冰硼散由冰片、朱砂、 玄明粉、硼砂组成,具有清 热消肿、凉血解毒、敛疮生 肌之功,中医传统用于治 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 口腔疾病。近年临床应用 发现它有不少新用途。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冰硼散3克,用少量凉 开水拌湿后敷于肿胀明显 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2~3日换药1次,除部分 有高热及并发症的患者需 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外,一 般单独敷用该药后5日左 右即可消肿痊愈。 治疗小儿咳喘在棺 应的平喘止咳治疗的基础 上,取适量冰硼散撒在患 儿胸部,五指并拢向下推 擦,以皮肤发红为度,每日 1~2次,可帮助减轻喘咳...

  • 五月石榴花临床治疗多种疾病

    五月石榴花临床治疗多种疾病

      每年五月,石榴花开,不仅鲜红似火,可供观赏,而且还能入药。石榴花性温,味酸,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血的功效,临床可治疗多种疾病。   鼻衄可用鲜石榴花揉成小团,压迫填塞;也可以用石榴花晒干,研末吹鼻;还可以用石榴花9克,黄蜀葵花6克,每次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   崩漏石榴花5克,水煎,加黄酒少许饮服。   耳内流脓石榴花焙干,加入冰片少许,共研细末,吹入耳内。   痢疾石榴花20克,水煎服用。   牙痛石榴花20克,水煎代茶饮。   烧烫伤石榴花研末,麻油调和,搽患处。...

  • 自制紫草油临床有新用

    自制紫草油临床有新用

    紫草油是治疗烧烫伤的常备外用药, 除此之外,临床研究还发现有其他用途,紫 草油简便埸得,家庭也可自制。方法:取紫 草100克(约店有售),芝麻油1公斤。取芝 麻汕加热至110~130~C,保温30分钟,停 止加热,待油温降至60—70度时,加入紫 草,缓缓升温至约120℃,保温3小时,放 冷,滤过,取滤液分装,即得。主要用途有: 1.外治婴儿皮炎、外阴湿疹、阴道炎及 子宫颈炎。试治婴儿臀部皮炎100例,涂约 后无1例发生糜烂情况。 2.妇女尿生殖瘘病人,因经常漏尿而 造成阴部的湿疹、糜烂、溃疡以及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