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12页

学 第12页

  • 中医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中医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中医心理学理论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发展而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传承与创新。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西方心理学思想是从西方哲学中孕育出来的。1879年以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才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欧美现代西方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著名的学术流派。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 约从19世纪80年代起,心理学开始走向现代发展阶段,相继形成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试图从复杂心理活...

  • 中医阐释阴阳学说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中医阐释阴阳学说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论阴阳学说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内涵, 用以解释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一门古代哲学,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周易·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古代先贤用阴阳来分析...

  • 颈性眩晕 冯学功教授遣方用药临证处方

    颈性眩晕 冯学功教授遣方用药临证处方

    冯学功辨治颈性眩晕方药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颈性眩晕为颈部不同病变压迫或刺激颅外段椎动脉,引起血流障碍而出现的一组眩晕综合征[1],其在颈椎病中约占20%[2]。随着伏案人群比例的增高,发病率逐年上升,40岁以上颈椎病人群中发病率可达6%~10%[3],发病机制的学说多种多样,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4]。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但治法较多,方药繁杂,其规律难以把握,临床疗效有时不易复制。 冯学功教授从医30余年,诊治中风病、头痛、眩晕等病经验丰富。在颈性眩晕诊治中以六经为纲,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 江杨清辨治久泻学术思想及经验

    江杨清辨治久泻学术思想及经验

    久泻,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缠绵难愈,影响水谷精微运化转输,严重影响健康。笔者侍诊于侧,见江杨清教授治愈久泻患者众多,故对此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道。 辨病因、病机及脏腑 江老认为,久泻的病机有四大特征:一为多兼湿邪为患;二为多见脾虚或脾(肾)阳虚;三为寒热虚实并见;四为肝木侮土。前者为邪实,二者为正虚,三者寒热虚实错杂,末者属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其中脾胃气机之升降乃运化功能之关键,更为整体气机正常运转之枢纽,脾之清气不升而下陷则可为泄泻,故从他脏治泻亦应兼顾脾胃气机之升降[1]。把握住如上特征和标本主...

  • 王庆其“脾主黏膜”学术观点及其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王庆其“脾主黏膜”学术观点及其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王庆其 ( 1944—) ,男,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 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 脾胃病) 40 余年,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癌 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脾胃病及心身疾病。 黏膜广泛分布于身体内各组织器官,黏膜相关 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王庆其教授在多年的 临床实践中提出了 “脾主黏膜” 理论,兹论述如下。 1 “脾主黏膜”认识的提出 研究证实,人...

  • 小儿秋季腹泻 科学增加辅食

    小儿秋季腹泻 科学增加辅食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每年9~11月份好发于6个月至3周岁婴儿的腹泻,其间尤以6~11月龄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引发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间以轮状病毒最为多见,但现在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因而专家指出,小儿秋季腹泻重在防备,以下办法可供参考。 提倡母乳喂养 6~11月龄的婴儿最好以母乳喂养。母乳养分比较全面,是婴幼儿的天然食物。母乳中富含的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增强婴幼儿胃肠道的抗病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较少得秋季腹泻,即便得了病况也会轻许多。 留意清洁卫生...

  • 杨春波学术主张 诊病立四思维治脾胃湿热证研究

    杨春波学术主张 诊病立四思维治脾胃湿热证研究

    杨春波,福建省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百名入选老中医,第二、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春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60余年,对脾胃学说、温病学有较深研究,擅长内科,尤精于消化系统、发热性疾病的诊治。   学术主张   主继承重创新,依临床求真知   杨春波认为,中医学具有先进医学思想,正确的医学理念,体现着医学发展的方向,必须认真继...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科发展历程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科发展历程

    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医药事业迎来振兴和蓬勃发展的70年。在董建华、步玉如等第一代和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杨春波、劳绍贤、田德禄等第二代脾胃病老专家建功立业的基础上,近年来,脾胃病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水平不断扩展和提升,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完善经验传承及理论体系建设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脾胃病学积淀深厚,名家辈出,深入挖掘历代名家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理论体系的建设是脾胃病学发展的基础。2012年发表的《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

  • 李佃贵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常用对药

    李佃贵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常用对药

    国医大师李佃贵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尤其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方面,有独特认识,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学术思想 治疗脾胃,首倡浊毒 古代医家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病因的认识多以《内经》所论为本,不外乎情志失调、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不节、他脏传变等,而对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不外乎正虚( 脾阴、阳虚、胃阴、阳虚、脾气、胃气虚) 、邪实( 气郁、血瘀、痰湿、湿热) 或虚实夹杂三个方面。而浊毒不但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李佃贵...

  •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

    新型冠状病毒新瘟疫倒逼中医药理论创新——“河舟码头学说”与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蔓延到全国,这一疾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王玉光等[2]提出本病属“湿毒疫”。《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致病人群的普遍易感性和症状的相似性。《伤寒杂病论》载:&ld...

  • 辨机论治抗“新冠”中医药学谱新章

    辨机论治抗“新冠”中医药学谱新章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中医药学为民族的繁荣昌盛、健康保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瘟疫的防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在沿袭六经辨证千余年后,明清时期随着瘟疫病流行增多,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新体系,得到进一步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名医,如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薛生白、吴又可等。时至今日,他们的理论仍在继续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治疫优势。 余家世业医,少年时期随父周筱斋教授应诊,耳濡目染,每睹急证之转安,沉疴之复起,未尝不叹为观止也,所遇瘟疫类疾病甚多,至今历历在目。其中...

  • 论转化医学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诊疗体系的研究实践

    论转化医学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诊疗体系的研究实践

    艾滋病病情复杂多变疑难, 涉及多脏腑多系统, 条件致病性肺部感染已成为艾滋病病死的主要原因 之一 [1] 。 以倡导整合医学、 多学科交叉协作, 引领多 方向的医学研究向 “以患者为本” 方向发展的转化医 学理念, 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肺部感染的发展提供 了新的机遇。 笔者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探讨艾滋病 合并肺部感染诊疗体系的研究实践。 转化医学的理念 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转化式医学模式, 旨在打 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 建立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临床到实验室的联系 [2-3] 。 其优势...

  • 中医学“和”的价值

    中医学“和”的价值

    马克思提出 ,“价值这个普遍性的概念是从人 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 的” [1 ] ,说明价值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一种 关系状态,即事物的价值产生并存在于自身对人的 需要的满足当中。学界将 “价值”普遍定义为: 价值产生并存在于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中,是客观 事物的存在及其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2 ] 。由此 可知,中医学 “和”的价值是 “和”存在及其属 性对主体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探索中医学的 &l...

  • 从伏邪学说探讨耐药菌肺炎的病机与证治

    从伏邪学说探讨耐药菌肺炎的病机与证治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问 题,人口老龄化、有创操作、抗菌药物的滥用等导 致耐药菌感染发病率、病死率不断升高 [1 -2 ] 。笔者 依据中医伏邪学说诊治呼吸系统耐药菌感染,认为 耐药菌肺炎与中医伏邪风温病的发病特点相似,从 伏邪学说的角度探讨耐药菌肺炎的病机与辨证施 治,为耐药菌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1 伏邪学说概要及伏邪温病的临床特点 伏邪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 , 《中医大辞 典》对伏邪的定义是 : “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 病邪” [3 ] 。伏邪学说源于 《素问...

  • 诗词中的“肺”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诗词中的“肺”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陶陶兀兀,人生无累何由得,杯中三万六千日。闷损旁观,自我解落魄。 扶头不起还颓玉,日高春睡平生足,谁门可款新篘熟。安乐春泉,玉醴荔枝绿。 这首《醉落魄》是宋代词人黄庭坚的作品,描写落魄不偶、英雄气短、以酒解忧的生活,词牌《一斛珠》因此又名《醉落魄》。中医认为,肺藏魄,主治节,为相傅之官。古代诗词之中,有许多关于肺的描写,蕴含着丰富的医学道理。 肺藏魄 “落魄巴江号放翁,斯名岁晚亦成空。酒醒遥夜孤舟雨,睡美清秋一榻风。”(陆游《早秋》)中医认为,魄为与生...

  • 佛教医学影响与“痰饮”词义、病位的转移

    佛教医学影响与“痰饮”词义、病位的转移

    “痰饮” 一病早在《金匮要略》中即有记载, 学 界就历代医家对 “痰饮” 病的辨证论治已经作了很 多梳理 [1-4] , 在今之 “痰饮” 与张仲景所述 “痰饮” 不 同、 张仲景 “痰饮” 学说本质是 “饮” 的这一点认识 上一直都是比较统一的 [5-9] , 并多认为 《诸病源候论》 中已经开始对 “痰” 和 “饮” 进行...

  •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现代温病学需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温病学包含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含传染病),是人类近代不断取得进展的领域,医学实践表明,任何一种重大传染病的最终被控制,都有赖于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天花、麻疹、鼠疫等莫不如此。还有更多未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未知的感染性疾病会不期而遇,无论中医西医都需要创新和吸纳现代科技,以提高人类防病治病的水平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温病学的传承沿革于《黄帝内经》《伤寒论》,还散见于各家,由于温病发生时空各异、病种分散,古代将其梳理成章有一定困难。温病学不似内经宏观,也难依伤寒的...

  • 基于络病学说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防治

    基于络病学说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防治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 化间质性肺炎,组织学和 ( 或) 胸部高分辨率 CT 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发病原因不明确,多好 发于老年人群。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肺系疑难 疾病,且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目前肺移植是首选治 疗方案,但肺移植在临床中较难开展,故在中医药 中寻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效防治方法成为了当 务之急。 1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 1. 1 络病贯始终,当以通络先 络脉是指从经脉别出、分布广泛、纵横交错且 与脏腑组织相联系的网络系统,是维持人体内环境 稳定和生命活动的网络结构。...

  • 从新冠肺炎治疗谈中医的科学本质

    从新冠肺炎治疗谈中医的科学本质

    中医是否科学历来是争论焦点。搞清这一点,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学。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积累和组织并可检验有关于宇宙的解释和预测。 首先来看中医学符不符合科学的定义。中医学是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该书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两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系统论述了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到后来各个时代医家的不断发展,中医体系已经由完备到成熟。所以中医学拥有一套区别于西医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此次...

  • 中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以外邪水湿痰饮为标

    中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以外邪水湿痰饮为标

    从“随脏腑之性而治”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随脏腑之性而治”的思想源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五脏病各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夫诸病在脏欲攻之,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肺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心主血脉, 心肺同居上焦, 肺辅助心脏而行血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以咳嗽、咯痰、喘满、胸部胀闷不适为主症, 可兼见唇甲紫绀、四肢浮肿等症, 出现气...

  • 通络补络法扭转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的现代医学基础

    通络补络法扭转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的现代医学基础

    特发性肺纤维化 (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病势进展快、恶性程度高,属呼吸系统难治 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刺激性 干咳 [1 ] 。中医药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进行 了很多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标准的诊疗方案,故 探究其作用机制对明确中医药对特发性纤维化的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是 烟尘、细菌等致病因素,引起肺泡炎症,气管、毛 细血管、小动脉病理改变及肺间质改变,其过程与 中医邪入络脉,影响脏腑的功能具有高度相似性, 故将其归属于...

  • 基于“药人”学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药探讨

    基于“药人”学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药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该病初起时患者多见发热、乏力、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目前该病的感染源仍不明确,可能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1]。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

  • 中医学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中医学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目前已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巨大损害。该病潜伏期较长,病程缠绵难愈,主症见发热、干咳、乏力、纳差、脘痞、大便稀溏;胸部CT显示双肺呈磨玻璃影或浸润影;重症见呼吸窘迫等。笔者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5版)》的中医部分为参考[1],认为此病可辨为“湿疫毒邪犯肺”,根据“伤肺者,脾气不守”的观点对其病机、病位进行分析与讨论,并结合已有处方对相关治疗展开讨论。 1 病...

  •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肺部感染病例之阴证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肺部感染病例之阴证

    孔伯华先生家学深厚,他广博的临床实践、深刻的医理探究,凝结出宝贵的学术思想。我辈若能善加领会,如高擎灯火,临证逢疑难危重,亦可暗夜洞明。本文谨以病例两则,浅述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中的运用。 “认证先辨阴阳”学术思想 谈及治病理论,孔伯华先生有言曰:“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可。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 先生认为,人之疾病,千变万化,但总不外乎阴阳。医者临症,必须先审...

  • 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运用

    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运用

    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孔伯华先生家学深厚,颖悟非常,一生治病救人、传承医道,他广博的临床实践、深刻的医理探究,凝结出宝贵的学术思想。我辈若能善加领会,如高擎灯火,临证逢疑难危重,亦可暗夜洞明。本文谨以病例两则,浅述孔伯华学术思想在肺部感染中的运用。 治病在于认证,认证先辨阴阳 谈及治病理论,孔伯华先生有言曰:“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可。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rdqu...

  • 现代循证医学方法确证传统中药汤剂治疗甲流

    现代循证医学方法确证传统中药汤剂治疗甲流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获得了认可,中医药早期介入传染病防控的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参与单位的“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完成人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说,在国家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下,中医药在防控传染病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得到认可,这只是个开端,今后还会做更多工作。 项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完成,采用“举国体制协同创新&rdq...

  • 入春“发陈”科学养生 防流感和感冒

    入春“发陈”科学养生 防流感和感冒

      入春后人体阳气升发,新陈代谢增强,能在这个大自然“发陈”之时,釆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健身防病十分有利。但是,春季温暖多风,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同时,春天的气候变化无常,人体皮肤肌理逐渐变得疏松,特别是阳气虚弱的老年人,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稍不注意,极易受寒,寒邪极易引发呼吸道感染。所以预防流感和感冒是关键。   温灸   寒邪入侵机体可引发肌肉酸痛、头痛、肩背僵硬等不适症状。采用“温和灸”疗法可取得满意效果。用艾条,在人体穴位或患...

  • 裴正学运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裴正学运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形成三系细胞减少,引起出血、发热、感染、贫血等症状的疾病。西医治疗主要采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控制感染,输血纠正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措施。裴正学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也取得满意疗效,举例如下。   病案举例   邓某,男,8岁。2009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乏力伴牙龈出血5个月。患者于5月前因发烧,双下肢出红色皮疹,齿龈出血,家属带领去甘肃省某医院血液科检查,化验血常规:血小板8×109/L,血红蛋白32g/L,红细胞1.36...

  •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 ( 1860—1939) ,字涤凡,亦称涤凡道 人,晚号 “咸丰遗民” ,江苏阜宁人。其先祖从安 徽歙县迁至江苏,累世业医。奉仙公幼年习儒,资 质敏慧,读书善悟,四书、五经通达淳熟。中年以 后,因当时该县及邻近诸县 ( 包括宿迁、盱眙、 涟水、泗阳等县) 均有疫病流行,经其救治,屡 起沉疴。余奉仙一生长于内科杂病、伤寒、温病诊 疗,尤其在诊治疫证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1 ] 。其治 疗瘟疫的学术思想主要见于由其子余无言编辑整理 的 《医方经验汇编》中。今将原书依病论疫或依...

  • 曹炳章秋瘟学术经验探析

    曹炳章秋瘟学术经验探析

    曹炳章 ( 1878—1956) ,字赤电,浙江鄞县 人,近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曹炳章临证五十余载, 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疑难危症,经治多效。关于 秋瘟一病,曹炳章著有 《秋瘟证治要略》 ,此书针 对1918 年秋所流行的瘟疫而撰。曹炳章云 : “大抵 前贤著书,原为救当时之偏,假如治湿疫之书已 多,今年适患热疫时,著热疫之书,以补其不备, 倘如明年春夏多雨,夏患湿疫,则吴又可之法,犹 可采用,今年治疫之书,犹不适用也。 ” [1 ]750 这是因 为该年之疫属燥属热,用药宜凉宜透...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