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第14页
-
五仁茶治疗津亏肠燥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又称特发性便秘,是指由非器质性原因导致的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出现排便不尽感[1]。近年来,我国FC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2],也与当今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FC的方法较多,但大多只能缓解症状,疗效难以长期维持,且不良反应明显,如泻药虽能帮助排便,但若长期使用,使肠道对泻药形成依赖性,使自主运动减弱,肠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形成泻药性便秘,造成恶性循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
-
验方心痛饮临床应用
紫丹参30克,三七粉2克(另包,冲服),真降香5克,薤白10克,远志lO克,琥珀粉 2克(另包,冲服),醋柴胡5克,杭白芍10 克,五味子5克,青橘叶10克,卧蚕草10克,党参10克,炒枳壳5克,桔梗5克,炙甘草5 克。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晚间服药时以药液冲服琥珀粉、三七粉。适用于血瘀气机不畅之冠心病慢性心绞痛发作,伴焦虑失眠的患者。 加减运用:多汗者加浮小麦30克,生牡蛎30克;舌苔厚腻者加清半夏8克,若兼见食无味、纳呆可去清半夏而用半夏曲10克。 禁忌及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宜进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辛...
-
临证辨证选用下列中成药治失眠
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眠。临证可辨证选用下列中成药进行治疗: 肝郁化火型:主要表现为失眠,烦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当以疏肝泻热为治,可选用龙胆泻肝口服液或当归芦荟丸。 痰热内扰型:主要表现为失眠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当以化痰清热,和中安神为治,可选用鲜竹沥口服液、牛黄蛇胆川贝散或蛇胆陈皮胶囊。 饮食积滞型...
-
抑郁症的表现及治疗的临证思路
郁病是指情志失合,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以抑郁悲愤、情志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甚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从临床上看,本病涉及现代医学的焦虑症、抑郁症、心脏神经症、癔病、胆囊炎、肠易激综合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笔者跟随导师赵志付教授临证,发现其治疗本病思路清晰、用药精准,疗效显著,现将其整理如下。 病因病机 赵志付认为郁病多为情志因素所致,如怒、思、悲、恐等不良情志刺激,长期作用于人体,超过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渐渐导致机体...
-
中医临床治肝肾阴虚之头晕头痛
一贯煎出自清代魏之秀所著的《柳州医话》,其方主治由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所引起的胸胁疼痛,口苦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或细弦等证。其方药组成为北沙参三钱、麦冬三钱、当归三钱、生地六钱至一两五钱,枸杞子三钱至六钱,川楝子一钱半。陈宝贵教授在临床遇到肝肾阴虚之头晕头痛,常用一贯煎加减,收到不错的疗效。今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枸杞子20克,川楝子6克,女贞子15克,薄荷6克,陈皮3克。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 方解:...
-
牙痛引起头痛 临床经验方
罗某,女,58岁。2012年1月21日初诊。牙痛反复发作多年,经中西药物长期治疗无效,上牙已拔光,下牙仅存数颗,牙痛依然有增无减。当日下午2时,突然右侧头部剧痛难忍。诊见患者右手紧抱右侧头部,不敢松手,自述每隔数秒钟头部即如刀劈、锥刺般剧痛,伴右侧下肢抽搐发抖。平素畏寒怕冷,腰痛膝软,神疲体倦,面青唇暗,牙痛,局部淡红微肿,不渴,口中津液多。舌略红苔少,左脉沉紧,右脉弦滑,重按无力,尺脉无根。 脉证合参,此患者牙痛、头痛乃是久病肾气亏虚,肾中真阳不足,阴寒独盛于下,虚火浮越于上所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
-
胃脘痛陈宝贵临证疏肝和胃方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其特点为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胃痛的常见病因有寒邪克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陈宝贵尤其重视情志因素对胃痛发病的影响,他认为肝与胃木土相克,胃与脾表里相关。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易发为胃痛。如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
胃脘胀气 邱明义临床验方
孙某,男,40岁。2010年11月1日初诊。自述胃脘胀气2年。现胃脘胀气,消瘦,口唇干,睡眠欠佳,饮食无味,舌尖红,苔薄白,脉弦。邱明义辨为肝郁化火,胃气阻滞,治当清热疏肝,行气除胀,方以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0克,甘松10克,厚朴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砂仁10克(后下),炒谷芽、炒麦芽各15克,炒枣仁15克(打),合欢皮15克,丹皮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胃脘胀气好转,睡眠好转,苔薄白,脉弦。于上方加仙鹤草30克以补虚,炒...
-
中风病的防治 陈宝贵临床运用活血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它包括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即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病的主要原因为高血压,其他由淀粉样血管变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原因引起。陈宝贵老师在40余年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瘀血在出血性中风中具有重要地位,用活血化瘀法为主论治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 病因病机 中医学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优势,并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一定的影响,陈宝贵认为:出血性中风属于离经之血,瘀于脑府,致使脑髓壅滞,元神被围,神明被蒙,五...
-
四逆散临证治疗心血管疾病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 4味组成。近代医家用作汤剂,水煎服。功用:和解表里,疏肝理脾。主治阳气内郁而致手足厥逆、或腹痛,或泻痢下重等。笔者临证,凡肝郁脾虚气滞.所致之疾病,不管是哪个系统,何种疾病,如胀、痛、满、结、吐、飧泄、血凝、痰饮、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肿块、哕呃、咳嗽、不寐、血痹、劳损等等,都可用疏肝解郁法,药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每每获效。现举例治疗心血管疾病如下。 低血压:多由于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相顺接,清阳不升,心脑失养所致。常见:胸胁不适,头晕目眩,甚则晕厥,面色苍...
-
肝辨治慢性咳嗽临床意义
慢性咳嗽一般病史较长、病机复杂、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临床上对于慢性咳嗽的论治多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辨治,如培土生金法、补肾纳气法或金水相生法,而对于肝肺关系在慢性咳嗽辨治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从肝辨治慢性咳嗽在临床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脏关系中肺肝关系特殊 五脏关系中,肺脾关系土金相生,肺肾关系金水相生,心肺关系虽属于火克金,但生理上二者往往表现出的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同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心主血脉,肺主气,共同推动着气血运行周身。这三种关系都有同一性。慢性咳...
-
老年心血管病的诊治 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
陈可冀院士从事中医心血管病、老年病临床60余年,对于老年心血管病的诊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他提出的“三通两补”(即芳香温通、宣痹通阳、活血化瘀和补肾、补气血)等临床思想,很适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 陈可冀认为肾虚血瘀为老年冠心病病机的关键。对于老年心肌梗死,他自拟“愈梗通瘀汤”,方药组成:生晒参10~15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5克,全当归10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广藿香12~18克,佩兰10~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
-
高血压临证分三型辨治获得了满意疗效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并见,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本病发生,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而致晕。笔者临证分以下三型辨治获得了满意疗效。 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有耳鸣,头痛且胀,...
-
心中悸动临床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此病常见于心阴阳气血不足引起,临床上可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功效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方药为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在多用于心阴阳不足,气阴两虚导致的心动悸,虚羸...
-
邱明义失眠案临床经验
编者按: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明义,临证40余年,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其学生总结其验案4则,今起本版将分4部分刊出。 黄某,女,21岁。2011年4月11日初诊。自述入睡困难10余年。难入睡,睡眠浅,夜梦多,烦躁,口微苦而干,月经提前7~10天,经量少,色浅,苔薄白,脉弦。邱明义辨为肝血亏虚,郁而化火,扰乱心神之证,治当清肝疏木,养血安神,方以丹栀逍遥散合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茯神2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阿胶10克(烊化),夜交...
-
临床上内关穴是治疗冠心病常用的穴位
【穴性特点】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手少阳三焦经之别,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的会穴。 该穴在大陵穴后二寸两筋间。具有清泄包络、 舒膈理气、调畅气血、宁心安神之功,可以治疗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多种病症,是临床常用的穴位。 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心悸、心痛、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中风、偏瘫、哮喘、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等。 【操作技法】 直刺0.5~1.5寸,可透外关。感应局部酸胀麻木可扩散至指端。 【诊疗现场】 冠心病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
-
炙甘草汤临床治疗心律不齐
医圣张仲景以炙甘草为君创立的炙甘草汤临床治疗心律不齐等心脏疾患疗效确实,屡试不爽。药用:炙甘草、生地、党参各15克,阿胶、桂枝、麦冬、麻仁各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余在应用时,根据症状的不同,增减药物,可提高疗效。大便溏去麻仁,加酸枣仁;心悸加龙齿、朱砂;病毒性心肌炎邪盛加黄芩、公英、大青叶。心气虚者,去麻仁、阿胶、生姜,加人参、黄芪、五味子;心阳虚者,去麻仁、阿胶,加重桂枝用量至30克,附片5克;心阴虚者,重用生地、麦冬,再加玄参;心血不足者,加当归、赤芍、丹参;...
-
多年来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
不寐即失眠,是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指经常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甚则彻夜不眠,醒后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心神不宁等症。不寐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虚实夹杂,但从病理变化分析,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阴,导致心神失养,神不安宁发为本病。笔者根据多年来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拟定不寐辨治八法,分述如下: 化痰安神法 症见:心烦不寐,胸闷痰多,口苦、呕涎、眩晕、惊悸,苔黄而腻,脉象滑数或弦滑而数。心神被痰气所扰,导致心神不得收藏故而发...
-
慢性胃炎中医临证极常识性的理念
跟随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高建忠老师抄方有年,每每感慨老师临证处方循规蹈矩而又不落俗套。表里先后,这一中医临证极常识性的理念,在老师的处方中反复体会,又是一番滋味。 案例 冯某,女,52岁。2010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胃脘不适近1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多方治疗,效果欠佳。诊见:时有胃痛、胃脘痞满、灼热,呃逆,腹满,大便2日1行。左耳耳鸣,口疮屡发,口干喜饮,饮则小便,大便不调,后背不舒。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沉弦。证属阳虚饮停,治以温阳化气,五苓散加减。处方:猪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