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足 第70页

足 第70页

  • 手足心热中医调理

    手足心热中医调理

    很多人常有这样的感觉,手心经常发烫;有的人还有夏季手心热,冬季反而手心冷的特点;还有一些人手心、脚心都感觉热,甚至心里老是烦烦的,容易发脾气。在中医学中,这叫“五心烦热?,多见于阴虚、血虚和食积。前二者多发于女性,后者多为儿童。 阴虚所致手心热多见于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少津,严重者可出现性机能虚性亢奋。这样的患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这一类滋阴清热的药物。 血虚所致手心热,多见于年轻女性,多伴有痛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夏天手心热、冬天反倒手脚冰凉。这类患者...

  • 王行宽分析原方不足

    王行宽分析原方不足

      分析原方不足,指导此次用药思路理由,承前启后。   病案1:张某,男,31岁。   慢性胃炎,即中医胃痛之疾,经疏肝健胃,左金制木之剂,胃痛虽止,然仍不耐饥饿,口糜间发,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肝气渐疏,肺气获调,胃之气阴犹虚。“胃为阳土,以阴为用”,故转方从补益胃之气阴为主,疏肝左金之法,犹须兼顾。药用百合15克、党参10克、黄芪15克、麦冬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苏叶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川连3克、合欢皮10克。   病案2:王某...

  • 验方六则:治浮肿 足跟痛 尿路结石

    验方六则:治浮肿 足跟痛 尿路结石

    治浮肿方 黄精20克,洗净切成片,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泡人 500毫升白酒内封口,30天即成。随时饮用,每次一小杯。用于面部和四肢浮肿。 治足跟痛方 白芷、白术、防风各10克,研末装人布袋。使用前先将药袋放人清水中浸泡15分钟。另找一块红砖,中央凿一个不穿底的大洞。然后将砖置炉火上烧热。取下砖头置于平地上,迅速往砖心凹洞里倒人食醋适量,再将药袋塞人。将患足足跟放在洞中布袋上,熏2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一般两次见效,五六次巩固疗效。 治尿路结石方 石苇、半边莲、天胡荽、海金沙各30克,木通、茅根各...

  • 辨证用药治疗手足冰凉症

    辨证用药治疗手足冰凉症

    手足冰凉,祖国医学称之为“手足厥冷”(或手足逆冷)。中医认为,手足厥冷并非单指是一种疾病,而是人体脏腑功能虚弱或失调引起的一种症状。一般说来,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症状。手足冰凉的致病机理较为复杂,但主要与人体肾阳虚衰有密切关系。其次,肝郁血滞、脾胃虚寒、血虚寒凝等,也可能引起手足冰凉症状。对不同类型的手足冰凉症,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对症用药。 肾阳虚衰: 肾阳又称“命门之火”,它既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肾阳不足,人体得不到阳气的温煦...

  • 高血压秘方 足浴疗法

    高血压秘方 足浴疗法

      高血压病,以头痛、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在采用多种药物治疗外,不妨试试以下足浴疗法:   1、磁石降压方: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待温时泡足,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1剂药可用2-3次。该方可平肝潜阳,一般用药1-3次,血压即可降至正常。   2、双桑汤: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0-15克。加水1000毫升,浸泡5-10分钟后,煎至600毫升,倒入浴盆中,待水温为40℃-50...

  • 手足麻木是中老年常见病 中医组方

    手足麻木是中老年常见病 中医组方

    张士舜,男,1939年生,主任中医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河北省名中医,首届石家庄市名中医,石家庄世舜中医肿瘤医院首席专家。2014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成立张士舜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962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医疗系,从事中医治疗肿瘤50多年,首倡“三辨治癌”理论,多年来临床获显著疗效。   组成:当归30克,菟丝子30克,金毛狗脊10克,补骨脂10克,川断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

  • 手足心热 升阳散火汤治虚火流于四肢证

    手足心热 升阳散火汤治虚火流于四肢证

    □ 王波 李明哲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手足心热作为一种临床症状广泛存在,而西医的理化检查也不完全能发现器质性改变。此症状不危及生命,但是影响病人状态。尤其入睡前的烦热表现更是引起睡眠障碍,值得中医师对此重视。 张某,女,16岁。于2015年10月21日初诊。病人半个月来由于将进入高考时期而感手足心烦热,入睡前尤甚,常常将手脚贴墙仍不能自止。甚至喜将手足置于冷水中以缓解病势。心烦、易怒,倦怠乏力,扪之双手如烙,胃怕凉但喜冷饮。二便正常,舌质胖大,尖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诊断:脾...

  • 手足癣(秘方数:10)

    手足癣(秘方数:10)

    皮肤真菌感染手掌、足底及指趾间的皮肤组织,统称手足癣。发生于手、足背面者,则属于体癣范畴。手足癣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夏季尤为多见。当皮肤真菌侵入掌蹠部的角蛋白组织后,在合适的环境下,先形成菜籽大的小丘疹和水疱,然后等距离从中心向外围扩展,呈圆形,中央有愈合倾向和少量脱屑,几个环可合并成多环形,炎症一般不明显,可有痒感。但常由于磨擦和搔抓,这一发展过程不如体癣那么典型。如病发于指趾间,可引起浸渍和糜烂;慢性病例可引起皮肤增厚,角化过度,入冬则发生皲裂。临床上可根据皮损分为水疱型、丘疹鳞屑型、糜烂型、角化过度型等。一般...

  • 手足口病(秘方数:4)

    手足口病(秘方数:4)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手足与口腔发疤疹为特征的流行性传染病。发病年龄多在5岁以内,2岁以下的小儿尤为多见。患儿发病后多有发热,体温常在38℃左右;见流涕.流涎,食欲不振,甚至拒食(因为口舌疼痛),少数病儿伴咳嗽或腹泻。本病最主要的特点是手足和口腔的皮疹和粘膜疹。皮疹多在手足心、手指背面、指甲周围、足跟边缘、肘、膝等,臂部也可出现。皮疹且充血性红斑,或呈红色丘疹或疤疹、边缘清楚,小如粟米,大如豆粒,圆形或椭圆形,或扁平,其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皮疹有痒感。口腔、舌及咽部粘膜充血,有散在的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 足跟痛(秘方数:4)

    足跟痛(秘方数:4)

    足跟痛主要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 《诸病源侯论》说:“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说明劳累过度与肾气不足均可引起腰脚痛。跖腱膜自跟骨跖面结节起,向前伸展,止于五个足趾近侧趾节的骨膜上,如果长期持续的牵拉,可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损伤,亦可引起局部疼痛。 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几年的病史。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较重,行...

  • 多汗症的治疗方(手足多汗症)

    多汗症的治疗方(手足多汗症)

    【简介】多汗症是指皮肤出汗过多。大多数与精神紧张、恐惧、焦虑、愤怒等精神因素有关。好发于手掌、脚底、前额、腋部、外阴等处。轻微的多汗症只是皮肤湿润 【治法】多汗症中医方 【组成】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黄芪、桂圆肉各60克,鸡血藤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樱子24克。 【制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剂,早晚服用。 【疾病】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

  • 足跟痛(秘方数:8)

    足跟痛(秘方数:8)

    足跟痛: 足跟痛也叫跟痛症。该病多发于40~60岁老年人,尤以老年妇女发病居多。它是由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足脂肪纤维垫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减退,扁平足、急性滑囊炎、跟骨骨刺、跟骨类风湿病变引起;脚掌痛除扁平足原因外,盖因足横弓过度疲劳、慢性损伤所致。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早起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稍好,但行走过久,疼痛复又加重等症状。 方 名...

  • 手足皲裂(秘方数:4)

    手足皲裂(秘方数:4)

    手足皲裂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手足皮肤干燥和裂开的疾病。好发于冬季,成人发生率较高。主要症状为手掌足蹠部皮肤增厚,干燥粗糙,开始只是龟裂,以后发展成皲裂,裂口方向多与皮纹一致,因发病部位不同,其长短不等。手指尖、指屈面、手掌、足趾及蹠外侧等经常受摩擦和牵引处为好发部位。根据裂口深浅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三度,Ⅰ度仅达表皮,无出血、无疼痛等症状;Ⅱ度由表皮深入真皮,可有轻度刺痛,但不引起出血;Ⅲ度由表皮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常有出血和疼痛。本病的发生与表皮增厚、干燥、外界刺激以及局部活动有关。掌蹠部皮肤无皮脂腺,角质层...

  • 足跟骨质增生 中药外治五方

    足跟骨质增生 中药外治五方

    足跟骨质增生主要表现行走时足跟疼痛,中医治疗此病疗效颇佳,以下验方患者可根据县体情况选用。   1、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二药研成细末,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10次为一疗程。   2、取鲜川楝叶30-60克,红糖适量。两者混合捣成膏状,外敷足跟疼痛处,24小时后更换,一般2-3次疼痛可消失。   3、取仙人掌适量,先将仙人掌两面的毛刺用刀刮去,然后剖成二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足跟疼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另半片,冬天可将剖开的一面放在热锅内烘3-4分钟,待烘热后敷于...

  • 寒露节气 由热转寒 寒从足生

    寒露节气 由热转寒 寒从足生

    10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此时,气候由热转寒,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告诫人们寒露过后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因为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

  • 晨起刮拭头部 激发阳气 睡前刮拭足部 滋阴降火

    晨起刮拭头部 激发阳气 睡前刮拭足部 滋阴降火

    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早醒……睡眠差让很多人苦不堪言。中医认为,失眠多梦多为阴阳失调、心火过旺、心肾失和所致。刮痧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治疗失眠简便有效。 每天晨起,用水牛角刮痧梳以梳头的方式,依照头侧、头顶、后脑的顺序,缓慢刮拭全头5—8分钟,直到头皮微热。然后重点刮拭耳后安眠穴5—10下。头部是全身阳经汇聚之所,刮拭头部可振奋阳气,提高神经兴奋性,让人神清气爽。 晚间睡前,将脚洗净,涂少量润肤乳,用刮痧板直边刮拭足底至微热。足部是阳经和阴经的交接之处,刮...

  • “寒从足生”养生沐足方式

    “寒从足生”养生沐足方式

      现在有许多女孩们为了追求美,冬季穿着单薄;工作繁忙,压力大,熬夜是家常便饭,为工作与生活琐事斤斤计较。而古代女子讲究冬季养生,这不仅体现在穿着打扮上,还体现在饮食、保养与情绪的调养上,值得今天的年轻女子们学习。   寒气侵入身体后,会引发多种女性疾病,不利于健康。故古代女子,在寒冷的冬季,犹注意保暖。   如有钱人家的女子在冬季外出时,必裹一身有毛皮的斗篷,致寒气不得入体,而穷家女子也是身着臃肿的厚棉袄、棉裤与厚底布棉鞋,纵是难看点,但很暖和。在特别寒冷的日子,她们还注意颈部、腹部与腿部的保暖,出门...

  • 中医 避免寒气从足下生

    中医 避免寒气从足下生

      中医认为“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量较少,加上脚的脂肪层薄,导致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入冬后,气温渐凉,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所以这时应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寒气侵入体内。   热水泡脚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加上地心引力的影响,血液回流时就特别费劲。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如果脚部受凉,就会全身寒冷,机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就可能趁虚而入。   热水能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如果每天用适度的热水泡脚,就等于在身体的...

  • 炎热夏季防暑 保护足部

    炎热夏季防暑 保护足部

    炎热的夏季,人们都开始防暑,但常常忽略一个重要的部位—脚部,那里是最容易“中暑”,但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夏日是足部疾病的暴发季节,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可能穿着凉鞋去上班的白领阶层来讲,更要格外注意保护自己的足部。 在夏日里,人们的足部通常都会出现一些肿胀情况。因此,人们会感到原来挺合适的鞋子现在穿起来有些紧。鞋子紧会对足部的许多骨头和关节造成压力。所以,夏季护脚非常关键,薄点的棉袜或者透气性好的丝袜,都能在皮肤和鞋之间形成一个吸汗和通气的“屏障”。必...

  • 小儿尿床肾气不足 主生长发育

    小儿尿床肾气不足 主生长发育

      《幼科发挥》有云:“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意思是说各种虚证、禀赋不足的病证都责之于肾。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肾精的充盛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尿床——肾气不足   小儿尿床并不稀奇,正常情况下,小儿1岁后白天已渐渐能控制小便,随着小儿经脉渐盛,气血渐充,脏腑渐实,排尿的控制与表达能力逐步完善。若3岁以后,小儿还不能在熟睡时自主控制排尿,就是遗尿症,就是俗称的“尿床”。到底尿床的背后隐藏了什...

  • 温酒水泡足疗脚麻

    温酒水泡足疗脚麻

    很多人长时间 站立或以不良的 姿势坐着,脚会发 麻。脚发麻多是由 于血液循环不畅 而引起的。一般情 况下,过一会儿就 会好。若发麻症状 明显,可采用温酒 水泡脚的方法来 缓解。 取一盆温水, 倒入少量白酒,将 双脚放入水中,水 的高度以没过脚 踝为宜。泡脚过程 中要不断添加热 水,以保持水温,每 次20分钟,每日1 次。此法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促进血液循环。在泡脚的同时可配合按摩,效果更好。用双手掌充分搓揉小腿肚3分钟,使局部发热,接着用手指按压发麻与未发麻部分的交界处2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按压整个脚...

  • 小儿夏季热足浴疗效好

    小儿夏季热足浴疗效好

    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 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以长 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 汗为主症。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 系。一般发病时间集中在夏季,秋凉之后, 症状自然消退。部分患儿可连续发病几 年,但再发病时症状较轻,病程亦较短。小 儿脏腑娇嫩,阴阳稚弱,机体调节功能未 发育完善,炎夏暑气侵袭,故而发病。入夏 之后,应注意小儿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 保持住房空气流通与凉爽。适当选用一些 中药足浴,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方一:芦根、生地各50克,西瓜皮100 克。将芦根洗净,切段;生地...

  • 天热带脉足部要常暖

    天热带脉足部要常暖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这句话出自宋代养生家蒲处厚所著的《保生要录》中的“论衣服门”。很多人天冷的时候很注意穿衣保健,但天热的时候却不尽然,这句养生提示对于天热时候“乱”穿衣的人很有指导意义。   天热腰腹下更要保常温   我们先来看“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没有指出具体的季节性,换句话说,一年四季都应该做到“腰腹以下常温”。天冷时节,大家自然...

  • 四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手足发凉

    四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手足发凉

      在临床的过程中,手足发凉是经常遇到的一个症状。在西医的诊断中,脑血管后遗症、颈椎病、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末梢神经炎等都会出现手足发凉的表现。在中医里,我们一般分为四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气血亏虚   属于中医的血痹,乃血虚寒厥证。患者手足发凉,发麻怕冷,甚则冷过肘膝,舌淡,脉细无力。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血虚重者,可以在方中加鸡血藤、首乌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经常服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并且注意保暖,少接触寒凉。   气虚血瘀   素体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

  • 几则简单易行护足保健法

    几则简单易行护足保健法

    老年人经常进行脚部锻炼和养护双足,十分重要。以下几则护足保健法,简单易行,不妨一试。 按摩保健法洗脚后,用手掌搓摩足心,然后再按摩脚背,牵拉各个脚趾,提掐肌肉,可以使脚趾筋膜更坚韧有力,并有固肾气,暖腰背,聪耳目,健脑筋之功效。 反序倒走法每当劳累时,可以慢慢地在家中或庭院中倒走数十分钟。反序倒走,可以促进腱部,足掌部的血液循环而利于腰肾保健。 滚抚脚板法坐在凳上或椅子上,双足踩圆木或酒瓶反复滚动,以达到抚摩脚板刺激足底“涌泉”诸穴的作用,对防止足部老化作用明显。 刘玉雯...

  • “六物”煮醋祛足患

    “六物”煮醋祛足患

    花椒、明矾各100克,葱须一小把(切段),皂角2个,带根的白凤仙花和带根的艾蒿各2棵(均切段)。 将上述6种药物洗净,混合放入盛有约2500克食醋的金属脸盆内浸泡半个小时,再置火上煮30分钟,晾凉后泡脚。 药水可反复加热,此方对祛除脚气、足裂、脚臭、灰指甲等非常有效。 广西 吕斌 献方...

    养生秘方 2024-03-07 15 0
  • 中医足浴疗法

    中医足浴疗法

    中医足浴疗法对于一些疾病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腰痛、腿膝无力。处方:肉桂、葱头各50克,吴茱萸100克,生姜150克,花椒80克。用法:用纱布将药裹好水煮10 分钟,待水温下降至40℃,用蒸汽足浴盆浸泡30分钟,每日1次。 2.失眠。处方:吴茱萸40克,白米醋适量。用法: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1次。 3.神经衰弱。处方:夜交藤500克。用法:将上药水煎去渣后,混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1次。 4.脚癣、皲裂疮。处方:食...

  • 缓解节后疲劳 充足气血调理好身体

    缓解节后疲劳 充足气血调理好身体

      中医认为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全赖于“元气”,元气虚弱,就会使人体的各个功能处于低迷抑制状态,构成疲劳。要想缓解节后疲劳,应当保持心平气和、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均衡饮食,及时调理好身体,充足气血。   节日狂欢或致积劳成疾   春节很快就过去了。该吃的吃了,该玩的玩了,又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不少人还没能从节日中缓过来,身体也感到异常的疲惫。   中医学根据人体疲劳的不同情况给予了不同的称谓。如、无力、倦怠、脱力、解亦、五劳、七绝等等。...

  • 出现黑眼圈 肝肾不足

    出现黑眼圈 肝肾不足

    一些女性由于经常熬夜、睡眠不好等原因,会临时因血流淤积而出现黑眼圈。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以上临时性黑眼圈,切忌用手揉搓眼皮,因眼皮较薄,经常揉搓容易引起眼袋及其皱纹。最好的办法是用冷热毛巾交替敷眼皮,促进眼眶周边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祛瘀的目的。冷毛巾可放入冰箱急冻,效果更佳。 若经常性出现黑眼圈,则要考虑妇科疾病或者肝肾不足等原因。一些妇科疾病也会引起黑眼圈,比如痛经或月经不调、卵巢疾病等,使得气血运行失常。如果黑眼圈长期存在,不妨观察下白带是否有异味,去做个身体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 而对中年女性来说,肝...

  • 立足于人体正气的培养

    立足于人体正气的培养

      季节变幻之时,往往是疾病高发期,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机体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春夏之交也不例外,此时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各种致病因子都处于活跃阶段,加之人肌表卫外能力较差,许多疾病就会发生。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季节病防治经验,对于各种季节病都有可防、可控、可治的方法。因此,不必大惊小怪。   中医有“治未病”的法宝,立足于人体正气的培养。身体强壮了,许多疾病就会远你而去。所以,要采取积极措施,重视养生防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