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 第20页
-
风为阳邪风与寒合 临床用药岂可不辨因由
风性主动,善行数变,“动极者镇之以静”,风证医治,为何还有动态之分?盖风邪有二,一曰外风,一曰内风,二风虽特性相同,但来历纷歧,导致疾病发作的机理大异,临床用药岂可不辨来由。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邪风外袭,表疏腠松,故四时邪气伤人,常依风导而入,因而外风为患,终多是邪合为病,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风痹、风水、风疹等等。即便感冒一证,从其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或见喉痒、咳嗽、鼻塞等脉症剖析,也可知实为风寒表证的轻浅体现,正如《景岳全书·感冒》篇所说:&ldq...
-
麻杏甘石汤量效关系临床研究
临证处方用药,在辨证准确、选药恰当的基础上,剂量使用是否合适,是决定疗效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关于儿童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大部分是基于文献研究与单味药的实验研究,缺少复方的量效关系及临床的系统研究。 多数情况下,儿童剂量按成人剂量进行折算,这实际上是教条地把儿童当作按比例缩小的成人,忽略了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笔者认为,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应以临床研究为核心,以提高疗效为重点,以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为切入点,在量效关系研究中遵循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探索安全范围内的最佳有效剂量。...
-
疏风解毒胶囊临床相关研究分析
疏风解毒胶囊处方组成: 虎杖、连翘、板蓝 根、马鞭草、败酱草、柴胡、芦根、甘草,本方 是基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病因病机所定, 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头痛、鼻塞、流浊涕、 咳嗽等,祛风清热、解毒散结为法,根据其组方 寓意以及 “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疏风解毒胶 囊联合其他药物,临床应用可延伸拓展到甲型、 乙型、禽流感等流行性感冒; 鼻窦炎、急性咽炎、 急性扁桃体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鼻咽喉部疾病; 轻度小儿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急 性期或合并肺部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阻 塞性肺...
-
参苓白术散 方药组成及作用 临床应用
经方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苓白术散源于宋朝政府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组成:莲子、薏苡仁各9g,茯苓、人参片(现多用党参代替)、白术、山药各15g,桔梗、砂仁各6g,白扁豆12g,甘草片10g,大枣3枚。通过现代临床广泛实践,此方可治疗各种肺脾两虚类疾病,由于组方精良,效果显著,一直被广大医者尤其是中医医者所推崇。本研究对参苓白术散的临床运用进展进行概述。 1 方药组成及作用 参苓白术散由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莲子、薏苡仁、桔梗、砂仁、白扁豆、甘草、大枣等11味方药组成。其...
-
南宋名方还少丹临床新用
还少丹为南宋温肾补脾的著名 方剂。由南宋医学家杨焱编辑《杨氏 家藏方》收载(公元1120年~1185 年),山西人氏。 还少丹用山茱萸、淮山药、茯 苓、熟地、杜仲、淮牛膝、肉苁蓉、楮 实子、小茴香、巴戟天、枸杞子、远 志、菖蒲、五味子、大枣等组成。用量 除大枣(去核)一百枚外,其余各药 均为二两(100克)。练蜜和丸如梧 桐子大,每日服二次,每次服10丸, 淡盐汤下。功能:温肾补脾,养血益 精。主治:脾肾虚损,腰膝酸痛,阳痿 遗精,耳鸣目眩,精血亏耗‘,肌体瘦 弱,食欲减退,牙根酸痛,神疲乏力, 健忘...
-
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 是一种表现为身体持续疲劳或反复疲劳发作的慢性过 度疲劳为主的全身证候群 [1 ] 。本病主要的病情特点是 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 伴有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 中、 咽痛、 肌肉关节疼痛、 反复头痛、 睡眠质量不佳、 颈 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 活和工作。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缺乏有效药物, 而中医 通过辨证论治、 调整脏腑功能、 激发正气、 益气养血等 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 [2 ] 。中医认为, 劳伤心脾, 致心脾 两...
-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1 条文解读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文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1]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 当知成因为外感病, 若病在太阳, 当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今不见恶寒发热, 脉不浮而结代, 并见心动悸, 说明病始为太阳外感而渐内累于心, 外邪已罢, 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 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 则心失所养, 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 心阴虚脉道不充, 故脉结代。治宜炙甘...
-
中医临床 灵活变通应用升陷汤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升陷汤做如下描述: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升陷汤原方: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
-
现列举地黄丸临床验案数则
地黄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 主要用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劳热,消渴,或虚火牙疼,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为主药;山药补脾固肾,山茱萸补益肝肾,均为辅药;茯苓利湿健脾,使山药补而不滞;泽泻宣泄肾浊,使熟地补而不腻;牡丹皮清泻肝火,使山茱萸补而不涩,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及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并发现六味地黄丸在临床的应用上具有广泛而显著...
-
临床中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血管壁渗透性、脆性增高所发的皮肤病变,风湿型紫癜属其中一种类型,贯发于青少年及下肢。为略隆起的大小不一瘀斑,色呈紫红,边缘隆起,间有瘀点,或有风团、水肿性红斑表现。除皮疹外,由于滑膜水肿,症状为关节痛及肿胀,伴有低热乏力的症状。对于此类病症,在临床中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 病例:王某,女,17岁,2012年11月9日初诊。双小腿、踝足部起针尖、栗粒、至黄豆蚕豆大紫红色瘀点、瘀斑,膝踝关节胀痛10余天。其间某院诊为过敏性紫癜(风湿型),经服醋酸泼尼松、葡萄糖酸钙、...
-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治反复发热
朱某,男,15岁,2013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热20天。病史:20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38.7℃,当日社区医院予退热、消炎药体温曾降至正常,次日下午再次发热,体温不超38.0℃,口服藿香正气滴丸、柴胡口服液、阿莫西林胶囊,效果不显。20天来时有发热,最高37.6℃,多在下午。刻诊:乏力身困,体温37.3℃,鼻塞流黄涕,口黏腻,纳差,大便溏,无明显恶寒汗出,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数。门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 辨证治则方药:湿温困阻,治拟化湿清热,三仁汤加减。杏仁1...
-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 论》载著名利水渗湿方剂五 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 气功能。主治:1-夕h有表证, 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 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 利,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 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 及霍乱吐泻等证。3.痰饮、脐 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 气而咳者。为行水之总剂。 本方由猪苓9克,泽泻 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 桂枝6克等组成。方中重用 泽泻为主药,直达膀胱,渗湿 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 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 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 功;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
-
临床上龙胆泻肝汤应用非常广泛 内外妇儿无所不及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川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柴胡、甘草等组成。方中以龙胆草为君药,泻上炎之肝火,清下焦之湿热,两擅其功,通治上下;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为臣药,清上导下;佐药有车前子、泽泻和木通,渗湿泄热、导邪下行,使邪有出路;取地黄养阴,当归补血,起到驱邪不伤正之效;柴胡起到调畅气机并引诸药归肝;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并有护胃之功。本方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本方主治肝火上炎之头痛、耳鸣及胁痛;湿热下注之淋证、黄疸及带下等症。临床上龙胆泻肝汤应用非常广泛,内外妇儿无所不及,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