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 第204页

寒 第204页

  • 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

    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意思是说:日常饮食,通过粮食、果品、动物肉食、蔬菜的滋养,同时要“气”“味”合和之后再来食用。如此,才能补益人体的精气,达到维护生命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因此,日常饮食不仅要注意食物的种类齐全和比例恰当,更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平衡。 食物“四气&rd...

  • 冬令食粥暖胃寒

    冬令食粥暖胃寒

    中医认为,寒主冬令,故冬季养生重在保暖防寒。脾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脾胃温暖,则四肢温煦,身体强劲。现介绍几则温胃药粥,供冬令时节选用。 韭菜粥:新鲜韭菜30~60克,大米100克,细盐适量。取新鲜韭菜,洗净切细备用。先将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韭菜、细盐等,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剂。可补肾助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腹中冷痛,泄泻或便秘等症。 《本草纲目》言“韭菜粥,温中暖下”,《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

  • 《伤寒论》版别传承最为繁紊歧互,

    《伤寒论》版别传承最为繁紊歧互,

    在所有中医文献中,惟《伤寒论》版别传承最为繁紊歧互,错节盘根,读章太炎《伤寒论单论本题辞》(《章太炎全集》第八集),迷茫顿解,得版别传承之枢要。太炎先生饱读医书,最长《伤寒》,云:“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读之也。《千金翼方》所录《论》文太阳篇,则孙氏以己意编次,诚不如本书善。检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坚’(《千金方》同),‘固瘕’亦作‘坚瘕’。盖孙氏所据为梁本,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

  •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是中医在临证进程中,关于没有确诊的病证,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进行打听性医治,并经过调查患者对药物的反响,进一步断定病证性质、程度的一种打听性确诊办法。人体是一个杂乱的全体,经络脏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改变难极,若非至精至明之士,鲜能明辨掌握,从容应对。即便如此,可是病理幽静,错综杂乱,于脉证难辨之处亦需灵敏通变。医圣张仲景,禀脚踏实地之精力,承客观理性之情绪,于临证中屡论打听性医治之法,笔者有感于斯,特于此处详论创造,求方家指正。 缘于临床实验 中医学在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历,...

  • 《伤寒论》药物煎法解析

    《伤寒论》药物煎法解析

    •药物的煎煮方法与临床药效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在煎煮法上却浓墨重彩,可见张仲景对煎煮法的重视。 煎法,即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张仲景论煎服法独具匠心,如先下入煎、后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药、麻沸汤渍、去滓重煎、米熟汤成、加酒同煎、加蜜同煎等法。煎煮之法与药效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先下入煎...

  • 寒多阴伏 病机辨证

    寒多阴伏 病机辨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外寒”,故病人常有畏寒怕冷,背寒,脘腹冰凉,四肢清冷,喜温喜暖等表现;寒性凝敛,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常见头、身、胸、腰、脘腹疼痛,且痛处不移,遇冷尤剧;寒主收引,易侵入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屈困难;寒邪还可使毛窍收缩,腠理闭塞,从而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   寒从外来,肺卫常首当其冲;寒自内生,多因阳虚阴盛所致,尤以命门火衰为主,涉及心脾。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影响。阳虚之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人体,积久不散,又常损伤阳气...

  •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不同于蜜煎导法(只宜待其自便时,以蜜归入谷道,使大便排出),亦不同于西医灌肠法(用于排便、排气、给药,弥补营养及液体或清洗肠道),而是在患者不能口服的情况下,经过对患者的辨证论治,处以对症方药,借直肠输注入药液,到达医治的目的。 倒邪法就是中医通下法的变用。自《内经》提出下法之后,无不重视通下法在临床上的使用。东汉张仲景创大承气及其类方,《伤寒杂病论》在36个丹方中使用了大黄等通下药物。华佗的《中藏经》载方62个,其间15个方中有大黄。张子和对通下法知道更为精辟,他...

  • 《伤寒论》理解“半表半里”真正含义

    《伤寒论》理解“半表半里”真正含义

    《伤寒论》第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后世伤寒学者根据该条文,认为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位在半表半里,也就是既不在表也不在里的一个非常广泛的区域。 正确理解“半表半里”真正含义...

  • 《伤寒论》六经本质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

    《伤寒论》六经本质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

    《伤寒论》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澄清六经之本质联系到对六经辨证论治系统的精确了解与熟练运用。历代关于六经本质见地颇多,或从经络学说论,或从脏腑功用论,或从病变阶段论,或从征兆群论,或从气化学说论等。许多见地中,似以气化学说诠解六经重量较重,如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以“标本中气”论之就是。本文拟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动身,结合《伤寒论》本身的相关条文,试图简明地给出《伤寒论》六经本质一个自恰性的确定。 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指人体生命活动最底子...

  • 《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

    《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

      《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据传作者为商之伊尹,故又名《伊尹汤液》。《汤液经法》梁·陶弘景后失传,是以《隋书经籍志》未加著录。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伤寒论序》亦称《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针灸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

  • 《伤寒论》渴而不欲饮水“渴引水浆”

    《伤寒论》渴而不欲饮水“渴引水浆”

    “渴引水浆”见于《伤寒论》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晦气,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许多医家解说为“渴喜饮水”,笔者以为“渴引水浆”应是“渴而不欲饮水或不多饮”,现剖析如下。 渴喜饮水 “渴引水浆”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之复,大热将...

  • 《伤寒论》中医三焦学说,吴茱萸汤

    《伤寒论》中医三焦学说,吴茱萸汤

    “三焦”,亦称“三膲”,是对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六腑之一。三焦学说向来最具争议,学界一向存在“有名有形”和“有名无形”的争辩。即使是持“有名有形”论者对三焦的解剖本质也无共同知道。根据现有文献,三焦首载于《黄帝内经》,尔后《难经》《中藏经》《脉经》等古籍中均有论说,但观念不尽相同。仅《黄帝内经》中相关论说也不共同,甚至相互矛盾,导致后世学者持一种或数种说法,各不相谋,各有论据...

  • 伤寒温病 始异终同

    伤寒温病 始异终同

    张锡纯论温病,本于仲景,推崇六经之说,认为温病治法已备于伤寒。 “如温病初起治宜辛凉,然辛凉之法亦备于伤寒”。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原以中风、伤寒、温病平分三项,特于太阳首篇详细言之,以示人人手之正道,至后论治法之处,则三项中诸证皆可浑流于六经,只言某经所见之某种病,宜治以某方,不复分为中风、伤寒、温病,此乃纳繁于简之法,亦即提纲挈领之法也”。明确指出伤寒原文首冠以“伤寒”者,实际上是统中风、温病而言, “伤寒&rd...

  • 浅谈《伤寒论》中以人为本治疗思想之体现

    浅谈《伤寒论》中以人为本治疗思想之体现

    《伤寒论》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 里程碑般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从 《黄帝内经》 贯穿至今, 体现在 “天人合一” “天人相通” “形神一 体观” 等医学思想中 [1] 。 从 《伤寒论》 中可以看出, 中医 学如何认识疾病、 诊断, 以及应对决策的治疗思路。 中医学的视角呈现了怎样的世界? 这种认识论直接 决定了中医学所在立场、 治疗范围和期望效果。 董正 华 [2] 认为, 在 《伤寒论》辨治过程中, 处处贯穿着治病 求本的...

  • 《伤寒论》讨论六经本质,注重脏腑辨证

    《伤寒论》讨论六经本质,注重脏腑辨证

    •李时珍从临床实践动身,依据张元素“脏腑议病”理论,从脏腑经络视点判别病况,力排众议,而倡肺卫同病之说,以为太阳表证,虽属膀胱、小肠,实与肺、脾相关。 •李时珍在脏腑辨证中还有一个特色,即捉住脾胃,杰出元气,如其医治泄泻及对麻黄升麻汤证的了解,即从升清阳下手,这种知道源于李东垣。 张仲景学说尽管自宋今后越来越遭到医家的注重,但到明代仍没有逾越诸家而上升到医圣的位置。如明·王纶《明医杂著》中有“仲景、河间、东垣、丹溪 &lsqu...

  • “宋本伤寒论”有两类讹误

    “宋本伤寒论”有两类讹误

    今天所说“宋本伤寒论”,指明代赵开美据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小字本《伤寒论》翻刻之本,蓝本已亡。赵开美《仲景全书》收书四部,依次是:《宋本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宋云公《伤寒类证》及《金匮要略》。刻讫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开美于此年三月写成《刻仲景全书序》。《仲景全书》当代仅存五部:我国医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图书馆各藏一部,笔者皆校读之、拍照之(书影)、笔录之,发现此五部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我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 刘氏伤寒学派的特征优势 传承名中医思想

    刘氏伤寒学派的特征优势 传承名中医思想

    国医大师王琦: 现代中医门户传承的三大基点 狭义中医门户是指以师承为中心,有共同建议的医家集体,而广义的中医门户还包含了以学术理论或经典为中心的中医学派以及经过长期传承而构成的,以地域环境为根底的各类中医派系。现代中医门户传承有以下三大基点。 中医门户多样性的重塑是学术昌盛的动因 两千多年来,从扁鹊学派到中西汇通派,中医门户的安稳结构一向存在着。学术门户的共同点在于都有显着共同的学术思想,安稳的学术体系,以及完好的学术集体。中医门户的多样性是中医水系不断流的重要要素,门...

  • 月饼种类分寒热选食看体质

    月饼种类分寒热选食看体质

    9月15日是中秋节,无论在家或是出外,跟家人、好友相聚,“吃”恐怕还是最重要的主题。月饼、螃蟹、田螺、芋头、板栗、红柿……中秋的应节食物可谓琳琅满目。 专家提醒市民,在大快朵颐之前,请先摸清各种食物寒、热、湿、燥的独特“脾性”,并好好分析一下自己体质的寒、热、虚、实。特殊人群如糖友和脾胃不好的人群,则无论吃什么都应悠着点,别为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吃伤了身。 小贴士 食物配搭不当 可致腹胀腹痛 1. 柿子&...

  •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临床思想的来历最早是张仲景序文写到的“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批评“各承家技,一直顺旧”,这要求医生在临床中要多读经典、多领会、多立异。 象数理论的实践 道家常称“天人合一”。着重的是一,但从医学的角度看,长时刻仰观天象,俯察地舆,意图是中知人事。中医疾病发生学的起点就是人与天然是否谐和,这联系到疾病的发生。《伤寒论》序文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是人与六合...

  • 《伤寒论》少阳病与小柴胡汤之我见

    《伤寒论》少阳病与小柴胡汤之我见

    古今历代医家在对少阳病的认识上存在诸多争议,《伤寒杂病论》而释解其中三则疑问,茅塞顿开。 关于半表半里 诸多医家把少阳病看作少阳经病,认为少阳病是由太阳传入少阳,风寒之邪已渐化燥,但尚未入里成实的半表半里证。而在“六经”依次传变过程中,少阳病是在阳明、太阴之间,还是在太阳、阳明之间仍有分歧。柯韵伯讲:“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程郊倩则认为:“少阳在六经中为开阖...

  • 柴胡 透邪达表治伤寒温病邪热 疏肝解郁除胁痛胸闷乳胀

    柴胡 透邪达表治伤寒温病邪热 疏肝解郁除胁痛胸闷乳胀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透邪达表,治伤寒温病邪热 《名医别录》云:(柴胡)“除伤寒心下烦热。”《滇南本草》谓其为“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张仲景小柴胡汤用作治疗少阳往来寒热的主方。故医家多谓其乃少阳解热主药。殊不知,解少阳之邪热,只是小柴胡汤解热的一个方面。张仲景曾在柴胡加芒硝汤条下云:“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由此观之,...

  • 坐药《伤寒论》

    坐药《伤寒论》

    •仲景医著中,“坐”主要有三种词性:作动词,表坐姿;作连词,表原因;作副词,表自然发生。“但坐”之“坐”应为动词。 •“坐药”是一专有名词,又称导药、坐导药,系将药物塞入阴道的用药方式。 “坐”,是仲景医著中较多用的字,有多个不同含义,本文予以梳理分析。 “坐”的三种词性 作动词,表坐姿 “坐...

  •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 著,该书创立了伤寒病“六经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 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 床诊疗专书。对于“伤寒”之义,后世认为“一切由于外来 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 寒”,笔者认为,过度引申“伤寒”之义会严重制约中医学 发展,不利于中西医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伤寒杂病论》 中“伤寒”之义,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

  • 中医八纲 寒热定义 寒热转化

    中医八纲 寒热定义 寒热转化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到:“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阴阳的偏胜和出入的失衡使机体形成虚实状态,而寒热则是虚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临证问诊时也总是将“问寒热”放在首位。 寒热定义 寒热具有两层含义,一为症状之寒热,二为病机之寒热。首先是症状之寒热。寒就是畏寒、肢冷、精神差、出虚汗、腹泻等...

  • 《伤寒论》方证之要病机为基 圆机活法不拘经方

    《伤寒论》方证之要病机为基 圆机活法不拘经方

    从《伤寒论》探讨方证辨证的思路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 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辨证”是中医诊断思维过程的核心[1]。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了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等传统辨证方法。这些传统辨证方法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具备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各种疾病的证候演变规律, 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现代科...

  • 伤寒论被淡忘 温病学派贻误百年

    伤寒论被淡忘 温病学派贻误百年

    自古以来,关于神医的记载极多,都是说医生医术很高,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可见,中医在古代,不仅能治好病,而且见效非常快。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经典《伤寒论》,向来被历代医家推崇,原因就是按照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病,只要辩证正确,用药正确,基本都可以做到“药到病除,效如桴鼓”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多少异议。 但是,眼下中国中医的现状远远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 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 伤寒论被淡忘。 伤寒论问世以来,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珍宝,唐...

  • 《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论中医临床的思维特色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的“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本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已用过发汗之法,再...

  •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他认为中医从古到今对疼痛的认识都比较直观,主要指症状而言,常把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称作疼痛,虽然有各种不同证型的疼痛,但通称为痛症。针灸治疗疼痛优势明显,除各种急性疼痛外,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的持续疼痛,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多见于某脏器或某一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程莘农认为这些慢性疼痛多数本身就是主症,也是一种疾病,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但不能把慢性疼痛简单地看作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疼痛有寒...

  • 从源头向《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问候的力作

    从源头向《伤寒论》等中医经典问候的力作

    自古以来,《伤寒论》一直是中医临床诊治的经典。《伤寒论》作为第一部中医临床学之专著,以六经辨证为主,重点论述外感病,兼及内伤杂病。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了祛邪与扶正的辨证运用。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日本学者喜多村在《伤寒论疏义》中亦指出:“医之有《伤寒论》,犹如儒家之‘孔孟’,没有《伤寒论》的医学是不能成为医学的。” 从金元四我们到清代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各家之精彩学说都未曾脱离《伤寒论》...

  • 《伤寒论》是中医大船上最大的压舱石

    《伤寒论》是中医大船上最大的压舱石

    •不要强调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来解释和规范《伤寒论》,更不要用后世的脏腑学说来强制指导经方的应用,“松绑”才可以让《伤寒论》的学术价值得以彰显。 •方证相应,也就是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是一种有别于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形象与直觉,不看重脏腑病机概念及其推理,有浓郁的东方哲学味道。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当中医学术传承出现危机时,便开始形成研究《伤寒论》的热潮,清初是这样,晚清和民国初年更是这样。20世纪中医存废之争十分激烈,而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