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11页

学 第11页

  • 脏躁属于现代医学癔病的范畴 中医方

    脏躁属于现代医学癔病的范畴 中医方

    蒋某,女,38岁,2016年6月就诊:自述一年来心绪不宁,易受惊吓,纳眠差,一周前因在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大受刺激,哭笑无常,频频哈欠不得眠。其丈夫求诊于谢文英处。细诊其脉,总体脉弦,左关尤甚,略偏细数,观舌质红,病为脏躁,辨为阴虚火旺,肝气郁结,治当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方用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怀小麦20克,甘草10克,酸枣仁20克,知母10克,茯苓15克,川芎10克,大枣10枚。7服。水煎服。 1周后复诊,诸症大减,续守上方,再开1周。服后安。 脏躁属于现代医学癔病的范畴,多见于女性。首见于...

  • 血栓性脑梗死中医学治疗准则

    血栓性脑梗死中医学治疗准则

    血栓性脑梗死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左右。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一般知道清楚或有轻度知道阻碍。 中医学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归属于“中风”“偏枯”“风痱”“偏风”等领域。病位在脑,触及肝、肾、心和脾胃,首要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 治疗准则 平衡阴阳 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为卒中底子病机。治疗上补偏救弊,恢...

  • 精神类疾病中医辨治的理论 五神学说

    精神类疾病中医辨治的理论 五神学说

    贾竑晓基于中医“五神藏”以精神症状为主辨治精神类疾病的学术思想探讨 精神系统疾病以精神症状为主, 不同的精神症 状组合成为诊断不同精神系统疾病的主要单元, “五 神藏” 理论是中医关于人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 要理论, 能解释纷繁复杂的精神症状, 是中医诊治精 神类疾病的主要理论。 贾竑晓教授是国内中西医结 合精神科知名专家, 从事精神专科20余年, 在不断理 论探讨和临床实践中对 “五神藏” 理论有深刻认识, 提出了基于 “五神...

  • 眩晕病分型论治 任继学治疗高血压病方剂

    眩晕病分型论治 任继学治疗高血压病方剂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称之为眩晕、风头眩、头痛等。《黄帝内经》称为“眩仆”“掉眩”“眩冒”。其临床表现是:多数患者为隐约缓慢发病,虽也有急性发病者,但为数较少,本篇只描述缓者之表现。病发之始则见后头部疼痛,活动后可消失。久则头痛、头晕、头胀,项部较强,继而呈现耳鸣、目眩、心烦少寐、胸闷、心悸、口苦、肢麻、尿赤、颜面红赤、舌红多有疲斑,脉多沉弦有力之象。病程长,甚者终生为患,不易治愈。本病以肾、肝、心、脑失调为发病之本,气血逆乱、...

  • 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性、治法、组方理论

    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性、治法、组方理论

    志意辨证理论体系明确提出,精神动作行为异常疾病与外感、内伤形体病证属于不同的类属。临床实践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从形体结构上找原因。随着对形体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精与神、情与志及神与魂、魄、意、志关系、概念的理清,尤其是“志”“意”的界定,以及志意辨证路径与架构的构建形成,临床需要区分病证类属使用适宜的药治模式,有必要对与精神动作行为异常相宜的志意辨证药治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索。 1 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性、治法、组方理论及分类雏形   《神农本草经》曰...

  • 阳明心学视角与中医情志理论的契合与反思

    阳明心学视角与中医情志理论的契合与反思

    中医理论在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哲学烙印, 并 在随后的发展中, 不断吸收各时代的优秀哲学思想。 中医在情志病的认识论、 方法论上亦含丰富的哲学 思想。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 军 事家, 他融合了儒、 释、 道三家之精华, 构建起心学 体系, 提出了 “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的观 点, 心学融会贯通了儒家积极入世、 道家自由、 佛家 空灵觉性的精华, 成为明代广为盛行的哲学思想之 一。 当时有大量医生从儒入医,...

  •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

    贾振华,男,1975年生,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项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作为副主编编写络病理论专著3部、创新教材1部;发表文章70余篇,SCI收录9篇。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我国心血管患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高居首位,占居民死...

  •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理论分析 缺血性中风属于心脑血管外科多发病,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特点,其病机较多且复杂,如中风急性期病理产物一氧化氮、钙离子超载、兴奋性神经毒、花生四烯酸、氧自由基等可对脑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导致神经细胞出现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等,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1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脏腑功能失调受多种病机因素的影响,气虚最为常见,气虚易致痰阻、湿停、血瘀,多种病理因素又可与气虚相互夹杂。《黄帝内经》认为中风与血瘀、气虚有关[1],如《灵枢·刺节真邪论》...

  •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古籍浅探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古籍浅探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基于古籍浅探中医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体魄的更高要求, 心脏康复医学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国际上心脏康复已有完善成熟的方案, 我国已经接轨应用, 国内学者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医学在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等心脏康复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本文通过挖掘中医古籍相关内容, 总结中医药学在心脏康复方面的理论优势, 以期能够促进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优势的有机融合,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心脏康复方案。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心位于胸腔偏左, 膈膜之上...

  • 王清海补心泻肺温通并用法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研

    王清海补心泻肺温通并用法治疗心衰病的学术思想研

    慢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概念, 中医古籍中未明确提出心衰之名, 但其相关临床表现早于《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 如《灵枢·胀论》云:“心胀者, 烦心短气, 卧不安”, 《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就其论述的表现来看, “心胀”“心痹”与现代医学中的心力衰竭极为相...

  • 跟师学习治疗胸痹经验

    跟师学习治疗胸痹经验

    冼绍祥教授临证时,面对许多棘手的病案,通过从心和心理两方面调整,往往能事半功倍。如治疗肝脾气滞型胸痹,疏肝健脾,化痰宽胸,配合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彭某,女,1988年生。 2013 年6月28日初诊 主诉:胸闷反复发作2年,再发1月余。 病史:2年前,在哺乳期间出现胸闷气短,确诊为室性早搏,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近1个月胸闷再发,伴头晕,气短,胸痛,与情绪有关,眠差,怕冷怕热,无汗,纳呆,二便正常。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右脉沉细。心率:102bp...

  • 古代哲学“解梦”中医“治梦”

    古代哲学“解梦”中医“治梦”

    关于梦的梦想 梦的体验人皆有之。梦中的视觉意象对于闲适时空所具有的特殊超越性常常令人产生至神,至幻,和至迷的感觉。庄子说他曾“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梦象的时空超越性也被描写的栩栩如生。岑参的《春梦》则极富梦的神韵:“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正因为梦境带给人许多特殊的心理体验,才形成了关于梦的迷信,也推动了对梦的探索。 从古至今,对梦的迷信和梦的探索构成了宗教神学,哲学,心理学和生物医学共同关注的话题,这...

  • 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中风脑积水

    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国医大师张学文治中风脑积水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医近70年,对瘀血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1998年出版了《瘀血证治》。张学文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对瘀血证,善用药对治疗因瘀血导致的各种疑难杂症,疗效确切。现将张学文运用药对治疗瘀血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理气祛瘀药对:香附配川芎香附辛散苦降甘缓,性平无寒热之偏,为血中气药,主行血中之气,为治气滞证的主药;川芎辛散温通,走而不守,为气中血药,主行气中之血,能入气而偏治于血。血随气而行,气顺则血畅,气逆则血滞。二者合用,气血并调,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

  • 癔病中医学“脏躁”郁证 针灸加处方

    癔病中医学“脏躁”郁证 针灸加处方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症,属于中医学“脏躁”“郁证”“百合病”“梅核气”等范畴,乃因肝失条达、气机逆乱或痰蒙清窍、扰乱神明,致哭笑无常、精神恍惚、不能自主等。现介绍一则针药并用成功治愈癔病的案例。   患者,女,80岁,农民,2017年3月11日就诊。患者家属诉其反复发作头晕、头闷不清伴间歇性惊恐不安、胡言乱语、精神错乱多年。现见神志清楚、情绪低落、间断性头晕、头闷不清、间歇性胸闷、憋气、惊恐不安、感觉过敏,甚则精...

  •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人体所需营养不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长寿。下面有常见六种胃的问题,不妨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 症状1: 一觉醒来,突然感到头昏脑涨 身体发热,胃腹部冷痛、胀气 还伴有恶心想呕吐的感觉 诊断 这种症状大多属于脾湿外感型脾胃疾病。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风等辛散祛风和胃的良品,一同服用。此外,还可以将它们与瘦肉或牛肉共煮,不但味道鲜美,...

  •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 王某,女,44岁。1992年9月23日初诊。诉头晕2月。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有时胃部不适。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

  • 治疗痢疾七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缪希雍

    治疗痢疾七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缪希雍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 便下赤白脓血, 腹痛, 里急后重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黄帝内经》称此病 为 “肠澼” “赤沃” , 指出其主要病因是感受外邪和 饮食不节。 痢疾属现代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明朝末 年著名医家缪希雍(以下称 “缪氏” )代表著作之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以下简称《广笔记》 )记载 了缪氏治疗临床各科常见病心得体会及所用效方并 附有相关医案。 该书自问世以来, 在医林产生很大影 响, 其中医案被多部医书所引用 [1]...

  • 人格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人格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对人格与健康关系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多篇章涉及人格与心身健康的内容,这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阴阳五态人格类型学说认为:阴阳含量的多少影响着个体行为、心理、生理特征,并且能够影响到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人的外貌特征、体质类型和心理与行为特征的不同,以阴阳为代码,认为有&ldqu...

  • 滑伯仁论治脑病的学术特色

    滑伯仁论治脑病的学术特色

    滑伯仁(1304—1386年),名寿,晚号撄宁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医学家。《明史·方伎传》《河南通志》记载滑伯仁原籍许州襄城(今河南许昌),先迁居仪真(今江苏仪征),后定所余姚(今属浙江),滑伯仁在当时医名显著,刘仁本在《难经本义》序中称滑伯仁:“挟岐黄之术……精于诊而审于剂者也,愈疴起痼,活人居多。”《明史·方伎传》曰“江、浙间无不知撄宁生者”。滑伯仁对中医经典进行类编、注释,著有《读素问钞》《难经...

  • 承认焦虑客观存在 学会调神养心

    承认焦虑客观存在 学会调神养心

    去年底,《2020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都明显加大,国人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人群逐渐增加,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报告》,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4.98%,抑郁症患病率达2.1%,两项数字相加接近7%。 中华中医药学会身心专业委员会常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王新本主任医师指出,随着公众对自我身心健康关注度的提高,“焦虑”已被视为社会流行病的标签,并成了夺人眼球的热词之一。其中一些焦虑...

  • 中医对肠系膜学可提供的借鉴

    中医对肠系膜学可提供的借鉴

    什么是肠系膜学 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的外科医生加尔文·科菲和他的同事历时4年研究,搜集了很多能够证明肠系膜是独立器官的证据,其综述发表于2017年1月3日《柳叶刀·肠胃病学和肝病学》杂志上。这项研究结果将要颠覆现代医学的传统认知,我们身体里多了一个迄今尚未被承认的第79个新器官——肠系膜。 肠系膜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出现。肠系膜是连续的整体,肠系膜的形状是明显的,近似扇形。肠系膜连接肠和腹壁,在站立时防止塌陷以保持肠道通畅。他们通过研究进一步将肠...

  • 精准医学时代癫痫的中西医研究及思考

    精准医学时代癫痫的中西医研究及思考

    2015年1月奥巴马在政府咨文中推出 “精准医学 计划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 方案, 精准医学 成为全球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精准医疗也被 纳入我国 “十三五” 重大科技专项计划。 癫痫其病 因、 病机复杂, 治疗手段局限, 更需要个体化、 精准 化治疗。 本文将浅谈精准医学的模式在癫痫疾病领 域的研究进展。 精准医学的发展 1. 精准医学的兴起 1953年, James D.Watson和 Francis Cri...

  • 周学文教授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周学文教授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崔鹏 1 , 赵夜雨 2 , 周学文 2 , 景玺润 3 ( 1. 中国中医科学院; 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 辽宁中医药大学) 摘 要:“以痈论治” 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学文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理念。通过对周学文教授长年治 疗糜烂性胃炎的总结, 认为 “以痈论治” 理念同样适用于治疗糜烂性胃炎。目的: 观察 “以痈论治” 方法治疗糜烂 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10 例糜烂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5 例...

  • 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癫痫的药效学类动物实验研究的启示

    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癫痫的药效学类动物实验研究的启示

    中医药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治疗癫痫药物的资源。研究证实, 中草药 (如天麻、钩藤和半夏等) 确实存在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治疗癫痫的作用, 且中草药提取物预计可提供更佳的疗效和更少的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1]。笔者发现, 目前国内在中医药治疗癫痫的药效学类动物实验研究上未形成较系统的共识, 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如, 混淆“抗癫痫病理机制”与“抗痫性发作病理机制”作用, 选择了不恰当的动物模型和给药时机来评价药效等, 最终令结论的准确性下降并限制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

  • 失眠 中医的阴阳寤寐学说

    失眠 中医的阴阳寤寐学说

    辨别失眠阴证阳证的中医望诊特色 中医的阴阳寤寐学说是中医睡眠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 失眠中医称为 “不寐” , 阴阳寤寐学说认为 不寐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 但总属阴阳失调, 寤寐失 常。 寤寐调和, 阴平阳秘。 阳气的入里出表、 潜降封 藏是睡眠与觉醒主要的内在因素, 阴阳盛衰偏颇、 营 卫调和失常均会导致失眠, 因此, 在失眠的辨证中尤 为注重辨别其阴阳属性,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 阳。 阳盛阴衰易失眠 [1] 。 中医诊法的原理在于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 衡变, 四诊合...

  •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cerebral small vessel cognitive impairment,CSVCI)是由血黏度高、血压高、血脂异常等因素影响,造成解剖终末端动静脉、微小动静脉循环障碍,继而神经影像学表现异常,脑白质或灰质显现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结合临床证候最终被认定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1]。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临床被诊断为脑小血管病的病患中,45%的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即有近一半的患者可能存在痴呆风险[2]。目前,临床对于脑小血管病尚无系统的诊疗方案,存在认识不足、诊断滞后、治疗不规范、药物毒...

  • 心令人失眠 中医睡眠医学有系统的理论

    心令人失眠 中医睡眠医学有系统的理论

    高荣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委会首任会长、荣誉会长。 失眠是现代流行病和难治病,我们继承路志正、董德懋老师的临床经验,从脏腑论治失眠,提出新理念:五脏六腑皆令人失眠,非独心也。 中医睡眠医学有系统的理论,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提出中医睡眠学说,包括阴阳睡眠学说、营卫睡眠学说和心主睡眠学说。失眠和五脏六腑功能活...

  • 焦虑障碍 祖国医学的针灸治疗

    焦虑障碍 祖国医学的针灸治疗

    “安神解虑”针刺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观察 广泛性焦虑障碍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 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并有显著的植物 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 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1 ] 。目前临床抗焦 虑药物疗效肯定,但具有耐受性及较多不良反 应 [2 ] ,祖国医学的针灸治疗对该病症具有确切的 治疗作用 [3- 6 ] ,且较少出现不良反应,现将临床资 料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全部资料均来自2015 年10 月—2017...

  • 中医临床心身医学治疗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临床心身医学治疗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临床心身治疗模式的构建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生物医学模式的进步, 许多疾病已被现代医学所攻克,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倍感尴尬的是, 生物医学在进步, 疾病谱却在日渐扩大, 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在逐年增高, 特别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 例如恶性肿瘤、原发性高血压等, 故而在意识到单独的躯体治疗存在很大的缺陷后, 现代医学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是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 治疗心烦 中医独特的医学思想

    治疗心烦 中医独特的医学思想

    唐容川师法仲景,并依据其阴阳水火气血理论,辨证应用经方治疗心烦。对实证火太甚者,用黄连阿胶汤清心火、补阴液;对火郁而不得宣者,用栀子豉汤加味清火宣郁除烦;对虚证火不甚而血太虚者,用酸枣仁汤清虚火、敛肝气、养血虚;对虚中夹实、烦而兼躁者,审视二便情况选用承气汤除烦宁躁。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中西医汇通学派创始人之一,深受《黄帝内经》及仲景思想的影响,坚守中医特色,以西释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学思想。其在治疗心烦时,辨证应用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酸枣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