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14页

中医 第214页

  • 方证对应 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

    方证对应 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

    从方证对应是不变应万变的圭臬、有是证用是药,切勿随意加减、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方证相应的研究和思维的培养是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有益尝试等4个方面探讨了方证相应思想对拓展临床诊疗思维的重要意义。 1方证对应,不变应万变之圭臬 什么是方证?胡希恕说:方证就是方剂的适应证。或者说是方剂的应用指征[1]。当我们面对一大堆方剂无从下手时,方证相应给出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其所以为“活法&r...

  • 中医由控制权看医学演进

    中医由控制权看医学演进

    •中医已经完成了由“毉”而医、由全科而内外妇儿、由内科而心肝脾胃诸专业的分化,继续分化、分工的大势无可逆转。要承担复兴的大任,民间中医就需要把视野从个人诊所投向更广阔的空间。 •医学是“人”学,终究不能罔顾患者诉求自言自语,当民间中医习惯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清大势,也就不会动辄滋生“被限制”“受打压”的情绪了。 中医古时就有官医与民医的分野,《神医喜来乐》里“土郎中&...

  • 中医强调防治疾病“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医强调防治疾病“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 中医的经典著作传承了中国文化所谓“道法自然”及“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和精神,强调防治疾病要坚守“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最高级而又最复杂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人类自身已形成了比较完好的、能与时空环境相协调而致和谐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都具有较好的自然抗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康复能力。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正气存...

  • 学习中医读哪些书 学好中医必须背诵

    学习中医读哪些书 学好中医必须背诵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

  • 活用“中医+”思维 坚持中医“四性”

    活用“中医+”思维 坚持中医“四性”

    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和创作,一方面将有助于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应用,促使公众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能从中医药中获益,提高公众维护健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将有益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医药文化不仅在专业学术层面,更在社会民间获得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目前,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满足民众需求,我国的中医药科普事业正在快速进入黄金期,一大批中医药科普读本应运而生,但也随之产生了许多诸如内容重复、良莠不齐、过于枯燥或泛娱乐化等一系列问题。要科学...

  •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发展特点浅析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发展特点浅析

    近半个世纪以来,受现代医学发展的影响,中 医学的治则治法理论有了新的独具特色的发展,简 述如下。 1 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 1. 1 结合中医疾病或病证的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 火神派是清代末期由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 个重要中医学术流派,以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 称,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郑钦安代表著作有 《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 》 《伤寒恒论》 ,郑氏重视 阴阳辨证,在 《医理真传》中有 “辨认一切阳虚 证法”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阳虚证门问答...

  • 中医切脉那点事儿

    中医切脉那点事儿

    传统中医,没有医院,没有让病人住院的习俗。古代人在外面生了病,不是要去住院,也没有医院可住,而是要急着回家。况且,生病后,无论到了哪里,都比不了家人伺候得好,所以生了病就要回家。 中医虽然没有医院,却有“药铺”。在药铺里行医的中医医生叫做“坐堂先生”。坐堂先生应对前来看病的病人,叫“应诊”、“接诊”,给人切脉的地方叫“门诊”。 有的中医不坐堂,而是坐在自己家里“坐门...

  •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据相关传说的记载,中医药的产生,似可上推到原始的渔猎社会。《帝王世纪》谓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羲者,牺也,所谓伏羲氏,殆指渔猎业初成的那个时代。但是,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还是以冠之于神农氏的传说居多。《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他如《史记纲鉴》《通鉴外记》《搜神记》《述异记》等,都有类似记载。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耕业初成的那个时代罢了。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医药学大致孕萌于原始的渔猎社会而草创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医文化,更多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郑玄为《周礼》作疏时曾云:&...

  • 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类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人类肇始, 便开始了思维之旅, 并由于种种原因 , 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也是决定文化和科学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尽管精密仪器在现代科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人的头脑始终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 为了探索无穷无尽的未知领域, 必须综合应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 特别对于中医学这门体现了浓厚哲学性和人文社会性的科学, 二者更是缺一不可。    一、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逻辑思维是科学...

  • 中医诊疗疾病“异病同治”案例“同病异治”案例

    中医诊疗疾病“异病同治”案例“同病异治”案例

    辨证论治 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判断,主要是通过患者的自觉表述和医者直觉观察及“四诊”所了解到的信息,即“证候”(包括症状、舌象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以把握其内在的生理变化和病机趋势。中医这种从整体恒动的思想出发,以证候为依据,分析病机,再根据证候病机进行治疗的传统方法,通过历代无数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体悟和诊疗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医“四诊八纲”及理、法、方、药等一以贯之的诊疗模式,即“辨证论治”。 辨证...

  • 中医的传统脉法

    中医的传统脉法

    脉诊是中医传统四诊方法之一,历代医家专著、专论论述颇多,但脉诊精妙玄奥,难以掌握,需要长期的实践,故对医者而言,即便能背诵《脉经》《濒湖脉学》,也常常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至近代,西学渐进,强大的仪器设备尽显西医诊断之优势,脉诊逐渐被忽视。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医脉诊在现代研究和精准脉法方面均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是传统脉法仍然渐受冷落。 孟河医派对于脉学有深厚研究,丁甘仁说:“脉学为四诊之一,辨之不详,则临证茫然。”又说:“盖闻泰西医用听声筒,审察...

  • 论地域中医流派的分化与拓展

    论地域中医流派的分化与拓展

    近年来,地域中医流派的提法不断增多,除了 人们所熟知的新安医学、孟河医派以外,海派中 医、岭南医学、吴门医派、旴江医学、闽台中医、 钱塘医派、长安医派、龙江医派、三湘医学、川派 中医、绍派伤寒等众多中医流派也屡屡见于文献或 者出版专著,其范围大者兼跨数省,小则一市一 地,显示地域中医流派的发展出现兴盛景象。当然 亦有疑问之声,如地域中医流派的提法有无基本条 件? 如果每个或大或小的行政区域都自名一派,岂 不是多不胜数? 所谓流派,当然要具备一定的特色,若如此, 数量众多其实是好事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 &...

  • 坚持中医思维发展中药学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坚持中医思维发展中药学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中药学的在研究和服务领域中应坚持中医思维,在中医理论框架和指导下进行,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基础实验和临床用药研究。 •中药学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药质控标准和合理用药判断标准尚不齐全、不统一;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 •传承创新促进中药学发展,要提高认识,把握方向目标;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用现代技术手段推进中药学的加速发展;要积极拓展中药的服务功能。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宝藏,其历史底蕴深厚...

  • 中医近现代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百年中医史》述评

    中医近现代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百年中医史》述评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 《百年中医史》项目组编 写,张伯礼任总主编,朱建平任主编的 《百年中 医史》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250 万字,390 余幅图,以近现代中医发展历史进 程为序,以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为主题,以重大事 件、中医政策、学术成果、医史人物为节点,反映 了从 1912 年到 2015 年百余年来中医跌宕起伏、由 衰落抗争到兴盛繁荣的历史变化。读后深有感触, 试评如下。 1 史诗性巨著,标志性成果 近代百年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 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中医学的发展史,迂回曲 折,...

  • 中医诊疗的关键是否是“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的关键是否是“辨证论治”

    现在说起中医治病, 必然离不开辨证论治, 辨 证论治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并称为中医的两大基本特 点, 认为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毫无疑问, 中医有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 如, 独 特的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营卫气血理论; 有自己独 特的病因病机学说和诊疗方法。 其特色特点是多方 面的, 像脉诊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疾病诊断 方法, 但对于中医现在 “证” 的概念以及中医历来是 不是 “辨证论治” 这一观点却值得探讨。 如果现在中 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 中医治病“证”及“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证”及“辨证论治”

    现在说起中医治病, 必然离不开辨证论治, 辨 证论治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并称为中医的两大基本特 点, 认为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毫无疑问, 中医有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 如, 独 特的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营卫气血理论; 有自己独 特的病因病机学说和诊疗方法。 其特色特点是多方 面的, 像脉诊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疾病诊断 方法, 但对于中医现在 “证” 的概念以及中医历来是 不是 “辨证论治” 这一观点却值得探讨。 如果现在中 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

  •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民族文化溯源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民族文化溯源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其发轫 于 《黄帝内经》 ,经过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弘扬,内 涵得以不断丰富完善,为世界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治未病理论是中国先民在与大 自然的互动和融通中,通过长期实践和体验所形成 的生存智慧。通过考察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探寻出 治未病理论和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场域。 1 中国先民改善卫生的生存实践是治未病理论的 生活实践基础 “治未病”理念在中华民族早期的生存实践 中已得以凸显 。 “黄帝作,钻鐩生...

  • 成语与中医学 典故与医学

    成语与中医学 典故与医学

    成语与医学 成语、典故,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上了各种专业辞典的辞条大概也有6000-10000条之多,何谓成语?学者们的定义是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组成成分和特定含义、特定功能的定型词、词组或短句。 据我的理解,就是被大多数人所公认并使用的、包含有相对固定意义的现成话。何谓典故?就是从前人记录或创造的历史故事或诗词名句中概括出来的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现成话。严格说来,后者也属于成语的范畴,二者不具备平起平坐的身份。但同中有异,前者是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上产生的,后者是从语...

  •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把人的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这种对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外环境的统一性及机体自身的统一性的认识,便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察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抓住病人的主病主症,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中医理论法则,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然后针对性地确定治法,选定主方,然后遣用药物。辨证施治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中医治病绝不是...

  • 合理 缺陷 弥补: 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合理 缺陷 弥补: 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流, 一直沿用 至今。五行概念肇始于《尚书·洪范》 , 通过广泛运 用、 泛化浮沉实现质的飞跃, 其一是将五行属性与关 系捆绑, 形成五行生克乘侮; 其二是将宇宙万物与五 行概念进行取象比类, 实现五行配伍。在五行学说 向社会各领域流行蔓延的时期, 中医学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 诞生, 五行学说很自然地渗入中医学, 成为构建中医学的三大哲学基础之一 [1] , 并经历 了从哲学到医学的嬗变, 形成中医五行学说, 实现 了又一次质的飞跃。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看 似完美无缺,...

  • 中医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中医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历代医家对相火理论阐发很多,各家观点莫衷一是。   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其记载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里的君火和相火大体上是从五运六气的角度阐发。   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时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君火在右,相火在左;君火不立岁气,守其位而奉天命行火令,所以说君火以明;相火守位禀命,所以说相火以位。   及至金元,医家开始系统论述。首先是刘完素,刘完素认同杨上善《太素》中对肾和命门的论述,认为右肾中寄有相火,相火通过三焦发挥其生...

  •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

    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是全国中医专家在系统挖 掘、整理中医典籍和现代各医家学术思想后对中医 诊断理论体系形成的共识,是现代中医诊断理论体 系的代表。本文从一至九版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 材辨证体系的变迁来窥探现代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 辨证内涵的演变,以期为探究中医诊断学理论的 发展特点提供依据,为更好地发展中医诊断学提供 帮助。 1 病因辨证的变迁 1. 1 病因学与病因辨证的关系 中医的病因学源于 《黄帝内经》 ,书中系统阐 述了六淫、七情、饮食、环境、劳逸等致病因素及 其特点。其后的 《金匮要略》指出 : &ld...

  • 望面色 中医有“五色”主病一说

    望面色 中医有“五色”主病一说

    如今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 报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有人建议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基层诊所。其实,比小病还小的病也不必去诊所,自己给自己看病就成。 在某些发达国家若是感冒了去医院,是根本不用药物治疗的,医生一般劝嘱回家多喝点开水就好了。但在国内,有人非要去医院输液。日常生活中有个头痛脑热是常事,不一定去医院。只要不耽误病情,学点医学知识,学点中医望诊的技能,自己给自己当医生完全可以。 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哪有什么专职的医生或医院。当年神农尝百草就是...

  • 国内的中医生存现状

    国内的中医生存现状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在国内毕竟还有各中医药大学或中医院的招牌,即使庸一点,混一点,大树底下还是可以乘凉的;在国外则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除了有真正的临床实力,否则就无法生存。这就逼迫着在国外的中医人拼命努力,以提高医术为根本。国内的中医生存现状若不加以改变,以后难免会被民间的或国外的中医超过。 有报道称: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 不少人认为秘方都是神奇高效的,...

  • 中医传承与三驾马车

    中医传承与三驾马车

    中医传承在今天大致是三种模式,可称为“三驾马车”,即:用现代科学工具来研究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以及传统中医。三匹马是有区别的,第一匹是前瞻性的骏马,第二匹为临床实用的悍马,后一匹则是力竭了的落伍了的虺隤老马。步调不一,牵制了前进的速度,且要当心车子的侧翻。 据我数十年的从医经历看,说实话传统中医萎缩了,式微了,面临着湮没的危机。 试看今日上海之中医天下,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等传统中医,事实上已成了广陵散绝,虽然中医队伍在不断扩展和前进,而缅怀往昔传统中医的盛况,不...

  • 中医药的文化基因与价值体系

    中医药的文化基因与价值体系

    两千五百年前,人类解剖分析原生态事物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们在不拆开原生态事物的前提之下,观察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状态、现象。在综合观察这一事物与周边事物诸多相关性的基础上,逐步认识了事物内在的原理、规律、法则,从而概括为哲学和从属于哲学的综合性思维方法,即“形而上者谓之道”。 复兴中医药,要懂得中医中药的文化基因及其核心价值。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医药学不能曲解为经验医学,也不是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可以解释、改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不是“一根针、一把草”...

  • 中医未病“过去未病”和“将来也不病”两个含义

    中医未病“过去未病”和“将来也不病”两个含义

    本文从未病“过去未病”和“将来也不病”两个含义,推导“治未病”有预防性治疗病机传变导致的“未病”、预防性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等导致的“未病” 以及间接治疗将来也不病的“未病”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析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原则、方法与实例,结论认为,增强对疾病的控制,提高疗效,防止只治疗“已病”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金匮要略》发展了《黄帝内...

  •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这种社会实践与医学实践的接轨、社会文化与医学文化的磨合,便是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源头。   •之所以未能形成认知人体的主流手段,除了与中国传统观念中敬畏生命、敬畏机体的思想存在密切关系外,以东方文化认识事物着眼整体、看重本质的思维模式为关键所在。   •六道题,旗帜鲜明、点中要害;六步路,环环相扣、逻辑分明;六步棋,有谋有勇、出入有序,一场有把握的战役就在指挥员的运筹帷幄之中展开了,胜利在握已是事前的谋算而不是事后的侥幸,中医治病安能不效耶!   国医大师...

  • 学习中医需了解下《周易》

    学习中医需了解下《周易》

    学习中医的人如果也懂《周易》,势必会将自己的医学知识与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 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临床实验的积累是医生的基本功 有了这些积淀,就算你不懂《周易》 也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中医师了 但,也许就是不错而已 想再进一步就难了 因为真正的境界都是表现在思维层次上的 明代名医张景岳也如是说 ● ● ● 张景岳 明代名医 “ 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为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

  • 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

    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

    在雨后春笋般上架的中医药科普作品里,有这样一本著作称得上“独特”。   如今已80岁高龄的马有度教授编著的中医药科普著作《健康人生快乐百年》,面世十余年,一版再版三版……经久不衰,雪中送炭般温暖读者,无论何时捧读,都让人如聆耳语,如坐春风。说其“独特”,并非妄言。   其“独”有三。   在各地书城医学科普作品琳琅满目,而阅读已成奢侈的时代,它十几年如一日,被读者追捧,连续再版至今,可谓...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