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13页

中医 第213页

  •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证型一直是历代医家探讨的重点。本文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杜建教授对中医证型的研究介绍如下。 【中医证型研究的特点】   证与病密不可分   经过长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杜建认为证实质的研究应与病的研究有机结合。证不是孤立的症状,也不是孤立的综合征,而是概括了产生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与病密切相关。因此,证的研究应以病为基础,不能脱离病而单纯去研究证的实质。如消化性溃疡的脾虚证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脾虚证病理组织的变化、生...

  •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由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重庆市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主编的《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在鸡年开端修订出版。对于这样一部以中国历代中医药临床专著、本草专著、经史百家、文学札记等600余种文献为依据编写成的工具书,集的是先贤哲言,传的是道上文章,我不敢说三道四,只能谈谈读后的一些联想。 文化的趋向性 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带火了中医绝版书 2015年11月10日,《重庆晚报》上出现一条醒目的标题:《青蒿素带火中医绝版书,50元定价炒到3000元》。报道中称:“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一时成为...

  •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中医科研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医理论是中 医科研的理论基础, 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科研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 的核心部分, 中医科研应当秉承藏象理论的精神, 在 此基础上发展创新, 反之, 只会与中医渐行渐远。 本 文从中医科研的现状、 藏象理论指导中医科研的必 要性、 藏象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科研需要解决的问 题以及中医科研如何更好的利用藏象理论的指导获 得长久发展几个方面论述。 最终提出搞好中医科研 要改进和提高科研思路和方法, 既要扎根于传统中 医理论, 尤其是藏象理论, 又要从...

  •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仔细回忆我对中医药粗浅的认识,总是可见文学的身影。年幼时读《红楼梦》,没读懂其中的情痴,病弱的黛玉常年服药倒是印象深刻;中学读鲁迅的文章,“人血馒头”给当时的我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后来长期沉迷各路小说,中医药的知识也浸透其中。金庸小说中各种解毒,疗养内伤情节,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不仅是武林高手,而且医术高明,武、医相兼。许多网络小说则十分喜爱用中医药名来给角色命名。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中医药的涉及或深刻或肤浅,对其描述或赞扬歌颂或激烈批评。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对中医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 中医治病核心 方证的基本概念

    中医治病核心 方证的基本概念

    “方证关系”是近年来用以研究和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其临床用药规律的重要命题之一。有学者强调:“对‘方证相对’法则及其证治规律性研究的忽略,造成了当前中医临床辨证陷入了相当普遍西化——‘对号入座’式的思维怪圈,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中医疗效的滑坡,还使许多中药新药和新制剂的开发走进了无需中医药理论指导的‘死胡同’。”随着现代多学科研究方法介入中医药研究领域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阐...

  • 中医“补液”

    中医“补液”

    补液也叫输液,俗称“打点滴”。西医临床常在葡萄糖液中加人药物,直接静脉滴注,治疗各种较为急、重的疾病。现今医院的补液已是热火朝天,有时连普通感冒发热也不例外,不免小题大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我说中医也曾用过补液治病,别人或许会认为我在讲天方夜谭,然而这是历史事实,它需要追溯到遥远的唐宋时期。当时在临床上曾经普遍地大量地应用各种植物的新鲜自然汁,来补充体液,弥补重证、慢性病造成的体液消耗,同时又发挥它们独特的治病作用。当然,那时补液不可能像今天一样静脉滴注,而是靠口服、频服、大量...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1 引言 中医药古籍书名的翻译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重要 难题, 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时代变迁, 有些书名显得 隐晦难解、 诘诎聱牙; 二是其中的文化负载词颇多, 意蕴深邃、 厚重典雅; 三是书名翻译不仅要求达意, 更要惜字如金、 高度概括。 然而无论是自古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还是 近代的归化与异化之辩, 都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翻译方法。真正在翻译实践中还要根据翻 译的宗旨、 语境、 内容和文化差异等进行全面考量, 然后对其进行 “辨证论译” 。 “辨证论译&rdquo...

  •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

    望舌质 舌象,是内脏的一面镜子。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征。舌象常是反映内脏变化的灵敏指标,可判断正气的盛衰病邪的寒热属性等,以及疾病的消长、预后等。 自己望舌,可面对镜子,最好不在阳光及霓虹灯直射下望舌,还应避免窗帘等周围颜色的干扰。 舌主要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与脏腑关联起来。又有称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而舌苔乃胃气所熏蒸。中医舌诊主要分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治病要两者综合诊疗分析。 一般讲“淡红舌,薄白苔”接近正常舌象。并舌质红活鲜明、润泽,胖瘦...

  •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一些临床学者 运用玄府理论诊疗疾病常获良效 [1-2] 。 但是, 目前该 理论的系统整理较少, 其生物学内涵实质及临床价 值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文对玄府的概念、 生理功 能、 开阖异常及其治法、 方药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 做一评述, 以期为今后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提供理论 支撑。 玄府概念 1. 玄府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玄府”首载于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3] , “所谓玄府者, 汗空也”...

  •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液线”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液线”

    舌诊是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把舌边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称“液线”。“液线”常见于“肝气郁结”和“痰湿”之证。舌诊“液线”对临床心情不舒的诊断、指导临床选方用药、判断病情转归均有重要的意义。 1 探本溯源 我们把舌面两边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称“液线”。“喜形于色”“怒喝于颜”,人的心情可通过言、...

  • 中医“利湿退黄”“利胆退黄”及其作用机制

    中医“利湿退黄”“利胆退黄”及其作用机制

    中医理论创新之我见——以“利湿退黄”“利胆退黄”为例 中医学理论体系多依赖直觉判断与类比推理, 本 身可能带有概念歧义、 语言模糊等不确定性因素, 自现 代医学传入之后, 二者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中医 学因其理论的抽象性而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而现代 医学则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快速发展其基础理论进 而指导临床, 并被广泛地接受与应用。在这个时代背 景下, 中医理论应该在自身厚重的哲学体系基础上, 吸 取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充实自己, 从而迈...

  • 中医用药 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

    中医用药 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

    中药方剂讲究临证配伍,讲君臣佐使,如同战场上调兵遣将。学习方剂是为了应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组方规律,遇上复杂的证,能够依证组方。 关于方剂学的学习心得,从临床角度看,最为实用的还是“重点掌握方剂核心药物配伍规律”。 我们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学习一首方剂,关键是掌握如何针对证进行遣药配伍的。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药物配伍规律抽提出来,我称之为“药证配伍”。一首方剂中针对主证的就是核心药证配伍。也就是前述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 我们将这样的...

  • 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

    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

    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方面功不可没。今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领略一下它们的风采。   上海 现代科技演绎传统文化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近80年的历史,馆藏文物1万多件,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馆外有1万平方米的“百草园”,种有600多种药用植物。 镇馆之宝御制针灸铜人   一踏...

  • 中医经方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经方的内涵与外延

    “经方”是中医学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 “经 方”一词的出现已有 2000 余年,人们对经方有多 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这一 框架下,经方作为中医学术语具有更多的内涵与 外延。 1 经方溯源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刘歆所著 《七略》 ,原书已佚,内容被录入 《汉书·艺文志》 而得以保存。从古至今,研究经方、使用经方者 众多,但对于经方的概念至今无统一的认识,但 有以下数种说法。①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

  • 中医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

    中医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

    临床疾病多虚实夹杂、寒热不清,病情较复 杂,有时单用一方难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而我 们使用复方治疗疾病,同时采用精简药物应用方法 组方,常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复方适应复杂病证 复方属于七方之一 , 《伤寒明理论》曰 : “制 方之 用,大、小、缓、急、奇、偶、复 七 方 是 也” 。复方是指二方或数方相互重叠组成的方剂。 此外,原方加味,或方中各药用量相等者也称复 方 [1 ] 。复方多用来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 以及并发症等病情较为复杂的疾病,具体适应病证 主要从以...

  • 中医学修辞即修饰言论

    中医学修辞即修饰言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还带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印迹,因而可谓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这种复杂的属性,形成了相应的特色语言体系及鲜明的语言风格,其中的修辞现象即是其显著特征。兹对此加以分析。   修辞即修饰言论,是一种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这种“好”的表达,包含了准确性、易理解性和感染力等要素,并且应该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简而言之,修辞的作...

  •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将理、法、方、药等中医药理论转 化为临床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临床中医师必须 掌握的技能,是中医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医临证的 精髓所在。但是学习辨证论治却并不容易,需要在 临床中不断地反复实践。国医大师任继学曾经讲 过 ,“不到六十不懂中医” ,正是强调这个学习过 程的艰苦和漫长。辨证论治源于临床,更能指导临 床,因此,从来源于临床实践中的病案入手,更有 利于我们加深对辨证论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结合 病案进行讨论。 患者,男,53 岁。2013 年 5 月 25 日初诊。主 诉:...

  •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从世界医药学起源与发展脉络看,四大古代文 明早期都是先积累起了天然药物的知识,而后逐渐 出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又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不同特点,一是天然药物知 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二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 理论相互融合。近代之前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医药 学表现出的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 近代在基础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推动下,不断发现新 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及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和技 术,并最终产生了历史进程上的变革。中医学的发 展则是围绕天然药物的合理有效的应用构建起了基 础理论的知识体系并不...

  • 中医特殊煎煮法与服法

    中医特殊煎煮法与服法

    《伤寒论》中特殊煎煮法与服法小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患者历尽艰辛找到明医,开对了方子,怎么能毁在煎煮方法不规范或是服药不得法!本文系统总结了经方中特殊煎煮法和特殊服药方法,以飨读者。 仲景方药煮法和服法 《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分别为112方、179方(除去重复),以汤剂居多。仲景在每首方后面,总是不厌其烦地写明煮法与服法,是因为不仅关系到进入人体的药量,而且直接关系到药效。 一、一般煮法 1. 㕮咀。即将药碎成小块,有利于煮出药味,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这...

  •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简析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简析

    裘沛然先生认为: “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 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 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 培养的摇篮” 。 洪净等 [1] 认为医学的不同流派在历史 进程中独特的内在创新特质各有千秋, 因人、 因地、 因时、 因事、 因派而异。 学术流派虽然以学术为主 线, 然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 地域性是中医学术流 派显著的特征, 地域性医学流派是中医 “三因制宜” 原则之因地制宜的具体诠释。 事实上在众多的医学 流派中, 冠以地方名称的不在少...

  • 读名著品中医之《镜花缘》

    读名著品中医之《镜花缘》

    说到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就离不开他的代表作《镜花缘》。这部小说,李汝珍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这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引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镜花缘》一书征引浩博,学问涉及琴、棋、书、画、卜、星相、灯谜等,还包含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书中写了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如防天花方、火烫伤方、痢疾方、金刀伤方、跌打损伤方、先兆流产方、痈疽方等。这些方剂,剂型众多,有汤剂、酒剂、散剂等,用药途径包括内服外敷、煎...

  •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今天中医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我们可以判断出患者当前的疾病是虚是实,哪种虚,哪种实;病变的位置是脏是腑,哪一脏,哪一腑。给大家分享天下无疾总结出的一套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脏腑辨证教学方法。 辨病性 疾病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 正气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种基本的虚证。当然这些虚证也可以相兼出现,常见的情况有:气血虚、阳气虚、阴血虚以及阴阳两虚等。邪气可以从外来,可以从...

  • 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体现在中医药的各个方面

    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体现在中医药的各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于烽烟乱世秉周礼之烛火,建儒家信仰以匡扶天下。上古混沌时代,神农亲自尝遍百草,制良药以普济万民。贯穿千年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医药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其思想的精髓在中医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体现。 “仁者爱人”与中医医患关系 儒家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仁”。“仁”对内在于自身的心境和修为,对外在于对待他人的态度。孔子讲“仁者爱人”,对除自...

  • 推广中医药文化

    推广中医药文化

    从流传千年的针灸、推拿,到使用英文品牌打响西方市场的保利药业,海外华人助推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一刻都未停止。无论是身体力行,举办讲座,推广中医药文化,还是推动中医药企业转型,开拓海外市场,世界各国华侨华人都在共同努力,让中医药更有“国际范儿”。 卢林1990年就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开设诊所,担任中医针灸师。多年来,在为当地患者治病的同时,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针灸师、中医爱好者及华人社团举办针灸与医学讲座,还在当地多家报刊撰文介绍中华医学,甚至走进美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畅谈中华医学...

  • 中医问诊格言

    中医问诊格言

    “恶寒一切属表,虽里证悉具,而微寒者亦是表未解。”——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恶寒第二》 按:此言恶寒为诊断表寒证的主要依据。表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致,恶寒为表寒证必见的症状,正如《伤寒论》第三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故成氏曰:“恶寒一切属表”。表寒证因失治或误治,表邪可以传里,但只要恶寒一症未除,便可说明表证亦未罢,所谓&l...

  •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为中医学家所重视。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界对它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获得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但进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存在于对证的认识和思路、方法上。   杨春波教授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福建省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在全国率先开展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笔者有幸跟随杨春波出诊,诊治之余,整理其关于中医“证”研究的思考、探讨,述之如下: 【证的概念和内涵】   证是机体对病因应答的综合病...

  •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内经》中“审察病机”与“谨守病机”,就是强调辨证分析。辨证的前提是什么?辨证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病和主症,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个病人如果患有关节痛,就要按照关节痛这个主症来辨证。腰痛、腹痛、泄泻、呕吐等疾病也都应该针对主症来辨证。比如头痛,分为外感、内伤头痛,外感头痛中有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型,内伤头痛中有瘀血、痰浊、肝火、气虚、血虚、风阳上亢等证型。我们在临床上就要辨证分析疾病属于哪一证型,对每一个疾病都要辨证。   辨证的法则很多,有...

  • 中医面相术即相人术

    中医面相术即相人术

    导言: 面相术,即相人术,与相地形、相宅墓、相六畜、相器物等同属于古代形法学。以《四库全书》中子部术数类相书《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人伦大统赋》等面相资料为主,与中医学对比研究,从五行学说、神气形等基础理论方面论述了面相术与中医学的异同,揭示面相术形成的理论根据和实用的合理性。 面相术,即相人术,是古代形法学的一个分支。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1]除面相...

  • 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

    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

    去“辽南第一刹”巍霸山城的清泉寺(吴姑城)有四五次了,从春到冬,四季景色各有不同,每次让我都收获颇丰。   巍霸山城是辽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刹。据史料记载,城中的清泉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8一649年)。当地人喜欢把巍霸山城的清泉寺叫吴姑城,它就位于巍霸山城中,高高的古城墙环绕一周,老庙环境清幽、古朴典雅,新庙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寺中的老尼向我们讲解了它千百年来的历史,包括当年救解放军而留下红五星的真实故事……作为一名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传播者...

  • 中医概念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中医概念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 维形式,是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科学研 究认识成果的最后结晶。概念是科学理论建构的基 石,任何一个学科体系都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 的范畴体系。中医学的概念虽有其自身特点,但中 医理论也不例外,是由基本概念构成的范畴体系。 长期以来,中医学界对基本概念的研究关注不够, 对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探讨更少,造成了中医理论 中概念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影响了中医药理 论的现代研究。本文试从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角度 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同道商榷。 1 逻辑学方法揭示其内涵与外...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