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 第23页

医学 第23页

  • 经络医学手少阴心经气化特点 心经与心包经之辨

    经络医学手少阴心经气化特点 心经与心包经之辨

    •经络医学对于心经气化理论和临床应用所作的突出贡献,在于辨析了心经与心包经的区别,为心脏病症的精确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心脏的节律异常及心脏瓣膜病变,与心内膜直接相关,经络连属为手少阴心经;而心脏的供血问题则与心肌膜和心外膜的冠脉系统关系更为直接,当属手厥阴心包经。 王居易老师所著《经络医学概论·经络气化》讲:“六气秉性,乃是‘脏腑—经络’一体之禀性。”本文着重介绍少阴经气化特点,并从临证应用角度谈几点体会。 手少阴...

  • 中医学视红薯为良药 养生佳品

    中医学视红薯为良药 养生佳品

    红薯是当下大家日常生活常见的食品,有很多别名,如甘薯、番薯、地瓜、红苕、白薯等等。由于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现代研究表明,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所以有“长寿食品”之誉。(作者/陈子杰 编辑/秦丹 张梦培) 红薯的由来   红薯之所以命名番薯,是因为其并不是我国固有之特产,而大概在公元16世纪末叶,由国外传入,如清代陈世元在《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云:“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

  • 汉方医学流行日本 五行蔬菜汤

    汉方医学流行日本 五行蔬菜汤

    日本人把中医说成是汉方医学,他们对中医中药的研究,总能让人刮目相看。曾经风靡的“苗条汤”,其实就是他们改制中医的防风通圣散而成的减肥药,据说在日本国内乃至许多国家销售看好。 五行蔬菜汤,则又是日本人的创举。它由牛蒡、白萝卜、萝卜青叶、胡萝卜、香菇按一定比例配合煮成。青色的白萝卜叶养肝、红色的胡萝卜养心、白色的白萝卜养肺、黑色的香菇养肾、黄色的牛蒡养脾,认为对预防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有显著效果,常饮能“滋养五脏,强健身体”。 中医理论十分讲究...

  • 中医学在饮食疗法丰富的遗产

    中医学在饮食疗法丰富的遗产

    “民以食为天”,饮食,这一千古不变的话题,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时代的来临,其在养生防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指导全人类饮食的主要理论是西方营养学,然而营养学只研究了食物中七大营养要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粗纤维和水)的性能,对于食物中所谓“非营养要素”及其对人类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尚知之甚少。中医学在饮食疗法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充分发掘其中有价值的理论与方法,并...

  • 中医学一证多方的困局 六经辨证体系与方证

    中医学一证多方的困局 六经辨证体系与方证

    中医学最鲜明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其中辨证论治不但是中医学理论的特点,更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核心,是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实际体现。总体而言,辨证论治是整个中医诊疗过程的核心,是中医开具处方的思想依据,是中医疗效的根本来源。辨证论治应该是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法体系,当对不同疾病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实践的可复制性。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现行的辨证方法可谓丰富多彩,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不一而足。这些辨证方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并且在要求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今天,有没有一种具有客观规律性、可复制性和...

  • 中医学对火热症的病因病机 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

    中医学对火热症的病因病机 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

    “相火学说”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黄帝内经》“少火、壮火”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刘河间“火热论”、李东垣“阴火论”,吸收了陈无择、张子和的若干观点而形成,首先在其专著《格致余论》中提出。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使祖国医学对火热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都有了长足进步。 相火的本质 相火的概念 “相火”二字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君火以明,相火以...

  • 中医学子全力投入救治工作

    中医学子全力投入救治工作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们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家国情怀,践行踏入医学圣殿时许下的铮铮誓言。 针灸骨伤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熊雨墨在一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此时,他和在医院当护士的爱人赵玲芳一起,已经在学校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奋战了两个月。 药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熊远果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工作。疫情发生后,他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当得知医院药学部要承担武昌方舱医院的药房建设工作时,熊远果作为主管药师主动请战,成为党员突击队队员。...

  • 螃蟹虽肉嫩肥美 中医学认为其味咸性寒 寒凉之物

    螃蟹虽肉嫩肥美 中医学认为其味咸性寒 寒凉之物

    俗语有云“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意思是说,螃蟹一年四季都能吃,但是秋天是吃蟹最好的季节。中国民间素有“蟹肉上席百味淡”的说法,美食家将吃螃蟹作为“秋天最隆重之事”,就连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也在《雅舍谈吃》里赞美“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秋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即将蟹肥膏黄的金秋时节,不吃上几只鲜美的螃蟹,就好像端午没吃粽子,中秋忘记月饼一样,让人心里空落落的,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塑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塑

    •“文化断层”与“思维异化”是当代中医学术传承困境的基本原因。抛弃了传统的知识系统,用削足适履的方式重构的学术体系,使得中医文化传统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被割裂。 •发皇古义,固本开新。中医学必须“我主人随”,用中医理论阐释中医实践,用中医实践升华中医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医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医药学拥有数千年的实践积累,体系独具,理论独特,成就辉煌,但在...

  • 黄瑾明:丰富壮医学理论体系

    黄瑾明:丰富壮医学理论体系

    黄瑾明丰富了壮医学理论体系,推崇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等壮医理论,创新提出气血均衡学说;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梳理验证壮医针灸特定穴,形成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针刺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三大核心技术,并规范壮医针灸操作。其临证针药结合,尤其注重壮医药特色疗法与方药的运用。 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黄瑾明丰富了壮医学理论体系,推崇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等壮医理论,创新提出气血均衡学说;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梳理验证壮医针灸特定穴,...

  • 汪昂 古代的“医学畅销书作家”

    汪昂 古代的“医学畅销书作家”

    汪昂(1615—1695),字讱庵,初名恒,晚号浒湾老人,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汪昂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畅销书作家”,还可以兼称“出版家”。其所著《本草备要》自1694年首刊,到1955年影印本出版,共刊印出版达64次;所著《医方集解》自1682年成书至今,先后刊印发行达60次之多。 专于医书编纂与出版 汪昂出生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少年攻读经史,长于文学,为明末诸生,著有《讱庵诗文集》。他认为医术为“举世之所特...

  • 李时珍 梦碎科举励承医学 格物致知精修本草

    李时珍 梦碎科举励承医学 格物致知精修本草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梦碎科举 励承医学 李时珍出生于世医之家,其祖父是走街串巷的铃医,父亲李言闻为蕲州名医,由于有高超的医术与文化素养,被当地人誉为“李仙”。李言闻曾担任过太医院的吏目,行医之余还编写了多种医书,如《人参传》《艾叶传》《痘疹证治》《四诊发明》《四言举要》等。父亲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对李时珍起到了良好的启迪作用。 李言闻最初希望次子李时珍走仕途以博取功名。14岁那年,...

  • 中医经方医学基于状态辨识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经方医学基于状态辨识的诊断和治疗

    •经方医学创立者、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不自觉中践行和丰富了唯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经方医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最典范的唯象科学。 •以状态为中心的本质,使经方医学不专注于疾病,而着眼于状态,以修复失衡、调节平衡为手段,达到恢复人体“健康态”的目的。 •经方医学即唯象的状态辨识医学,它基于唯象科学理论,同医经医学所采用的取象比类、基于脏腑经络理论的演绎推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般认为,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研究,...

  •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创造了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创造了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公元13世纪,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创造了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这是中国伤科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解决了脊背骨折治疗的大难题,也为其他部位骨折的治疗开创出一种新方法,比英国医生戴维斯在1927年开始使用治疗脊柱骨折的方法早了600多年。 大公无私 虚怀若谷 南北朝之际,战乱频繁,骨伤科随之发展起来。随着元朝的建立,阿拉伯医生进入中原,中国的外伤科由此吸取了阿拉伯医学的经验,使本来已经具有相当成就的外伤科更加充实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集中反映了元代以前骨伤科的主要成就,是我国古代水...

  • 学习《中医学之道 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札记

    学习《中医学之道 国医大师陆广莘论医集》札记

    •陆广莘认为,中医的研究对象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变,即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疾病实体。医生在诊病时必须掌握和分析机体本身正邪相争的态势,发现其内在的自发的抗病反应和抗病能力(即正气)。 •疾病的症状、体征所表现的“旺气”,是人体内在的、自发的抗病反应,医药要因势利导,相向而行,而不是粗暴地加以拮抗和抑制。中医治疗的要求是“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而不一定彻底消灭邪气。 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集中...

  • 孙思邈医学领域的方面都有所创新

    孙思邈医学领域的方面都有所创新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自谓:“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自幼年起便遭受疾病困扰,经常请医生治疗,几乎到了耗尽家财的地步。于是,他从18岁开始立志学医,下了很大的苦功。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指出,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钻研探索,才能达到较深的医学造诣。同时,孙思邈极具革新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 以雀盲症和脚气病为例,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山区贫苦百姓易得...

  • 旴江医学文化探析

    旴江医学文化探析

    旴江,古称旴水,现名抚河,发源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贯穿抚州市,最终汇入南昌的赣江和东鄱阳湖处,通长江,达东海。旴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旴江流域教育昌盛、书院林立。宋·李觏创立的旴江书院是旴江文化教育重要的发源地,成为文化传播、学术探讨及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1]。而李觏的学术理论是王安石熙宁新法改革思想的先驱,大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自此旴江流域一带名医辈出,并有“名医之乡”的美誉。据考证,自西汉至民国,旴江流域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684种[2]。政策支持与...

  • 当代新安医学第一家: 走进新安国医博物馆

    当代新安医学第一家: 走进新安国医博物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们记住一处地方,难忘一抹风景,常常是因为那里有灵动符号的存在。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定潭村,山环水绕之间,矗立着一座别具特色的博物馆,它的存在,使这个古徽州村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新安医学、定潭“张一帖”、国家级非遗、国医大师,以及一个传承了460余年、历经16代的中医世家……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关键词,都让人心驰神往,而它们却同时被包罗于一馆之中。 这座博物馆,名叫新安国医博物馆。国医大师邓铁涛曾亲笔题词“当代新安医学第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