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 第22页
-
中医临床治法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治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近年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又深化了对血瘀证的认识。实践证实,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较好的疗效。 我国第一部血证治疗的专著《血证论》亦成书于晚清,可见当时活血化瘀法使用广泛。血瘀证形成原因较多,凡寒凝、气滞、热结、浊阻、出血、外伤等均可导致瘀血。加之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又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有其相应之变化。对于活血化瘀方药的选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仅对清宫疗效确切的活血化瘀医案进行简要举例,供大家点评。 活血化瘀不...
-
中医外治法 临床广泛应用
中药保留灌肠、热熨疗法、中药外敷等都属于中医外治法,这类方法都具有方法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本版将分3期详细介绍。 中药保留灌肠是指将药液通过肛门灌入直肠,使药物通过直肠粘膜吸收入血,以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作用,具有易释放、易吸收、易扩散的特点。该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和急腹症等疾病,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1、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者可用附片、大黄各10克,槐花、牡蛎各30克,浓煎灌肠;尿毒症患者可用生大黄、生牡蛎、地榆各30克,广木...
-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2015年逝世。他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当相互取长补短,把中西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徐景藩常谓,中医精于气化而粗于形质,而西医则精于形质的解剖。参考仪器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可增加临床 “四诊”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让望诊有“透视”功能,而胃镜检查则让大夫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这些对辨证用药治疗都有帮助。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断吸取着同...
-
中医临床坚持循证医学理念的实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顾名思义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英国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开具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政府机构做出医疗卫生决策等,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 中医发展须借鉴现代医疗技术 古往今来,中医学一直都强调临...
-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发展简史 1956年,高血压研究小组成立;1959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协作研究心血管病起步;1962年,首篇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经验论文发表;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6家医院合作研究活血化瘀复方冠心II号;1978年,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立;1981年,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92年~2000年,中日、中日韩等国活血化瘀国际会议;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海峡两岸活血化瘀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
-
中医的生命在疗效 而疗效在中医临床
中医药之所以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到现在依然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因为中医确实能治病救人,能保人民的身心健康。要想很好地发展中医药,就应扩大中医药的服务面,而个体中医诊所就是一个中医药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自古以来,真正的中医在民间。发挥好基层中医、个体中医的作用,是实现健康中国,圆梦中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此,我希望国家应放宽开办中医诊所的政策,鼓励更多的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验的中医师开办个体中医诊所。 有相当一部分基层(乡村、社区)没有中医药服务,是因为没有中医服务机构,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中医诊所。基...
-
四川省中医药人才 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
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瓶颈问题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储备和使用问题,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基层人才匮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缺少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二是医学教育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存在主线条不清晰、与临床要求脱节、多种学制学位和培养模式并存、临床技能培养滞后等问题,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
-
中医 经长期反复验证总结的临床体系
中医作为一个经长期反复验证而总结出来的临床知识体系,治疗疾病不仅能够做到简(诊断简捷)、便(药术方便)、验(疗效明显)、廉(价格低廉)、安(副作用小),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疑难病症,以及危重急症,不论从疗效上还是从医疗费用上,均优于西医。然而,为什么目前的主流医学是西医,中医却日渐趋于市场萎缩,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可有可无的辅助医学呢?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中医疗效不尽如人意。对于任何一种医学来讲,疗效都是衡量其存在的核心价值,现在中医疗效出现下滑趋势,不是中医学术理论本身退化了,而是中医经典的传承不足和后继乏人乏...
-
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学发展得成熟
民国时期,面对西医严峻冲击和挑战的中医药界,虽然由于社会及自身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寻求自我更新发展的道路上障碍重重,有关中西医对比、争论等思潮迭起,但在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医学之间的区别和差距后,融会西医新知与时俱进,并时有创新,成为这一时期中医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的中医学,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临床诊疗、中药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西医学的内容。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医参照近代自然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中医学科的设置和中医教材的编写采纳一些相关的西医内容。1933年,中央国医馆公布《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
-
临床辨治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
医者繁难,难在识证,此言不缪,辨证惑则施治难以遣方用药;然辨证准,立法遣方虽有不中,也差不远也。可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临床辨治也常以辨证以论得失。 谨察寒热 寒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临症将有无寒热作为辨内伤外感之依据,无寒热者多内伤;外感又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为表寒证;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为表热证。 内伤见寒热多为自觉症状,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为阴虚内热;形寒肢冷或手足逆冷为阳虚生寒,故明察寒热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然在临证之时察寒热并非易事,发热有翕翕发热、蒸蒸发热之别。...
-
学习临床脉诊文献 从例子中得到启发
作者简介 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领导小组成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任委员等,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临床精于中医内科,长于治疗多种疑难病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大辞典》、《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新安医籍丛刊》等多种医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 ●学习中医药学,必先打好学术理论的基础,而其中必读的学术临床典籍和医古文,又是...
-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国人都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但是今天,却有很多患者感叹找不到“好中医”;同时,各级中医教育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反思中医教育的得与失。既然存在问题,就该深入剖析,力求解决之。笔者现仅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问题。 活血化瘀法自古就有,但是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制系列活血化瘀方以来,活血化瘀法便被后世不断地扩展,已经应用到各科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之中。因此,各式各样活血化瘀类中药、中成药的应用更是不断扩大。 比如,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药物,今天各...
-
严苍山 著名中医临床家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今年3月启动了丁氏内科严苍山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严苍山基地代表性传承人为严世芸、潘华信、潘华敏教授。 基地传承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严苍山先生。严苍山(1898-1968),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他师承名医丁甘仁先生,曾任上海四明医院中医师,并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在近50年的医学生涯中,在内科杂病与外感热病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笔者认识到,严苍山和严世芸(严苍山之子)等大家在学术方面有如下特点。 ...
-
山药粥 广泛应用于临床
1984年初秋,我的邻居王氏老太太,年近七旬,患泄泻近两个月,经输液、口服药物治疗,其症时轻时重、绵绵不愈,求余诊治。自述:此疾系因胆囊切除术后,寒温失宜,失于调养所致。 患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头目眩晕,脘腹不适,饮食减少,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日六、七次行,动则益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术后失养、寒温失宜,伤及脾胃所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水聚为湿,谷积为滞,清浊相混,水谷不能化生精微,下迫肠道而为泄泻。治宜益气健脾为法,因其苦于服用中药,斟酌再三,授以近贤张锡纯之&ldquo...
-
从书本理论到临床运用的升华
单兆伟的临床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既以点带面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又结合实例,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同时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在临床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五十余载,对脾胃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临床教学方法也独具特色,尤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悟性的培养。兹将其临床带教方法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