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 第28页

临床 第28页

  • 唐远山临床善用对药

    唐远山临床善用对药

    唐远山,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作业27年以来,拿手医治糖尿病、胆囊炎、咳喘、更年期综合征和内科杂证,临床善用对药,兹举例如下。 熟地、砂仁:补养脾肾,不碍胃气 熟地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可养血滋阴,补精益髄,用于血虚导致的面色萎黄、晕厥、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以及肾阴缺乏导致的潮热、盗汗、遗精、消渴诸证。亦可医治腰酸脚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等全部精血亏虚之证。常用剂量12~32克。砂仁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可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之证。砂仁...

  • 中医学之气,气机升降出入机理的粗浅临床经验

    中医学之气,气机升降出入机理的粗浅临床经验

    中医学之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尽管不同的气,有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可归纳为升降出人四种基本形式,这些基本形式体现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组织间的协调关系。当升降出入运动障碍,即可产生病变。因此,掌握气的升降出入机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个人对气机升降出入机理的粗浅认识,结合临床经验,试述于下。 一、气机升降出入机理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经络联系,阴阳平衡,营卫气血运行,津...

  • 自然疗法是中医学临床特色

    自然疗法是中医学临床特色

    •中医学是在“天人相应”“天人一体”整体观视域下以生命感悟和临床实践的形式孕生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原创式的理论体系。这种原创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医学的科学本质——既有合理的解释性系统又有有效的临床实践。 •中医学的健康观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维持的动态平衡,其医疗模式重视人的禀赋体质、精神心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反映了从疾病医学向“人”的医...

  •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是中医在临证进程中,关于没有确诊的病证,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进行打听性医治,并经过调查患者对药物的反响,进一步断定病证性质、程度的一种打听性确诊办法。人体是一个杂乱的全体,经络脏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改变难极,若非至精至明之士,鲜能明辨掌握,从容应对。即便如此,可是病理幽静,错综杂乱,于脉证难辨之处亦需灵敏通变。医圣张仲景,禀脚踏实地之精力,承客观理性之情绪,于临证中屡论打听性医治之法,笔者有感于斯,特于此处详论创造,求方家指正。 缘于临床实验 中医学在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历,...

  • 学中医与读医案 做临床与写医案

    学中医与读医案 做临床与写医案

    近现代崇尚科研的人士,许多对中医医案不屑一顾,动辄反诘谓“可重复性”及“随机对照双盲”,对于没有随机对照双盲大样本的研究文章,就不承认其学术价值。甚至有人认为中医医案是偶然性的临床特例,没有科学价值。近几十年绝大多数中医药学术期刊皆以现代科研标准来审核中医类文章,传统的中医学术文章比较少见。传统中医学术的交流讨论略显不足。关于医案,略述其要,抛砖引玉,供同道参考。 医案的意义 中医诊疗与西医不同。西医临床之要,在于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和临床证据,治疗则...

  • 走出经卷 走向临床

    走出经卷 走向临床

    或许是前史的奇观,或许是上天的旨意,1900年5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意外,湮没在漫漫黄沙下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重见天日,洞内沉睡了近千年的稀世珍宝得以从头出面,其间包含载有敦煌医学的经卷、岩画。这一发现,促进在世界范围内构成了一门新的世界显学——敦煌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敦煌学已走过百余年的开展进程,敦煌学的重要分支——敦煌医学这朵敦煌宝藏中的奇葩也已逐渐展露芳华。 敦煌医学是一门关于收拾研讨敦煌遗书、敦煌岩画以及其他敦煌文物中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临床
  • 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 注意医家同中有异之论

    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 注意医家同中有异之论

    李佃贵教授以为:癌症的中医医治,好像其他疾病的医治相同,有必要坚持中医理论的辅导。有的人尽管也谈中医理论,但并未坚持中医的理论辅导,有的人怕被人说对立中医而不得不谈中医理论,口是心非,当然就更谈不上深化学习、运用、研讨中医理论了;有的人以为,谈中医理论,无非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短少时代气息,弦外之音则是中医落后了,落后了当然就应改造之;有的人以为,对中医理论,总感觉有些“空”“虚”,不易在临床中表现,难于辅导临床,弦外之音则是中医理论短少实用性。跟师李佃贵教...

  • 构建方药剂量理论结构“态靶因果”临床处方

    构建方药剂量理论结构“态靶因果”临床处方

    •中医史上,任何一项巨大的立异,都有其激烈的年代布景。这种立异,往往不是出现在这段前史长河的起点,而是拐点。21世纪,触及多病因、多体系的疑问杂乱疾病将是中医大显神通的最佳舞台。 •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是辨症状论治。辨症状是直观的、片面的、客观的。而辨证需求对一组临床体现进行抽提。这种证(知)和针对证的处方(行)是一个闭环的有共性的中医思想形式,是中医进步效果的底子。 •依据现代确诊,探究疾病的中医规则,捉住疾病的规则性和共性,从头分类、分期、分证,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

  • 吴门医派对温病的认识 临床应用

    吴门医派对温病的认识 临床应用

    吴门医派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我国江南地区孕育形成,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创立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临床体系,为中医治疗温病开辟了新路径。 吴门医派对温病的认识 元末明初苏州昆山名医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论点。明代苏州东山名医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感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与现代传染病传播途径认识一致。清代名医叶天士《温热论》奠定了温病学理论框架,开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先河。清代名医吴鞠...

  • 临床运用经方 抓主证 握病机 辨病时

    临床运用经方 抓主证 握病机 辨病时

    《伤寒杂病论》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其中《伤寒论》实载113方,《金匮要略》实载262方,除去其中重复之方,共计178方,用药151味。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经方配伍精当,运用得当,往往起到覆杯之效,达桴鼓之功。但应用时如何减少盲目性,提高经方的治疗效果,做到知方知病,百用皆效,确实是值得思考并加以重视的问题。笔者从抓主证、握病机、辨病时等方面,阐述经方运用指征及经方的扩展运用,希冀能为各位同...

  •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分类演变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分类演变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科学构建思路和方法 医学发展要求中西医要结合, 中医这一超前的思维是其坚实的根基, 中医临床思维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 是引领未来世界医学文化前进的罗盘。临床思维能直接反应一个医者的中医理论是否全面掌握、临床经验是否丰富、处方用药是否正确等, 所以, 厘清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 提升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而且也是造就优秀中医临床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研究现状、特点及科学构架, 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总结, 探讨...

  • 风者,百病之始 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

    风者,百病之始 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

    由于风具有多重涵义,因此,在《黄帝内经》中,诸多对“风”的表述,部分是对所有外邪、虚邪致病属性、内涵特征的总概括与标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之“风”;部分又是对气化之风特征的描述,但这些内容皆被后世混同于气候要素的“风寒暑湿燥火”狭义之“风”之中,导致了外感病因内涵的混乱、认知的差误,亦导致作为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的脱节。现列举如下。 关于“风者,百病之始” &ldquo...

  • 临床中特效中药 用药经验

    临床中特效中药 用药经验

    一、用药经验一(裴振峰) 临床中一些特效中药,用起来得心应手。 1、明目而推陈出新的特效药物:蝉蜕30克; 2、降十二经脉的要药:枇杷叶30克; 3、强脾动力的特效药物,灶心土炒白术50克,药物组成符合脾之火土的生理特点; 4、降尿酸的特效中药:鸡矢藤60克,消食化积功效的特殊应用; 5、耳聋耳鸣的特效药物:骨碎补50克; 6、反酸的特效中药:败酱草30克。 7、治疗牙龈出血的特效中药:竹茹40克; 8、眼部溢血的特效药物:桑...

  •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固护健康、调治疾病的方法,在防病、治病、调理、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内治法,作用直接,使用安全,具有简、便、廉、效、验等特点,颇受国人推崇。因此,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十分重视用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外治法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应的临床效验,究其理论依据,必然与经络及其所属皮部的机能有关,故笔者在本文中基于《素问·皮部论》经义而探求临床疏通经络外治法获效之机理。 皮部概念 皮,又称“肤”“肤腠&...

  • 血瘀症的诊断 血瘀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血瘀症的诊断 血瘀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缓慢、血流不畅,并由此导致组织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病症,称血瘀症。它实际上是中医临床的一个证候。中医的“症”是对某一疾病临床表现的概称,而“证”相当于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有“同病异证”及“异病同证”之说。 血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据国内17家三甲医院7099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统计,有血瘀症者占近80%。血瘀症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的主要中医病证。...

  •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笔者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时,常用“波浪式加量”法,该法来源于笔者临床实践,行之有效。兹介绍该方法,并分享一临证验案。 波浪式加量法操作及优势 笔者临证时,对于邪立足未稳的病患,药物用法及用量均力求迅速攻邪,即一剂知、两剂已;对于邪已立足之病患,则需要缓慢加量,采用“波浪式加量”法,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缓缓图治。 “波浪式加量”法具体操作为:先从0.5剂开始服,每日增加0.5剂,以知为度确定第一阶段的最高量,然后剂量逐日...

  • 运用汗法治疗的依据 临床常用方药

    运用汗法治疗的依据 临床常用方药

    中医学中末明确提出高血压病名,而“头痛”“眩晕”的症状及临床表现与高血压极为相似,故将其归为一类。国医大师李士懋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时发现,患者多表现为寒邪凝滞型,因此重用汗法治疗收获颇丰,笔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运用汗法治疗的依据 汗法是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发汗以解除外邪的一种治法,临床主要用于表证。李士懋认为汗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汗法是通过八法使阳加于阴,阴阳调和促使正汗出。狭义汗法是使用辛散发汗之品或者针灸熏熨,鼓动阳气,驱邪而使汗出。并且指出...

  • 倪蔼然临床常用药对

    倪蔼然临床常用药对

    倪蔼然系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50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其临床常用药对经验介绍如下。 忍冬藤、连翘 忍冬藤为忍冬的干燥茎枝,又名金银花藤,性味苦,微寒,功用与金银花相似,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因其为藤类药,走窜通络之性较强;连翘苦寒,虽能疏散风热,但无走窜之性,与忍冬藤相伍,能使体内郁热宣透疏散于外。临床运用指征是舌边尖红。郁热轻者,常用忍冬藤12克、连翘10克,重者用忍冬藤15...

  • 荐读《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荐读《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最近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运六气临床应用》一书,是五运六气临床应用方面的专集。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医学理论核心的五运六气,是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问,反映了古代先贤们对自然宇宙周期性变化规律的认识。但五运六气学说又是中医学中被误解最深,分歧最大,也是中医药传承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临床应用的价值,传承最为薄弱的也是临床应用。 发源于江苏省江阴龙山、砂山地区的龙砂医学流派,以坚持传承和临床擅长应用五运六气学说为其最主要特色。2012年...

  • 八纲辨证的临床实践心得

    八纲辨证的临床实践心得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的直接目的是治疗,即诊断与治疗的统一。辨证论治不是为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立法,而是针对所有疾病,具有普遍规律性。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辨证方法学,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丰富了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学。其中,八纲辨证是所有辨证方法的总纲,是学习、使用中医辨证方法的前提。今笔者试从临床症候学及治疗学角度,阐释八纲辨证之含义,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为中医辨证方法论及临床治疗学提供参考。所述鄙陋之处,就正于同道。 辨证论治的基础是证,证...

  • 临床中药治疗疾病 常用药对与药组

    临床中药治疗疾病 常用药对与药组

    中药处方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临床中药治疗疾病,常用药对与药组。 首先,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例如: 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二参丹,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

  • 挽救被本科教育边缘化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挽救被本科教育边缘化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张丰聪等[1]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 指出“现存中医古籍约13 000种, 而中医临床文献占中医文献总数80%以上”。此等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临证纪录非常宝贵, 但资料实在太多, 故难以在时间紧迫的本科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如此庞大数量的中医临床古籍文献, 在教育、科研两方面都被严重忽视, 甚至已到了濒临边缘化的地位。 中医临床古籍文献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古籍文献是历代医家的医疗经验及学术成果的总结, 内容上包括历代医家对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的学术理论精华与医案验证, 与临...

  • 五运六气健康观与临床诊疗体系

    五运六气健康观与临床诊疗体系

    五运六气学说是研究自然的五、六周期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天人合一来防病治病达到健康的学问。其强调天人间动态节律的同步和谐是保持健康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不同步、天人不相应,是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养生中倡导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七损八益”等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和疾病观。 有了五运六气学说,天人相应从简单的顺应一年四时,上升为顺应逐年不同的五运六气,天人合一的健康理念演化为以天干、地支为标记符号、以六五节律为基...

  •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景岳对此概括释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见,所谓藏象就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由客观至主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断定脏腑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的基础。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 门九章“功能五态说”的现实意义 功能五态的临床应用

    门九章“功能五态说”的现实意义 功能五态的临床应用

    门九章中医临证模式探索 门九章,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家学渊源,是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山西门氏杂病流派”学术带头人,从事临床实践与教学工作30余载,临证善用经方,在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方面有独到见解,其认为仲景之精髓唯“方证经验”。仲景之“证”可概括为“功能五态”,即功能不足态、功能不调态、功能衰竭态、功能失常态、功能阻滞态。门九章教授运用“功能态说&rdquo...

  •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青年创新论坛开讲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青年创新论坛开讲

    11月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二届“青年创新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6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由特邀专家讲座和优秀青年评选两个单元组成。 美国内华达大学医学院段大跃教授、解放军302医院肖小河教授先后以“表型组学:精准医学和中医学的重要突破口”、“临床导向的中药学研究与思考”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指出国家的经济在转型,号召人人创新,大众创业。中国的原...

  • 中华中医药学会聚焦中药临床药理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聚焦中药临床药理研究

    12月11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换届选举会议在京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当选新任主任委员,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担任名誉主委。会议以“质量与创新”为主题,围绕近年来中药临床药理领域研究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 会议解读了2015年11月份发布的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介绍了中药保护相关政策、医学伦理体系构建的要点以及适应型设计等新药临床设计方法的一些进展和应用,并对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进...

  • 统筹中医药协调发展 中医药临床分会成立

    统筹中医药协调发展 中医药临床分会成立

    12月6日上午,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把激发活力促进发展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把经验总结推广作为试验区建设的衡量标准,真正让试验区成为中医药改革克难关、解难题的利器。 自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东城区、甘肃省、河北石家庄市、重庆市垫江县等5个试验区,以先行先试为契机,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发展途径,稳步推进各项...

  • 描绘中医药蓝图 中医药服务贸易 临床医学

    描绘中医药蓝图 中医药服务贸易 临床医学

    11月19~23日,第三届四川博览会暨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化农业博览会举办,“中医药特色展区”吸引了众多观众。 中医药展区体现中医药和农业、农产品的结合,把农博会融合到健康服务中,中医药全产业链、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治未病等为亮点。 展览在与中医药传统古籍文化的朱红、人物、字画等结合的基础上,还结合近期中医药重大事件,借助声光电、VCR、投影、背投或人物模仿等形式,创造出地域中医文化浓厚、特色鲜明、动静相宜、医药交融的艺术空间,让观众感受中医药文化气息。 展品有中药...

  • 加强针灸临床建设确保廉价中成药供应

    加强针灸临床建设确保廉价中成药供应

    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谢建群代表中医药界提交了关于加强针灸临床学科建设的建议和关于确保传统廉价中成药生产供应的建议,以促进上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目前,上海的针灸临床学科建设发展相对薄弱,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医疗机构对针灸临床工作发展不够重视,针灸临床治疗特色优势不足,针灸临床医疗服务模式单一;临床应用性研究相对滞后;针灸技术劳务收费过低等。为加快针灸临床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针灸临床优势和特色,谢建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他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