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第2364页
-
狂犬病是必死之症 中医学却有可治之方
狂犬病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同样可能对人有潜在的危害。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而未作预防注射者约15%~20...
-
黄芪知母十八方配伍解析
张锡纯黄芪、知母同用18方配伍解析 张锡纯是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医术 精湛, 所著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方遣药见解独到, 药对 配伍奥妙无穷。张氏在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用黄芪与 知母相配, 出现在治疗虚劳、 肺病、 大气下陷、 女科等 18 首方剂之中。黄芪甘温, 益气、 升阳而固涩; 知母苦寒, 滋阴、 苦降而滑利。本文对书中两药所主治的病症、 用 量等进行了分析, 以窥张氏的用药之法。 1 黄芪、 知母十八方概况 在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共载方 158 首, 其中黄芪 出现33 次(...
-
腹胀肠鸣窜痛起包块 治重度气郁方
陈某,男,44岁,1987年5月18日初诊。 【病史与检查】 患者主诉腹胀、肠鸣、窜痛起包块三月余。该患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作。从2月8日发病,自感受凉及饮食不当后,引起腹部膨胀著,顶撑得两胁痛,左下腹时起包块难受,饮食日减,先后在乌市八大医院诊治,均未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经三个多月中西医治疗,病情反越来越重,全身越来越无力,身体越来越瘦。从发病后一直不能上班。由其姐搀扶到余处诊治。 患者面青黄无华,身体衰弱,消瘦明显,精神抑郁,焦虑不安,胸闷气短,畏寒怕冷着衣厚,口干渴,不断想喝水...
-
南宋名方还少丹临床新用
还少丹为南宋温肾补脾的著名 方剂。由南宋医学家杨焱编辑《杨氏 家藏方》收载(公元1120年~1185 年),山西人氏。 还少丹用山茱萸、淮山药、茯 苓、熟地、杜仲、淮牛膝、肉苁蓉、楮 实子、小茴香、巴戟天、枸杞子、远 志、菖蒲、五味子、大枣等组成。用量 除大枣(去核)一百枚外,其余各药 均为二两(100克)。练蜜和丸如梧 桐子大,每日服二次,每次服10丸, 淡盐汤下。功能:温肾补脾,养血益 精。主治:脾肾虚损,腰膝酸痛,阳痿 遗精,耳鸣目眩,精血亏耗‘,肌体瘦 弱,食欲减退,牙根酸痛,神疲乏力, 健忘...
-
乌梅丸后世医家多认为是治蛔之专方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后世医家多认为是治蛔之专方,但乌梅丸绝不仅仅是治疗蛔虫的方子,乌梅丸寒热刚柔同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不但可以治疗厥阴经原有的疾病,也能治厥阴病欲解时发生的疾病。龙砂学派代表顾植山教授从“厥阴病欲解时”着眼,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由阴出阳的时间节点,乃阴之将尽、阳之初升之时,用乌梅丸治疗在丑至卯时(凌晨1~5点)出现的一切病症或病症加重者均获良效。 患者张某,女,46岁,主因咳嗽6个多月,于2016年2月1日就诊。患者于2015年7月因感冒引起咳...
-
腿脚突然行走困难 中药代茶饮方
偏方名芍药甘草汤加味 【食材】白芍、甘草各20克,伸筋草、木瓜、炮附子各10克,紫苏梗6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用水煎服或代茶饮均可。 【外公问诊记】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来到外公诊所,老人家的年纪虽然不算大,但走路已经是一步化三步的模样了。 我扶老人坐下后,外公仔细询问起老人的病情来。原来,最近几年,老人不知为什么腿脚突然行走困难,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只得依靠拐杖,中西药吃了不少,可就是不见效。老人还说,自己的脾气很大,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摔东西砸碗不吃饭。...
-
内伤发热 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患者席某,女,34岁,2014年10月11日初诊。 发热3个月,西医经相关检查未能做出明确诊断,经对症治疗也未见疗效。现发热37.6℃~38.3℃,午后疲困无力,大便干结排出不畅,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短弦滑。患者有情志抑郁不畅史。 辨证:内伤发热(木郁土滞)。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拟四逆散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白芍20克,枳实15克,炙甘草6克,葛根20克,竹茹15克。服药5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舌脉正常。1个多月来,随访患者未见再发热。 按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
-
一贯煎溯源 合方应用辨治要点
简介:王键,男,汉族,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教育、科研、临床和管理工作40余年,致力于中医治则治法、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分子生物学机制与中医药防治及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研究。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专家银奖获得者,全国“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国家规划教材7部,主编或副主编学术专著22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
-
突发胸胁剧痛 温寒化饮行气方
某女,42岁,突发胸胁剧痛1周。 患者于1周前因剖腹产后出现胸胁剧痛,转侧不利,活动及咳嗽时加剧,不能平卧,形寒肢冷,舌淡白,苔白,脉弦紧。查胸椎MRI未见异常,胸片: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痛,胸腔积液。患者为高龄产妇,患者不同意抗生素治疗及西药止痛治疗。沈老认为中医辨为支饮,辨证为寒饮攻撑胸胁。治疗上,温寒化饮,行气止痛,拟制附子15g,细辛6g,麻黄10g,葶苈子10g,大枣20g,干姜20g,玄胡萦10g治疗本病,外用灸法,灸太阳经及督脉。经治疗1周后,患者胸胁痛明显减轻,形寒肢冷消失,可以自如...
-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
临床上,面对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或伴关节疼痛的患者,如诊见脉浮(浮紧),考虑伤寒太阳病,治疗可用麻黄汤方。如脉不浮,即使太阳病症全具,也要考虑此病不一定是太阳病。如脉不浮而见沉细,有可能是“湿痹”;如脉不浮而见弦细而濡,则有可能是湿温。后者治疗则不可以使用麻黄汤,可以考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仁汤等方。 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
-
滚痰丸《泰定养生主论》方药组成
方药组成:大黄(酒蒸)250g,黄芩(净)250g,沉香15g,礞石(硝火煅金黄色)30g。 用法:共研细末,水泛如梧子大,每服5~9g,温开水送下。 此方出自《泰定养生主论》,为元代王珪(王隐君)所制,诸多方家载录而略有差异,有加朱砂者;有去黄芩加前胡者;有加元明粉者;有大黄生用者。贵州名医石恩骏认为《医学正传》所载滚痰丸方(即上方)力大功专,可以采用,并认为临床也可随症加减使用,并不拘于上方。然既为丸药,仍相对固定为是。 方中大黄除痰实,泻火毒,荡积滞,行瘀血,推陈致新为本方君药;...
-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1 条文解读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文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1]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 当知成因为外感病, 若病在太阳, 当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今不见恶寒发热, 脉不浮而结代, 并见心动悸, 说明病始为太阳外感而渐内累于心, 外邪已罢, 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 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 则心失所养, 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 心阴虚脉道不充, 故脉结代。治宜炙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