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第13页
-
坐骨神经痛临床方为基础进行治疗
坐骨神经痛由多种原 因引起.是较常见的一种 顽固性疾病.多患于一侧, 常迁延不愈。临床上根据 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区分为 根性坐骨神经痛及干性坐 骨神经痛。临床主要表现 为腰臀部沿大腿后侧与小 腿外侧呈线状钝性疼痛. 常发作性加剧.甚至痛如 椎刺刀割或烧灼样痛.遇 寒湿加重.夜间尤甚.行走 受限:干性坐骨神经痛患 者.往往会取减痛姿势,如 睡时取健侧卧位、微屈病 侧下肢等.且沿坐骨神经 各压痛点(环眺、承山穴等 部位)压痛较明显:根性坐 骨神经痛常于咳嗽、喷嚏 和用力时疼痛加剧.腰椎 棘突与横突的压痛最明 显。临床上根...
-
平衡整脊术 颈肩疼痛临床应用 任督并调理筋法
平衡整脊术,是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骨科前辈总结和积累下来的运用手法治疗脊柱劳损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广东省名中医招仕富教授和湛江市名中医范纪钦教授对平衡整脊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师从范纪钦教授,对平衡整脊手法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发挥。 创立与发展 广东省名中医招仕富自1988年创立研究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03年整理总结出《平衡整脊三部十八法》(2003年湛江市科技攻关科研课题),获得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湛江市名中医范纪钦在平衡整脊手法的基础上,进...
-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CAS) 是 由于颈椎椎间盘变性或突出、慢性劳损、外伤等 因素,造成局部组织痉挛刺激和压迫椎动脉或者 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狭窄,造成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的以头晕、恶心、呕吐 及颈部僵硬不适为主症的疾病 [1 ] 。手法治疗 CAS 疗效确切,因患者以眩晕症状为主,手法操作不 当容易引起眩晕症状加重,增加患者痛苦,如何 避免手法治疗过程中加重症状是临床中研究的热 点。笔者从 2016 年 3 月—2017 年 2 月采用疏筋整 复...
-
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总结及临床应用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
-
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中医中药治疗
中年人,尤其是女性,常出现膝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蹲立时疼痛加重;受凉、劳累或天气变化常能诱发症状出现。早期虽然有一定痛苦,但仍可在休息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愈发加重,膝关节肿大变形,活动范围受限,疼痛呈持续性,无明显的缓解期。拍摄膝关节X光片,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周缘骨质增生、膝部畸形等变化。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膝骨性关节炎,民间俗称“老寒腿”。这种疾病严重妨碍中老年人的运动功能,给身体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 “老寒腿&r...
-
小腿溃疡 据临床表现辨治方
小腿溃疡又称慢性小腿溃疡、静脉曲张性溃疡、郁积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属中医臁疮、裤口毒、裙边疮等范畴。本病多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多因久站或负担重物,导致下肢脉络瘀滞不畅,加之湿热之邪下逼,气滞血瘀、瘀久化热、腐蚀皮肉而成溃疡。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四型辨治。 气滞血瘀型:局部瘙痒,皮肤粗糙,可见褐色斑,患处紫暗肿胀,或见青筋暴露,其形状如蚯蚓,或皮肤破损,有少量渗液;舌质黯或边有瘀点,苔白或薄黄,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 处方:忍冬藤20g,丹参、当归各15g,枳壳1...
-
周太安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辨证浅析
周太安主任,系四川杨氏骨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第3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外固定学组委员,《中医正骨》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骨伤》编辑委员会委员。周太安主任继承和发展了杨天鹏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周氏中医骨伤内伤学理论和正骨手法。周太安主任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认识骨伤科疾病,丰富了中医骨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对正骨手法进行归纳、分析、分类和简化型研究,为骨科手术人工智能、外科机器人手法复位等提供了理论支持[1]。笔者有幸于2004—2005年跟随...
-
阳和汤 临床治疗阳虚为本寒湿邪为标的痹症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处方由熟地、肉桂、白芥子、姜炭、生甘草、麻黄、鹿角胶组成。原方主要用于治疗阴疽,临床应用以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为辨证要点。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所致。治疗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主。而在临床上单纯的阴疽已经不多见,但是笔者根据阳和汤药物组成特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适当加减用于寒湿痹症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尤其是一些痹症常规用驱寒祛湿药物效果不佳,用之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患者女性,58岁...
-
中医外科临床思维备要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研究以人体体表或局部症状为 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的临床主干学科。其在长期的 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 模式。临床思维对临床诊疗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目前, 在中医外科的临床诊 疗工作中, 存在以西医思维诊治疾病的现象, 导致中医 学术思维日见淡化、 异化, 进而影响了临床疗效 [1 ] 。 《千金翼方》 载 : “医者, 意也, 善于用意, 即为良 医。 ” 其强调诊治疾病, 贵在思维 [2 ] 。《临证指南医案》 将中医临床思...
-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杂议
看到王承德教授担任总主编、董振华教授主审的《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不由得眼前一亮、心里一惊:一套书17册、413万字,数量之多惊人;65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235名学者参与的写作队伍,阵容之大惊人;三位国医大师、院士赞誉连连、亲自写序,规格之高惊人。企图用一篇文字有限的小文去总结、提炼、推出这套被称为“可为初学者张目,可为研究者提纲”“非高屋建瓴、统摄权衡者不敢为也,非苦心磨砺、独具慧眼者不能为也”的(《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
-
祝贺《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刊行
风湿病与骨伤疾病关系密切,余多年对此关注尤深。风湿病初病,五体在皮肉脉循序而至筋骨,风湿必伴伤筋,早期筋急筋紧,《黄帝内经》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久则风湿入骨,骨伤则骨损骨痿,筋骨之病表现多端,虚实交错,变证多端,实为难治,析其理,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居下焦,为人身之根基和柱石。常见的风湿病如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无论累及脊柱关节还是四肢关节,都有相对复杂的筋骨表现。这类疾病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其临床诊疗之困难,给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需对此类疾病作一系统整理和规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肺系病之肺风痹论及其临床意义
1. 肺风痹病的提出 “厥阴风化, 施于太阴” , “阳明燥化, 施于厥阴”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 七十一》 ) , 厥阴与太阴阳明相施与, 厥阴之气化, 在 外为风, 入里为痹。 如《灵枢· 九针论第七十八》之 论: “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 “风者, 人之股 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 八风伤人, 内舍于骨解腰脊 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 而其纲领, 可借《灵枢 ·...
-
溃疡性结肠炎分型论治经验方及临证加减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UC的发病机制一直为医学研究的热点,环境因素作用于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了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病变由直肠、乙状结肠向上发展,重者累及全结肠,偶呈节段性。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以及并发症多。现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田振国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复杂,目前尚未明确。但随着医学的发展...
-
肝硬化来临时还有哪些症状
肝硬化 是慢性进行性肝病,是因为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所生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患者出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的肝细胞出现结节性再生和结缔组织增生,从而使得肝小叶结构受到破坏, 肝脏 慢慢变形且变硬。肝硬化来临并不是静悄悄的,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 肝掌 、蜘蛛痣以及黄疸,也有一部分人放屁次数增多。 为什么肝脏变硬会导致放屁增多? 通常成年人每天放屁次数小于10次,若放屁增多需留意消化系统疾病或肝病。当患有肝硬化时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疾病会进一步恶化,进而诱发肝硬化和 肝腹水 ,从而导致放屁次数增多。另外肝...
-
凌湘力运用和法临证治便秘,消渴,胸痹验案
全国名中医凌湘力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学验俱丰,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常以和法起沉疴痼疾。和法属八法之一,凌湘力将和法进一步扩展,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外感病、肿瘤、妇科病、皮肤病等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创制了诸多经验方。笔者有幸侍诊于左右,受益匪浅,现略述如下。 凌湘力指出和法的内涵即和解之法,主治少阳经证或半表半里证,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临床疾病由于病因的多样性、病位的特殊性、病情的复杂性、体质的差异性,证候常寒热虚实错杂、阴阳表里同病,单一的治法难以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