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学 第9页

中医学 第9页

  • 风者,百病之始 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

    风者,百病之始 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

    由于风具有多重涵义,因此,在《黄帝内经》中,诸多对“风”的表述,部分是对所有外邪、虚邪致病属性、内涵特征的总概括与标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之“风”;部分又是对气化之风特征的描述,但这些内容皆被后世混同于气候要素的“风寒暑湿燥火”狭义之“风”之中,导致了外感病因内涵的混乱、认知的差误,亦导致作为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的脱节。现列举如下。 关于“风者,百病之始” &ldquo...

  • “病机”是中医学概念 病机概念

    “病机”是中医学概念 病机概念

    病机内涵探析 “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对病机的内涵有诸多理解,时至今日,多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病机”的概念表述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王维广等[1]认识到这一表述传达了病机中疾病发展变化之“机理”的内涵,丧失了疾病转变之“关键”的内涵。本文...

  • 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

    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

    刍议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 《庄子》《黄帝内经》等对气、风的论述,为风邪致病原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阐发,使中医学对风的概念、分类、致病特点、治则治法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创新发展。本文就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略述于下,以飨同行。 风的定义 风,空中气的流动是为风,是空气这种物质的动所产生的推动力量,是空间气的运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风”的定义前,需明白“气”的定义。《庄子·知北游》曰:“人...

  •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广泛指导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养生、康复与治疗。但是对于其内涵如何界定,决定着这一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黄帝内经》的标准来看,未来即将发生的疾病叫“未病”。这个“未病”的原因,正在当下发挥着作用。 笔者认为,“未病”从时间上看,包括外感六淫后的潜伏期,饮食劳倦等内伤导致生理向病理转...

  •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饮,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可代指水液、病理产物或作为致病因素。但对于病理状态的饮,中医学术、临床界却时常因其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而造成误解,以至于成为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 饮之成 饮是水失正化的产物。关于水液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详细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水由口入胃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降、通调,把水布散全身。《素问·逆调...

  • 中医学的“病”“证”“症”

    中医学的“病”“证”“症”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但由于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削弱了辨病论治在诊治疑难病、危重病中的地位,大大影响了临床疗效。我们有幸聆听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教诲和侍诊临证,体会到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辨病论治才是提高慢性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疾病深层次的核心病机、自觉接受辨病论治的思维方法是从中级水平迈向高级水平的门槛,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的“病”“证”“症” 病 严格意...

  •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 是指腹内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一类病证的统称[1]。中医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脾胃之间, 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难经》亦有对癥瘕积聚的论述, 如《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

  • 中医学是认识人体的“系统”理论

    中医学是认识人体的“系统”理论

    姜良铎状态中医学与系统科学思想的临床解析 姜良铎教授(以下尊称“姜老”)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造诣深厚,总结出从状态论治及疏利三焦的辨治大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及内科疑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 从状态论治是系统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系统整体,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外在环境、内在七情六欲及饮食劳倦等均影响着这一系统。人体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变化的系统,人体系统状态是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

  • 中医学的根本特点是以“证”为核心

    中医学的根本特点是以“证”为核心

    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多年来中医药学术界众说纷纭,其说不一。张大宁认为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的“特点(包括特色和优势)”是以“证”为核心的独特的医学科学体系。 特点、特色、优势的概念 “特点”“特色”“优势”均为近代用词。“特”字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司士》:“孤卿特辑大夫”,注:“特辑...

  • 中医学扶正祛邪 阴平阳秘其病乃治

    中医学扶正祛邪 阴平阳秘其病乃治

    •中医学是一门追求人的健康及其以自组适应、自主疏通、自稳调节为动力机制来决定其养生治病实践和效果评价的医学,是一门极端个体化的动态的动员医学。 •扶正祛邪,并不是“扶正”和“祛邪”两个动宾结构词组的并列对称,而是重心偏移的扶“正祛邪”,是“扶助正气以驱逐病邪”的意思。正气是健康的主导,医学的功能仅仅是“扶助正气以驱邪”而已。 •命门学说既把前人之心...

  • 医“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与人文情怀

    医“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与人文情怀

    “医”“药”,这两个汉字的最初构成具有丰富的内涵,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医学的独特思维与人文情怀,堪称“字里乾坤大”。我国古代医籍作者深谙书名的重要性,或直白或意象地在书名上极尽文思,画龙点睛。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系后人托人文始祖黄帝之名编著的医书。该书架构了中医理论的四梁八柱,奠定了中医药学的体系要义。书名意在彰显其起源性和权威性,大有君临天下、播撒仁心、医宗本源之意。 《金匮要略》系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

  • 中医学本体论和方法论 象思维是与气本体论相应而生

    中医学本体论和方法论 象思维是与气本体论相应而生

    基于气本体论的阴阳思源与正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乃中医学的源始, 对于阴阳关系的理解与体悟将直接影响着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把握和解读。然而笔者自读书以来, 却发现现今对于阴阳关系的解读中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尚需进一步思考辨析。 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门学科, 追其究竟, 其根本的问题便是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其本体论和方法论, 将决定其对世界的根本认知...

  • 中医学中“厥”的应用 症状之厥 病证之厥

    中医学中“厥”的应用 症状之厥 病证之厥

    厥,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为“发石也”,本意是指“采石于崖,憋气发力”。在中医学中其词意被进一步引申、扩大,得到广泛应用。有学者统计,“厥”在《黄帝内经》中即出现318次,涉及篇章87篇,并有《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的专篇论述,但其间词意纷繁,所指或为症状、或为病机、或为病证等,明显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兹对中医学中“厥”的应用情况加以梳理。 症状之厥 作为症状,厥的...

  • 中医学五臭理论

    中医学五臭理论

    “腐胜焦”是中医学五臭理论延伸出来的经典治法,因其晦隐于医书之中,常为医家忽视。“腐胜焦”,故以腐治焦,为临床辨治热病、消渴、血瘀等病证提供了新的思路。 何为腐 腐,败也,为腐烂、变质、腐朽之意。四气五味是中药核心的药性理论,除四气五味外,五臭也是辨识药性的重要内容。臭通嗅,指闻到的气味。关于五臭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然后世多泥于四气五味,而于此途多忽之。《本草崇原·序》有“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

  •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

    中医学中常提到“四大经典”,但究其具体所指,却众说纷纭。张大宁认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四大经典所指不一 张大宁认为,“四大经典”一词源于古人“四圣”之说。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著有《四圣心源》一书,所谓“四圣”,指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四位医家。《四圣心源》是为四圣之著——《内经》《难经》《伤寒论》《...

  •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气论起源于先哲以气为本原探讨宇宙生成的“气一元论”,而哲学探讨宇宙本原的目的在于探求天人关系。中医学将此哲学之气的概念引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探讨,进而形成了对人体气论的认识。 •元气具有本原与本体双重属性特征;而原气即特指元气中气形质未分、具有化生之性的混沌一气;《黄帝内经》中真气的特性与元气极为类似,或可等同;与病邪相对而言的人体正气,则包含了元气与后天呼吸、水谷之气。 元气、原气、真气、正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但对于四者的具体内涵与相互关...

  •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张大宁,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全国中医肾病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终身荣誉主任委员。 1990年8月,张大宁作为首位大陆杰出学者赴台湾讲学会诊,架起海峡两岸的第一座桥梁,受到中央领导表扬。1998年,经中国科学院提名,国际天文学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发现的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命名的小行...

  •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在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学之“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景岳对此概括释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由此可见,所谓藏象就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由客观至主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断定脏腑生理病理机能变化的基础。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 《秦伯未谦斋中医学全书》推介

    《秦伯未谦斋中医学全书》推介

    一代名医秦伯未先生传世之作《秦伯未谦斋中医学全书》于近日出版面世。秦伯未早年拜孟河医派丁甘仁为师,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实践和中医教育,其著作深入浅出,说理之透彻,思路之开阔,临床之实用,向来为学界和读者所青睐。从早年著《内经类证》,到晚年集理论与临床大成之《谦斋医学讲稿》,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医初学者步入中医之门。 秦伯未先生于1970年抱憾病故。他在中医学术、临床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医学论著,堪称是无比宏富,先生从青年到晚年总共撰写60余种医学论著足以印证。此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增订本)中所载...

  • 岐黄中医学院 打造中医药创新之都

    岐黄中医学院 打造中医药创新之都

    日前,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延安市延川中医院开展首个临床技术指导及双向转诊合作,对延川中医院进行临床技术指导与帮扶,支持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推广适宜中医药技术。 同时,为延川中医院分院文安驿镇中心卫生院、梁家河村诊所挂牌,为当地群众提供中医诊断和咨询服务,着重宣教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养生保健方法。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当天还组织脑病科、老年病科、内分泌科等多名专家为当地百姓义诊。 (王建丽) 近日,甘肃中医药大学代表团赴摩尔多瓦共和国首都基希纳乌,与摩尔多瓦国立医药大...

  • 《黄帝内经》大赛 中医学术流派相聚羊城

    《黄帝内经》大赛 中医学术流派相聚羊城

    11月14日,2015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决赛在京举行,这是全国第一次以《黄帝内经》为内容的比赛,报名人数超过12万,暨南大学、浙江大学等400多所高校学子积极响应,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本次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从9月10日正式开赛,由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台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担任大赛总指挥,国医大师王琦等专家担任评委。 激烈角逐 掀学习经典热潮 共有18支代表...

  • 海外中医学院的目标管理模式

    海外中医学院的目标管理模式

    美国哈佛大学或者其他公立大学一般具有庞大的管理机构, 州政府、 校友捐助是他们发展运行的主要资源。在美国,中医学院普遍规模偏小,管理与经营方式大体相同。我们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量目标,包括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财务是否稳定、毕业生的考试通过率如何、就业率是否理想等。二是定性目标,包括学校的认证、学校每年执照和注册是否遇到问题。 设计教学目标 每个中医学院的教育目标都会在学校宣传品上标注出来。教育目标每年需经过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的审查。我所在的美国中医学院硕士部的教育目标,由下列七点...

  • 中医师资格认证 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为研究对象

    中医师资格认证 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为研究对象

    “分阶段考试让我在学校里基础知识还很巩固的时候就能参加考试,比之过去毕业后临床实习1年以上再考,备考会轻松不少。”北京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在读的小王正在备考5月27日和28日即将开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中第一阶段的考试。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将以五年制(及以上)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域分布、办学层次、参与意向等,在8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的考试工作。 本次实证研究的考试主要分为两个阶...

  • 著名中医学家王玉川逝世 中医特色养老服务

    著名中医学家王玉川逝世 中医特色养老服务

    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及中医基础理论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会委员王玉川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1日凌晨4时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王玉川1923年生于江苏省奉贤县(现上海市奉贤区)。师从中医名家戴云龙、陆渊雷,学成后在当地行医。1943年,在奉贤县开设门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6年在南京中医学校从事中医药教学与临床工作。1957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潜心于《黄帝内经》的教学和研究。曾主持主编全国中医院校教材第...

  • 中医学社为何能十年如一日 民族医药协会

    中医学社为何能十年如一日 民族医药协会

    北京大学众多社团,中医学社为何能十年如一日坚持至今,成为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源于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在近代百年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怀抱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成立中医学社,传承国粹,十年间浸润了一批批北大学子的心灵。 中医学社以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也得到了校方的积极支持。在综合性大学办专业性社团,主要活动无外乎对外、对内两项。北大中医学社十年来,一手抓普及中医,一手抓提升专业,走好了这一径传播弘扬中医的长途。 一个学生社团在校园立足的根本是其影响力,中医社团对此有天然优势。在社团活动...

  • 在国外创办中医学院的基本环节

    在国外创办中医学院的基本环节

    美国各州政策差异很大,但是在创办中医学院的申请过程方面,大致是一样的。我当时创办美国中医学院时,经过了如下环节。 创办中医学院的基本环节 第一步,先到州务卿办公室注册公司,后需要州高等教育局的批准。这一关,有的人很顺利,有的人常年批不下来。 需要向州高等教育局提交市场调查报告,报告需要论述并证明,本州已经有中医针灸教育市场,市场需要中医和针灸服务,市场需要针灸师和中医师等从业人员,本地需要建立中医学院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准确而有力的市场调查,对他们而言最有说服力,也最容易获得州政府的批...

  • 在美国中医学院会受到三个层面上法律的管理和约束

    在美国中医学院会受到三个层面上法律的管理和约束

    在美国,任何一个中医学院都会受到三个层面上法律的管理和约束:联邦法律、州法律和城市法律。作为学校创始人,对这些法律的娴熟是必须的。 熟悉保障人权的联邦法律 在联邦层次上,主要有学生档案保密法律,病人档案保密法律,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反种族歧视的法律,反对性骚扰法律,照顾残疾人的法律,还有照顾学习障碍学生的法律。 学生档案保密法保证了学生的任何信息仅仅限于学校的当事人员和学生本人知道这些信息,其他人没有任何权力获取这些信息,即使是学生的父母和亲属也没有这些权力。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

  • 美国中医学生学中医动机各不相同

    美国中医学生学中医动机各不相同

    1999年,美国中医学院正式开学。一年内学生可三次入学,第一年,共计迎来近60位学生注册。 为了吸引学生报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那时电话黄页号码本很流行,我们找到朋友,尽量在黄页上占据显著的版面位置。再比如,我们向学校周边地区的护士发出邀请卡,请他们来参加我们举办的介绍会。介绍会上,演示针灸技法,讲解中药功效。我在创办学校前就开了三家中医诊所,通过诊所传递出办学的信息。有几位学生来自我的病人。 我们也举办过很多场报告会,在医院、西医诊所、小社区,向群众介绍针灸和中医知识。我们还参加了很多健...

  • 86岁的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张磊教授

    86岁的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张磊教授

      现年86岁的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张磊教授,是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建校时的首届学生,1947年开始研习中医,从医67年,他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辨证精准、医德高尚等大医精神,在中原医林树立了榜样。   名医名家   我在大学期间有幸聆听他的《内经》教学,当时他是《内经》教研室主任,是我们班主讲。高古深奥的古典巨著,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深受后学喜爱,也使我们在他的启蒙中领悟了中医经典的无穷魅力,收获了终身受益的思想营养。上世纪80年代初,张磊已经蜚声中原杏林,他熟记背诵经典著作和数...

  • 中医学史上的女性医学家

    中医学史上的女性医学家

    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女性医学家,她们技艺精湛,医德高尚,救死扶伤,为民除害,甚得后人的敬仰与称道。 1 义妁 医技高超,征召入宫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义妁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床的孕妇还大,脐眼...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