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学 第2页

中医学 第2页

  • 中医学对肾脏的认识 肾虚之辨

    中医学对肾脏的认识 肾虚之辨

    •中医学有关肾脏的认识确实存在着概念上的单指性不足、逻辑上的关系含混等问题,诸多有关研究与表述也常出现名实不副或名同实异的情况。 •欲恰当、规范补肾,还是应回归本源,真正吃透肾气丸组方的补肾意味。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肾作为五脏之一,在国人心目中颇具神秘色彩,其相关认识在中医学脏腑学说中,也可谓理解最难、异议最多,尤其是对肾虚及补肾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让人莫衷一是。兹就此略谈拙见。 肾脏之识 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

  • 跟中医学养胃

    跟中医学养胃

      邀约桂林市各大医院的中医专家开讲。讲堂内容包括常见病的中医疗法、中医养生、食疗等。讲堂现场,听众可以和专家进行互动,得到专家针对性地诊断和治疗。另外,还会有小礼品赠送。   邀请南溪山医院中医科主任阳媚开展了夏季肠胃养护的知识讲座,30多名读者来到现场学习。   讲座上,读者们不仅学到了养护肠胃的知识,还得到了专家现场看病的待遇。      带上女儿来听讲座   “我觉得阳主任教的穴位治胃病很好,很实用,我准备回去试着做!”市民吴女士在讲座上学了穴位治胃病后,如是...

  • 中医学分述辨治老年痴呆

    中医学分述辨治老年痴呆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日渐增多。中医无此病名,它属于祖国医学的“虚劳”、“癫证”、“狂证”、“郁证”等范畴。由于年迈体弱,脏腑气血亏虚,阴阳平衡失调而痴呆遂起。其发病与五脏俱有关系,尤其与心肝睥肾关系密切。现将老年痴呆的辨治分述如下。 髓海不足 症见头晕耳鸣,记忆力和计算能力明显减退,懈怠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步履不稳,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肾益髓,填精养神,方用补肾益髓汤加减。常用药物可选用:当...

  • 中医学猪胰脏治疗糖尿病

    中医学猪胰脏治疗糖尿病

      患者张某某,女,73岁。2013年2月19日初诊。已有7年的糖尿病病史,通过口服二甲双胍和拜糖平控制血糖,每天3次,每次1粒,基本上控制在7~8mmol/L。诊见口渴多饮,消谷善肌,尿多便千,倦怠乏力。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予院内制剂参胰茯苓胶囊,每天2次,每次1粒。服用10天,血糖控制在6~7mmol/L,偶有饥饿感。遂停服二甲双胍和拜糖平,中午加服1粒参胰茯苓胶囊,血糖仍控制在6~7mmol/L。现已将中药口服胰岛素胶囊减量。   中医学对使用猪胰脏治疗糖尿病的记载很多,最早是从清朝开始的,如清...

  • 采用中医学理论中药治疗 胃火牙痛

    采用中医学理论中药治疗 胃火牙痛

    作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牙痛一症的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较甚以 及牙齿的剧烈疼痛,严重时可以看见流 血出脓,脉象洪数,舌苔黄厚,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口气臭秽、口渴喜冷饮,头痛 以及肿连腮颊。在临床上可以分为阴虚 火旺、胃火炽盛以及外感风邪三种类型,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胃火牙痛。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许多人每日摄取过量的肥甘 厚味,这是导致胃火牙痛的主要原因之 一。以中医学理论为根据采用中药治疗, 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胃火牙痛患者12例,年龄 20一25岁。患...

  • 中医学对口疮的认识及辨证

    中医学对口疮的认识及辨证

      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烂斑点,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现代医学多称之为复发性口疮。口疮虽为黏膜局部病变,但其发生发展与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只有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方收良效。本病与全身多脏腑相关,因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辨证各家不一,今求于古训而择其要旨言之,望能有助于临床。   病机因于火热 责之心脾   口疮其性多为火(热),其主脏在心与脾胃,合血络。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即择其要者而言,心属火、主血,故其性为火,合...

  • 中医学如何认识血液 人体之气的是如何生成的

    中医学如何认识血液 人体之气的是如何生成的

    中医学如何认识血液? 中医认为血液是在心气推动下循环于脉道之中以营养周身的红色液体,是维持人体的重要物质。它的生成是以饮食为原料,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内经》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总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

  • 高血压病中医学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高血压病中医学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 性心血管损伤疾病, 是人类最常见慢性病、 难治病, 是心脏病、 脑血管病、 肾脏病等发生和致死的最主 要危险因素。 笔者立足中医学经典, 衷中参西, 积累 20年高血压病防治经验经历, 建立三焦辨证论治体 系, 疗效独特。 高血压病及中医学病症名之建立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正常成人收缩压应≤ 140mmHg(18.6kPa) , 舒张压≤90mmHg(12kPa) 。 成人收缩压≥160mmHg(21.3kPa), 舒张压≥ 95mmHg(1...

  • 中医学“心衰”病 方剂邓氏养心汤加减

    中医学“心衰”病 方剂邓氏养心汤加减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各种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和)功能变化,导致心脏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治疗心衰取得一定疗效,但心衰的患病率、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中医药在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将其纳入《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王叔和《脉经·卷第三》“心衰则伏”,认为阳气虚弱致水液停滞为主要病机,并提出调节阴阳、利其小便的治...

  • 血栓性脑梗死中医学治疗准则

    血栓性脑梗死中医学治疗准则

    血栓性脑梗死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左右。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一般知道清楚或有轻度知道阻碍。 中医学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归属于“中风”“偏枯”“风痱”“偏风”等领域。病位在脑,触及肝、肾、心和脾胃,首要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 治疗准则 平衡阴阳 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为卒中底子病机。治疗上补偏救弊,恢...

  • 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性、治法、组方理论

    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性、治法、组方理论

    志意辨证理论体系明确提出,精神动作行为异常疾病与外感、内伤形体病证属于不同的类属。临床实践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从形体结构上找原因。随着对形体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精与神、情与志及神与魂、魄、意、志关系、概念的理清,尤其是“志”“意”的界定,以及志意辨证路径与架构的构建形成,临床需要区分病证类属使用适宜的药治模式,有必要对与精神动作行为异常相宜的志意辨证药治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索。 1 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药性、治法、组方理论及分类雏形   《神农本草经》曰...

  •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古籍浅探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古籍浅探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基于古籍浅探中医心脏康复的理论内涵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体魄的更高要求, 心脏康复医学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国际上心脏康复已有完善成熟的方案, 我国已经接轨应用, 国内学者同时也开始关注中医学在药物、运动、营养、心理等心脏康复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本文通过挖掘中医古籍相关内容, 总结中医药学在心脏康复方面的理论优势, 以期能够促进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优势的有机融合,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心脏康复方案。 中医学对“心”的认识 心位于胸腔偏左, 膈膜之上...

  • 癔病中医学“脏躁”郁证 针灸加处方

    癔病中医学“脏躁”郁证 针灸加处方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症,属于中医学“脏躁”“郁证”“百合病”“梅核气”等范畴,乃因肝失条达、气机逆乱或痰蒙清窍、扰乱神明,致哭笑无常、精神恍惚、不能自主等。现介绍一则针药并用成功治愈癔病的案例。   患者,女,80岁,农民,2017年3月11日就诊。患者家属诉其反复发作头晕、头闷不清伴间歇性惊恐不安、胡言乱语、精神错乱多年。现见神志清楚、情绪低落、间断性头晕、头闷不清、间歇性胸闷、憋气、惊恐不安、感觉过敏,甚则精...

  •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人体所需营养不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长寿。下面有常见六种胃的问题,不妨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 症状1: 一觉醒来,突然感到头昏脑涨 身体发热,胃腹部冷痛、胀气 还伴有恶心想呕吐的感觉 诊断 这种症状大多属于脾湿外感型脾胃疾病。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风等辛散祛风和胃的良品,一同服用。此外,还可以将它们与瘦肉或牛肉共煮,不但味道鲜美,...

  • 帕金森病 中医学根据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 中医学根据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以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妨碍等为首要临床特征,晚期会导致患者日子不能自理。中医学根据临床体现将本病归归于“颤证”领域。杨思进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辨治疑问杂病常独辟蹊径,取得良效。 病因病机 脾胃亏虚为本,络脉阻滞为标:受“诸风掉眩,皆归于肝”的影响,大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肝肾短少、虚风内动,主病在肝、肾,治疗多以滋补肝肾、息风定颤为主,作用不一无是处。杨思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诊...

  • 小儿咳嗽望诊重在口咽 中医学对咽部望诊的认识

    小儿咳嗽望诊重在口咽 中医学对咽部望诊的认识

    咽部望诊在小儿咳嗽辨治中的应用初探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咳嗽症状为主症的肺系疾病[1], 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多属实证, 内伤咳嗽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2]。外邪侵袭, 上先受之, 经口鼻而入, 咽部首当其冲, 并常为容邪之所[3];小儿饮食不节, 易乳食积滞化生内热, 热邪随经上犯咽喉亦可发为咳嗽;咳嗽迁延不愈, 可伴咽部红肿等体征, 年长儿童可诉咽痒、咽痛等自觉症状。故笔者临证时必作咽部望诊, 以咽部望诊为主辨治小儿咳嗽, 而非见咳止咳, 临证实用性强, 现试述如下。 儿科望诊重在口...

  • 中医学“和”的价值

    中医学“和”的价值

    马克思提出 ,“价值这个普遍性的概念是从人 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 的” [1 ] ,说明价值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一种 关系状态,即事物的价值产生并存在于自身对人的 需要的满足当中。学界将 “价值”普遍定义为: 价值产生并存在于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中,是客观 事物的存在及其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2 ] 。由此 可知,中医学 “和”的价值是 “和”存在及其属 性对主体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探索中医学的 &l...

  • 中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以外邪水湿痰饮为标

    中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以外邪水湿痰饮为标

    从“随脏腑之性而治”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随脏腑之性而治”的思想源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五脏病各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夫诸病在脏欲攻之,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肺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心主血脉, 心肺同居上焦, 肺辅助心脏而行血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心病) 以咳嗽、咯痰、喘满、胸部胀闷不适为主症, 可兼见唇甲紫绀、四肢浮肿等症, 出现气...

  • 中医学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中医学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目前已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巨大损害。该病潜伏期较长,病程缠绵难愈,主症见发热、干咳、乏力、纳差、脘痞、大便稀溏;胸部CT显示双肺呈磨玻璃影或浸润影;重症见呼吸窘迫等。笔者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5版)》的中医部分为参考[1],认为此病可辨为“湿疫毒邪犯肺”,根据“伤肺者,脾气不守”的观点对其病机、病位进行分析与讨论,并结合已有处方对相关治疗展开讨论。 1 病...

  • 中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耳鸣产生的原因

    中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耳鸣产生的原因

    耳鸣一症,多见于身体亏虚的中老年患者。就笔者临床所见,近年来,耳鸣的发病似有年轻化趋势。白领人群、管理阶层中的部分人士,因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时间和质量难以保证,又整天与电脑为伍,因耳鸣来就诊之人日渐增多。 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界声、电刺激条件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耳鸣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但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耳鸣产生的原因 耳鸣之声,在不同的个体可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为一侧耳鸣,有的则为两侧耳鸣。有的表现为绵绵的蝉鸣之音,有的表现...

  • 葡萄膜炎中医学“瞳神紧小”“瞳神干缺”治则治法

    葡萄膜炎中医学“瞳神紧小”“瞳神干缺”治则治法

    浊毒理论为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创提出。李佃贵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及疾病谱的深刻变革,提出了“天之浊毒”“地之浊毒”“人之浊毒”等中医新概念和新术语,指导临床多种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显著的疗效使得国内外患者慕名求诊。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代谢产物。浊毒理论是研究浊毒致病及机体处于浊毒状态时病理变化、演变规律、诊断和治疗的一种中医学说。浊毒是产生疾病的内因,浊毒不除,...

  • 岭南伤寒 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

    岭南伤寒 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

    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发展概要与学术探析 岭南伤寒, 是伤寒特色学科与岭南地域医学结 合所形成的一门专属学派, 是岭南医学重要的组成 部分, 也是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岭南医 家, 自清代以降, 近代以来, 活跃于医坛, 以张仲景 《伤寒论》为研究对象, 发挥经方在岭南区域防病 治病作用, 学术绵延近300年之久, 形成了独具一格 的学术特色。 现简述如下。 发轫晚起步高,成就斐然 岭南伤寒研究始于清代, 由于地理、 经济、 文化 等原因, 清代之前伤寒学的研究没有在岭南萌芽。 直至清初南海何梦瑶《伤寒...

  • 狂犬病是必死之症 中医学却有可治之方

    狂犬病是必死之症 中医学却有可治之方

    狂犬病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同样可能对人有潜在的危害。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而未作预防注射者约15%~20...

  • 从甲状腺功能探讨中医学元气的作用

    从甲状腺功能探讨中医学元气的作用

    元气是中医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人体 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始物质和原动力,是人体脏腑机能的综合 体现 [1 ] 。元气也是中医学理论中较为模糊的概念, 相关研究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均未达到其应有的 状态 [2 ] ,至今仍缺乏能够客观科学地观测中医元 气的指标。中医学概念的内涵相当丰富,其实质并 非一个或几个现代医学指标就能揭示。相比之下, 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对中医学概念进行客观的观 测或许更加容易实现。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 现中医学元气与甲状腺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遂...

  •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 大小柴胡汤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 大小柴胡汤

    中医学的传统方剂,经常是分“大”“小”的,很多人都会被其弄糊涂,这“大”“小”方剂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医药宝库里有两个著名的传统方剂——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它们均为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名方,虽然都是以柴胡为君药,其临床疗效却截然不同。 小柴胡汤 临床应用最多最广的还是小柴胡汤。它是以柴胡为主,配伍黄芩、人参(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共7味药组成的...

  • 河间是中医学史上一位以理论医

    河间是中医学史上一位以理论医

      全而不偏重视脾胃   河间阐发“火热论”,但并不是唯寒凉攻邪论者,“寒凉”只是针砭庸医“不识证候阴阳,不明标本,滥用热药”之举。其主张“审其脏腑六气虚实,明其标本,如法治之”正合“见病知源、治病求本”的中医大法。对虚寒病证,会选用温补之剂,如《宣明论方·补养门》中,就有如双芝丸、内固丹、大补丸、水中金丹、丁香附子散,方中所用诸如附子、沉香、肉苁蓉、菟丝子、茴香、巴戟天等,...

  • 中医学吸收了各养生学说的精华

    中医学吸收了各养生学说的精华

    中医学吸收了各家养生学说的精华,荟萃了各家养生学说的特点。历史上既是医家、又是道家的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序》中曾说过:“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老是常分也。”这段话基本概括了其养生观的全部。 “游心虚静,息虑无为” 是说精神养生 养精调神是铸就健康的支柱。要保持精神健康与身体外表健康相一致,调整好心理状态,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志的刺激。 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rd...

  • 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首先提出“生命以负熵为生”,第一次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诠释出生命的本质。非平衡热力系统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理论的规律,与中医理论在细节上有许多契合点。非平衡热力理论将阴阳理论公式化、数据化。 ●在一定时空中,阳区温度逐渐下降,阴区温度逐渐上升,此所谓阴阳互化;温度高低是相对的,没有低温就没有高温,此所谓阴阳互根。阴阳互化中产生热效力,从阳明到少阳到太阴到厥阴,不同的温度梯度产生相对应的热力效应。 ●当人体受到环境不良能量...

  • 中医学四个字:理、法、方、药

    中医学四个字:理、法、方、药

    说起中医学,大家都习用或喜用“博大精深”来表述。但大道至简,这门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特色鲜明的学科,其实所孜孜不倦、汲汲以求的只有四个字——理、法、方、药。 理 中医的生理学与病理学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气血等途径,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建立起了密切联系。由于受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医学对脏腑系统的认识并未局限于形体本身上,而是通过感悟、联想,在更广阔的空间赋...

  • 中医学 核心理论 方药技术 治病技巧

    中医学 核心理论 方药技术 治病技巧

    中医学的内容分几块?你热衷学习和明了的是哪一块? 笔者一直希望准确定位自己的中医学习,好把握未来前进的方向。后在不断学习和整理中,一种清晰的分类跃入脑海。中医学分三大块内容:一为核心理论、一为方药技术、一为治病技巧。 核心理论 核心理论是“医道”的内容,决定了你作为中医的境界,决定了每个中医可否长远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这一块内容,应属于“知其要者一言以终”的范畴,需要做减法;要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清楚,大道至简。笔者目前对中医核心理论的认识还比较繁琐:致中和,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