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学 第4页

中医学 第4页

  • 中医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 传承几千年而不衰

    中医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 传承几千年而不衰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门学科,能够得到长期的发展,都有赖于它的实用性、特殊性。纵观古今,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良好的临床疗效果,传承几千年而不衰。我们要想继承发扬中医事业,就应该注重和保持中医特色优势。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有些中医在治疗方面,忽视了辨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的完整性。观当今某些中医临床,常弃中医辨证施治而不用,一诊断冠心病,就用丹参;一有结石就用大剂金钱草;遇免疫机能减退,就用大剂黄芪;一查白细胞升高,就用大剂清热解毒之品;妇人病,月经失调、痛经,投以大剂活血化瘀之品,凡...

  • 运用中医学“治未病”“整体观念

    运用中医学“治未病”“整体观念

    不同病因所致的多种急危重症,其发生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过程──脓毒症。 脓毒症的形成,多是由于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复因外感邪毒、严重创伤、大手术等使热、毒、瘀、湿等内犯机体,正虚邪实,正不胜邪,气机逆乱,两个或两个以上脏真脏器严重受损,阴阳欲离欲绝而发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脓毒症的最严重阶段,该症具有六经相传、卫气营血相传的传变规律和脏腑辨证规律,故其中医证治仍然不脱离六经、卫气营血及脏腑等中医基本辨证体系, 运用中医学“治未病...

  • 治未病 病愈防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

    治未病 病愈防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

    •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仍有现代科学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理论指导下保障人体健康较全面的中医学术理论。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学就已重视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中医学者:干祖望 悼念干祖望大师

    中医学者:干祖望 悼念干祖望大师

    杏苑耆宿日渐凋, 回首白下茧斋遥。 健乎妙笔缘书富, 癯然瘦体因诊劳。 五诊十纲辨证广, 三炎一聋疗效超。 驾鹤归去曲未终, 弦歌永续逐浪高。 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是我今生今世最崇拜的老师。他是我初学中医时的追随者,在实习期间我就抄录了干老的许多笔记;也是我行医的指导者,在行医过程中,一遇到疑难杂症,就书信请教;又是我中医临床比较成熟时的点化者,师承三年,形影相随,受益匪浅;同时也是我如何树立医德、做...

  •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笔者撰写的《辨证论治的由来》一文(以下简称“拙文”)在2015年4月2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陈永灿先生又于2015年5月27日刊发了《辨证论治首见于〈证治要义〉》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笔者的有关说法提出了质疑。有商榷就得有回应,倒不是为了争辩出什么,目的是使围绕“辨证论治由来”这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和广泛,以期对中医学术与临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可能首见于《临症指南医案》...

  • 中医学传播:传播文体 传播载体

    中医学传播:传播文体 传播载体

    1999年9月,笔者受教育部委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中国文化周”,向世界展示包括阴阳五行、气论等思想在内的中医文化。当时,我们没有使用传统术语,而使用了受众能够接受的语体。因为对外国人来说,传统术语太深奥,他们不可能驻足细听。中医在几十个展厅中的第一个大展厅,天天挤得个满员,驻足者甚众。2000年,笔者有感写下了《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一文,认为中医学当下的窘境,一半是客观存在的(对现代社会适应不良),一半是自身不善于现代传播导致的。 “酒香还怕巷子深&...

  • 中医学和“循证医学”之间

    中医学和“循证医学”之间

    @颜新好大夫 “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这是循证医学的概念。中医学并不缺少证据,就说一首麻黄汤,汉代迄今,多少人使用过服用过?还不足于说明吗?但是在平时的诊疗工作中,病人的主诉和症状千差万别,又是需要动用医生的智慧,运用个性化方案解决的。 @杨长青 就中医而言,那些给出理论,拿出来证据,列出症状,给出处置方案,提供疗效的做法,就是循证,也是千年来都在做的正确之道,否则伤寒杂病论,千金方,金匮要略这些...

  • 从教育着手革新中医学术

    从教育着手革新中医学术

    民国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医学界为争取加入国家教育系统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彪炳千秋、永载史册的斗争。在此期间,诞生了我国第一个中医教育研究团体——中国医药教育社。 从教育着手革新中医学术 自1912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发生后,中医界就展开了上书请愿、集会游行的不懈努力,但直到1938年,虽然已有众多的私立中医学校,而中医还依然没有被纳入教育系统。当时被公认为“中医领袖”的陈郁,&ldqu...

  • 借喻式的中医疗法 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方式

    借喻式的中医疗法 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方式

    在丰富多彩的中医疗法中,有一类借喻式的治疗方法,非常形象贴切,且行之有效。这类疗法是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具体反映,即借用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表述治疗方法的特点,如提壶揭盖、逆流挽舟、增液行舟、釜底抽薪等。兹介绍如下: 提壶揭盖 此法适用于小便不利之癃闭。其原理是:由中焦化生的水津通过脾之升清而归于肺,再通过肺之宣发与肃降而布散全身,以息、汗、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肺为“水之上源”,居脏腑之巅而被喻为“华盖”。当发生...

  • 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   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其具体表现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学说。   “君臣佐使”学说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   经学的产生与分类...

  • 中医学理论 飘逸用药法

    中医学理论 飘逸用药法

      飘逸用药法是指医者用药时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洒脱自然,效如浮鼓,透露出飘逸脱俗,与众不同的风格,看似漫无目的,其实蕴含丰富中医学理论的用药方法。   已故甘肃凉州名医席梁丞先生治疗婴幼儿小便不通,取母乳一杯,加入葱白一寸,煎沸分两次喂服,并嘱其母用口吸吮患儿心窝前后各一处,两手、足心各一处。外用妇女耳屎少许塞入患儿尿道口,上面覆盖半个花椒壳。内服兼外治后约一小时,其小便即通,此法屡治屡效。医者匠心独运,取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物品和母亲的吸吮,治小便不利,为何会立竿见影呢。究其原因,其中葱在春天生长很快,得春...

  • 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新时代

    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新时代

      25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成为现今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人类古代文明知识体系。然而,中医学创立的以“证候”为核心的独特诊疗体系,却在现代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看似复杂、模糊的的中医证候理论,居然可以用建立现代数学模型的方法表达出来!这一发现可以破解证候动态演变的规律,建立起证候“四特征五阶段”辨证新方法,并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新时代。...

  • 继承创新 中医学术大发展

    继承创新 中医学术大发展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究的优势不断彰显,研究特色不断发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创新,学术交流不断活跃,学术传承日趋规范系统,学术成果丰硕厚重,中医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正进一步凸显。 现代西医学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病越来越引起人们反思,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得到进一步凸显,诸如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重视养生保健的理念,强调治未病,长于全身心综合调理的辨证治疗方法等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

  • 中医学子西行漫记

    中医学子西行漫记

    德国同学Macros体验针灸 布拉格广场表演梅花桩 参观阿姆斯特丹神州医...

  • 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中医学

    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中医学

    李经纬先生治中医史,凡50余年,他在中医医史研究上堪称泰斗。中医一贯很少谈史,尤其是理清学科发展脉络的历史,更是罕见;但如果不谈历史沿革,一门学科就难以立足。中医又经常强调自身的悠久历史,借此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而涉及社会变迁、科技发展、气候发展,具有历史观念的中医学科合乎逻辑、理性的发展梳理却付之阙如,这就很难取信患者和学者。 中国人自古有治史的传统,档案管理和文献整理比其他古国严整有序。在学科史方面,天文学史、地理学史、职官史、制度史,因为与政治息息相关,历代整理都颇为系统;但因为我国古代历史是以政...

  • 传统中医学离精准医学目标更近

    传统中医学离精准医学目标更近

    “精准医学”计划,由引领全球科技进步并以西方医学居主流医学地位的美国科学界率先提出,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精准医学”的核心是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人特征,量体裁衣式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与传统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美国的精准医学计划,把肿瘤治疗作为短期目标,其长远目标则是将其应用拓展到健康和卫生保健等诸多领域。这预示着,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传统中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个体化医学理念将逐步取代在医学界统治三百多年...

  • 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

    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

      背景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有力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学术研究探索向项目建设发展转变   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组...

  •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

    •“方证相对”学说是在彻底否定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20世纪初,当时中医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明白:“方证相对”其实就是“废医存药”的代名词,所以几乎无人响应与赞同。 •“方证相对”学说否定病机理论,从某种程度说,即回到中医学还未形成理论医学之前的“经验医学”,是中医学的倒退。 四川省乐...

  • 甘肃中医学院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纪实

    甘肃中医学院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纪实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对甘肃中医学院而言,却是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5年,是跨越赶超、勇创新高的5年。5年前,甘肃中医学院立足省情、院情,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要,反复调研论证,向省学位办及上级有关部门递交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申请。   2009年4月,甘肃中医学院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获准立项,从此拉开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序幕。经过近5年的团结奋斗和扎实建设,甘肃中医学院在201...

  • 中医学上工治未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学上工治未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中医学中,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所谓“上工”,是指好的医生,而“治未病”则是指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预防为主。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据《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扁鹊在拜见蔡桓公时,就多次提醒桓侯注意治疗肌肤小疾,以免病情发展。但终固桓侯讳疾忌医,以至发展为不治之症。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例子,如感冒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并发多种疾病,如支气管炎、心肌炎等。因此,中医学非常注重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中医经...

  • 平衡学又称中庸之道 在中医学上也有诸多体现

    平衡学又称中庸之道 在中医学上也有诸多体现

    平衡学,又称中庸之道。其主要理念有“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作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在医学上也有诸多体现: 阴阳平衡:万物皆有阴阳属性,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人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调整阴阳平衡,但平衡是相对短暂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今天刚调整好平衡,明天又出现新的不平衡。因此,平常需要调整好情绪,保持好心情。...

  • 中医学在传承中有所失落

    中医学在传承中有所失落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传承之中不断发展,也时常有所失落。   古代书写材料不方便,甲骨、金文只有片段的言语信息,所以古代记载医学知识的文献是十分稀少而珍贵的。  宋代印刷术推广开来之后,虽然医学书籍能够依靠刻印而逐渐普及,但是仍然时有失传,因此,得一个善本很不容易。时代不断发展,印刷术也赶上了技术革新的快车道,各种书籍出版空前繁荣。书店里印刷精美的图书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   有中医爱好者,听了科普讲座或经中医诊治后,对中医深感兴趣,于是赶快到图书大厦想买一本中医启蒙的书来读。没想到关于中医的...

  •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

      当前关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研究问题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对于传承研究的要点不外乎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这似已成共识。但对于这三者内涵的认识未必一致,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承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思想研究   在整理研究名老中医(或学术流派)学术思想过程中,经常看到以下一些表述:“提倡中西医结合,共谋发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视女子以肝为先天”,&...

  •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余初涉医道时,一乡邻邀诊,诉肩关节酸痛而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名“肩凝症”)。乡邻以余年轻而不屑,另请一位在当地有点名气的老中医,经切脉断为“骨癌”,举家号啕大哭,又是烧香捉鬼又是摔碗。一番折腾之后,心中生出疑惑,询我“究竟是不是癌?”我说很简单,嘱去医院摄X片,结果“没有癌,是肩关节周围炎”。家属将信将疑,说“X线不准”,“人家老中医就是本事大,...

  • 中医学的传承

    中医学的传承

      ●中医的传承,应该包括术、理、道三个层次。“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规律,也是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术”是病人对中医治疗最直观的体验。“理”是“道”在调整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表现,名老中医的治法治则、学术理论是中医“道”在临床上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传承工作中最需要挖掘整理,总结归纳,并使之系统化的精髓,是当前中医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中医教育我有三句话要说,一是教学中绝...

  • 中医学的治疗法三大要素

    中医学的治疗法三大要素

      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组成世界的各种要素,主要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大类,物质与能量可以互化,信息依靠一定的物质传导,又不同于物质的物理化学功能。因此,物质、能量、信息互相关联,但是又不相同。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组成世界的这三大要素有关,不能只强调某一种。   内服中药发挥作用靠化学物质   定性定量的化学分析,是衡量西药的主要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被看作是金标准。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有很多成就,也有很多困惑。因为内服中药复方之中,包含着很多化学物质,而不是单一化学成分。即使是一味中药,也包...

  •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

      全科医学是建立在世界医学悠久历史之上,由产生于18~19世纪欧美的通科医疗发展而来,目前已日臻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全科医疗为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丰富的内容,其优质高效、连续完整、经济便捷的特点,已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同,并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支柱和三级预防医疗保健网的中坚。   这种新型卫生服务模式,反映出了对人的健康“负全责”的思想,在使公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 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

    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

      ●人体气机升降调节中,心肾相交为一对,脾胃枢纽为一对,肝升肺降为一对,此配偶之功,如此,各显其功,各得其衡,人体气机升降之圆运动自能相谐而旋。   ●《黄帝内经》有脏气法时观,再深化一步就是人体的升降法时。古人之论,多喜以年之春、夏、秋、冬,而临床之证,未必都经四季,故变之为昼、夜、晨、昏应更具实操性。   中医学本为体道之学,作为本原之道,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作为规律之道,中医学更多的是参照阴阳、五行规律与法则。故由本原之道所演,天人合一、道-理相贯之气在人体的运作,...

  •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

      中医学阴阳虽然有哲学内容,但它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也不能等同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指的是已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而“对立”,则是尚未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对立是本质的差异,在对立中,互相区别的不是任一他物,而是与自己正相反的他物,“对立统一”与“对立”,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的关系...

  •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自医和叙六气以降,历代不断发展。正虚时六气可以致病,其太过与不及皆属病邪。依据气化原理和五运六气格局,可以推判季节多发病及流行,以施上工之治。   对于燥和燥证的认识和实践,曾有刘完素与喻嘉言两次学术上的飞跃。金之刘完素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立燥证之病机,又认为诸邪皆可“燥化”。在《素问玄机元病式》中,补充此诸燥的一条。此后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列有“燥门”,虞天民有“燥证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