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法 第15页

治法 第15页

  • 反治法:中医独特疗法

    反治法:中医独特疗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涵义有二:一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适用于病情较为复杂,征象不能完全反映本质的情形,此为假反治;二是指在正治的基础上,兼用反治或顺从疾病性质而治,此为真反治。   ●反治法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思路上与西医有很大差异,或可借以补充西医“对抗治疗”的不足。应加强对它的理论研究,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地分析探索,掌握它的本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规律。   反治法源于《素问·至真...

  • 中医学八治法

    中医学八治法

    以前中医中药秘方网介绍了如何“辨证”的 问题,现在就要来谈谈如何“论治”的问题了。关于“论治”,也就是采取什么方法和用什么药物的问题。辨证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根据,而论治必须以辨证为前提。辨证论治的目的,就在于驱除病邪、恢复体质、消除症状,治好疾病。这里只要介绍几种治法和药物。中医学中叫做八法: 1.解表法 主要是把侵入体衷的外邪驱逐出去,使从 表入的外邪仍从表出。多用于表证,常用的解表法主要有两 种: ①辛温解表:适用于表寒、表实证。常用辛...

  • 《儒门事亲》中情志病治法的探究与启发

    《儒门事亲》中情志病治法的探究与启发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简称 [1 ] , 发病时与情志刺激 有关, 且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即为情志病。现代 患有情志病的人越来越多, 有资料显示, 当前发达国家 中, 心身疾病发病率已占疾病谱的 80%, 而我国大城市 中心身疾病发病率已占约 40% [2 ] 。在发病率如此高的 形势下, 通过对 《儒门事亲》 情志疾病的理论、 临床方法 的总结、 探究, 可为当今情志病的中医治疗开拓思路。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曰 : “气, 本一 也, 因所触而为九。所谓九者, 怒、 喜、...

  •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肝风妄动,扰乱气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拘挛,不能屈伸;手脚麻木,肿胀沉困,舌质黯,边现瘀斑等症,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法,可化神明之府的瘀滞,开诸经络的闭塞,展肢体的痿废,舒指趾的拘挛,是谓中风主治的大法之一。   药选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膝、乳香、没药、茺蔚子等药。其中,当归祛瘀血,养新血,又能补血,一药而多能;川芎上行头目,畅血之气,《药品化义》上说:“川芎气辛温,能横行利窍,使血流气行,为血中之气药...

  • 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 治法方药

    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 治法方药

    【 热盛阴伤,心肾不交 】 临床表现 身热,口干,齿燥唇焦,心烦躁扰不寐,舌质绛苔薄黄,脉细数。 病机分析 本证乃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心火旺于上,肾水亏于下之候,病位在手、足少阴。即吴鞠通所说的:“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之证。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以温化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维持脏腑功能活动之动态平衡。温热邪气上助手少阴心火,下劫足少阴肾水,使心火亢于上而不下交于肾;肾水亏于下而不上济于心,导致心肾不交。火愈炽而...

  • 中医奖获奖者名单 中医外治法 彝医药文化

    中医奖获奖者名单 中医外治法 彝医药文化

    第二届月犁传统中医奖获奖者名单 费开扬 柴嵩岩 陈彤云 薛伯寿 王 雷 沙凤桐 李维贤 樊正伦 李致重 王应麟 李俊龙 吴作君 冯胜芳 干 千 刘晓光 冯建春 关庆维 哈 刚 刘志明 肖相如 支 楠 王心远 万德新 翟立珂 王志钧 王晓莲 林 飏 广东省封开县中医院发挥县级中医药“龙头”作用,通过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医院切实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县级推广基地建设,开展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 壮医外治法简介

    壮医外治法简介

    壮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岭南,特别是广西一带,故对疾病的成因及治疗也受该地区的气候及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偏重外治,重用解毒,简便验捷的风格。 壮医外治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壮医穴位刺直疗法壮医穴位刺血疗法是指用小针刺破穴位浅表皮肤或小静脉,使之小量出血,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技法,是广西壮族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治疗变应性鼻炎 (鼻鼽)卓有成效,在广西民间广为流传。 壮医药罐疗法 壮医药罐疗法是一种集针刺、热敷、竹筒拔罐为一体的壮医特色治疗方法。先用煮沸之壮药药水加热竹罐,再将竹罐吸拔于治疗部位上,一般用热...

  • 仡佬族独特外治法

    仡佬族独特外治法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仡佬族民间有一些既经济又简便、疗效突出的诊疗方法。现对仡佬族独特外治法择要简述如下。 扎瓦针:术者选取玻璃碎片打磨成针,再将竹筷的一头劈开叉口,然后把玻璃针嵌入叉口,将针与竹筷紧紧缚扎,即成瓦针。术者用瓦针刺患者应刺部位,点刺出血。多用于口腔、咽喉部炎性血肿,以及疮疡肿痛、跌打瘀肿等症。 剔鱼鳅症:令患者裸露胸背,术者用右手弯曲中指的背部骨节在患者胸背部进行剔刮,其皮肤上随即有一条状物隆起,术者便用拇指甲掐头部。如此反复剔、掐,最后让患者喝一杯搅拌后澄清的石灰水即可。多适...

  • 以脉定汗症治法方药

    以脉定汗症治法方药

    《伤寒论》曰:“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汗出如流珠者,属于中医的多汗症。当代中医将多汗症分自汗和盗汗。在《伤寒论》中,并没有严格区分自汗和盗汗,同样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很多经方学者既用其治疗自汗,又用其治疗盗汗,效果都很好。究其原因,盖自汗、盗汗二者皆有内外两因:外因如风暑湿热诸邪为患,内因则同关五脏阴阳偏虚——其原因和证象大体相同,故治法亦可互用。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乃因“卫气衰”,对于此条...

  • 官窍外治法 鼻疗法 舌下含咽法

    官窍外治法 鼻疗法 舌下含咽法

    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中医学成就,其中尤以经方和辨证论治体系光耀千古,以至于书中其他医学成就不为中医学界熟知。实际上,张仲景在著作中还记录了丰富、实用、有效的外治方法,展示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 官窍外治法 官窍也称“九窍”即耳、目、口、鼻、咽喉及前后二阴。官窍与外界环境相通,对内通过经络络属,与人体脏腑关系密切。经官窍给药,一方面可以使药效作用于局部,可治疗官窍局部病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官窍与脏腑的联系,经官窍给药治疗人体内部的脏腑疾患。...

  • 脏腑五味治法 调和肝胃法 奇经治法

    脏腑五味治法 调和肝胃法 奇经治法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代康熙乾隆间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学术门户,丰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中医临床经历。虽撒播叶天士“业经十七师”,但经考证,叶天士应首要师承其父叶阳生、师兄朱某(师从叶阳生)、周扬俊、王子接四人。汪绍达《叶天士祖传诀窍·序》曾言“自受学于王子接始能贯穿各科”,可见王子接之学对叶天士助益颇大。叶天士曾在王子接处侍诊学习,后代师出诊,还曾以王子接门人的身份整理《绛雪园古方选注》。经过比照叶天士医案及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和...

  • 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内经》中的动静观

    古今医家论述静治法《内经》中的动静观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医术精深,知之者甚众,《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叶天士熟谙药性,其识药用药,除明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之外,又强调辨析药物阴阳、动静、轻重、刚柔之性。学习叶案,发现以“静治”为法,灵活运用“静药”是其临证特色之一。 《内经》中的动静观 《增韵》载:“静,动之对”“动,静之对”, “动静观”是中国...

  • “火郁发之”治疫治法举隅

    “火郁发之”治疫治法举隅

    “火郁发之” 首见于《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 原 文中是针对运气火郁提出的治则, 后世引申为发汗 法、 升阳散火法等 [1] , 应用在具有 “火郁” 病机的外 感热病以及内伤杂病中, 通过宣之、 升之、 散之、 扬 之, 使邪有出路, 郁结之火热得以消散。 国医大师李 士懋等指出, “发” 概括起来即清透, 有热固当清, 有郁固当透 [2] 。 火郁是疫病的一个重要病机, 古代医 家常以 “火郁发之”...

  • 子宫内膜异位治法有二

    子宫内膜异位治法有二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子宫内膜应该覆盖在子宫腔内表面.当它出现在子宫以外部位时.就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最近的临床统计显示. 20%-35%的慢性盆腔痛与其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它居然也像恶性肿瘤一样会转移。比如.子宫内膜在异位后会出现在盆腔脏器和腹膜.尤其喜欢侵犯卵巢。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子宫直肠陷窝、腹壁切口、膀胱、肾、输尿管,甚至在手、臂、大腿的关节腔等处,也能发现它们的踪影.但是。这样的病症比较罕见。 子...

  •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固护健康、调治疾病的方法,在防病、治病、调理、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内治法,作用直接,使用安全,具有简、便、廉、效、验等特点,颇受国人推崇。因此,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十分重视用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外治法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应的临床效验,究其理论依据,必然与经络及其所属皮部的机能有关,故笔者在本文中基于《素问·皮部论》经义而探求临床疏通经络外治法获效之机理。 皮部概念 皮,又称“肤”“肤腠&...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著,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在其自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该书不仅继承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并且融入了张仲景本人的理论思想与临床经验,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医必读之书。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古代人民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中医体用理论 理论诠释 治法介绍

    中医体用理论 理论诠释 治法介绍

    体、用二字最早出现于《周易》,《内经》中亦有体、用的文字记载。金·李杲在《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言:“鼻……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是中医学较早关于体用概念的应用。体用理论作为一种说理工具,用来解释物质与功能联系性,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理论诠释 肝体阴用阳是脏腑体用理论的组成部分,明代张景岳、喻嘉言等医家将阴阳、脏腑、体用三者结合,奠定了脏腑体用理论的基础。而关于肝体阴用阳较早的记载,见于清代尤在泾《金匮翼·胁...

  • 脉案分析 医案病因病机治法

    脉案分析 医案病因病机治法

    脉案,古称“诊籍”,又称“医案”,即今之病历。有的医家径称之为“脉案”,是为了突出脉诊的重要性。它是病人诊疗过程的真实记载,也是具有保留价值的医疗档案资料。在古代,中医对病历的书写要求虽没有现代这样严格的统一规范,但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留下的大量医案,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值得研究、借鉴。这些医案中,有的引经据典,分析病机;有的详细记载发病经过;有的结合地理、气候、体质分析病证;有的专门记录脉象,以脉象论病机,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其中有些医...

  • 中医用药如用兵论 集中指挥与君药作用 治则治法辨证论治

    中医用药如用兵论 集中指挥与君药作用 治则治法辨证论治

    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用药如用兵论”,运用类比手法,以战术喻医术,以用兵喻用药,明确治病的指导思想,提出临证的用药原则,读之受益匪浅。笔者借鉴“用药如用兵论”,采用取象比类的方式,浅谈一些临证用药思路。 单兵素质与药材质量 单兵素质是指单个士兵的野外作战及生存能力等的综合素质。军队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及不同军种等而编有不同的体系和机构,但每一个作战单元则多由领兵军官和作战士兵等组成,每个作战单元中的个体即为一个个单兵。高素质的单兵可以利用手中的武器...

  • 中医间接治法探析

    中医间接治法探析

    根据辨证结论,中医学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法。总体说来,这些治疗方法多属于“对证”或“对症”的直接治疗,即根据辨证中明确的病因、病位、病性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针对病性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藏经》);针对病因的疏风、散寒、利湿、化瘀等;针对病位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

  • 早泄三类治法各有特点

    早泄三类治法各有特点

    早泄的发病率较高,它是男性极常见的一种性功能障碍。 早泄的患者目前比较年轻化,相对于勃起功能障碍中老年发病率高,早泄病很多人从年轻的时候就有,医学上称为“原发性早泄”。也就是说,患者从第一次性生活开始性交,时间就比较短,每次的性生活时间都短于2分钟,就可以称为“早泄”。如果说患者年轻的时候性交时间大于2分钟,不存在早泄的情况,但是中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性交时间越来越短,这就称为“继发性早泄”。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特点如下。 内服西药: 众所周知,...

  • 五火渊源 五火病机 五火治法 刘纯中医验案

    五火渊源 五火病机 五火治法 刘纯中医验案

    刘纯补充完善五火说 刘纯, 字宗厚, 约生于明至元六年 (1340年) , 卒于明永乐十年 (1412年) , 江苏吴陵 (现江苏省泰县、如皋一带) 人;明代著名医家、丹溪学派的传承人。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杂病治例》《伤寒治例》等。其以《素问》《灵枢》《难经》理论为本, 融汇张仲景及金元诸家学说;在五志之火、肾无实不可泻及损伤专从血论、施泄于肾等中医理论上卓有建树, 承前启后, 对后世颇有影响[1]。既往研习刘纯著述甚少, 在此不特耀古以腾今, 实足光前而启后, 不致掩质埋光。《玉机微义》火门中...

  • 临床常用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蒸疗法

    临床常用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蒸疗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出生后1个月内,小儿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目前治疗该病主要以“综合康复功能训练”为主,包括运动疗法、言语训练、小儿推拿、针灸、理疗等。临床观察发现,如果将“中药熏蒸技术”应用于脑瘫患儿治疗中,可大大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身之骨髓,主生长发育;肝藏血,主身之筋膜,主筋脉屈伸。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肾精不足,故见生长发育...

  • 《内经》中多种外治法 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内经》中多种外治法 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内经》治法丰富,概言之,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外治法种类繁多,如针灸、推拿、砭石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古人早就感叹病杂术稀,况且有些临床诊疗技法随着时代变迁而沉寂,外治诸法尤其如此。因此,有必要将中医外治法进行充分挖掘整理。 笔者认为,《内经》外治法大体可分为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和手法外治法。针灸属于器械外治法,《内经》时期的针灸体系已基本成型;推拿属于手法外治法,在现代临床中亦得到广泛运用;而其他外治法则在...

  • 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

    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

    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的特点,一向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清代医生吴尚先,在行医中,发现外治法的许多优点,对于散存在医药书中的零星外治疗法,进行过一番深入的整理、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系统地提出了外治法可以治疗许多内科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理瀹骈文》一书,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研究外治法的可贵资料。 《理瀹骈文》 吴尚先的医学路 吴尚先(1806~1886年),名安业,字师机,钱塘(今杭州)人。他主要的医学活动在19世纪中叶。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基本矛...

  • 药太苦小朋友不肯吃 中医外治法

    药太苦小朋友不肯吃 中医外治法

    门诊经常听到家长说“药太苦了,小朋友不肯吃”,“药太多了,小朋友吃不下”等等之类抱怨。作为家长,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小朋友生病了难喂药,即使全家上阵亦难奏效。经常家长好不容易喂进去,小朋友转头就全吐出来了 那么,让我们的中医外治法出手来帮帮忙吧,外治疗法的优势在于可减少喂药的困难,促进病情恢复,缩短病程。 目前我院儿科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采用外治法如中药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疗法、氧气雾化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中药热奄包治疗等,对于儿童上、下呼吸道感染如咳...

  • 中医传统手法治疗属于中医学临床学科中的一门外治法

    中医传统手法治疗属于中医学临床学科中的一门外治法

    中医传统手法治疗属于中医学临床学科中的一门外治法,指的是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手法治疗作为非药物疗法的代表,在治疗疼痛、软组织损伤,配合骨科术后康复以及某些内科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近几年,手法治疗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专家的重视,但是中国传统手法依然受到冷遇,而国外手法治疗学却日益兴盛。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推崇国外手法之风有日渐形成之势,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更好地彰显中医传统手法的特色,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手法,是...

  • 急痧胀病“标蛇痧”“羊毛痧”壮族急治法

    急痧胀病“标蛇痧”“羊毛痧”壮族急治法

    急痧胀病俗称为“标蛇痧”和“羊毛痧”,多因夏秋季节,由湿热秽浊恶 毒邪气侵入体内,使气血滞塞,循环 障碍所致,病者可见卒然头昏眼重, 头痛腰胀,心中烦乱,四肢冻冷,指甲 口唇乌瘀色,甚则口噤不能言语,亦 有腹中痛欲吐不出者,若不及时救 治,则面、唇指甲青紫,窍闭神昏,甚 则死亡。 治法:1.针刺法:以三棱针先刺舌 下青筋(静脉)放出紫黑色血;次剌两 肘弯青筋放出血,若血由黑瘀色渐变 红色,则头痛、腹痛、心烦等立即好转, 四肢也渐转暖,口唇指甲亦自然转红, 此是治急痧...

  • 佩戴疗法 中医外治法之一

    佩戴疗法 中医外治法之一

    香佩疗法,又称佩戴疗法,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药物配制成香囊或如护膝、口罩、坎肩等佩戴于身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香佩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如感冒、咳嗽、眩晕、心悸、痹症、失眠、鼻炎等病证。由于香佩疗法多用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每每闻之顿觉心旷神怡,加之民间有佩戴香囊可消灾避邪的说法,因此,心理上的治疗因素亦不可忽视。 香佩疗法用药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辨证用药,方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该法的治疗作用在于药物挥发至气味作用于口鼻、肌肤、经络穴位,经过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因而起着防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