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 第24页

临床 第24页

  • 警惕中成药的临床误用

    警惕中成药的临床误用

    中成药因其本身具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及贮存等优点而受到患者喜爱。临床上除了中医医院的医生开具中成药外,综合医院使用中成药的比例远远超过了中医医院。临床发现中成药的误用情况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一张处方同时开具了治疗外感的感冒类药与补益类药物。 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注明“不要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的中成药有:①治疗外感或清热解毒或清热祛湿类: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双黄连颗粒、银黄颗粒、清热解毒口服液、清咽滴丸、金果饮口服液、藿香正气水。②止咳化...

  • 传统医药从临床到科研还要走多远

    传统医药从临床到科研还要走多远

    慢性疾病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提示我们,传统医药对防治慢性疾病有无限的潜力。中日韩三国同处东亚地区,传统文化相近,几十年来,各国传统医学领域专家在运用现代科技研究传统医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现代科技让传统医药获得新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运用现代科技从传统医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是一直是传统医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虫草素是冬虫夏草和...

  •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临床体会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临床体会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语出李中梓《医学正宗》。李中梓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辨之不可不精,治之不可不审。”笔者在临床,遇到一些类似病人,体会到分清虚实真假的重要意义。 大实有羸状 大实有羸状即实证有假虚。笔者2008年11月曾治杨某,1年前做贲门癌手术。半年前咳嗽气喘,经诊为转移肺部,来诊前即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色红,或带血丝或痰血夹杂,每日吐出带血痰20多口,身体极度消瘦、言语无力,咳声低微,面色暗黑无华。行走必须人...

  • 中医药在国外临床和科研、教学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临床和科研、教学现状

      中医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紧密联系正是中医与其他医学体系的不同之处。国外一些人士对中医的兴趣和尊重也往往来自于此。没有了这个特色,即使进入了主流医学,中医也有被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的可能。而中医融入国外主流医学,也将引领中国文化进入国外主流社会领域。   养生保健是中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主战场,不能放弃我们的前沿阵地。注重中医的临床使用,保留中医诊治疾病的手段,把精力放在提高中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上。用有效的治疗证实中医的价值,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是中医融入国外主流医学的...

  • 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

    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

      中医药领域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一是数据量巨大。如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4所医院全年的门诊量达到698万,仅广安门中医院1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每年还有将近6万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全部数据化,每人次就诊产生的医学数据以10M计,那么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0TB,如果把全国中医院的临床数据都汇聚起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二是数据类型复杂。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会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光有病历资料中包含的信息,还会有生化检查、多种...

  • 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证体系

    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证体系

      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积淀,几千年的实践验证,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证体系,有着厚重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事业发展也面临着“变通趋时”的选择。当下,要重点研究“如何防止变”和“如何促进变”的问题,也就是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

  • 让中医回归临床

    让中医回归临床

      中医生存和发展困难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病人不需要中医,而是临床中医师不能完全适应临床。从事中医决策、管理、教学、临床的工作者应该适当地调整一下思路和认识,中医服务的对象是病人,服务的方式是临床。达到病人满意才是生存的前提,满足临床需求才有发展的必要。如果失去了临床,所谓的鲜明特色、所谓的文化底蕴都没有意义。让中医回归临床,才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亟须我们正确面对。   让中医回归临床,首先是中医教育的回归。中医教育必须以培养能够胜任临床的人才为目的,其中教师和教材最关键。确保一...

  • 中药大品种培育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中药大品种培育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根据目前的产业现况,中药大品种培育需要政策、市场、技术多方面要素的支撑,需要药政、药学、非临、临床和经济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参与,不是单一的研究机构、市场策划公司和企业能独立完成的工作,最有效的途径是整合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群策群力、顶层规划、分布实施、循序渐进培育大品种。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组织过多轮中医药科技攻关,包括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药混乱品种研究、中药化学基础研究、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等,唯独没有中医药存在最核心价值的“...

  • 慢性病 疑难杂症 中医诊疗临床效果好

    慢性病 疑难杂症 中医诊疗临床效果好

      据报道,北京市13家公立中医医院104个中医医疗服务,平均每个中医诊疗项目的收费价格仅为8.85元,其中101项中医药服务项目存在不同程度亏损。   这份研究报告在全国代表性都很强。中医诊疗项目及中草药价格远远低于西医诊疗项目及西药的价格。中医院在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等中医诊疗项目方面,不仅费用低廉,并且临床效果好。要将“费用低廉”的劣势转换成专科优势,成为中医院发展的关键。   据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还是比较青睐中医的。“吃西药太贵,中药效果...

  •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16家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单位,由国家编制专项规划并给予大力支持。项目的实施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我院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遴选为重点研究肝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5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病种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达到项目建设要求。现将基地重点病种研究及相关业务建设的初步经验与体会,与同道分享,以期对基地建设有所裨益。   把握基地建设的内涵   2008年12月30日卫生...

  • 中医临床的特色中药及复方成分具有多样性

    中医临床的特色中药及复方成分具有多样性

    临床终点指标对于研究干预措施与疗效之间的因果关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的终点指标可以得出有效、无效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传统的中医临床终点指标只重视症状和体征,或者简单地采纳西医生物医学模式的替代指标,缺乏循证医学所关注和评价的终点指标,使得中医药的成果缺乏说服力,难以得到国际认同。中医指导临床的特色是“辨证论治”,中药及复方成分具有多样性,因而其疗效也具有多效性、多途径、多靶点的“复杂干预”特点。因此,如何选择既能体现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又能客观地评价中医临床疗...

  • 中医优化疗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优化疗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马军光,马乾,马雪颜(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中医疗法十分丰富实用,大体有:疾病的背景分析与干预(祝由)、中药、针刺、艾灸、推拿、导 引、心理、药膳等。每种疗法又有具体施用于人体的方式,如中药有口服、外洗、熏蒸、灌肠等用药方式,以及 丸散膏丹等剂型;针刺又有很多针具,如毫针、三棱针、芒针等;中医优化疗法即是根据诸疗法的适应症,在充 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病势缓急、病位、证型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一种或多种疗法组合(包括 具体实施手段)应用于患者,以期获得最佳疗效,这种优选思路来源于现代系统论中的优化原则...

  • 西瓜清爽解渴 临床治疗病症

    西瓜清爽解渴 临床治疗病症

      西瓜又名寒瓜,汪颖《食物本草》称其为“天生白虎汤”。白虎汤有清热生津之功,是治阳明高热证及暑热烦渴的最佳良药。西瓜堪称“瓜中之王”,因其在汉代从西域引入,故称“西瓜”。西瓜为一年生蔓性草本,茎细弱,匍匐,略具5梭,嫩枝密被毛。卷须2分叉,被毛,叶互生,叶柄长3~12厘米,叶片三角状卵形、广卵形等,长8~20厘米,宽5~18厘米。雄花直径2~2.5厘米,雌花较雄花大,花萼、花冠和雄花相似。瓜果近似圆形或长椭圆形,直径约30厘米,表皮绿色、...

  • 加强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研究

    加强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发展了60余年。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实践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青蒿素的发现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发展的繁荣前景。 当前,中医药研究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中医、西医并重,相互借鉴的合作模式,大量临床数据和资料被积累,中西医结合所产生的医学成果正在由量变到质变发展。 笔者认为,为保障中医、西医并中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加以引导、制定相应规划,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变革医院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应依靠政府...

  • 临床运用火神派的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

    临床运用火神派的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

      对于“火神派”起死回生的医术,不少医家钦佩他们大剂量应用附子的胆量,为其神奇疗效而惊叹;遂在临床运用火神派的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虽不能从理论上得出与火神派学者完全一样的结论,又对于其实践不可轻易加以否定。按《内经》所言,阴阳皆为生命之本,阴阳互根,单独“崇阳”的理论实有失偏颇;但是仅从理论上并不能否定其临床疗效;所以还必须从其用药特色入手,通过实践探讨其疗效的实质。   火神派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擅用中药附子。百余年来代有传...

  • 中医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中医学含有丰富且疗效卓著的诊疗技法,疗效卓著。然而,从现今绝大多数中医临床救治现象来看,主流规程往往都显得比较单一,即使有所配合,也多是被动、机械的拼凑,缺乏积极、有机的整体部署和严密安排,因而客观上在面对急重症和疑难病的救治时,往往就显示出治疗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的绝对优势。笔者长期身居临床救治第一线,深感中医疗法综合应用,无论从临床疗效的保证提高上,还是从中医科学价值的社会认可意义上讲,都至关重要,故此提出“中医综合疗法”学说,旨在有效填补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之缺,进而...

  • 《伤寒论》临床医学基础

    《伤寒论》临床医学基础

      开奠临床医学基础   对临床各科的论导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及理法方药的规律,既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外、妇、儿及男科等疾病。就其内容而论,包括了心肺,肝胆,脾胃,肾与膀胱,大、小肠、生殖系诸脏腑病症,故仲景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指导着临床各科,至今仍行之有效。   内科杂病:《伤寒论》的辨证论治规律,对内科杂病有很多指导。在病因学方面,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即内因、外内、不内外因的“三因”为病的病因分类学说,提出了人体发...

  • 中药方药临床用量变化历史概况

    中药方药临床用量变化历史概况

    □ 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中药用量流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药用量实际情况,客观如实地加以反映,探讨中药用量流域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如此才能完整勾绘中药临床用量的历史全貌。 认真研究这方面的历史,以史为鉴,对于中药临床的应用、中药临床用量规定的制定和中医药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药学本身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流域”这个词,在地理学上是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笔者认为,中药的临床用量,如果用历史的眼光,从上...

  • 帮助中医学生走好临床的第一步

    帮助中医学生走好临床的第一步

    院校学生是未琢之玉,临床带教是浓重的一笔,“带教老师”当担起培育重任,倾心倾力尽职尽责,雕琢出未来医学的脊梁。如何引领院校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笔者认为,可用以下5种方式帮助中医学生走好临床的第一步。 诊疗式:从患者入院开始让学生以主管医师角色进行诊疗,带教老师密切观察,必要时详细记录错误细节,然后演示正确操作,让学生自己总结错误的地方,并分析原因。 随后,老师整体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布置训练任务,在下一次带教时检验改进成果。这种方式效率高,知识的缺陷和错误的习...

  • 从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从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虚中有实, 不宜补中益气汤 某40岁男性患者,就诊前1个月因外感未能及时治疗,一直发热不退(体温37.8℃-39.0℃),经西药抗感染治疗无效,亦未能查明原因,遂转中医诊治。时形体消瘦,发热,畏寒喜盖被,咳嗽,咳痰清稀,清涕整日不断,倦怠嗜卧,四肢困倦,动则气喘难续,纳差,小便短少不黄,大便少,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大而数。 一诊辨证为“气虚发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方5剂无效。 有患者朋友与我熟,请我为之处方。 二诊我也认为系气虚发热兼有痰浊伏肺,改用六君子汤加...

  • 血沉检查在临床的作用

    血沉检查在临床的作用

    血沉的全称叫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处于静止的血液中,会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自然沉降的能力,通常用1小时内沉降的毫米数来表示,即毫米/小时(mn/h)。 血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动态血沉值更有价值。血沉值的大小主要与红细胞数量、红细胞膜表面的电荷即红细胞的聚集性、血浆中球蛋白的多少包括纤维蛋白原的多少有关。血沉增快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小儿、60岁以上老年人。病理性增快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重度贫血、风湿活动期、白血病、肿瘤、肾炎、严重感染、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织损伤和坏死等。血...

  •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自信源于理论与临床实践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自信源于理论与临床实践

    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现今中医药迎来大好发展时机。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药的历史传承是中医药十分重要的课题。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中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医理论、临床、中药本草、伤寒与杂病的基础,他们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对当今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及实用价值。 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所运用的四诊八纲、养生保健,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从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本草纲目》《内经》《伤寒...

  • 谭异伦临证倡导通过脉诊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 验之临床

    谭异伦临证倡导通过脉诊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 验之临床

    •左脉反映人体之血,宜小,属阴;右脉主人体之气,宜大,属阳。“左右分气血”诊脉观点遵循“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的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原则,并以此来指导临床实践。 •寸关尺三部分别映射上中下三焦、心肝肾、肺脾肾(命)等病症,寸关尺脉动亦有阴阳之分,正常由寸到尺应由强到弱,由阳转阴,若有异常则提示相关部位、脏器病症。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谭异伦,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种男科疾病、妇科疾病、老年病及各种疑难杂...

  • 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

    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

    •用临床经验代替“学术思想”,用治病的方法代替“学术思想”,用众所周知的观点代表流派的“学术思想”,用先人的经验代替“学术思想”,用政策口号代替“学术思想”,是当前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医学术思想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反映或部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三是具有创新性;四是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学术思想是中医...

  • 丁氏内科临床教学的创新 创立“案例教学法”

    丁氏内科临床教学的创新 创立“案例教学法”

    丁氏内科临床教学的特色 丁甘仁先生是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大家和教育家,他认为要弘扬中医学,必须建立中医的学校教育,培养中医人才。为此于1916年夏在沪上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丁氏的教育观念十分注重中医经典医籍的学习,更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因此又先后成立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学生的临床实习提供了场所,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 丁氏内科临床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金匮要略》的脏腑辨证作为辨证的依据和治疗的准则,并熔伤寒与温病学为一炉,在处方时常经方和时方合用,临证书写医案要求详记症状...

  • 临床需要读 《黄帝内经》应该如何读?

    临床需要读 《黄帝内经》应该如何读?

    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人才培养特别是优秀中医 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读经典做临床之 风蔚为壮观,但是在读经典做临床的实际操作过程 中,处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 《黄帝内经》似乎 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读经典角度而言 , 《黄帝内 经》作为中医经典之首 、 “医家之宗” ,肯定需要 读; 但是从临床角度而言 ,《黄帝内经》显然没有 《伤寒论 》 《金匮要略》等经典来得实际。那么如 何认知 《黄帝内经》在读经典做临床中的地位? 做临床需不需要读 《黄帝内经》 ? 如何读 《黄帝内 经》 ? 读什么...

  • 中医经典名方如果脱离了临床疗效就如同无根之木

    中医经典名方如果脱离了临床疗效就如同无根之木

    临床疗效是中医经典名方的根本,经典名方如果脱离了临床疗效就如同无根之木,不会有立足之地,而在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如何保证经典名方制剂的疗效,传统工艺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如何让经典名方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101智库组织专家从注册法规、临床研发、市场需求等角度热烈探讨,探寻经典名方开发之道。 多因素平衡:突破经典名方开发困境 什么是中医的经典名方呢?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管理处副处长荆志伟认为,经典名方取之有据,第一,选方要来自经典医籍、专家共...

  •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作为经典的温病学于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即确定为骨干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科于1978年获首批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同行中最早被定为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 1988年8月,温病学科正式在附属医院建立43张病床的病区,实现了中医经典向临床的回归;同年设立温病学实验室,奠定了数十年秉承的“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学科建设理念的基础。1995年温病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温病学课程被评...

  •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编者按:该文基于30年团队建设积累,提出并介绍了“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成效,即:突出在实践中诠释伤寒“一个”理念;独创伤寒论病区及经方班专家查房“二个”基地;搭建课堂学习、临床实习、网络补习“三个”平台;融入PBL(问题式学习)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与贯通学习“四种”方法;拓展从本科早期-本科后期-硕士-博士-临床医师“五级”训练台阶;构建平面教材、视频教材...

  • 释“厥”厥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疾病

    释“厥”厥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疾病

    释“厥” 彭榕华 1 ,高驰 2 ,段逸山 3(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 2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00; 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摘要:厥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并且在文献中大量出现,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含义却大不相同。文章 试图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中所述的各种厥加以辨析,从而理清其学术源流,以便今人对古文献中“厥”的理解。 关键词:厥;厥逆;厥冷;厥证 《说文》中,厥:“发石也。从厂,欮声。俱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