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壮族

壮族

  • 壮族温刮缚扎刺法

    壮族温刮缚扎刺法

    温刮缚扎刺法是壮族民间治疗痧病的一种常用疗法,也是壮医特色疗法之一。该疗法在调气解痧毒的理论指导厂,通过促进气血运行来排除痧毒。 壮医治疗的痧病是指由于体弱气虚,感受疠气、霉气、痧雾、暑气等外邪,或饮食不洁,内伤肠胃,导致气机阻滞、血运不畅、阴阳失调所产生的以痧点和酸胀感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它以全身酸胀、倦怠无力、恶心、厌食、呕吐、腹泻、胸背部透发痧点、嘴唇和指甲青紫为临床特征,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壮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根据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医疗实践中形成了温刮缚扎刺法治疗痧病...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壮族
  • 壮族民间滚蛋疗法

    壮族民间滚蛋疗法

    滚蛋疗法是用蛋在患者身体有关部位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应用简便,疗效确切,故在壮族民间广泛使用。 蛋的选择:目前多选用鸡蛋,也可选用鸭蛋或鸟蛋,蛋以新鲜的最佳,不能用变质之蛋。 操作方法:①热滚法:备蛋两个,加水750~1000毫升,煎沸煮熟,根据病情需要,可添加适当药物与蛋同煮,如感冒加生姜、艾叶、葱白等;风湿病加杜仲、羌活、桑枝等;跌打损伤加桃仁、红花、金腰带、三百棒等;消化不良加山楂、内金、神曲等。煮熟后,将蛋浸于药液中保温备用。取煮好的温热蛋1个,趁热在头部、额部、颈部、胸部、背部...

  • 壮族佩药疗法

    壮族佩药疗法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员,90%以上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决定了壮族医药的特色。壮医认为,入主所以会生病,主要是受到痧、瘴、蛊、毒、风、湿等外毒的侵犯,致人体三道 (谷道、气道、水道)、两路 (龙路、火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所以,壮医在冶病时非常重视外治,主张以祛毒为先,佩药疗法就是具有特色的外治法之一。 壮医佩药疗法起源于古代:仕族的“卉服”,是选用一些药物佩挂在人体的特定部位,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来驱邪、祛毒,调整脏腑功...

  • 壮族民间治疗痧症

    壮族民间治疗痧症

    本法为壮族民间治疗痧症的一种常用疗法。 其操作方法为:患者取正坐或侧卧位,暴露胸背部及上肢,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或右侧,两手分别在患者的胸背部由轻到重,从上而下均匀地刮,刮至皮肤微红为宜,继而刮至肩肘部,然后以浸过油烘热 (适度)的纱布,自肩部环绕缚扎至距指端2~3厘米处,用生姜或者蒜消毒指端皮肤,以三棱针针刺放血少许,松开纱布按摩缚扎处3分钟。 接着用烘热的桐油擦胸口(膻中处)和足心(涌泉),最后用艾条温和地灸此二穴,令全身微微出汗为宜。每天1次,两次为1疗程。...

  • 壮族疗法演绎医学神奇

    壮族疗法演绎医学神奇

    壮族居地地处南方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湿热,毒虫毒草滋生,瘴毒横溢,各种风毒、湿毒、寒毒、热毒及腐败动植物产生气体和理化物质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体,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形成痧病。据考古学研究,壮族先民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使用骨片、石片来刮痧治病,称为“砭石疗法”,可见,刮痧疗法是壮族人民防病治病的传统疗法。壮医刮痧疗法有现代的壮医刮痧排毒疗法、中草药刮痧疗法、动物毛刮痧疗法等。壮医刮痧排毒疗法是笔者在民间刮痧法的基础上独创的、全新的、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壮医独特疗法。由于该疗法能...

  • 壮族医药发展史

    壮族医药发展史

    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代繁衍生息在祖国南疆,特别是聚居在广西最多的土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学—— 壮医药学,是壮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内容。壮医药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对本民族的生存和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至今仍是壮乡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 庭中的一员,是我国人口最 多的少数民族。其中90% 以上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 西壮族...

  • 壮族瘴气的防治

    壮族瘴气的防治

    传统医学中所讲的“瘴气”,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蛮烟瘴雨之乡” 是古代南方地区,尤其是桂粤、滇川黔等地的别称,瘴气和瘴区成为死亡毒气、死亡之乡的代名词。明清前记载有限,明清时期随着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方志纂修的兴盛、亲履瘴区人士的增多及边疆民族地区统治和开发的深入,瘴气得到了相对广泛和详细的记载。 既然瘴气是一种湿热之毒气,那么,防治瘴气也就着眼于清除湿热之毒。壮族先民十分注重来病先防,并在长期的医...

  • 壮族民间甲诊经验举例

    壮族民间甲诊经验举例

    壮族民间甲诊经验举例:用右手拇、食二指的指腹夹持患者上述手指末节的甲缘两侧,逐渐施加压力至甲背中部呈现出红色团块为度(两侧白、中央红)。 依据形态不同的红色团块, 判别疾病的类型。圆形团块 为感受外邪,但症状未显 露。球形团块为外感症状充 分显露。甲床面有芝麻状的 黑点(大于头发丝)者,表示 患者曾有外伤病史(黑点在 右手为左身躯受伤)。甲床 远端靠近甲缘处呈现弧形 的背弓向末端的红线图形 者,为患者有腰胀、失眠及 多梦之征兆。甲床面上见白 斑,按出现的久暂分另IJ提示 为:短暂性白斑(小于火柴 头)为脾胃虚弱且...

  •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㈠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㈠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药材大园林”。这里壮族人口占99.4%,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得比较完好、民族风情依然浓郁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区。靖西处于祖国西南边陲,和越南高平等县山水相连,又是中国文化与南亚文化交汇的口岸之一。 靖西历史悠久。宋代壮族民族英雄侬智高在这里建立了“南天国”。这支农民起义军曾打到广州,对宋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当北方的蒙古铁骑南下之时,一支追随文天祥的南宋义军在此活动。他们背水负隅,&ld...

  •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㈡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㈡

    第二,全面规划本地的药材生产,恢复和发展地道药材: 这几年,靖西地区种植和收购青蒿、金银花、芦荟、何首乌取得不少成绩,田七的恢复生产也正在准备当中。我建议把恢复田七生产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理由是三七是五加科植物,和人参属同一个科,是一种药性平和、偏于温补、活血化瘀功效显著的中药,最初成名于广西田州,靖西历史上就是田七的地道药材产区之一。 三七本来是壮族民间应用的一种刀伤药,当兵的都随身携带,同时也是一种食品和佐料,大概因为采挖过度,早就成了栽培作物,很少野生的了。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三七“生广西南丹...

  • 壮族药物熏洗疗法

    壮族药物熏洗疗法

    药物熏洗疗法是用壮族地区草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本法的适应症很广,对外感、内伤、麻痹、风湿、痧症等,壮医常以多种壮药、草药 组合煎水冼浴熏蒸。外用药 禁忌相对较少,取其药多而 力宏,运行气血,辟秽除病。 本法主要用于冶疗跌打损 伤、腰褪痛、风湿性关节炎、 皮肤病等。 常用药物:本法常用药 物依不同病情而定,对风湿 性关节痛、腰腿痛、陈旧性外 伤,可选用透骨散、海桐皮、 香樟草、两面针、柚子叶、柑 果叶、大罗伞、小罗伞、宽筋 藤等...

  • 壮族日常防病习俗

    壮族日常防病习俗

    长久以来,生活在广西、云南部分地区的壮族同胞都有着.良好的养生防病习俗。他们习惯于在日常的食品中加人有补益作用的草药制成药膳,通过饮食疗法来调理人体机能。药食同用,相辅相成,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这些日常防病习俗既可滋补强身、保健益寿,又可防病治病。 常食糯米,补中益气。壮族喜食糯米,栽种的糯米有白、黑,红色。白糯米补脾气、益肺气,而黑糯米和红糯米的补益功效更佳。由糯米做出形式多样的食物,如红枣桂花糖糯米饭、南瓜糯米腊肉饭、竹筒糯米饭,粽子、糍耙、甜酒等。糯米味甘、性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

  • 壮族打篾球

    壮族打篾球

    打篾球是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篾球又叫滚灯,也叫竹编球,通常用竹篾或藤条编织而成。比赛时,双方队员一对一地组成若干对,每对用一条双色布带系在腰间以相互牵制,双方队员各以布带牵制对方阻止其争抢投篮。比赛结果以投入对方篮中的球数决定胜负,一般实行三局两胜制或五局三胜制。 篾球状如排球,用上好竹篾编织而成,历史悠久,为篾匠劳动间隙活动腰腿的健身竹球。游戏最初为就地拍球,多者为胜,渐加转身拍,以及手抛、头顶等花式,均以落地为输。后来出现置鱼网于球场,以进网多者为胜。每逢迎神赛会或农闲时节,各村选出好手赛球,花色有拍球、踢球...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壮族
  • 广东壮族打凤梆

    广东壮族打凤梆

    金凤凰是广东连山壮族同胞崇拜的图腾.传说此地就是金凤凰落脚的地方。打凤梆是连山壮族民间团体性的一项比赛活动,此项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体后.体现人的枝巧性,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团体协作精神。同时,此项活动也是壮族青年男女求偶的一种方式。 每年三月三,勒妹们捧着插着野雉毛、白鹇毛的凤梆,小伙子穿着鲜艳的衣裳,他(她)则一边唱着歌谣:“壮乡三月好风光,姑娘小伙来打梆,你有情来我有意,媒人就是花凤梆。”一边兴高采烈地打着凤梆棍来到比赛场上,进行打凤梆、接凤梆比赛。每年的打凤梆比赛,都吸引不少人前来观...

  • 壮族民间验方十二则

    壮族民间验方十二则

    1.治腰疼:桃仁10克,酸葡萄10粒, 透骨草8克,威灵仙5克,水煎服,早晚各 一次,7天为一疗程。 2.治便秘:蜂蜜、猪油各等份,放在碗 内用锅蒸熟,早晚各服一汤匙,即可通便。 3.治外痔:河中鲜螺5个,用明矾研成 细末撒在螺肉上,把化来的水擦于患处。 4.治烫、烧伤:马铃薯2个,削去表 皮,捣碎取汁,擦于患部,效果佳。 5.驱蛔虫:南瓜籽50克,烘干研末,用 蜂蜜炼成小丸,每天2次,每次服5丸。 6.治鼻出血:韭菜100克,切碎加食盐 少许,捣出汁液,用50克醋泡10分钟,连 醋吃下,每天二次,两天可...

  • 壮族民间特色治病技法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壮族民间特色治病技法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发展源流及学术传承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是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一种特色治病技法, 它将针刺、拔罐与药酒外涂有机结合, 具有穴位刺激、拔罐负压、吸排瘀血和药物外敷渗透四重效应, 临床可治疗内、外、妇、皮肤、五官科等多种疾病, 疗效确切[1,2,3], 2010年始见于报道, 2013年入选全国首批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 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具有较大研究发展潜力。本文通过文献和实地调查, 基于文化背景挖掘整理该疗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学术发展脉络, 总结其传承现状、学术特色...

  • 桂中壮族民俗药用防病养生法

    桂中壮族民俗药用防病养生法

    桂中地区,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在 这二万六干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 林茂密,动物繁多,药物资源十分丰 富,给壮族人民的预防保健、药物养生 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多年行医 于壮乡,发现壮族人民诸多方面的民 俗药用防病养生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节日民俗药用防病养生 1.春节期间,用石菖蒲水浸泡白 馍。制法是:先以糯米蒸饭,熟后舂成 白馍,待白馍冷硬后,放入水缸中,加 水盖过馍面,每50升水加入袋装石菖 蒲100~150克,浸泡。吃时,把白馍捞 出煮糖水或煎吃。 2.二月初一的鸡矢叶糕。制法是: 以鸡矢藤叶100...

  • 急痧胀病“标蛇痧”“羊毛痧”壮族急治法

    急痧胀病“标蛇痧”“羊毛痧”壮族急治法

    急痧胀病俗称为“标蛇痧”和“羊毛痧”,多因夏秋季节,由湿热秽浊恶 毒邪气侵入体内,使气血滞塞,循环 障碍所致,病者可见卒然头昏眼重, 头痛腰胀,心中烦乱,四肢冻冷,指甲 口唇乌瘀色,甚则口噤不能言语,亦 有腹中痛欲吐不出者,若不及时救 治,则面、唇指甲青紫,窍闭神昏,甚 则死亡。 治法:1.针刺法:以三棱针先刺舌 下青筋(静脉)放出紫黑色血;次剌两 肘弯青筋放出血,若血由黑瘀色渐变 红色,则头痛、腹痛、心烦等立即好转, 四肢也渐转暖,口唇指甲亦自然转红, 此是治急痧...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