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 第86页
-
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理论基础探讨
肝郁脾虚证的发生多因情志不遂, 肝气郁滞而 横乘脾土, 或饮食、 劳倦伤脾, 脾失健运而反侮于 肝, 肝失疏泄而成。 表现出消极、 适应能力低下、 体 质量降低、 饮食减少、 泄泻等症状。 其体现了肝胆与 脾胃之间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因此, 要了 解肝郁脾虚证的中医理论基础, 首先应了解肝胆与脾 胃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 肝胆与脾胃不仅解剖位置上相依, 而且二者在 生理上相互为用、 相互制约, 病理上相互影响, 因 此, 肝胆与脾胃在其临床治疗上也是相统一的。 1. 二者同居中焦 《医贯...
-
温阳化气治疗脂肪肝
季光,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脾胃病研究所创所所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主任委员、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Glob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主编,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副主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人社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部市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
从浊毒分期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是 1958 年由 Ludwig 首次提出, 并定义为以肝细胞内脂质沉积过多,肝细胞弥漫性 脂肪变性为特点,后期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1 ] 。其病理过程 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 肝硬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欧洲和美国 NAFLD 的患病率高达 40% ~50%,并且其在糖尿病和肥胖 人群中患病率更高 [ 2 ] 。亦有文献 [ 3 ] 报道,2 型糖尿 病患...
-
朱良春治晚期肝硬化及腹水临证精华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结节形成,早、中期属于癥积、痞块,晚期出现腹水,则属臌胀。 对于晚期肝硬化(腹水为主)的患者,临床辨证以瘀血为本,水湿为标;且本有病本、共本之分。此说见于明代张介宾氏。所谓病本,即指起病之因;所谓共本,即人体阳气、阴精(血)与脾胃。因肝硬化腹水先有肝脾肿大,后有腹水,肝脾肿大为瘀血、痰浊、湿热阻滞肝络所致,故瘀血、痰浊、湿热即为病本,治宜化瘀消积治其本,利水宽胀治其标。 同时,肝硬化起病缓慢,病程长,正邪长期相持,则虚实夹杂,且往往是邪...
-
肝衰竭肝微循环障碍与中医“瘀”证关系探讨
肝脏微循环系统由众多血管及其分支组成, 主要 包括肝动脉、 中央静脉、 胆管周毛细血管丛、 入口细静 脉、 终末门静脉和肝窦组成 [1 ] 。正常肝脏血流由终末 门细静脉和肝细动脉流入肝脏, 经肝细动脉 - 窦支、 胆 管周毛细血管丛、 入口细静脉流入肝窦、 再经肝窦汇入 中央静脉流出, 完成血液肝内循环。肝窦在肝脏血液 内循环中占重要地位, 肝脏组织学划定肝细胞以中央 静脉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排列形成肝细胞索, 肝细胞索 相互连接形成肝窦结构。肝窦可同时接收门细静脉和 肝细动脉血流, 因窦道内恒定的压力差, 血流在窦...
-
湿热蕴结 肝硬化腹水 中药验方
肝郁化火,木克脾土,湿运失调,湿热互结内阻。主要症状有:腹大坚满拒按,身黄目黄,烦热口苦,便结或溏而垢黄,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法当清利湿热,凉血活血。 病案 陈某,男,43岁。2006年10月18日诊。病者家庭有乙肝病传染史,二位叔父及弟皆因患乙肝迁延失治,后转为肝癌去世。其本人三天前因胁痛、目黄,经肝功能及彩色B超检查,诊断为活动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肿大,腹水。现身黄,目黄,两胁胀痛,纳少,烦躁,失眠,大便如羊屎样,三天1次;小便黄如茶水,口苦但渴不多饮,口臭舌红,舌尖边有瘀...
-
一味垂盆草治疗肝炎 民间屡试不爽之验方
垂盆草为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垂盆草的全草,味甘、淡、微酸,性凉,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化痈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小便短赤、痈肿疮疡、痢疾、淋证、湿疹、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病症,是一味药源广泛、价廉物美之良药。 一味垂盆草治疗肝炎,为民间屡试不爽之验方。余治疗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以及各种癌症肝转移者,均喜用之,对控制症状,降低谷丙、谷草转氨酶有殊效。鲜品疗效最好,每日可予50~150克或更大些煎水恣饮,若无鲜品予干品30~60克亦可。唯单味煎服疗效不易巩固,需随症合以它药为是。...
-
肝硬化鼓胀(浊毒内蕴血瘀肝络型)鼓胀方药
编者按:李佃贵教授系河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届中医药高等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 李佃贵教授杏林悬壶50余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对脾胃病颇有研究,尤其是对疑难杂症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和临床经验。李佃贵教授在长年的临床实践中,首次提出了浊毒理论,并治以化浊解毒为要,屡起沉疴,颇具特色。该文作者随李佃贵侍诊,现将他们对李佃贵浊毒理论的认识及临证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脾胃病的实践体会,分五次撷要如下。 ...
-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与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由肝炎病毒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的 一种慢性、进行性、 弥漫性肝病, 随病情发展, 不同程度的影 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1] 。 肝脏作为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 在内 源性和外源性脂质代谢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 。 故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所导致的肝脏生理功能受损, 可能影响人体 脂质的正常代谢。 本病的中医证候类型纷繁复杂, 通过《肝炎 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的制定, 总结出血瘀、 阴虚、 湿 热、 气滞、 气虚、 阳虚、 水停7种病性类证候要素 [3] , 有利于简化 中医证候与客...
-
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二方
一方:茵陈、板蓝根、虎杖、车前草各 20克,栀子、黄芩、茯苓各10克,大黄5 克。 加减:胸脘痞闷者,加枳壳10克,木香8克,砂仁(后下)4克;胁肋疼痛者,加川芎、元胡各10克;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垂盆草2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中医辨证为热重于湿型,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腹胀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二方:茵陈、车前子、薏苡仁各20克,猪苓、茯苓、苍术、白术、泽泻各10克。 加减...
-
王灵台运用“肝八味”治疗慢性肝病临床经验
慢性肝病是指以现代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肝脏慢 性疾病, 其主要特点是病程长, 病史缠绵, 病情复杂多 变, 如失治误治将导致出血、 腹水、 恶性肿瘤等终末期 肝病表现, 属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 [1 ] ;多由病毒、 酒精、 药物及不明原因引起, 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 非酒精性 脂肪肝、 酒精性肝病、 代谢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 肝硬化 和肝癌等 [2 ] 。常伴有胁肋部不适、 腹胀、 食欲减退、 乏 力、 黄疸、 腹水等临床表现, 当属中医学“黄疸” “胁痛” &ldq...
-
乙肝防治 表面抗原阴性
1、乙型肝炎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答:乙肝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液(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由于对献血者实施严格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多为婴儿受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阻断率超过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