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 第2364页

方 第2364页

  •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

    五苓散是张仲景化气利水名方,关于其病机特点,原书没有记载,后世医家称之为“水蓄膀胱”,如清·吴谦《医宗金鉴》云:“小便不利者,是水蓄膀胱,宜五苓散。”清代徐大椿《伤寒类方》云:“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然而观仲景全书,五苓散证共出现10条,在上可见“吐涎沫而癫眩”,在中可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心下痞满”,在下可见“小便不...

  • 张士舜 治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方

    张士舜 治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方

    张士舜,男,1939年生,主任中医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河北省名中医,首届石家庄市名中医,1962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医疗系,从事中医治疗肿瘤53年,首倡“三辨治癌”理论,获显著疗效。 组方:黄精30克,玉竹30克,熟地30克,砂仁10克,淫羊藿5克。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气。 主治: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神疲乏力...

  • 狂犬病是必死之症 中医学却有可治之方

    狂犬病是必死之症 中医学却有可治之方

    狂犬病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同样可能对人有潜在的危害。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而未作预防注射者约15%~20...

  • 黄芪知母十八方配伍解析

    黄芪知母十八方配伍解析

    张锡纯黄芪、知母同用18方配伍解析 张锡纯是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医术 精湛, 所著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方遣药见解独到, 药对 配伍奥妙无穷。张氏在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用黄芪与 知母相配, 出现在治疗虚劳、 肺病、 大气下陷、 女科等 18 首方剂之中。黄芪甘温, 益气、 升阳而固涩; 知母苦寒, 滋阴、 苦降而滑利。本文对书中两药所主治的病症、 用 量等进行了分析, 以窥张氏的用药之法。 1 黄芪、 知母十八方概况 在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共载方 158 首, 其中黄芪 出现33 次(...

  • 腹胀肠鸣窜痛起包块 治重度气郁方

    腹胀肠鸣窜痛起包块 治重度气郁方

    陈某,男,44岁,1987年5月18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 患者主诉腹胀、肠鸣、窜痛起包块三月余。该患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作。从2月8日发病,自感受凉及饮食不当后,引起腹部膨胀著,顶撑得两胁痛,左下腹时起包块难受,饮食日减,先后在乌市八大医院诊治,均未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经三个多月中西医治疗,病情反越来越重,全身越来越无力,身体越来越瘦。从发病后一直不能上班。由其姐搀扶到余处诊治。 患者面青黄无华,身体衰弱,消瘦明显,精神抑郁,焦虑不安,胸闷气短,畏寒怕冷着衣厚,口干渴,不断想喝水...

  • 顾植山龙砂膏滋方脉案选析

    顾植山龙砂膏滋方脉案选析

    •擅用运气学说,注重调“天人关系”,以期“必先岁气,勿违天和”,是龙砂医家的独门绝技。2016年一之气客气少阴君火,司天之气为少阳相火,中运为水运太过。加之2015乙未年为金运不足,炎火流行之纪,五之气主客气均为阳明燥金,至小雪交气后出现大范围骤然降温,火气内郁,近似寒包火,如2016年火邪引动内伏的热邪,发病将会偏重,应作未雨绸缪,2015年膏滋方中多取升明汤之意。 •龙砂膏滋的服药时间是有讲究的,首先取药后要伏火,否则容易上火;其次要...

  • 千年古方“逍遥丸”主治范围 男人也可吃

    千年古方“逍遥丸”主治范围 男人也可吃

    “逍遥丸”这个名字听起来带着几分仙气,逍遥自在、身心舒畅亦是现代很多人梦想的生活状态,其由来与《逍遥游》不无关系。众所周知,《逍遥游》是庄子学说的代表作,其中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论述。意思是人往来于世界,不要搬弄是非,不傲视万物,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只有内心确立这样的行事标准,融入社会,才能逍遥自在。而逍遥丸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服用后能够使肝气活泼通畅,心情随之开朗,烦恼皆会被抛于脑后,疾病也不会再来惹人烦恼,与《逍遥游》不谋...

  • 南宋名方还少丹临床新用

    南宋名方还少丹临床新用

    还少丹为南宋温肾补脾的著名 方剂。由南宋医学家杨焱编辑《杨氏 家藏方》收载(公元1120年~1185 年),山西人氏。 还少丹用山茱萸、淮山药、茯 苓、熟地、杜仲、淮牛膝、肉苁蓉、楮 实子、小茴香、巴戟天、枸杞子、远 志、菖蒲、五味子、大枣等组成。用量 除大枣(去核)一百枚外,其余各药 均为二两(100克)。练蜜和丸如梧 桐子大,每日服二次,每次服10丸, 淡盐汤下。功能:温肾补脾,养血益 精。主治:脾肾虚损,腰膝酸痛,阳痿 遗精,耳鸣目眩,精血亏耗‘,肌体瘦 弱,食欲减退,牙根酸痛,神疲乏力, 健忘...

  • 乌梅丸后世医家多认为是治蛔之专方

    乌梅丸后世医家多认为是治蛔之专方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后世医家多认为是治蛔之专方,但乌梅丸绝不仅仅是治疗蛔虫的方子,乌梅丸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不但可以治疗厥阴经原有的疾病,也能治厥阴病欲解时发生的疾病。龙砂学派代表顾植山教授从“厥阴病欲解时”着眼,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由阴出阳的时间节点,乃阴之将尽、阳之初升之时,用乌梅丸治疗在丑至卯时(凌晨1~5点)出现的一切病症或病症加重者均获良效。   患者张某,女,46岁,主因咳嗽6个多月,于2016年2月1日就诊。患者于2015年7月因感冒引起咳...

  • 不能言语 药方治失语

    不能言语 药方治失语

    田某,女,36岁。曾因膜性肾病到导师刘清泉教授处就诊经年,主方为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丸。2013年3月20日以“突发言语不能”再次就诊,刘清泉诊为“癔症性失语”,经言语开导及中药调治而愈,现介绍如下。 患者来诊时不能言语,泪流满面。将生病经过及不适写于纸上。患者发病前曾与家人争吵暴怒,继而出现39℃高热,随即语言不利,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怀疑病毒性脑炎,行头颅MRI检查,进一步欲行腰穿。患者拒绝腰椎穿刺,来导师门诊就诊。导师结合症状和MRI资料,告知...

  • 腿脚突然行走困难 中药代茶饮方

    腿脚突然行走困难 中药代茶饮方

    偏方名芍药甘草汤加味 【食材】白芍、甘草各20克,伸筋草、木瓜、炮附子各10克,紫苏梗6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服或代茶饮均可。 【外公问诊记】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来到外公诊所,老人家的年纪虽然不算大,但走路已经是一步化三步的模样了。 我扶老人坐下后,外公仔细询问起老人的病情来。原来,最近几年,老人不知为什么腿脚突然行走困难,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只得依靠拐杖,中西药吃了不少,可就是不见效。老人还说,自己的脾气很大,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摔东西砸碗不吃饭。...

  • 内伤发热 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内伤发热 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患者席某,女,34岁,2014年10月11日初诊。 发热3个月,西医经相关检查未能做出明确诊断,经对症治疗也未见疗效。现发热37.6℃~38.3℃,午后疲困无力,大便干结排出不畅,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短弦滑。患者有情志抑郁不畅史。 辨证:内伤发热(木郁土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5克,炙甘草6克,葛根20克,竹茹15克。服药5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舌脉正常。1个多月来,随访患者未见再发热。 按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

  • 三子养亲汤是临床上一首常用的方剂

    三子养亲汤是临床上一首常用的方剂

    三子养亲汤是临床上一首常用的方剂,《方剂学》将其归入“温化寒痰”类祛痰剂中。该方由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萝卜子(主食痞兼痰)三药组成。余每览《韩氏医通》,读至该方之由来,无不为韩氏所代表的中医人的慈爱及孝心所感动。 方子的来历传说有三位士人,其父母年事已高,但常年咳嗽不已,整天喉喽气喘,痰多气逆,咳声不断,类似今之“老慢支,肺气肿”类病症。眼看着双亲被痰所困又无计可施,三子心里特别着急,甚是苦恼!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外出遍访医家,打听能够治疗此病...

  • 一贯煎溯源 合方应用辨治要点

    一贯煎溯源 合方应用辨治要点

    简介:王键,男,汉族,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教育、科研、临床和管理工作40余年,致力于中医治则治法、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分子生物学机制与中医药防治及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银奖获得者,全国“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国家规划教材7部,主编或副主编学术专著22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

  • 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

    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

    •张仲景方药计量只能采用东汉官秤,其1两合今约13.8克,而绝不会是其他衡制。 •按1两折合9克的关系换算张仲景方剂的药物用量,药材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最高,药材的利用度最大。 •煮散可大大提高药材中活性成分提取率,与汤剂相比,煮散可节省大约1/3~2/5的药材。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方药剂量既包含深邃的科学奥秘,也是影响方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现实中,临床中医师的处方用量是多样的,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一些医...

  • 主治甲亢早中期伴甲状腺肿大 处方加减

    主治甲亢早中期伴甲状腺肿大 处方加减

    刘文峰,男,第四批全国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 师。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 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病等内科疑难杂症。据其 自拟方所制“糖利平胶囊”、“降脂 抗凝颗粒”、“百部止咳糖浆”、 “骨质增生胶囊”等院内制剂,疗效 显著。曾参与著书两部,发表论文 20余篇。现将刘老治疗甲亢经验介 绍如下。 处方:黄芪18克,生牡蛎(先 煎)15克,浙贝母、生地各10克, 龟版(先煎)、夏枯草、...

  • 突发胸胁剧痛 温寒化饮行气方

    突发胸胁剧痛 温寒化饮行气方

    某女,42岁,突发胸胁剧痛1周。 患者于1周前因剖腹产后出现胸胁剧痛,转侧不利,活动及咳嗽时加剧,不能平卧,形寒肢冷,舌淡白,苔白,脉弦紧。查胸椎MRI未见异常,胸片: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痛,胸腔积液。患者为高龄产妇,患者不同意抗生素治疗及西药止痛治疗。沈老认为中医辨为支饮,辨证为寒饮攻撑胸胁。治疗上,温寒化饮,行气止痛,拟制附子15g,细辛6g,麻黄10g,葶苈子10g,大枣20g,干姜20g,玄胡萦10g治疗本病,外用灸法,灸太阳经及督脉。经治疗1周后,患者胸胁痛明显减轻,形寒肢冷消失,可以自如...

  • 《伤寒论》方剂治烦的领会

    《伤寒论》方剂治烦的领会

    中医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烦”的记载,《伤寒论》中,含“烦”的条文便多达75条。“烦”从字形而言,左有火,属热,在后来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中有“烦者,热也”的清晰记载,进一步阐明晰烦与热密切相关。《伤寒论》中治烦的丹方有:甘草干姜汤、大青龙汤、干姜附子汤、栀子豉汤、小建中汤、桂枝龙骨牡蛎汤、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等。下面,笔者将从这八个方剂探讨《伤寒论》治烦的领会。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呈现在《伤寒论》2...

  • 紫癜半年余 治用验方化裁

    紫癜半年余 治用验方化裁

    张某,女,52岁,2015年4月28日初诊,主诉:紫癜半年余。 现病史:双下肢有针头至黄豆大小瘀点、对称分布,双下肢轻度水肿且皮肤干燥,头汗多,无腹痛便血。半年前有一次发热、头痛、关节痛后出现下肢皮肤皮下有出血,西医诊断为紫癜,但中西医诊疗一直未愈。舌质暗红,苔白根部黄,脉滑。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紫癜类似于中医的肌衄,中医常用凉血止血或补气摄血之法,常用方如犀角地黄汤或归脾汤等,但临床是多变的,如此案,乃因湿热内蕴所致,法当清热祛湿,凉血止血为主,方用茵陈五苓散化裁。 方药...

  •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临床上,面对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或伴关节疼痛的患者,如诊见脉浮(浮紧),考虑伤寒太阳病,治疗可用麻黄汤方。如脉不浮,即使太阳病症全具,也要考虑此病不一定是太阳病。如脉不浮而见沉细,有可能是“湿痹”;如脉不浮而见弦细而濡,则有可能是湿温。后者治疗则不可以使用麻黄汤,可以考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仁汤等方。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

  • 七鲜育阴汤原方药物寒凉

    七鲜育阴汤原方药物寒凉

    清代名医俞根初的“七鲜育阴汤”由“鲜生地、鲜茅根、鲜石斛、鲜稻穗、鲜梨汁、鲜蔗汁、鲜枇杷叶”组成,能起到养阴和胃的功效。对于中暑后暑热已退、阴伤未复,需要养阴生津,症见口渴欲饮、没有食欲、口咽干、目干涩、唇色红、舌干少津者效果很好。推荐一个食疗方,适合在户外出汗多、平时容易心烦失眠的患者服用。 具体方法:取猪排骨250克、鲜石斛30克、雪梨1个、白茅根15克(鲜品30克)、竹蔗200克、生麦芽15克、陈皮1瓣、生姜3片。雪梨去核切块,猪排骨剁块焯水。锅内加水...

  • 治饮方药 临证举隅

    治饮方药 临证举隅

    清代闻名医家叶天士身世医学世家,幼承庭训,广拜名师,承继前人学术履历,遍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创建新说,别开法门。《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收集叶氏临证医案加以分类整理撰写而成,是一部反映叶氏临床履历和学术思想的要害作品。“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学说系叶天士依据张仲景治饮组方的立法履历,依据饮邪病理特征,结合脏腑辨证理论而提出的,在痰饮病的医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这一学说,并以此教训痰饮病的医治。 理论渊源 “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 基于“阳为气、阴为味”探讨左归丸、右归丸的组方特点

    基于“阳为气、阴为味”探讨左归丸、右归丸的组方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水为阴,火为 阳,阳为气,阴为味。 ”此处 “气”与 “味”皆是 用于描述物的自然属性 。《类经》就 “气味”的特 性解释了气味分属阴阳的原因,曰 “气无形而升, 故为阳; 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 也。 ”药食之 “气”与 “味”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 列的转化为人体所用,关于其在人体内的转化特...

  • 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方药组成

    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方药组成

    方药组成:大黄(酒蒸)250g,黄芩(净)250g,沉香15g,礞石(硝火煅金黄色)30g。 用法:共研细末,水泛如梧子大,每服5~9g,温开水送下。 此方出自《泰定养生主论》,为元代王珪(王隐君)所制,诸多方家载录而略有差异,有加朱砂者;有去黄芩加前胡者;有加元明粉者;有大黄生用者。贵州名医石恩骏认为《医学正传》所载滚痰丸方(即上方)力大功专,可以采用,并认为临床也可随症加减使用,并不拘于上方。然既为丸药,仍相对固定为是。 方中大黄除痰实,泻火毒,荡积滞,行瘀血,推陈致新为本方君药;...

  •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1 条文解读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文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1]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 当知成因为外感病, 若病在太阳, 当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今不见恶寒发热, 脉不浮而结代, 并见心动悸, 说明病始为太阳外感而渐内累于心, 外邪已罢, 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 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 则心失所养, 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 心阴虚脉道不充, 故脉结代。治宜炙甘...

  • 柴胡桂枝干姜汤基本方义

    柴胡桂枝干姜汤基本方义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证候寒热错杂,属厥阴病之厥阴中风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为三焦枢机不利,上焦郁热津虚,中焦虚而寒热互结,下焦虚寒泄泻或阳明微结,阴阳不和,水饮上逆。 •纵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有调达枢机、调和阴阳、解表清里、温中散结、清热养津、降逆除满等多重功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辨证关键在于着眼于小柴胡汤证部分证候加太阴证,或有阳明、太阳证部分证候。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临床常用良方,...

  • 顾植山教授推荐如下几个今年夏季的常用方

    顾植山教授推荐如下几个今年夏季的常用方

    2015年乙未年夏季运气进入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主生客为小逆,气候变化较剧烈。6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多,气温偏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根据这一时段的运气和气象特点,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推荐如下几个今年夏季的常用方,供诸同道参考。 备化汤 该方由木瓜、茯...

  • “地仙煎”当下服用的古方

    “地仙煎”当下服用的古方

    “地仙煎”是一款适合当下季节服用的古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圣济总录》,元代的胡思慧也把这个方子写在了《饮膳正要》中。书中如此描述此方:“治腰膝疼痛,一切腹内冷病。令人颜色悦泽,骨髓坚固,行及奔马。” 具体做法为取鲜山药50克、南杏仁20克、牛奶350毫升(1人份);鲜山药去皮切段蒸熟,南杏仁稍浸泡后去皮尖;把备好的鲜山药和南杏仁连同牛奶一起放入搅拌机中打匀,后倒出稍加热煮,熟透即可食用。煮的过程中可以加少许冰糖。原方的用法是把杏仁研磨成粉,然后和牛奶、山药一起...

  • 方证对应是关键 整体观念是根本

    方证对应是关键 整体观念是根本

    经方具有组方严谨,立意明确;主次有序,方证相应;重视配伍,守中有变;调和阴阳,方简效显等特点。这些特点是辨证论治的精髓。而要掌握这些特点,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整体观念与方证学的结合。不明确这个原则,就会导致思路错位,所用经方就会失去原义。为此浅谈个人体会,以冀与同道交流与提高。 【整体观念是根本】   任应秋先生说:“一个名医的临床,关键在于思路。”治疗疾病是用辨证的思路?还是用辨病的思路?这是用好经方的关键。《素问》提出“治病求本&rdquo...

  • 小青龙汤辨证用方六环节

    小青龙汤辨证用方六环节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辨证用方六环节 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 辨气色 小青龙汤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