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学 第3页

中医学 第3页

  • 中医学 上医治国 中医治人 下医治病

    中医学 上医治国 中医治人 下医治病

    2015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献词风靡大江南北。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其亲民、简洁的文风及颇接地气的网络流行语时,也许不曾注意到总书记讲话的另一种风格。那是总书记阐述执政思想时熔铸的中医理念、引用的中医术语、运用的中医妙喻,深刻而生动,准确而传神。那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以及对中医药文化内涵哲学理念深度掌握的自然体现。 国医大师孙光荣,潜心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感于当下中医从业者,虽娴熟中医用语,却甚少联系治国理政之思考;党政领导同志,虽具执政之谋略,却甚少研究中医之内涵,因此辑录总...

  • 奋进中的甘肃中医学院

    奋进中的甘肃中医学院

    “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在甘肃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热土上,甘肃中医学院纳先哲之精神,举圣贤之仁心,承中华之文脉,培医者之厚德,谱写着与时俱进的华章。 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甘肃中医学院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自觉践行“质量立校”的发展理念,以专业和学科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学校秉承“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和“能撑起屋脊者皆为栋梁&rdq...

  • 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和它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和互补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这一潮流不仅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且也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当代科学技术正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显著趋势。通过多学科交叉,应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奥秘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从而为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施治、复方用药等优势和特色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不断深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生命和疾...

  • 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在学术争鸣与创新中得以不断向前发展,旴江医家精研经典,博览群书,勇于探索,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创立自己的新学说,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 明代南丰医家李梴对中医藏象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诸多的新观点。他在《医学入门》中将心分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使心的两大生理功能清晰明确。血肉之心即现代解剖之心,主持血液运行;神明之心即现代解剖之脑,主宰精神意识,此论使人们对“心主神明”的认识有了一次新的飞跃。《医学入门》在继承《难经》“左肾右命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 中医药评估 中医学价值 中医学转型

    中医药评估 中医学价值 中医学转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为什么一定或者注定要做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呢?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为什么有这么庞大的资源?因为不管什么事,都会受到资源的约束,与资源配置密切相关。 医疗资源配置的经济学解释 我们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边际效用(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无论何物,拥有增多,增量资源配置随之减少。但有一个例外,这就是我们的健康。随着人类对健康的期望在提高,其资源可能会递增,而不是递减。 从主观效用讲,人们的健康边际效用并非随高龄而递减;从客观效果方面讲,随着人们的寿命越接近自然极限,继续提高所需的边际资源也越增...

  • 韩国最早有记载的医学就是中医学

    韩国最早有记载的医学就是中医学

    这些年里我多次到过韩国,韩国变化日新月异。然而,无论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历史是不可更改的。传统医药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我们通过韩医药来来看看韩国吧。 从传统医药的发展史上看,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国家的医学主要源自于中国传统医学。此后,各自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韩国最早有记载的医学就是中医学。1613年,韩国人许浚编写的《东医宝鉴》问世,“东医学”一词成为韩国传统医学的特定名称。《东医宝鉴》约三分之二的内容源于中国的古医书,作者还标明了出处。该书分为内景篇(内科)、外形篇(外...

  • 程门雪 杰出的中医学家临床家

    程门雪 杰出的中医学家临床家

    程门雪(1902年~1972年),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杰出的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1916年起,先后师从安徽名医汪莲石、江苏孟河名医丁甘仁学医。1921年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8年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兼任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1935年悬壶于上海西门路宝安坊。 1954年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建时为首任院长,兼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血吸虫病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裴正学 秉承父训为了发扬中医学西医

    裴正学 秉承父训为了发扬中医学西医

    裴正学是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他出生在中医世家,为了将家传的中医发扬出去,从小父亲就给他定了一个志向,等他长大后要好好学习西医,因为,西医学得越好,才能用西医的“框架”建造中医的“高楼”。 在求学的路上,他遭遇了人生的3次劫难。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初衷,他反而以苦为乐,以书明志;在逆境中撰写出了《血证论评释》;在厚积薄发中创造出了“兰州方”,复制了一个又一个让白血病患者起死回生的故事。 秉承父训 为了发扬中医学西医 裴正学的爷爷...

  •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在现代医学里,内环境是指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与活动的所在。 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旦内环境失稳则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pH)、渗透压、温度等。 在中医学中,内环境是与外环境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天地相应&rdq...

  •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发展纪实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发展纪实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怀着弘扬中医针灸事业的使命感,积淀“求慎敬命”的医院精神,坚持走中医(针灸)特色的发展方向,发挥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优势,突出人才、技术在服务过程中主导地位,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医疗质量、综合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医院实施大专科,小综合,突出中医针灸特色,从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和亮点。 历史沿革 1984年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成立,是当时全国仅有的4所针灸研究机构之一...

  • 追思陆广莘先生《中医学之道》新版序

    追思陆广莘先生《中医学之道》新版序

    引 子 究天人之际兮,明物我相分; 通健病之变兮,识利害药毒; 循生生之道兮,助生生之气; 用生生之具兮,谋生生之效。 ——陆广莘先生名言 求学业医 时在丙寅寒冬月,师出吴地属松江。 五岁入学奠基础,为求深造转沪上。 初为强国操机械,既则矢志振岐黄。 不贵儒医问铃串,勿震远西法东方。 弱冠行医颛桥镇,更走京师负学囊。 灯窗五载板凳冷,转益多师名俱扬。 总把新知来融会,擅将古意再发皇。 笃志基础研究 医学千载何处去,废医存药耐思量。...

  • 中医学界之提倡“辨证论治”

    中医学界之提倡“辨证论治”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界之所以提倡“辨证论治”,并将之提升到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的高度来宣扬,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简言之,在新中国的中医政策开始确立和贯彻之初,为了尽快从根本上消除“中医不科学”的历史偏见,将其作为对中医的基本诊疗规律和与西医相区别的学术特点的概括,并随着中医政策的贯彻而在中医学界迅速流传开来的。 提出:基于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 任应秋先生在1...

  • 中医学认为“四梢”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中医学认为“四梢”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四梢”。筋之梢为手脚指(趾),肉之梢为舌头,骨之梢为牙齿,血之梢为头发。这“四梢”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它们能基本反映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常出现手脚乏力,食欲减退,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头发干枯发白等现象,就是四梢衰退的征象。   写字走路舒筋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刘征堂说,手足是全身经脉交会处,老人要多保养手足。常玩健身球,多写字,搓手、甩手,可以增加双手的灵敏度及手脑联系,延缓衰老。平时多走动,走路时要穿底...

  • 中医学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中医学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结构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不是极限真理,其认识成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自身的不足。因此,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仍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基于近百年中医发展之规律,参考西医之发展,设想医学体系结构无论中医、西医都以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工具医学、医学工程技术四部分为妥;结构主要是抓学科基本概念、命题陈述及其相关性研究,重在抓知识点、逻辑结构。 ●西医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而中医相对而言在现代科学技术的“...

  • “心主神明”的含义 渗透整个中医学

    “心主神明”的含义 渗透整个中医学

      笔者跟随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丁砚兵教授学习,听其讲解“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收获甚多。故将丁砚兵关于“心主神明”的观点简介于此,与大家交流。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也指出“灵记性在脑不在心”。由此,“心主神明&rdquo...

  • 中医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方法学局限

    中医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方法学局限

      几千年来,中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近百年来,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医学,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中医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中医学的发展走向和前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回避与坚守壁垒是行不通的。   明确中医学面临的四大挑战   治疗目标转换产生的理论障碍和方法学困扰   所谓治疗目标转换是指中医诊疗面对的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医病证,而几乎完全是经过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疗效目标也从单纯追求中医&...

  • 《济阴纲目》中医学妇产科专著

    《济阴纲目》中医学妇产科专著

      《济阴纲目》系著名的中医学妇产科专著,为明末医家武之望所辑著。该书在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基础上改编而成,全书包括调经、经闭、崩漏等14类病症。每症先论后方,引述诸家之说,次列脉证,后附方药,内容丰富,选方实用。该书原为五卷,初刊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后经清代汪淇(字憺漪)于康熙四年(1665年)笺注并改订为十四卷,成为广泛流传的中医妇科专著。   武之望,字叔卿,陕西临潼武屯人。青年习举子业,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吏部文选司主事、南京太常寺少卿等职。公余研究医学,著有...

  • 中医学的本质为“生生之道”

    中医学的本质为“生生之道”

    •国医大师陆广莘提出了中医学的本质为“生生之道”,即关于生命健康的规律与学问。中医的理论不仅是医学理论,也是关于健康的理论,它对人体健康的认识已经超越了西方的生命科学。 •目前中医发展存在着两条既定的路线:一个是传统的路线;一个是中西医结合路线。传统路线从理论、技术到教育模式都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而中西医结合也并不十分成功。 •中医、西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西医是在有形的层次也就是在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层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 中医学的开窍法 开窍诸法

    中医学的开窍法 开窍诸法

      ●人体之窍可分为两类,一为生理之窍,如七窍或九窍,与外界相通连;一为精神之窍,如心窍、脑窍,是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的途径,也主导着脏腑功能的发挥,因而具有双重属性。   ●中医学的开窍法往往有所特指,即开心窍或脑窍,根据窍闭的寒热属性,治疗有凉开、温开之别。至于瘀血内停,阻闭清窍,治当活血化瘀、醒神开窍。窍闭重症还可用针刺,以救危急。   “窍”的生理特性   窍,在中医学中表述种类颇多,概括起来,可有如下几项:(1)指人体与外界相通连的孔窍,孔窍或空窍,如七窍,九窍,汗窍...

  • 耿鉴庭 著名中医学家

    耿鉴庭 著名中医学家

    搞医的,顶重要的是讲医德。我们过去学医,临出徒,老师总要送两件东西,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就是让后人切莫忘掉医生的本分,为病人治病,要不分昼夜,闻风而动,冒雨而行。 ——耿鉴庭 耿鉴庭(1915~1999年),著名中医学家、医史学家、文献学家,他在所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的博学多才得到了众口一词的好评。耿鉴庭幼承家学,14岁即完成儒学经典教育,后专习医学,遍读医宗经典并随父应诊,从而打下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18岁开始独立应诊。1935年入镇江江...

  • 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

    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

      近10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创建了以“以文化人,厚重基础”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新模式,探索构建了由中医文化、中医基础、中医经典、中医综合实践和中医临床五大类课程群构成的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三大特色:以文化人、以德立身、以术彰业的育人观,德术并重、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治学观,传承创新、基础厚实、知行合一的质量观,在研究与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   推动了大学文化建设...

  • 坚守“中医学”正名表明

    坚守“中医学”正名表明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逐渐确立了在中国医学界的主流地位后,中医学被冠名为“传统医学”,使以西方科学标准作为唯一的“普世”性标准对中医进行质疑、改造的行为合理、合法化,促使中医迷失主体,放弃自主发展。同时,“传统医学”的称谓还会淡化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事实,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上表明对中医学所属权的立场。   ●中医学种种“先进”的特质及在现代诊疗中的实践优势充分表明,中医并非输在技术竞争的战场上,而是输在意...

  • 中医学医疗经验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

    中医学医疗经验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她是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优势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我国人民医疗健康保障的任务,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文化传统和医疗经验,其发展、创新、传播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中医药学的医疗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以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医学模式。这种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模式,顺应了世界医学模...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河南是张仲景的故乡,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十几年来,河南中医学院采取多种方式展示中医药文化,并与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大医”的目标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医圣雕塑融入校园文化   河南中医学院继在老校区建成中医名家雕塑墙廊之后,又在新校区南大门广场安放了医圣张仲景的巨幅塑像,并修建了反映张仲景生平、学术思想、代表著作的背景墙。与此对应,在北门内又建成了神农山,并树起了李时珍塑像,且配以百草园。这种南有仲景广场,北有神农百草的景观,使中医药文化完美地融汇到校园...

  • 中医学 古代哲学 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中医学 古代哲学 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刘景源,1943年生于河北唐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特别专项课题《历代疫病流行文献整理及献方献药研究》负责人。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天人合一”即...

  • 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医学术的源头与底蕴

    中国文化传统是中医学术的源头与底蕴

    ●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中医药学理论成型和发展的根基。深入探索文化和中医药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之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 ●近代西医对中医诊疗方法产生了极大影响。无数中医从临床实践出发,深悟经典之奥理,兼容新知,使中医药学在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并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中医学追求的是“顺应自然——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这样一种整体和谐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

  • 中医学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中医学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编者按:当前,中医药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为社会大众认识、了解和认可中医药的医学科学价值,提供了渠道、氛围和养料。然而,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必须警惕偏执失当,将中医药“泛文化”化,而忽视、淡化甚至扭曲了其科学属性。发展中医药,必须坚持和高举科学大旗,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守科学理性,承载科学担当,借鉴融合当代医学成果,开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发展和繁荣中医药学术。   山东中医药大学尹常健教授因此著文“承载起伟大的科学担当”,阐述其对中医药科学属性的理性回...

  • 扁鹊是中医学集大成的先师

    扁鹊是中医学集大成的先师

      ●扁鹊与孔夫子一起生活在春秋末期。在老子说“道”,孔子谈“儒”的时候,扁鹊建立了中医的学术体系。扁鹊医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是某个流派的作用,而是开宗立派的源头活水,扁鹊是中医学集大成的先师。   ●把扁鹊说成一个虚化了的人物,这是以病人的历史时代为生活坐标、以策士之言为取舍标准的不当研究方法造成的,是应该澄清的历史疑案。   《中医中药秘方网》2013年12月20日、23日,连续报道四川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10部医书,并概要介绍了这1...

  • 要学好中医学 首先要学好国学

    要学好中医学 首先要学好国学

    余与任应秋先生有“三同”之谊,同窗、同行、同党也。任老是我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求学时的学长,此为一同;20世纪40年代,重庆周福生先生创办《华西医药杂志》,聘请任老担任主编,总理其事,我被聘为“特约编辑”,故时有书信往返,切磋探讨得益甚多,此为二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先后参加了中国农工民主党,都曾担任过农工党中央委员,所以又是同党同志。 余曾多次与任老在学术会议上相遇于宾馆,得以把晤畅叙,甚感愉悦。清晨与会同道散步晨练,每见任...

  • 创业铺就中医学子理想之路

    创业铺就中医学子理想之路

    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小武,今年面临着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困扰着小武,后在学校的支持下,小武参加了在学校开设的国医堂就业实践基地,选择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业项目进行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轻松获得了健康服务业相关的工作。 记者走访数家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校方表示,面对就业的压力,除了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以优惠政策吸引学生下基层外,还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探索创业教育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此改变学生就业难、人才分布不均衡等现状。 创业铺就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