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笔者受教育部委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中国文化周”,向世界展示包括阴阳五行、气论等思想在内的中医文化。当时,我们没有使用传统术语,而使用了受众能够接受的语体。因为对外国人来说,传统术语太深奥,他们不可能驻足细听。中医在几十个展厅中的第一个大展厅,天天挤得个满员,驻足者甚众。2000年,笔者有感写下了《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一文,认为中医学当下的窘境,一半是客观存在的(对现代社会适应不良),一半是自身不善于现代传播导致的。
“酒香还怕巷子深”,新媒介革命带给新生代的是摧枯拉朽的全新一切。文化界已在呼吁“如何引渡传统精华到现代文明中”(而不是强求受众接受或回归传统)。为了不使中医学真的成为博物馆展品、历史遗产,重要对策之一是适应新媒介革命,切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中医学传播,“引渡”传统医学精华到现代文明之中,让普罗大众欣然接受,乐于钻研,津津乐道。这样既可锻炼出一支勇于探索的生力军,也可培养未来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后备大队。
中医学现代传播困境涉及两大核心:传播文体、传播载体。前者是历史与地域差异造成的,后者是时代快速发展(媒介革命)带来的。中医是本土知识,其用语与现代国人常用的科学语(基本译自舶来语)存在着语体上的差异,并有着古今变迁。故中医学的传播存在着语体转化问题。白话文运动曾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推动巨大,试想如果当今中国还是文言文当道,大众文化现状将会怎样,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会这么快吗。文体只是形式,思想才是实质。如果中医文化传播者们不充分考虑时代变迁、受众变化、媒介革命,不努力将医古文转化成百姓“一听就懂”的生动语言,将可能限制中医文化传播乃至中医学的传承发展。
2007年起国际科学界盛行一种比赛:让青年科学家在3分钟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讲解自己的研究,强调要“零专业术语描述”,并将之命名为“科学好声音”——让科学流行起来。其他学科其实同样面临着新媒介革命对年轻受众的冲击,如今已有20多个国家、几百所大学、几乎所有学科参与了这一比赛。权威人士认为,通过这类科学讲演,既“超越象牙塔”,传递自己研究领域,普及本学科;又赢得更多人对科学尊重及兴趣;且能吸引其他领域专家注意,建立合作,促进学科发展。
另外,国内图书馆也有所动作,如借“二维码”等新媒介技术,为读者解答读书过程中的困惑。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日前开馆,虚拟碑文、甲骨写字、保卫善本、舆图拼图等数字化体验模式成为亮点。这些应对新媒介传播的举措,是否能为中医界所用,努力突破传播窘境,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单位系上海中医药大学)
相关文章
- 2024-03-07小寒节气时令勤御寒
- 2024-03-07中医退热 无发热汗已止
- 2024-03-07老中医田淑霄治杂病
- 2024-03-07中医养生 适合国人
- 2024-03-07向古人学呼吸
- 2024-03-07养生之道 正如煮一锅腊八粥
- 2024-03-07“雾笼全国”上焦如雾
- 2024-03-07严重口苦 泡脚拍打大腿
- 2024-03-07平衡养生
- 2024-03-07阳虚者食核桃红枣露 补肾阳养气血
最近发表
- 治疗咳嗽,哮喘,肺炎的精品中药秘方
- 成为VIP用户,免费查看本站99.99%秘方!
- 亲测过敏性鼻炎的中药方
- 尖锐湿疣和尿道口尖锐湿疣和各类尖锐湿疣的治疗小偏方配方,防复发性极高!亲测防复发!!
- 痛风的中医中药降尿酸配方,亲测,绝对有用!治疗痛风的中药配方来自于中医国药大师!!
- 内补黄芪汤治疗溃疡脓水出多,或过服败毒之剂,致气虚血弱,发热无寐,或兼盗汗内热,或不生肌。内补黄芪汤秘方制作方法。
- 防己黄芪汤治疗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防己黄芪汤秘方制作方法。
- 痛泻要方治疗补脾泻肝。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痛泻要方秘方制作方法。
- 参术补脾汤治疗疟疾。参术补脾汤秘方制作方法。
- 人参胡桃汤治疗补虚定喘。主治喘促日久,肺肾两虚。人参胡桃汤秘方制作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