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足 第71页

足 第71页

  • 肾气不足腰冷 春季养阳气

    肾气不足腰冷 春季养阳气

      不少女性怕冷,不能吹风,尤其是吹空调,一吹腰就冷。专家表示,如果是因为脾胃阳虚、肾气不足导致的腰冷,最好趁着春季多养养阳气。   今年40岁的赵女士,一直都很注重养生保健,但是这两三年来,每到春夏之交她就很不舒服。原来,赵女士平时就很怕冷,受不了大风天,而且每到“回南天”,办公室就会因为潮湿而开空调,她马上就会冷得受不了,腰部经常感到冷飕飕的,有时候胃都会觉得不舒服。之前也到医院看过,但是不见好转。最近,她来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想趁着“发病”前好...

  • 中药沐足养生方小汇

    中药沐足养生方小汇

    1.治失眠症:磁石 30克,菊花、黄芩、夜交藤各15克。水煎取液.待温度适宜时浸洗双足.每晚睡前1次,洗后立即入睡。 2.治腿疼:红花、牛膝、络石藤、虎杖、玄胡索、稀签草各30克,川椒10克。水煎取液,趁热熏洗双足和腿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3.治妇女痛经:益母草、乳香、没药、香附、夏枯草各20克。煎取2000 毫升药液浸洗双足.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 分钟。 4.治遗精、早泄:仙鹤草30克.黄芩、丹皮各18克。煎液候温洗足.每晚睡前1次。 5.治火眼、目赤流泪:桑叶、夏枯草各50 克,白菊花、刺...

  • 冰桶挑战 阳气不足者不宜参加

    冰桶挑战 阳气不足者不宜参加

    近日,为渐冻人症筹款为目的的公益活动冰桶挑战赛在美国走红后,中国也成为游戏场地,各界名人纷纷加入,通过名人效应,为渐冻人症患者筹款。然而,笔者走访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和针灸科的专家,专家们表示这款游戏并不适合所有人,冰水刺激过大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对于有心血管病病史的患者更要慎重。阳气不足者也不宜参加。 心血管专家:刺激过大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有慢性病者慎玩 大热天头上浇冰水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影响?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陈铁龙副主任表示,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脑动脉瘤、动脉粥样硬...

  • 重视保养正气 满足养生基本要素

    重视保养正气 满足养生基本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外医学界都发现,许多疾病难以根除。其实,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甚至稍纵即逝,而我们一生要面临的损害健康因素又太多太多。就拿毫不起眼的小小风邪来说,它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小风吹来,多数人身体一阵颤震便能驱除,但若遇到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表现。这就代表着疾病的产生,健康的下降,精气的妄耗,意味着生命已受损。即使此时再去服药,甚至能找到“特效药”而瞬息痊愈,但生命的损伤已经不可挽回。所以魏晋朝养生家嵇康曾说“悟生理之易失...

  • 中药治病足浴方

    中药治病足浴方

    前列腺肥大足浴方 蜈蚣5条,穿山甲50克,三棱、莪术各30克,当归25克,川牛膝100克。水煎弃渣取汁,倒入木桶中,先熏蒸,待温度适宜后(约40℃),坐浴30分钟。然后再加入热水,泡双足。早晚各一次,每次30-40分钟。对前列腺增生(肥大)者疗效较好,一般用1次症状即可减轻,10天为1疗程。 慢性胃病足浴方 桂枝25克,干姜30克。加适量清水,水煎弃渣取汁,倒入木盆内,先熏蒸,待温度40℃左右,泡双足,每晚睡前一次,每次30-40分钟,5天为1疗程。此方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风寒侵袭的胃脘疼痛有较...

  • 中药足浴属于中医外治法

    中药足浴属于中医外治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博士李多多 中药足浴,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药剂学经皮吸收原理基础上的疾病防治手段。 首先,中药足浴能发汗,因此起到了祛邪排毒的作用。其次,中药足浴能活血。血瘀证常见于多种慢性病,改善血液循环能让很多病得到缓解。再次,中药足浴能调节神经,起到通络止痛、消炎退肿、涩肠止泻、镇静解痉的作用,并且相对安全、无毒副作用。最后,中药足浴本身的药物作用,正所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中药足浴的适应症很广泛,可用于多种...

  • 药膳与足浴

    药膳与足浴

    气血虚弱型症见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以益气补血、健脾通乳为主,宜在炖汤中加入黄芪、党参、当归、王不留行、桔梗、熟地黄等。 肝郁气滞型症见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为主,宜在汤中加入柴胡、漏芦、通草、青皮、陈皮等。同时,多吃一些通乳的木瓜、花生米、黄花菜、木耳、香菇等,以消食健胃、滋补催乳、舒经通络。 入冬后,足浴备受欢迎。而用中药煎汤后浸洗双足...

  • 俯身攀足缓解腰痛 上楼腿软练踩刹车

    俯身攀足缓解腰痛 上楼腿软练踩刹车

    俯身攀足缓解腰痛 中老年人 常发生腰肌劳 损,可做“俯身攀 足”。具体做法: 坐床上两腿伸 直,两手前伸,尽 量抓握脚掌,如够不到脚就抓握小腿。脚 尖慢慢勾紧,小腹逐渐贴向大腿。动作稍 停,然后脚尖伸展,身体保持伸拉,几秒 后松开,调整呼吸,两臂向后伸展打开, 再重复抓握的动作。 朱颜 上楼腿软练踩刹车 腿发软是患者行走或上下楼梯时, 突然出现膝关节无力,有一种想要跪倒 的感觉,这种现象有时也会伴随着剧烈 的疼痛。股四头肌力量的缺乏是产生腿 发软现象的原因之一,也是可以通过锻 炼从而...

  • 练单脚力可将人体的气血引向足底

    练单脚力可将人体的气血引向足底

    我怕冷,一到冬天,即使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还是止不住手脚冰凉。因为冷,我稍受风寒就头痛,一头痛胃就不舒服。身体的不适,导致精神颓废,我逢人就说自己的不幸,成了一个传播负能量的人。 一次,与同院住的冯大妈攀谈起来,我非常羡慕冯大妈的好身体,都80岁的人了,面色红润,身体啥毛病都没有。问及冯大妈养生之道,她哈哈大笑说:“我哪有什么养生之道啊,只不过平时喜欢单脚立而已。” 单脚立,随时都可以练,方法也非常简单,我决定跟冯大妈学习。练习时,只需两眼微闭,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任意抬起...

  • 立足中医 络病学破解疑难病

    立足中医 络病学破解疑难病

    以岭医院的不同凡响,在它诞生之日起便埋下了“伏笔”。1992年,心血管内科医生吴以岭走出体制,创办了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并附设一家诊所,一边看病,一边进行络病理论和药物研发。这家研究所就是以岭药业的前身,诊所则发展成为上千张床位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 如今,这里拥有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中医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荣获通络系列创新中药科研课题多个国家科技奖,是河北省首家挂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民营医院。“这三张‘名片’反映了以岭医院工作不可...

  • “搓足”养生

    “搓足”养生

      “搓足”能养生,是因为在人脚掌上密布了许多血管,故医学上把脚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掌上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有通往全身的穴位,刺激脚掌能使末梢神经活跃,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脚腿和大脑感到轻松舒畅,并有提高记忆力之功效。脚掌远离人体心脏,血液往往容易在那里滞留,故经常活动脚掌,使血液循环加快,起到平衡阴阳,调节气血的作用,真正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   “搓足”养生时,还应多活动脚趾。人脚底共有62个反射区,几...

  • 补肾健脾 元气足百病除

    补肾健脾 元气足百病除

    中医上讲,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根,元气充盈,人就能五脏六腑不得病,健康长寿。青少年元气充足,很少得病,但由于不当的生活方式,作息时间紊乱,3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元气大量流失,五脏六腑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如果元气耗尽,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认为:肾,主水,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元气是由脾肾共同形成的,脾藏精纳气,精气是指元气,脾运化元气至五脏六腑,确保生命健康。肾虚则元气不足,根本不固,使人未老先衰。元气不足,脾脏就不能将其运至全身,五脏六腑气虚血亏,百病丛生。 脾肾双虚,元气...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民间有“天天洗脚,胜吃补药”的说法,而在其中加入点中药,对很多疾病还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现将几种足浴配方介绍如下。 1、气虚:党参、黄芪、白术、菊花各20克,赤芍、红花、川芎各15克。 2、高血压:菊花、枸杞子、桑叶枝、丹参各20克,冰片(后下)2克。 3、冬天皮肤干燥、容易皲裂者:金银花、白芨、当归、白蔹、野菊花各20克,肉苁蓉、桂枝、红花、白芷、瓜蒌、葱白各15克,陈皮30克,血竭5克。 4、风寒感冒:艾叶、紫苏叶各15克,桔梗、麻黄各10克,生姜10片。...

  • 天气渐凉 中医足浴疗法

    天气渐凉 中医足浴疗法

    天渐渐凉了,许多中老年人又重拾泡脚的习惯。脚好像是全身器官组织的一个缩影,头、四肢、躯干、眼、耳、口、鼻、咽、喉、心、肝、脾、肾、肠……统统能在脚上找到相应点。经常定时热水足浴、按摩刺激某些相应点,可有效调整新陈代谢,促进内分泌平衡,来防病健身。 中医上足浴疗法又分为普通热水足浴和足药浴疗法。家里大多数人做的都是普通热水足浴。足药浴疗法是指把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再拿来泡脚,让药液离子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通过人体血液循环,输布到全身脏腑。 如...

  • 大雪气温骤降头足防寒

    大雪气温骤降头足防寒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更为寒冷,大风、大雪经常出现,气温骤降,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人会比平多好几倍。   头足防寒   大雪节气,应注意风邪和寒邪侵入,尤其是头部和脚部。很多疾病都与不保暖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部位最易受寒邪侵袭。   头是“诸阳之会”。天气寒冷,头部着凉,会使血管收缩,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对于脑血管病人来说,寒冷很容易诱发脑血管病。冬天风寒侵人人体,首当其冲还有胸腹部。胸部和腹部受寒,易伤体內阳气,引发心脏病...

  • 身体第一大补 充足睡眠

    身体第一大补 充足睡眠

      每天充足的睡眠是一切生活的强力保障,睡觉不止补充体力,更是身体第一大补要务。   最佳睡觉时间应该是亥时(21~23点)至寅时(3~5点)末,在晚上21点睡下,早晨5点起床。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此时进入睡眠状态,百脉可修养生息,可使人一生身无大疾。中医理论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又为少阳,“少阳不升,天下不明”。如晚上不能及时睡觉,或睡觉质量不好,第二天少阳之气没有升起,人就易困乏,没有精神。   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

  • 中医预防保健 治病上做足内功

    中医预防保健 治病上做足内功

    走进吉林省长春市郊的幸福乡中心卫生院,古色古香的中医文化墙映入眼帘。楼道墙壁上精美的中医图谱、生活注意事项,清一色的木质桌椅和地板,紫檀色墙壁装潢让人顿觉舒心。李大妈正在治疗颈椎病,她说在三甲医院,治疗一次颈椎病需要98元,而这里只要30元。对于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则不收费,城镇居民只需要交30元的30%。 李大妈是在去年卫生院进社区时才开始喜欢上中医的。她只是幸福乡和明珠街道7.6万人群众中的一员。仅2013年,就有4.4万人次来卫生院中医馆求医问药,夏天时有的老年人为了治未病贴三伏贴甚至早上6点多...

  • 足浴养生保健 养生先养脚

    足浴养生保健 养生先养脚

      “热水泡脚,加点中药”是中医保健方法之一。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很重视对双足的锻炼和保养,并运用足部泡脚按摩(足疗)来防病治病。   历史上,名人足浴养生保健的故事也层出不穷:杨贵妃足浴养颜美容;苏东坡每晚足浴强身健体;曾国藩视“读书”、“早起”和“足浴保健”为其人生三大得意之举。中医保健理论中关于“一年四季沐...

  • 寒冬糖尿病足“脚暖人就暖”

    寒冬糖尿病足“脚暖人就暖”

      俗话说,“脚暖人就暖”。进入寒冷的冬季,很多老年朋友都会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即使全身裹得厚厚实实,脚上也穿上近年流行的雪地靴,但因末端血液循环不好,老人依然经常感觉脚不暖,身上也难以暖和起来。因此,隆冬季节里,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暖脚宝贝最受老年人喜爱,如暖脚器、艾灸盒、暖宝宝贴、泡脚盆、热水袋等等。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糖尿病科主治医师卢昉提醒,冬季是糖尿病足的高发期,糖友暖脚要谨慎,尤其是患病多年的老糖友,因病情较长或已出现神经病变,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而患者本人可能还不知...

  • 肝气不足 以补气之药治之

    肝气不足 以补气之药治之

      2004年,诊治一患者,至今记忆犹新。   患者刘某,女,42岁。自诉:肋痛肋胀3月余,口苦心烦,夜寐多梦,易惊,疲乏无力,但食欲及消化均正常。笔者思之再三,认为患者病位在肝,疑有肝气虚弱之象。但中医有“肝无补气”之说,症虽有虚,仍当以舒肝养血为治。故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出人调治。   患者服用后,诸症未减,更增有心悸、多汗、失眠。笔者不解,求教于父。父诊其脉,两关脉弦细,两寸脉不足。认为属肝气不足之象。当以补气之药治之。   立方:党参、炒酸枣仁、...

  • 足浴治病方选

    足浴治病方选

    1.风寒感冒:艾叶、苏叶各15克,桔梗、麻黄各10克,生姜5片。在感冒的急性期煎汤泡脚.能帮助尽快恢复。 2.风热感冒:桑叶30 克.北杏仁20克,菊花20克.连翘、银花各15克.桔梗、防风、薄荷各 10克。 3.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者:北芪50克.防风10 克,白术20克,党参、乌蔹莓各30克。 4.过敏性鼻炎、鼻塞:辛夷花、苍耳子各20克.白芷15克,桔梗、升麻各10克.乌蔹莓60 克,薄荷、细辛各10克。 5.痛经:艾叶50克.桂枝10克,乌药15克.元胡、香附各10克。 6.风湿骨痛、关节痛:秦艽...

  • 入秋养成中药足浴习惯

    入秋养成中药足浴习惯

      到了冬季,手脚冰凉、遇寒咳嗽、手脚皴裂等会困扰很多人。入秋养成足浴习惯,有助预防这些“小病”。   生姜祛寒   生姜属辛温解表类,祛寒解表,且毒副作用较小。怕冷、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脚。   一般取15~30克生姜(约为中等大小姜半块),将其拍扁,放入锅中加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10分钟。煮好后,将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以不烫为宜)。泡脚时水要没过踝部,最好边泡边搓双脚。   生姜药用成分有许多小分子物质,盖上锅盖煮可以避免其挥发。半块...

  • 白露转凉寒从脚起 足部保暖

    白露转凉寒从脚起 足部保暖

      【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时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过后,天气转凉,气候宜人,是一年之中难得的锻炼身体的好季节。白露节气的养生重点应该是加强锻炼。从中医角度上而言,到了秋天,人的阳气会“藏”起来,此时更应加强锻炼,预防疾病侵袭...

  •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面对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去深思应对之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文化视角去看待医学问题,在理念上有所创新。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所形成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对于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

  • 论述了足太阴脾不常见的太阴实证

    论述了足太阴脾不常见的太阴实证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症候,临床表现以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臑或臂内前臁痛,掌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为主。 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灌注于肺。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灵枢·经脉篇》载:“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

  • 足底按摩 稳固根基

    足底按摩 稳固根基

    《黄帝内经》的《足心篇》中简述了脚底按摩原理:人体器官脏腑各部位在脚底都有反射区,用按摩刺激反射区,通过血液循环、神经传导,能调节机能平衡,恢复器官功能,收到祛病健身之效。中医理论记载,人有“四根”——耳根、鼻根、乳根和脚根,其中以脚根为四根之本。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可见脚对人体的重要性。脚踏地面,地心引力使血液无法回流,通过脚底按摩,刺激血液循环,让血液回流上来,可强身健体。脚底和脚趾有千万神经和血管,即使不是按摩反射区,只是稍微按摩脚底,都具有保健效用。...

  • 手足冰凉喝红枣姜汤

    手足冰凉喝红枣姜汤

    大枣10个,生姜5克,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每日1次,坚持服用有效。 生姜性温,常被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便秘等“上火”症状困扰者不宜用此方,另本方含糖分较多,糖尿病者也不宜用。...

  • 预防“小病”入秋养成中药足浴好习惯

    预防“小病”入秋养成中药足浴好习惯

    到了冬季,手脚冰凉、 遇寒咳嗽、手脚皴裂等会 困扰很多人,入秋即养成中药足浴的习惯,有助预 防这些“小病”。 生姜祛寒生姜属辛 温解表类,祛寒解表。怕冷、 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可以用 生姜泡脚。 一般取15~30克生姜 放入锅中加小半锅水,煎 煮10分钟后,取液加入适 量冷水至水温40℃左右 (以不烫为宜)。泡脚时,水 要没过踝部,最好边泡边 搓双脚。 如泡脚用水量较多,或 怕冷症状较重,可酌情增加 姜的用量。 桂皮消肿桂皮、花椒 都是家庭常用香料,二者都 有温肾阳作用。煎水泡脚 对因肾...

  • 足疗按摩 按摩“养生窝”

    足疗按摩 按摩“养生窝”

    按传统足疗所倡导的理念,脚底的某一个穴位和身体某一特定器官是联系在一起,而且“按得最痛的地方,正是病得最厉害的部位”,但是真的是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吗? 痛觉是依体质和耐痛力而定的。痛觉跟病情也不一定成正比,有些人按摩某一个点特别得痛,但并不表示痛的地方就是病得最厉害的地方,因为神经的反应点不一样,某些部位特别灵敏,某些部位比较迟钝,比较痛的地方只能说这个器官有异常,但不能表示这个器官病得很厉害。同时,按摩的力度和按摩的效果也不成比例,并不是愈用力,按摩的效果就绝对很好。...

  • 秋季防寒从足生

    秋季防寒从足生

    《黄帝内经》提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天气候转凉,要早点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要早一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 睡眠时卧的方向上,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观点,如《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春夏属阳,头宜朝东卧;秋冬属阴,头宜朝西卧,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老人常说:“寒露脚不露”,就是告诫人们应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注重保...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