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 第24页
-
中医药在国外临床和科研、教学现状
中医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紧密联系正是中医与其他医学体系的不同之处。国外一些人士对中医的兴趣和尊重也往往来自于此。没有了这个特色,即使进入了主流医学,中医也有被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的可能。而中医融入国外主流医学,也将引领中国文化进入国外主流社会领域。 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主战场,不能放弃我们的前沿阵地。注重中医的临床使用,保留中医诊治疾病的手段,把精力放在提高中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上。用有效的治疗证实中医的价值,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是中医融入国外主流医学的...
-
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
中医药领域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一是数据量巨大。如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4所医院全年的门诊量达到698万,仅广安门中医院1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每年还有将近6万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全部数据化,每人次就诊产生的医学数据以10M计,那么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0TB,如果把全国中医院的临床数据都汇聚起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二是数据类型复杂。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会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光有病历资料中包含的信息,还会有生化检查、多种...
-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16家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单位,由国家编制专项规划并给予大力支持。项目的实施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我院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遴选为重点研究肝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5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病种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达到项目建设要求。现将基地重点病种研究及相关业务建设的初步经验与体会,与同道分享,以期对基地建设有所裨益。 把握基地建设的内涵 2008年12月30日卫生...
-
中医优化疗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马军光,马乾,马雪颜(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中医疗法十分丰富实用,大体有:疾病的背景分析与干预(祝由)、中药、针刺、艾灸、推拿、导 引、心理、药膳等。每种疗法又有具体施用于人体的方式,如中药有口服、外洗、熏蒸、灌肠等用药方式,以及 丸散膏丹等剂型;针刺又有很多针具,如毫针、三棱针、芒针等;中医优化疗法即是根据诸疗法的适应症,在充 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病势缓急、病位、证型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一种或多种疗法组合(包括 具体实施手段)应用于患者,以期获得最佳疗效,这种优选思路来源于现代系统论中的优化原则...
-
加强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发展了60余年。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实践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青蒿素的发现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发展的繁荣前景。 当前,中医药研究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中医、西医并重,相互借鉴的合作模式,大量临床数据和资料被积累,中西医结合所产生的医学成果正在由量变到质变发展。 笔者认为,为保障中医、西医并中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加以引导、制定相应规划,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变革医院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应依靠政府...
-
帮助中医学生走好临床的第一步
院校学生是未琢之玉,临床带教是浓重的一笔,“带教老师”当担起培育重任,倾心倾力尽职尽责,雕琢出未来医学的脊梁。如何引领院校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笔者认为,可用以下5种方式帮助中医学生走好临床的第一步。 诊疗式:从患者入院开始让学生以主管医师角色进行诊疗,带教老师密切观察,必要时详细记录错误细节,然后演示正确操作,让学生自己总结错误的地方,并分析原因。 随后,老师整体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布置训练任务,在下一次带教时检验改进成果。这种方式效率高,知识的缺陷和错误的习...
-
血沉检查在临床的作用
血沉的全称叫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处于静止的血液中,会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自然沉降的能力,通常用1小时内沉降的毫米数来表示,即毫米/小时(mn/h)。 血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动态血沉值更有价值。血沉值的大小主要与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膜表面的电荷即红细胞的聚集性、血浆中球蛋白的多少包括纤维蛋白原的多少有关。血沉增快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小儿、60岁以上老年人。病理性增快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重度贫血、风湿活动期、白血病、肿瘤、肾炎、严重感染、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织损伤和坏死等。血...
-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自信源于理论与临床实践
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现今中医药迎来大好发展时机。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药的历史传承是中医药十分重要的课题。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中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医理论、临床、中药本草、伤寒与杂病的基础,他们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对当今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及实用价值。 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所运用的四诊八纲、养生保健,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从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本草纲目》《内经》《伤寒...
-
丁氏内科临床教学的创新 创立“案例教学法”
丁氏内科临床教学的特色 丁甘仁先生是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大家和教育家,他认为要弘扬中医学,必须建立中医的学校教育,培养中医人才。为此于1916年夏在沪上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丁氏的教育观念十分注重中医经典医籍的学习,更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因此又先后成立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学生的临床实习提供了场所,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 丁氏内科临床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金匮要略》的脏腑辨证作为辨证的依据和治疗的准则,并熔伤寒与温病学为一炉,在处方时常经方和时方合用,临证书写医案要求详记症状...
-
临床需要读 《黄帝内经》应该如何读?
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人才培养特别是优秀中医 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读经典做临床之 风蔚为壮观,但是在读经典做临床的实际操作过程 中,处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 《黄帝内经》似乎 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读经典角度而言 , 《黄帝内 经》作为中医经典之首 、 “医家之宗” ,肯定需要 读; 但是从临床角度而言 ,《黄帝内经》显然没有 《伤寒论 》 《金匮要略》等经典来得实际。那么如 何认知 《黄帝内经》在读经典做临床中的地位? 做临床需不需要读 《黄帝内经》 ? 如何读 《黄帝内 经》 ? 读什么...
-
中医经典名方如果脱离了临床疗效就如同无根之木
临床疗效是中医经典名方的根本,经典名方如果脱离了临床疗效就如同无根之木,不会有立足之地,而在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如何保证经典名方制剂的疗效,传统工艺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如何让经典名方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101智库组织专家从注册法规、临床研发、市场需求等角度热烈探讨,探寻经典名方开发之道。 多因素平衡:突破经典名方开发困境 什么是中医的经典名方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副处长荆志伟认为,经典名方取之有据,第一,选方要来自经典医籍、专家共...
-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作为经典的温病学于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即确定为骨干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科于1978年获首批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同行中最早被定为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 1988年8月,温病学科正式在附属医院建立43张病床的病区,实现了中医经典向临床的回归;同年设立温病学实验室,奠定了数十年秉承的“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学科建设理念的基础。1995年温病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温病学课程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