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第21页
-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出身官宦之家,上海浦东惠南镇人。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年轻时,他曾为徽州太学方鲁儒看病,三剂而病消,展露其头角。 方鲁儒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
-
文化的中医在中国 医学的中医在美国
杨观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CMAAA学术部长和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杨观虎一直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持续坚持,为求在中医上有更深的造诣,他在中国、日本、美国3个国家之间辗转多年,孜孜不倦的钻研中医学问。《千人》杂志对话杨观虎教授,聆听他30多年的国内外从医经验,为我国中医走向国际提供启发。 杨观虎,现在辛辛那提市经营两个中医诊所,并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CMAAA学术部长和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目前还担任Cellular &Molecula...
-
医者要对古代医学圣贤怀有虔诚的敬意
我生长在一个中医世家。在我的记忆中,中医的启蒙都是从医德教育开始。每位学医人首先要把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倒背如流,把明代医学家裴一中关于从医者的至高标准作为奋斗目标。因此,每当医生面对患者时,都会想到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每当鄙薄技术,见异思迁时,都会想起“当读黄帝书,深究医家奥旨”;每当有所进步而沾沾自喜时,都会想起“医乃神圣之业,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几千年来,医学先贤的神圣...
-
国医大师邓铁涛 医学建树 传承创新
时隔一年再断肠,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回想2004年冬天,通过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引荐,我有幸拜李振华教授为师。年过八旬的李振华教授在师母及家人的陪同下专程到广州参加广东省中医院举办的“羊城岐黄传承拜师会”,期间在我院查房、会诊、讲学,与部分医师代表、弟子们座谈,日夜繁忙。那次师徒分别,我送李老到机场,一路上还有机会再向李老请教学习中医的方法、临床中遇到的困惑以及中医教学的经验,直到登机前尚意犹未尽。后南来北往跟师侍诊,问道求教,并与李老保持电话联系,我虚心求教的诚心打动...
-
朱普生创造性地继承中医学遗产
朱普生(1888—1971),原名银银,后更名为普生,取普济众生之意,江苏省江阴市璜土镇人。1903年,朱普生到江阴西石桥拜伤科老中医赵和明先生为师,研习中医骨伤科,随赵和明习医十余年,勤奋好学,深得先师秘传。朱普生1920年开始在于江阴、西石桥等地应诊行医,1930年举家迁至常州北大街府东巷悬壶行医,定期参加常州慈善医疗机构寿安医局、长年医局等处义诊,1956年任常州中医院副院长。 由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并于2019年出版的《常州史稿》记载:“常州本土也涌现出中医代表人物,如擅...
-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孔嗣伯老中医系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三子,1948年即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名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调至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孔嗣伯继承和发展了孔伯华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医温病学,将温病学辨证思想应用到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科,尤其在运用孔门家传方药治疗诸多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所建树。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孔老内科疾病医案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归纳,得出高频次药物,形成孔老内科常见疾病基本...
-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2019年9月6日,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王玉润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隆重举行。王玉润一生孜孜以求、学贯中西,识病求本、锐意创新,在中医儿科学、中医防治血吸虫病研究、中医现代教育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玉润是沪上中医儿科名家,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王仲康、父亲王超然均享沪上一时之名。1935年,王玉润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并师从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学习中医。王玉润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晚年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院长。...
-
柳公绰《太医箴》的预防医学思想
柳公绰(763年~832年),字宽,小字起之,唐朝书法家,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柳家塬)人。 柳公绰任吏部郎中时,见唐宪宗爱好武功之事并多次外出游猎,乃献上《太医箴》以讽谏宪宗。文曰:“天布寒暑,不私于人。品类既一,高卑以均。人谨好爱,能保其身。清静无瑕,辉光以新。寒暑满天地,浃肌肤于外;好爱在耳目,诱心知于内。端洁为堤,奔射犹败。气行无间,隙不在大。谓天高矣,氛蒙晦之;谓地厚矣,横流溃之。饮食资身,过则生患;衣服称德,侈则生慢。唯过与侈,心必随之。气与心流,疾乃伺之。畋游恣乐,流情...
-
中、傣医学对脏腑认识的比较研究
中医学、 傣医学都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均为 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对人体多从整 体、 功能态的角度加以认识。然而由于植根于不同 的传统文化, 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形成背景 以及相异的理论体系, 二者对于脏腑的认识有着不 同的阐释。 1 认识脏腑的哲学基础比较 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也是中医理论的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 气是构成 世界万物的本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人体五脏 六腑等生理功能的运行都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阴 阳学说认为, 气分阴阳、 阴阳交感而化生万物...
-
艾灸是中医学的特色传统疗法 赵百孝
赵百孝,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ISO/TC249 注册专家。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等奖项。 艾灸是中医学的特色传统疗法,在慢性病、疑难病治疗及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传统艾灸存在着操作麻烦,烟雾大,易造成烫伤等缺陷,严重制约艾灸疗法在现代社会推广应用。如何开发既能保持传统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