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 第21页

临床 第21页

  • 承气汤方应用于临床都大有裨益

    承气汤方应用于临床都大有裨益

    试论吴鞠通承气汤类方及其临床应用 “承气者, 承顺胃气也。 ” [1 ] 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 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 。“故承气汤通胃结、 救胃阴, 乃 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 泄热救阴、 承顺胃气, 使塞者通、 闭者畅而得名。 ” 承气汤方出仲 景, 后世医家吴鞠通则在《温病条辨》 中对其大加发展 创新, 既继承仲景下法之精髓, 又不落于古训之窠臼。 吴氏根据温病的病理特点, 结合邪气所袭的脏腑部位 及病邪发展变证的差异, 经过化裁, 制定了 8 个...

  •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珍本中之珍本,细品精读,感悟良多。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黄”的法则,大致归纳在温、和、补、消、吐五法之内。 温法健脾温阳,多用于寒湿、脾阳不运。和法和解少阳,多用于阳明或少阳湿热,肝胆失调。补法健中补脾,多用于气血虚衰,营卫失和。消法消瘀化积,多用于病久气血瘀滞。吐法现多改作吹鼻外用,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或单以一法,也可两法合用,贵在权衡变通。...

  • 国医大师外治疑难病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外治疑难病临床经验

    邓铁涛教授是我国当代久负盛名 的中医学家,精研岐黄之术,融古贯今,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中医 外治法,在广义上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 施于体表皮肤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 法,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拔罐、按 摩、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现将 邓老运用外治法的临床经验举例介绍 如下。 一、中药熏洗止痹痛。直达病所逐邪 气。 对股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等,因脉络瘀阻而见肢体痹痛的一类疾 病,邓老认为运用外洗药熏洗相当重要。 因外洗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所,而且脉 中之血得温熏热洗必加强其运行,有利 于瘀...

  •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笔者研读《伤寒杂病论》后,对中医治疗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后读胡希恕先生、冯世纶先生对经方的临床应用解读《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获益颇多。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应用栀子豉汤类方的心得与体会。 (1)《伤寒杂病论》第76条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指患者在运用发汗、吐、下的诊治方法后,津液受损而遗热未除,热邪在膈以上,并上攻于脑,遂使虚烦而不寐,翻来覆去...

  • 大黄附子汤 脉证分析 方药配伍 名医经验临床应用

    大黄附子汤 脉证分析 方药配伍 名医经验临床应用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为治疗寒实内结之主方。其方药仅三味,但功效非凡,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今就其脉证、配伍与应用,谈及所识,以飨读者。 脉证分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组成。主治腹满寒疝,证候性质是寒实内结,故以温药下之。 文中所说的“胁下偏痛”,是其主诉症状。如果是“胁...

  •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沿革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已佚),后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rd...

  • 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丹,方源方义 临床应用

    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丹,方源方义 临床应用

    方源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消毒丹)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制,但叶氏著作中未予收载,致使此方最早见于何书,迄今说法不一,或谓引自《温病条辨》,或谓录于《温热经纬》。但据查证,吴氏的《温病条辨》无此方,谓其出自该书是不妥的。故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该方源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21世纪课程教材《温病学》《方剂学》等,《中医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亦主此说。查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载有甘露消毒丹方,并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之。”叶...

  •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清代医家徐灵胎曾有“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之论,四神煎便是治疗鹤膝风的专病专方。四神煎出自清代医家鲍相璈所著的《验方新编》。此方主治鹤膝风,功可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 鹤膝风症见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之证。若痛而无脓,颜色不变,则成败症矣。 此方由生黄芪半斤、远志肉三两、牛膝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组成。根据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黄芪240克,石斛120克,怀牛膝90克,远志60克,银花30克(后下)。用...

  • 临床用途将药酒分为4大类

    临床用途将药酒分为4大类

      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大胆豪爽,不受拘束,与当时的散文家动辄引经据典、迂远空阔相比,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感情。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在现存的20多首诗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短歌行》就是其中之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时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   杜康,即少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后人称他为“酒圣”...

  • 邓铁涛的临床用药经验

    邓铁涛的临床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70余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重视脾胃学说,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疑难杂病,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多项。专著有《邓铁涛医学文集》、《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国医大师邓铁涛》等。笔者数年前曾整理其论治脾胃病经验,最近重温有关著作,获益匪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论治高血压   邓铁涛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的范畴,主要是肝的病变,因此治疗以调肝为主。辨证属肝阳上亢者宜平肝潜阳,...

  • 证之临床“实脾”贵在运脾

    证之临床“实脾”贵在运脾

      张某,男,56岁。2012年12月12日初诊。   近1月来每日晨起大便1次,早餐后又大便1次,大便偏稀,脘腹无明显不适。精神尚可,纳食好。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缓,右脉大于左脉。   证属脾肾两虚,湿邪内停。治以温补脾肾、运脾化湿为法。方用理中汤加味。   处方:红参12克,炒白术12克,干姜9克,盐补骨脂15克,益智仁12克,炒薏苡仁15克,炒扁豆15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3克。7剂水煎服。   2012年12月19日二诊:服药期间,前4天每日便泻4次,后3天每日便泻2次。便泻...

  • 膏方临床中可以发挥良好的疾病防治效

    膏方临床中可以发挥良好的疾病防治效

    编者按:10月15~17日,“全国膏方推广应用与治末病交流大会”在河北沧州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北京、上海、江苏、辽宁等地的专家分别就北方地区膏方应用的前景与优势,膏方在临床中医体质辨识方面的应用等课题进行了研讨。现将其中5位专家的研讨内容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本版文字和图片由记者 陈计智整理拍摄 膏方,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起于汉唐,兴于明清,尤其是在清代宫廷中广泛使用。近代江浙沪一带,膏方一直作为滋补之品,用于美容养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膏方并不是一...

  • 重视和加强临床科研 职业化管理素养 中医临床路径

    重视和加强临床科研 职业化管理素养 中医临床路径

    河南省中医院院长韩丽华: 中医院管理者要刚柔兼备 在国内,真正由职业经理人掌门医院的并不多。目前大多数医院管理者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的,要想管理好医院就要学习管理知识,注重科学管理。在管理中,既需对管理制度的执行刚性,又要在执行过程中体现出柔性。从临床医生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的管理者,相对而言,能更好地了解临床医务人员的所思所想,能更好地把握管理工作中的那个柔性。 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团队对于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对医院管理团队的培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 中医是临床能治病的医学

    中医是临床能治病的医学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凡是西方的都是对的,凡是市场的都是对的”,这几乎成了发展西医的金坐标。但越是坚持两个凡是,遇到的问题越多。之所以要医改,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都看得起病。与其坚持两个凡是,何如发展中医。在世界各地中医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若能把中医作为医疗的核心,我相信看病难与贵将不复存在。 中医要发展,就要群策群力,互相贡献自己的所学,不能动不动就讲保密。保密让人深恶痛绝。记得我读大学时曾听过一个讲座,题目是“八卦针法治疗股骨头坏死&r...

  • 燥的渊源“血燥证”存疑 临床之辨

    燥的渊源“血燥证”存疑 临床之辨

    患者如出现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脱屑、毛发干枯、口唇干燥等一类临床症状,皮肤科医生会习惯用“血燥证”来辨证论治。在诸如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等一系列干燥鳞屑性皮肤病的论治中,血燥证似乎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证型之一,在文献中,关于血燥证的论述也不在少数。但笔者以为,这个概念是否符合中医理论值得商榷。 燥的渊源 《说文》言“燥者,干也”,是相对于湿而言的一种病邪和病理状态,如费晋卿所言:“燥者干也,对湿言之也”。《易经》“火就燥&rdq...

  • 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方式

    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方式

    真实世界相对“理想世界”而言 疗效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过往对于疗效的评估长期停留在具体病人的个体评估阶段,直到20 世纪60 年代临床流行病学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引发了临床科研的重大变革。 几十年来,以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为核心所形成的临床科研范式本质是“简单范式”,核心理念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基本原则是通过“随机对照”、“重复性”等,来证明“因果关系”和准确回答&ld...

  • 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

    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

    •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严重影响中医学的发展。若形成“好中医”群体,不仅此“乱”可免,拨乱反正也就有了生力军。 •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忠诚于中医药事业的“好中医”,既是传承、创新中医药的根基,也是实现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医文化是全面正确认识中医学术体系,摆脱“唯科学主义”评价中医的重要视角。培养好中医就必须认真学习、...

  • 程门雪 杰出的中医学家临床家

    程门雪 杰出的中医学家临床家

    程门雪(1902年~1972年),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杰出的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1916年起,先后师从安徽名医汪莲石、江苏孟河名医丁甘仁学医。1921年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8年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兼任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1935年悬壶于上海西门路宝安坊。 1954年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建时为首任院长,兼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血吸虫病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中医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临床诊疗 传统疗法中心

    中医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临床诊疗 传统疗法中心

    李建国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前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医院。恪守“弘国医济世、奉仁德待人、捍卫原版中医”的创业宗旨。医院历经32年发展,汇聚了众多国家级名老中医和中青年专家,其中副教授以上专家286人。因显著的疗效,良好的医德医风,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优质的中药饮片,获得广大患者口碑相传的信任和赞誉。现日平均门诊量已超过千人次,周末可达到1500人次左右,其中包括全国各地以及很多国外患者。 医院立足于发掘、继承、弘扬、传播和展示传统中医药文化,医疗技术和传统非药物疗法。走进弘医堂...

  • 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如今,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脂肪类食物日渐增长,不健康的饮食使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越来越多,治疗这些疾病的中药新药将如何开发?如何验证药品对症的有效性?”早在十年前,这些问题就困扰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刘建勋,他带领着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终于建立了能够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病症结合、方证相应用药特点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中药药效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病治病原...

  • 著名中医临床家 门纯德

    著名中医临床家 门纯德

    门纯德(1917-1984),字秉洁,河北蔚县人。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山西著名中医专家,有山西中医临床“北门”之誉。在应用经方治疗慢性疑难杂病,尤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银屑病、肿瘤等方面颇具见地,疗效显著。曾任山西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山西雁北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门纯德任职于大同医学专科学校,至辞世前是山西唯一中医副教授。于1978年率先创办山西省高等中医专科教育,培养数千名中医高等专业人才。在山西中医学术界德高望重,誉满医林。在50多年临床实践中...

  • 临床用药也如领兵打仗

    临床用药也如领兵打仗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临床用药也如领兵打仗,既要了解敌人情况(病情),又要了解己兵特点(药用),才能百战百胜。仝小林老师在中日友好医院治疗的一则住院病案充分体现了“用药如用兵”。 张某,男,44岁。全身鲜红及深红交杂分布的大片状丘疹(头面部除外),高热40℃,通身大热无汗,烦躁时有谵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少,大便干。舌质淡红,苔厚腻微黄,脉滑小数。 仝师处以羚羊角粉6克(冲服),丹皮30克,玄参30克,细生地120克,赤芍60克,紫草24克,茜草根...

  • 师带徒是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

    师带徒是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

    石家庄新石南路一个临街的中医诊所内,河北中医学院2011级的王玥将右手放在了病人的寸口上,他的老师李士懋刚刚诊了脉。老师微笑着看着她:“你觉得这是什么脉啊?”小姑娘略一沉思:“寸脉浮弦数,应是上焦热盛化风。”李老师笑了一下,示意她把左手给他,说道:“感觉我脉诊力度,试着来给他按。” 手腕上,李士懋的手指轻轻搭了上来,小姑娘放轻力度,将指浮于病人脉上,然后她左手感到老师的三指以均匀的力度平平按下,由轻到重,王玥控制好右手手指力度,依样下按。&...

  • 医门十法的临床意义与应用

    医门十法的临床意义与应用

    清代程钟龄首先提出 中医治疗八法,载于《医 学心悟》中。后来陈藏器 在《本草拾遗》中又加了 镇、涩两法。十法包括: 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镇、涩。又谓之“医门 十法。”其临床意义与应 用介绍如下: 1.汗法用发汗药或 组成的发汗方剂,用于开 泄腠理,祛邪外出称汗 法。当邪气在表,尚未传 变入里,当用汗法。多用 于解表、透疹、退肿除 湿,以及消散疮疡未溃 者等。 凡无表证、表证不占 主要地位、内伤病类似外 感者不宜用汗法;凡剧 吐、淋家、疮家、亡血者忌 用汗法;夏令炎热,腠理...

  • 《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理论升华

    《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理论升华

    作者简介 梁华龙,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临床30余年。早年师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张仲景学术思想及辨证体系研究。出版有关《伤寒论》的专著、教材10余部,其中有华夏文库首部医学专著《伤寒论研究》,以及《伤寒论讲义》《伤寒纵论》;主编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基础进行整合的《中医辨证学》;在《中医学报》连载发文《伤寒论评话》,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就提出了“返璞归真读《伤寒》”这个命题,今天重拾旧时牙慧...

  • 王氏妇科临床注意服药方法

    王氏妇科临床注意服药方法

    中医很重视药物的煎法和服法,王氏妇科也然。家父常云:医者临床,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理法方药,何其难也。虽处方立法尽善尽美,药精力专,然如果煎药不得法,也往往前功尽弃。 王氏妇科临床用药多为汤剂,然从中药饮片到汤剂的过程,全在煎煮。古代医家早已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所以家父经常强调病人的煎药方法,告诫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也无效。煎药首先需要掌握的是:煎药的方法与煎熬时间。认为芳香之药,如白蔻、砂仁、香白芷等品,不宜多煎,久则使药性发挥,...

  • 蜜丸是中医临床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

    蜜丸是中医临床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

    蜜丸概述 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 因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故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同时,因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 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能有效地粘附药物,且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缓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缓也),便于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和散失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故临床...

  • 中药临床最为常用的仍然是汤药

    中药临床最为常用的仍然是汤药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佳,搪瓷罐次之,不锈钢锅亦可,忌用钢、铁、铝等器皿,因其性质不稳定,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甘澜水或米泔水等煎煮;现多用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但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煎煮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又称慢火,即使药液温度上升、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又称急火,即使药液温度上升、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药物煎煮的火候与时间,需根据其性能而定。一般来说,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益药需...

  • 著名中医临床家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著名中医临床家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施今墨是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先生每天都看很多病人,晚上还要躺在床上,把当天应诊的情况回忆一遍,如发现有不妥之处,第二天必派人找到病人予以纠正。如有心得体会,则马上开灯坐起,记录在本子上,经常是不到凌晨一两点不能入睡。这样一来,失眠对他来说就如家常便饭,八十四岁高龄的时候,他曾就自己的失眠赋诗一首: “人因不睡苦事添。 我自欣然愿失眠。 昼夜无分寻乐事, 余生岁月倍流年。” 大...

  • 顾植山推荐了以下运气方供临床参考

    顾植山推荐了以下运气方供临床参考

    2015乙未年,中运为岁金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总的气候偏于湿寒。司天土生中运金是“顺化”,中运金又生在泉水,三气相得,属平气年,“其化顺,邪气乃微”。上半年寒热的变化会比较多,冬季会较冷,“寒冬”的可能性大。 从气象、物象、脉象、症象综合分析,今年大寒以来,大部分地区司天湿土和一之气的厥阴风木都按时交运。南方部分地区年初气温持续偏高,乃2014年甲午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