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
-
林定坤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颈部外伤以及颈部慢性损伤所引起的小关节错位从而出现压迫或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综合症,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且本病常迁延不愈,反反复复,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岐黄学者林定坤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先后师从岭南骨伤大家邓晋峰和石仰山先生,长期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林定坤认为颈性眩晕多由筋骨失衡、气血失调兼有邪气共同所致;在颈性眩晕的临证诊疗上,林定坤临证首先以手法、导引等平衡筋骨,再予...
-
颈性眩晕 采用针灸治疗以飨同道
颈性眩晕是以颈椎病为基础所引起,以发作性眩晕、颈肩痛为主要症状,多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例如不正确姿势、受寒等因素引起的颈椎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刺激、压迫穿行其间的椎动脉,当椎动脉受到挤压或刺激时,可造成痉挛扭曲,导致脑供血不足;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压迫交感神经引起眩晕、头痛、颈肩痛等临床症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一定疗效,以飨同道。 取穴:风池、天柱、百劳、大椎、百会、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穴,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1寸毫针常规...
-
颈性眩晕如何引起的 如何治疗
现代生活人们长期面对电脑或伏案工作,在长时间保持同一颈部姿势后,如猛地改变体位(如抬头或转头),一些人就会出现头晕眼花、眼前发黑、头颈部板滞疼痛且活动困难,甚至突然失去平衡而摔倒的症状。如此情况频繁发生,还常出现落枕、颈肩部怕冷等症状,那么应警惕:是否患上了颈性眩晕。 什么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外伤、颈椎骨性结构异常或周围软组织病变等原因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最典型颈性眩晕的症状,就是在头位变动时突然出现天旋地转、如坐舟车的感觉,严重的还会伴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出冷汗、血压升高等症状...
-
中医名方巧治颈性眩晕
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味。药用:葛根27克,天麻、木瓜各15克,川芎、蔓荆子、黄柏、黄芪、杜仲叶各12克,白芍、生龙骨、牡蛎各21克,炙甘草、党参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观察疗效。 疗效:治疗120例,显效56例(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有效54例(眩晕症状减轻,偶有头晕);无效10例(仍眩晕,与用药前无差别)。 病案:张某,女,48岁。颈椎病病史3年,人院时主证头晕,不能行走,时有恶心呕吐,耳鸣,颈痛,头部活动时眩晕加重,旋颈试验阳性。颈椎四位片示:椎间关系失稳,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脑...
-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性眩晕 泽泻汤治耳石症 甘汤证治梅尼埃病
崔书克运用经方治疗眩晕案3则 经方指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方剂。《金匮心典·徐序》云:“唯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经方组成药味简洁,用药精准,效宏力专,疗效显著,为世代医家称赞。 崔书克教授从医20余年,经验丰富,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临床采用“六经辨病,方证对应”的辨证方法,以六经为纲、方证为要,先辨六经,继而方证对应,方随证立,方证一体,往往一剂知,二剂显,效如桴鼓。现将其应用经...
-
颈性眩晕 冯学功教授遣方用药临证处方
冯学功辨治颈性眩晕方药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颈性眩晕为颈部不同病变压迫或刺激颅外段椎动脉,引起血流障碍而出现的一组眩晕综合征[1],其在颈椎病中约占20%[2]。随着伏案人群比例的增高,发病率逐年上升,40岁以上颈椎病人群中发病率可达6%~10%[3],发病机制的学说多种多样,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4]。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但治法较多,方药繁杂,其规律难以把握,临床疗效有时不易复制。 冯学功教授从医30余年,诊治中风病、头痛、眩晕等病经验丰富。在颈性眩晕诊治中以六经为纲,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
颈性眩晕中医论治经验 方药益气活血通络
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全国名中医王新陆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其诊治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 络脉瘀阻王新陆在脑血辨证中首次提出脑病的发生应当首先责之于血浊,血浊是指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失去其清纯的状态或者血液循行紊乱,从而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不平衡的病理状态。由于血液浑浊,循行混乱,不思其道,浊血上逆,扰乱清府,则发为眩晕。 痰湿中阻过食肥甘,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则聚湿生痰,痰湿内阻,上扰清窍...
-
颈性眩晕三大注意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如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随着颈部位置的复原而缓解。患有颈性眩晕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卧姿 以右侧卧位为宜,枕头的软硬度及高低应合适,以保持颈部的固有位置。也可以仰卧,仰卧时枕头放置在头与肩部之间,从而使颈椎的生理前凸与床面之间的凹陷正好得以填塞。 二、坐姿 臀部要充分接触椅面,腰部挺直,双肩后展,使头、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