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 第2367页

方 第2367页

  • 含有酸枣仁的方剂举隅

    含有酸枣仁的方剂举隅

    酸枣仁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味甘,性平,归心、肝经。具有养心,安神,敛汗功效。酸枣仁是味甘之品。功能主治中,虽味甘不酸,确有酸味之功效,有一定的收敛、止汗功效,常与党参、五味子、山茱萸等配伍使用。酸枣仁为植物种子,粒小易于使用,常被临床广泛运用。在运用于失眠多梦、心悸心烦等病症时,可每晚睡前服用单纯的酸枣仁散剂1~3g,或每晚睡前单独用酸枣仁10g,泡水或煎水服用。在运用于自汗、盗汗之证时,可每天用酸枣仁5~15g,煎水服用,亦可用散剂吞服,每日服用2~3次。以下是含有酸枣仁的方剂举隅。...

  • 奔豚汤为治疗肝气奔豚的代表方

    奔豚汤为治疗肝气奔豚的代表方

    奔豚汤为治疗肝气奔豚的代表方,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条文中所诉症状气上冲胸,乃邪气上逆;腹痛乃木克脾土、气机不畅;往来寒热,乃热郁少阳、邪正交争。   原方中君药李根白皮专治肝气奔豚病,入肝经,清热泻火、下气降逆;黄芩、生葛根清肝泄热;川芎、当归、芍药养血调肝;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散结;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具有养血平肝、清热降逆之作用。   尉中民教授临证数十载,经验丰富,遵仲景之意但又不拘...

  • 结胸证,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中医验方

    结胸证,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中医验方

    小陷胸汤加减治疗结胸证验案1则 结胸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 以有形之邪阻结于胸 而不局限于某一脏腑为主要病机, 以胸脘硬满、 胀痛拒 按为证候特点的病证 [ 1 ] 。该证可出现于多种外感及内 伤杂病中。 对于结胸的病因, 《 伤寒论》 第 1 3 1 条曰: “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 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 早故也。 ” 第 1 3 4 条曰: “ 太阳病, 脉浮而动数……反恶寒 者, 表未解也。...

  • 当归芍药散 以方测证肝脾同调血水同治

    当归芍药散 以方测证肝脾同调血水同治

    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主治“妇人怀妊,腹中jiao(三声,疒+丂)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该方应用广泛,药少而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个方剂。《伤寒杂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张仲景以三阴三阳划分病类,病下设证,方证一体。证的核心体现为病机,故中医学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方随证立、法以方传”,当归芍药散的组方来源于张仲景对疾病病机的认识,同时示之以法,探寻其法度对于研究此方...

  •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其揭示了如何运用风药以治疗郁火。李东垣传张元素之学,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将药物分为五种,其中,风药为味之薄者,味薄则通,故风药气味多芳香辛散,质地多疏松,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 “火郁发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机运行不利,郁而化火,热邪伏于体内不得透发,治疗当以透散、展布气机,气机得布,火郁得散。知晓气机何以被郁,气机输布的道路又为何被阻而不得布,方可对症下药以祛其阻遏,展布气机。 &ld...

  • 下气汤 立方旨意方义析义

    下气汤 立方旨意方义析义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麻瑞亭把脉看病六...

  • 说古道今传名方

    说古道今传名方

    ——《施仁潮说中医经典名方100首》评介 □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理、法、方、药是支撑中医药学的四大支柱,彰显出中医药学的特征,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在中医学明理、识法、遣方、选药的整体实践过程中,方是理的体现、法的实施、药的应用,是历代医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正所谓“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魏徵《隋书·经籍志》)、“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班固《汉书·艺文志》)。 如何将祖先留下...

  •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在课本上记载的功效是滋阴降火,治疗“骨蒸痨热、虚烦盗汗、腰肌酸痛、遗精”等阴虚火旺之证。许多人都认为该方能清虚火。笔者仔细分析知柏地黄汤功效后,觉得此说法值得商榷。 从知柏地黄汤的方义而言,熟地、山萸肉、知母滋阴;知母、黄柏、丹皮清火。我们常常认为后三者在方中的功效是清虚热,这是选择性解释。准确地说,知母、黄柏、丹皮既发挥着清虚火的作用,也发挥着清实火的作用。 阴虚火旺的火是实火 阴虚可导致:(1)阴损及阳,阴阳两虚;(2)阴虚阳亢。阴虚火旺指的就是阴...

  • 四逆散方证应用经验介绍

    四逆散方证应用经验介绍

    河北中医学院阎艳丽教授擅长治疗肝胆、脾胃、心血管等诸系统疾病,笔者发现临床常用四逆散为底方进行加减治疗,且效果较为理想,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下面对其四逆散方证应用经验做如下介绍。 【拨乱反正】   阎艳丽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伤寒论》中的精神,要从“读白文”开始,即弄清原著对该方证的描述。四逆散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有人认为,该方证既不属于少阴病的寒化...

  • 生脉散 是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剂

    生脉散 是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剂

    生脉散出自唐代孙 思邈《备急干金要方》,是 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 剂。本方由人参、麦冬、无 味子三味药组成,用于气 阴两虚、元气虚脱之证, 症见头晕、心悸、气短、汗 出、口渴、食欲不振、倦怠 乏力等,兼有药补与食补 的双重功效。 现代人奔波忙碌, 难免会感到神疲乏力, 注意力不集中,而生脉 散中的五味子有兴奋作 用,白天服用可以振奋 精神,是不错的保健方。 具体用法有如下几种: 1.解暑。邪易耗气伤 津,可将人参、麦冬各10 克.无味了‘6克,冷水浸 泡半小时后,煎煮30~60 分钟,滤取药液,加入...

  • 主治一切吐血皆效方

    主治一切吐血皆效方

    组成及用法:白及、威灵仙、茅草根、茜草根、牛膝、蒲黄、丹皮、冬花、藕节、川贝、四块瓦、侧柏叶各9克,全当归15克,共研细末,每服5~9克,童便老酒兑服。 主治:一切吐血皆效。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李文孝的经验方.一般吐血证皆因五脏积热冲击血脉致其破损所致,本方中有大队凉血收涩止血不难解,惟威灵仙、四块瓦、全当归三味需分析解释之。 威灵仙苦辛微温,祛风通十二经络,若湿火郁遏,血滞痰阻者可疏通流利之;四块瓦为金粟科植物,性温微辛,善调经,治跌仆损伤、风湿疼痛、劳伤筋骨,因知其...

  • 四逆汤方解 四逆汤病案举例

    四逆汤方解 四逆汤病案举例

    四逆汤 四逆汤方歌 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四逆汤方解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丹方。凡属阴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肢厥之证,均属本方的习惯规模。因该方治四肢厥逆为其专长,故有“四逆”之称。曾有人对四逆汤之名作这样的解说:“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此汤中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足可见仲景立方名之中寓治厥之义。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回...

  • 石膏清凉饮处方 外感暑热

    石膏清凉饮处方 外感暑热

    暑热证轻者为伤暑(暑热感冒),重者为中暑。暑热侵袭,初感暑邪伤于卫分,或直中卫气,是夏季一种急性热性病,此病自夏至日以后、处暑以前较为多见。《内经热论篇》:“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笔者临床所见,夏至日以前病暑者也不少,处暑以后也有病暑的存在。中暑有阴暑、阳暑之分。人在气候炎热或雨后暴晴、烈日当空野外劳作,或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或在高温车间劳动太过,暴感盛热之邪,元气损伤而病者,为“阳暑”。贪凉饮冷无度,或用冷空调降温、电风扇吹风无休止,或至深夜室外露宿,任其...

  • 清营名方:清营汤

    清营名方:清营汤

    清营汤出自中医经典著作《温病条辨》,是清营透热的名方。   组成:犀角2克(可用水牛角代之,每次用6~15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银花9克、黄连5克、连翘6克、丹参6克、麦冬9克。   功效: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适应证:邪热传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用法:水煎服。用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 越婢汤为中医名方

    越婢汤为中医名方

    越婢汤为中医名方,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原文为:“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另有其加减用法,分别为同篇中治疗“皮水”的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方中治疗“肉极”的《千金方》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治疗肺胀的越婢加半夏汤,以及《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治疗太阳病轻证兼夹里热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笔者研读《伤寒杂病论》后,对中医治疗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后读胡希恕先生、冯世纶先生对经方的临床应用解读《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获益颇多。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应用栀子豉汤类方的心得与体会。 (1)《伤寒杂病论》第76条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指患者在运用发汗、吐、下的诊治方法后,津液受损而遗热未除,热邪在膈以上,并上攻于脑,遂使虚烦而不寐,翻来覆去...

  • 治慢性阑尾炎 四逆散合方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用

    治慢性阑尾炎 四逆散合方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用

    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用辨治慢性阑尾炎案 慢性阑尾炎是指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遗留的阑尾 慢性炎症病变, 为外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 具有 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的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下腹 疼痛或压痛, 伴有胃部不适、 食欲不振、 腹胀、 便秘或腹 泻, 或有发热等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学 “肠痈” 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 识, 早在 《诸病源候论》 中就记载有“肠痈者, 由寒温不 适, 喜怒无度, 使邪气与荣气相干, 在于肠内化热, 加之 血气蕴结, 聚成痈。热积不散, 血肉腐化...

  • 五参顺脉方

    五参顺脉方

    2013年9月的一天,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正在门诊看病,大约十点钟的时候,按照顺序进来一位病人,问及基本情况后得知,这位男性病人52岁,吉林省蛟河市人。 病人说:我患心胸闷痛一年余,在当地医院诊为“冠心病”,并患有胆囊炎。初期用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后在一本书上看到一首毛德西教授的经验方:五参顺脉胶囊,感到比较符合自己的病证,随即按照书上的用量配制一服散剂,大约花了280元。1次5克,1日3次,白开水冲服。一周后,所患病痛明显减轻,胆囊炎症状也有所缓解,比过去所服用的药物效果都...

    秘方方剂 2024-03-07 18 0
  • 厚朴七物汤方证

    厚朴七物汤方证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根皮及树皮。味苦,温,为温中化饮、理气消胀止咳药。《神农本草经》称厚朴;《广雅》称重皮;《吴普本草》称厚皮;《名医别录》称赤朴、厚朴子;《日华本草》称烈朴;《本草纲目》称厚朴实。主一切寒湿或热结腹痛胀满(湿毒水毒而致之胸腹满),痰结气雍之咳喘等。做煎剂,每用10~30g。 厚朴七物汤方证 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枚,甘草三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 血虚血瘀性手背发黑 治法处方

    血虚血瘀性手背发黑 治法处方

    翟某,女,65岁。2020年5月16日初诊。 手背晨起发黑20余天。刻诊:可见双手手背合谷穴处,约有鸡蛋大小皮肤黯黑,晨起明显,活动后可减轻。按之不痛,无外伤诱因。平素乏力,有时手足麻木,劳累加重。脉细略涩,舌紫暗苔薄白。有冠心病史,平素服麝香保心丸等药。 诊断:血虚血瘀性手背发黑。治法:补血活血。处方:党参15g,黄芪15g,生地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丹参20g,红花6g,鸡血藤30g,天麻10g,柴葛根30g,片姜黄10g,桑枝30g,桂枝10g,川牛膝30g,炙甘草6...

  • 六一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六一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人们感受暑湿之邪易导致身热烦渴、尿赤泄泻、体倦身重等不适。中医认为,暑即是热,暑热多兼有湿,故统称为“暑湿”。六一散正是清暑利湿的一则名方,它价格便宜,疗效确切。 六一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由滑石180克和甘草30克组成,因两者药量之比正好为6:1,故名为“六一散”。六一散治疗暑湿外感病疗效显著,被誉为“凡人之仙药”。 本方专为夏季外感暑湿所设,凡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兼有呕吐...

  • 胃院痛(秘方数:3)

    胃院痛(秘方数:3)

    胃期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症。常包括现代医学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临床应根据胃痛的不同特点,分辨不同的疾病。若病程较长,胃痛反复发作,痛的时间有规律性,常伴有嗳气、嘈杂、吞酸,考虑为消化性溃疡;若上腹部疼痛闷胀,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纳差,嗳气,呕吐,局部压痛较广泛而不固定,应考虑慢性胃炎;若胃脘胀痛,常随情绪的变化而增减,痛无规律性,经各种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时,应考虑为胃神经官能症;若患者形体瘦长,食后脘腹胀痛不适,站立时胃痛加剧,平...

  • 肾癌(秘方数:1)

    肾癌(秘方数:1)

    肾癌是发生于肾实质细胞、肾盂移行上皮及输尿管的恶性肿瘤。常为单侧,多发生于右肾上极外侧面,肿瘤大小不一,小者直径2厘米,大者达30厘米。病理镜观分为三型;透明细胞型、颗粒细胞型及未分化型。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晚期以血尿、腰痛及腰腹部肿块三大症状为特征。血尿以无痛性、间歇性、全程性血尿,多件有条状血块为特点。腰部有持久性钝痛,或表现为肾绞痛及输尿管绞痛,部分患者可在上腹部或后腰部发现肿块。部分患者常伴有发烧、恶心呕吐、贫血、消瘦等。晚期可见转移灶引起的症状,如脑转移的头痛、偏瘫,骨转移的疼痛及骨折,肺转移的咳嗽咯血...

  • 冻伤(秘方数:2)

    冻伤(秘方数:2)

    冻伤是人体受低温侵袭后发生的损伤。临床上,冻伤可分为冻疮、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又称冻僵)。冻疮是指在指趾、耳、鼻等处局部皮肤轻度冻伤,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局部冻伤是在缺乏防寒措施的清况下,耳、鼻、面部及肢体受到冷冻作用(多在冰点以下)发生的,症状比冻疮严重;全身冻伤是指人体受严寒侵袭,全身降温所造成的损害,病情最严重。冻伤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丧失知觉。根据受冻程度,临床表现可分为3度:1度冻伤(红斑期),皮肤红肿充血,灼痛或瘙痒,经10-15天后症状消失,表皮脱落;2度冻伤(水疱期),全局皮...

  • 排卵期子宫出血病(秘方数:3)

    排卵期子宫出血病(秘方数:3)

    二次月经期间,在基础体温上升前后子宫少量出血称排卵期子宫出血,有时伴轻度下腹疼痛。其出血原因可能是由于排卵时卵泡破裂、血液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治疗一般作对症处理,出血量少时也可不予处理。排卵期子宫出血的诊断,其出血发生在有排卵期者,出血来自宫腔,基础体温与出血时间的关系及盆腔检查阴性可作诊断依据。排卵期子宫出血与祖国医学文献中的“月经先期”、“赤白带下”有相似之处,但本症特征出血时间有规律性,它与脏腑功能和冲任失调有关,与肾亏郁热关系尤为密切,月经以后,肾气逐渐蓄积...

  • 风疹(秘方数:2)

    风疹(秘方数:2)

    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春冬两季发病较多,传染性强。5岁以内的小儿患病最多,预后良好,并发症少,恢复投快,但妇女妊娠3个月内患本病容易影响胎儿正常发育。不论症状轻重,大多终身免疫。本病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特殊的斑丘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林巴结肿大。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原体为风疹病毒,病原体由口鼻及眼部的分泌物直接传给他人,或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母亲妊娠中或生产时感染风疹病毒可以发病,或得隐性感染。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史。潜伏期一般10一ZI夫,前驱期很短,症状不严重,一般为咳...

  • 仲景立方葛根芩连汤

    仲景立方葛根芩连汤

    葛根气味俱薄,辛甘性平,甘平为阳明之药,辛则擅于发散,其体轻,具升散解肌之功,故可发表邪,能治项强、腰脊疼及遍身骨节痛。 仲景治风寒侵袭肌表、项背拘紧、反汗出恶风者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生姜三两,桂枝、芍药、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无汗恶风用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生姜各三两,桂枝、炙甘草、芍药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方中葛根气味平和,发散之性缓,故不伤血劫阴,重用则径至下焦,先下而后上,可发表出汗,腠理开而痉自解。 仲景立方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水煎服),...

  • 陆氏伤科(陆银华)(秘方数:27)

    陆氏伤科(陆银华)(秘方数:27)

    宁波陆氏伤科,源远流长。自陆士逵起,相传三百年之久,至陆银华时,已经六传。陆氏以武艺家传,练武养功,又擅长跌仆损伤之救治,可谓文武相济,刚柔自得。陆银华(1895-1967)自幼从父维新练武从医,深得家传之精华,行医六十余载。学术上,除精于《医宗金鉴》、《伤科补要》、《医林改错》外,还涉猎诸家著作,尤对叶天士、王清任之说颇有研究。医业上,对头部内伤(颅脑损伤)、海底伤(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在江浙一带素有盛名。(施杞) 方 名 海底方 破血汤 琥珀三七散 川羌活汤...

  • 胎位异常(秘方数:10)

    胎位异常(秘方数:10)

    在产科中除枕前位为正常胎位外,其作胎位均为异常胎位,常往往是造成难产的原因。常见的胎位异常不臀位、横位(肩先露)、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面先露(颜面位)、额先露、胎头高直位、复合先露等,其中以臀位为最常见,约占足月分娩总数的2一4%。臀位是以臀部或下肢为先露部,临床上以经产妇居多。分娩时,因胎儿最大的部分为胎头,胎臀小于胎头,且后出胎头无明显变形,又是最后娩出,尤其当产道扩张不充分,产力不佳,胎头俯屈不良,或胎臀上举时,分娩发生困难,对母儿均有一定的危害性,使胎儿死亡率比枕前位高3一8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不十分...

  •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沿革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已佚),后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rd...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