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 第205页

寒 第205页

  •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为寒热错杂证的表现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其寒热分明,热者自热,寒者自寒。临床较常见的上热下寒证多以上半身发热汗出、下肢肢冷无汗的表现为主,治以清上温下,方用乌梅丸,但临证时有患者服乌梅丸而无效,后细查其病因病机与舌脉,改方用甘草泻心汤而见效。因此,笔者结合临床重审此证,认为临证所见上热下寒证并非皆发于肝,亦有发病于中焦脾胃者,故结合临床以论之,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现浅析如下。 1 厥阴病上热下寒 1.1 厥阴病病因 (1)邪气传经:...

  • 《伤寒论》审查病势浅析

    《伤寒论》审查病势浅析

    《伤寒论》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动态灵活地认识病机的发展,并且能够有效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疾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临床辨证应抓住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从《伤寒论》中审查病势,并将其分为审向愈之势、审未发之势、审加重之势、审病危之势进行总结归纳。 1 审向愈之势 患者已服药或未服药,正气不虚,可奋力抗邪,有正邪交争出现的症状为向愈之征。《伤寒论》第41条:“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口渴,为小青龙...

  • 读《三阴三阳统百病:赵进喜精讲〈伤寒论〉》

    读《三阴三阳统百病:赵进喜精讲〈伤寒论〉》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的新著《三阴三阳统百病:赵进喜精讲〈伤寒论〉》面世。该书是赵教授多年研读伤寒、深耕临床、执教讲学的荟萃之作,全书以三阴三阳系统论、体质论、方证论为纲,以伤寒条文之新释、方药之运用、疾病之接轨为目,旁及伤寒治学的境界思考,全面而又清晰地展现了三阴三阳系统视角下的伤寒全貌。 基于“阴阳三分”创伤寒三论 该书为三阴三阳正名,质难传统的六经辨证。作者指出,关于三阴三阳的实质,不管是经络、脏腑,还是阶段、综合,都同《伤寒论》原文存在一定矛盾,...

  • 讨论中医阳明寒实症

    讨论中医阳明寒实症

    《伤寒论》第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章虚谷《伤寒论本旨·阳明篇》中解释:“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 “邪气盛则实”,这是《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对“实”所下的定义。据此,我们认为“实”解释为“受邪之谓”应该是合理的。“胃家实”解释为“胃家”受邪导致的相关病...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伤寒论》热结膀胱证治

    《伤寒论》热结膀胱证治

    通过读经典、做临床,在理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书中热结膀胱的证治认识如下。 热结膀胱即热结下焦、少腹 “热结膀胱”出自《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此条提示桃核承气汤证的病因是太阳病不解,下移膀胱;病位在少腹;主症是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主要病机是热结膀胱。而《伤寒论》第124条:“太阳病六...

  •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应用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的灵魂。辨证思想来源于《内经》,但是真正的辨证论治则始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对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思维特色,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 《伤寒论》六经辨证由来 六经辨证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

  •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著,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在其自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该书不仅继承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并且融入了张仲景本人的理论思想与临床经验,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医必读之书。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古代人民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

  • 《伤寒论》把太阳病解释为太阳经证 腑证

    《伤寒论》把太阳病解释为太阳经证 腑证

    田合禄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之太阳病分三篇意义 现在的《伤寒论》教材都把太阳病解释为太阳经证、腑证、或本证、兼证、变证等, 目前笔者未见注家或经方家论及太阳病为何分三篇, 田合禄老师认为, 只有明白了五运六气和张仲景的写作大纲——六经病欲解时系统才能解读好太阳病三篇, 明白其中的意义[1]。 《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 欲解时, 从巳至未上”;第193条:“阳明病, 欲解时, 从申至戌上”;第272条:“少阳病...

  • 《伤寒论》中“上二焦”辨析

    《伤寒论》中“上二焦”辨析

    “热入血室”最早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又:“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又:“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 经方剂量考证 古文献求证《伤寒论》处方求证

    经方剂量考证 古文献求证《伤寒论》处方求证

    经方对于中医药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历代中医都是在熟读经方的基础上成为名医的。近年来,经典名方的研究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对经方的研究。研究经典名方需要做很多工作,如中药来源的考证、炮制方法的考证、处方剂量的考证、煎煮方法和煎煮次数、加水量等,其中剂量的考证尤为重要。那么汉朝的用药剂量为什么比现在大?这不单单是度量衡不同的问题,与中药的炮制与称量先后也有关。 经方剂量考证 经方剂量的考证是无数度量衡专家和方剂学专家都为之不懈努力的研究课题,现列举三个重要研究结果:1957年由吴承洛出版的《中国度...

  • 从风热解析荆防方 从风寒解析麻黄方 从湿温解析全虫方

    从风热解析荆防方 从风寒解析麻黄方 从湿温解析全虫方

    在赵炳南先生拟定的内服经验方中,有三首经验方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它们分别为荆防方、麻黄方和全虫方,以下统称为“治风三方”。此三方收录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经验方与常用方》部分,原书中三方主治,同中有异,其中荆防方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痒的功效,主治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麻黄方有开腠理,和血止痒的功效,主治慢性荨麻疹;全虫方有息风止痒,除湿解毒的功效,主治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其中“若病程短,皮疹鲜红,病在表者,首先...

  • 寒热并用法 和解枢机法

    寒热并用法 和解枢机法

    《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治法思想,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消法、清法、温法、补法等,其中和法因涉及治疗范围广,在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和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和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治疗措施达到祛除病邪、留存正气,调和阴阳、恢复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正如《伤寒论》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和略》云:“和方之治,...

  • 《伤寒论》溯源 六经异于《内经》

    《伤寒论》溯源 六经异于《内经》

    《伤寒论》乃首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之医学巨著。非但外感疾病,亦为临床各科阐发病证方药规律,于后世医家最有启发。复因其药少方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而被誉为“方书之祖”。仲景才高识妙,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而被后世尊称为“医中圣人”。 《伤寒论》溯源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杂病两部,成书于东汉末年。彼时,社会矛盾丛生,外戚宦官轮替登场,封建割据,战争频仍,几经兵燹,而使该书散佚不全。后经晋王叔和将原书伤寒部整理成册,名为《...

  • 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读《伤寒杂病论》

    结合“举一以概其余”文法读《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书言简意赅,文短理备,条文寥寥数字,列主症,详特殊,出治法,拟方药,方证相应,使病脉证治一目了然。“举一以概其余”是仲景行文的独特方式,也是历代医家常用的一种文法,指选择典型案例和内容,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概括其余内容。这种文法既体现在仲景对于症状描述上,姚荷生谓之“一症概其余”;也体现在仲景治法方药运用上,《临证指南医案》云“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无所不宜”。结合&l...

  • 《伤寒论》实为115方

    《伤寒论》实为115方

    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伤寒论序》中提出:“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因此,中医界一直沿用其说,认为《伤寒论》记载方剂有113首,缺方1首,实为112方。然而《伤寒论》真的是113方,缺方1首吗?笔者对《伤寒论》中的相关条文和方剂反复进行研读,发现《伤寒论》其实有117首方剂,缺方2首,实为115首方剂。缺少的方剂为禹余粮丸和土瓜根方,此两方有方名,但无具体的药物和用法。为了...

  • 《伤寒论》辨方证离不开病势判断 病势是预测转归的核心要素

    《伤寒论》辨方证离不开病势判断 病势是预测转归的核心要素

    笔者认为《伤寒论》最大的贡献,是将人体病理状态下宏观的病态、病能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六经病经证、病证、方证、药证的逻辑推理与实践演绎完美地呈现出来。这些具体到患者身上,体现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转归。为阐明其重要性及意义,笔者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及临证体会简述如下。 辨方证离不开病势判断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若先屏蔽掉“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一结果,还能否单纯地通过&l...

  • 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

    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

    厥阴病作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自唐宋以后医家对其争议颇多。伤寒大家陆渊雷亦云,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诸医家之所以认为厥阴病疑难,究其缘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是由误读《伤寒论》导致。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载,古代医学分为医经派和经方派,其中医经派的代表是《黄帝内经》,而经方派的代表是《汤液经》及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此《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理论体系。故而经方大家胡希恕提出:仲景书本与《黄帝内经》无关。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来解《伤寒论》,...

  • 慢性病的人 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慢性病的人 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俗话说:“十病九寒”,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之说,可见寒邪影响人体健康之甚,本文讲述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说理明晰,值得借鉴学习。 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

  • 《伤寒论》“必”字出现约120次

    《伤寒论》“必”字出现约120次

    宋本《伤寒论》“必”字出现约120次,都是必然的意思吗? 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广汗法病房用桂枝汤的时候很多,服后吐者也有,却未曾见过吐脓血的情形发生。如此,我们可以怀疑:“必”未必必然之意。 97条“……脏腑相连,其痛必下……”;101条“……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

  • 《伤寒论》误下致满证治探讨

    《伤寒论》误下致满证治探讨

    《伤寒论》是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一部临床经典著作。《伤寒论》对“满”颇有论述,全文涉及“满”的条文有62条,而误用下法致满的条文有11条。笔者认为,张仲景不仅对误下致满有深入的认识,且辨证论治思路清晰,远超过近代医家的“误下伤阴”“误下伤阳”认知范围。《伤寒论》中既有误下致热满证;也有误下致实满证;既有误下致寒热错杂之满证,也有误下致表证未解之满证;既有热或水引起的满证,也有在表在里之满证,亦有在气分在血分之满证。本...

  • 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

    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

    俗话说:“十病九寒”,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之说,可见寒邪影响人体健康之甚,本文讲述寒气如何致病和伤寒六经中的诊疗思路,说理明晰,值得借鉴学习。 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

  • 妇科崩漏案 老年阴寒案 儿科惊风案 男科兼杂案

    妇科崩漏案 老年阴寒案 儿科惊风案 男科兼杂案

    金学家孙述宇在《金瓶梅的艺术》中说:“写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一般人道听途说,以为这本书的特色是床笫闲事,不知床笫是晚明文学的家常,死亡才是《金瓶梅》作者独特关心的事。” 死亡与疾病息息相关,而医家治疗疾病时诊察、辨证、治则、处方的记录,便是医案。从中医病案学的角度看,《金瓶梅》词话本中的医案涉及多学科,写得相当精彩。 张大户:老年阴寒案 “万病根源总属虚,酒色财气致灾危。”《金瓶梅》词话本第一回,作者就详写了张大户收用了“脸衬桃花,...

  • 苦瓜味苦性寒 清热解毒消暑止渴

    苦瓜味苦性寒 清热解毒消暑止渴

    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健脾开胃、除烦明目等功效。日常做几道苦瓜宴,不仅大饱口福,而且可祛病养生。 1.苦瓜滚鲩鱼片 苦瓜、鲩鱼各0.25 公斤,生姜片、生粉、生抽、食盐、香油各适量。将苦瓜洗净,去瓤,切薄片;鲩鱼肉洗净,沥水,切薄片,用粉、生抽和香油各1 汤匙拌腌片刻。搁油锅,下苦瓜片、姜片,稍炒片刻,加入清水1200毫升,大火滚沸,下鲩鱼片,稍滚至熟,用盐、香油调味便可。佐餐食用。可清热、消食开胃。适宜于发热、口渴、神疲等病人食用。 2.苦瓜菊花瘦猪肉汤 苦瓜0.5公斤,菊花(干品)1...

  • 豆腐味甘性寒有小毒

    豆腐味甘性寒有小毒

      莫嫌豆腐只寻常,法始淮南旧汉王。   揭以薄皮真可喜,醉将烧酒复何伤。   赤疼既好医时眼,青肿尤堪治杖疮。   气发肾间多中毒,杏仁莱菔力堪当。   按:豆腐味甘性寒有小毒。时珍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硙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尔。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烧酒醉死,心头热者:用热豆腐细切片,遍身贴之,贴冷即换...

  • 中医认为猕猴桃性味甘酸偏寒

    中医认为猕猴桃性味甘酸偏寒

    解热止渴退黄疸, 通淋消痔兼安肝。 性味甘酸又偏寒, 脾胃虚冷不宜餐。 【注解】中医认为猕猴桃性味甘酸偏寒。《福建民间草药》中记载猕猴桃“甘,寒,滑,无毒。”总体来说,猕猴桃具有解热、止渴、通淋的作用。主治烦热,消渴,黄疸,石淋,痔疮。崔禹锡《食经》中还列出其食疗作用:“和中安肝。主黄疸,消渴。”《食疗本草》中说其“取瓤和蜜煎,去烦热,止消渴。”《本草拾遗》认为其“主骨节风,瘫缓不随,长年变白,痔病,调中下气。”...

  • 马铃薯脾胃虚寒忌多食 忌连皮吃

    马铃薯脾胃虚寒忌多食 忌连皮吃

      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是人们冬天餐桌上的常客。其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面包”,并有“地下苹果”之称,是冬季食补食养佳蔬。然而,冬天食用时,人们要格外注意以下事项,谨防中毒等意外。   忌连皮吃   马铃薯含有一种叫龙葵碱的有毒物质,人体若摄入大量这一物质,会引起急性中毒。这种有毒物质,多集中在其皮里,红皮或紫皮多于黄皮,光照使皮色变青者又随着色深而增多,因此食用时一定要去皮,特别是要削净已变绿的皮,因为即使将马铃薯带皮煮熟后再剥皮,也可能把皮...

  • 倒春寒食谱:香椿芽鸡蛋

    倒春寒食谱:香椿芽鸡蛋

    前几日的倒春寒使有些地区的气温甚至降到零度以下。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小儿科门诊近日感冒、发烧的患儿较平时增加了一倍,每天的门诊量在300人次。两岁的明明前天和父母到郊区玩,玩得出汗后家人给孩子脱了外衣,回到家中也没再多穿,结果不久就出现发热、感冒症状,父母带他来到海慈医疗集团儿科门诊就诊。在候诊区里不少是因为天气骤变减衣过快而受凉,患上了感冒、发热等呼吸道疾病的儿童。陪同孩子候诊的家长王女士说,这天气前些天还很暖和,我就给孩子脱去了棉衣,昨天又忽然大风降温了,后悔没及时給他加衣服,这不孩子受凉感冒还发起了高烧。...

  • 大寒补钙润肺

    大寒补钙润肺

    20号是大寒,天气寒冷,加之时常有雾霾天,空气质量低,对呼吸系统影响大,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心梗等。营养专家提醒,由于冬天日照减少,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对人体也有影响。因此西安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吕阳梅主任营养师提醒,适当要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D的饮食,补钙补维D。有三类食物可推荐,动物肝脏,建议一次最多吃一两,一周最多吃两次;蛋、奶类食品;红黄颜色的蔬果,比如胡萝卜、南瓜、芒果等。 补充钙质多吃豆腐黄花鱼 多吃豆腐、牛奶、黄花鱼(及其他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瘦肉、...

  • 苦瓜具有苦寒清气 又名荔枝锦癞葡萄

    苦瓜具有苦寒清气 又名荔枝锦癞葡萄

    苦瓜又名荔枝锦、癞葡萄,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其根、茎、叶、花及种子均可入药。苦瓜性味苦寒,入心、脾、胃经,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治烦渴痢疾、赤眼痛苦、痈肿丹毒、恶疮等。苦瓜入药用法多样,可煎、代茶、绞汁、煅末等内服,或捣烂外敷。 苦瓜具有苦寒清气,诱发诗人格物情思,相关诗文多浸透道理。明代刘基的《竹枝歌》曰:“荣华未必是荣华,园里甜瓜生苦瓜。记住水边枯楠树,也曾发叶吐鲜花。“也有以苦志操的,如佚名诗:“口苦能为偈,心清志方操。”元代马钰的《清心镜》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