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第3页
-
“脾主四季”中的“季”按季节来理解
《黄帝内经》重在说理,其论述的医理指导中医临床一直延用至今。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后世医家对部分《内经》原文的理解有些片面,“毫厘千里”之差局限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影响了临床疗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张德英教授问道岐黄、发明古意,从字句之间理解《内经》,将岐黄思想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之中,兹举“脾主四季”一例来说明。 “脾主四季”源于后世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脾者,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之,不得独主于时也”,这里“季”作季节讲,脾所主之日位于四季之末。《说文解字》中对“...
-
中医春季养生:饮食起居调理
按照中国传统天干地支,2009年为己丑年,五行的属性特点为土运不及、风乃大行。风对应脏腑为肝胆,土对应脏腑为脾胃,所以今年养生方面,特别需要疏肝利胆、养脾胃,全年的养生原则:调畅情绪,避免暴怒与烦躁,饮食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主。 春天万物复苏,人体阳气也开始上升。中医认为春季对应脏腑为肝胆,传统养生注重养肝疏肝、调理脾胃。因今年五行属性特点肺脏也易受影响,所以也要注意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避免感冒、咳喘;另外,一些与风相关的宿疾如哮喘病、荨麻疹、过敏性疾病、肠胃疾病和高血压病容易在此时复发。 饮食调...
-
疏肝理气治疗肝咳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医《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五脏咳中,临床上以肝咳最为常见。肝咳是由于肝气郁结,肝气犯肺,引发咳嗽。因此,疏肝理气止咳是治疗肝咳的重要方法,一般用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的药物,效果均比较理想。但是,由于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因此,在治疗上,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方法也有所不同。 1.内伤咳嗽,调养脏腑加暖肝 内伤咳嗽一般是因其他脏腑病情缠绵,久病体虚,累及肺脏,如脾虚湿盛的痰浊...
-
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
脾胃湿热证是以湿热侵袭脾胃, 导致脾胃生理 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湿热证候。 理论渊源可 以上溯自 《黄帝内经》 , 之后历代医家均有所阐发, 对于脾胃湿热的认识不断深入, 渐趋完善。 需要指出 的是 “某某证” 的称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医界进行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才出现的。 “脾胃湿热 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历代医学文献一直 称为 “脾胃湿热” 。 本文通过对脾胃湿热证的古今文 献系统梳理考证, 追溯脾胃湿热证的历史源流及发 展演变的学术脉络, 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供文献 学依据。 脾胃湿热...
-
毒蛇咬伤的处理 紧急自救
治疗毒蛇咬伤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早期结扎。被蛇咬后,应立即用柔软的绳丁或乳胶管(建议随身携带),在伤口上方超过一个关节结扎,结扎的动作要迅速,最好在咬伤后2—5分钟完成。一般来说只要在一两个小时内能赶到医院的,可以在绑扎好伤口后不再做其他处理。 2.冲洗伤口。结扎后,可用清水、冷开水、冷开水加食盐或肥皂水冲洗伤口,若用双氧水、1:500高锰酸钾液冲洗更好。 3.刀刺排毒。在经过冲洗处理后,应用干净的利器(建议在野外急救箱内备几片手术刀片)挑破伤口,同时在伤口周围的皮肤上,挑破女口米粒大小数处。...
-
宿便危害 考虑对自己肠道进行清理排毒
中医学认为人的健康长寿与自身肠道的清洁密切相关:“欲无病,肠无渣,欲长寿,肠常清”。 人的肠道有8~10米长,并且千褶百皱,平均每隔3.5厘米就有一个弯折,人们即使每天都排泄,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这些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干结、腐败、发酵。天长日久,它们形成黑色、有毒的物质,并粘连在肠壁上,其坚硬程度与轮胎相似,称之为宿便。宿便堆积在肠道内发酵、腐败,其不断产生的各种有害被物质被肠壁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产生慢性毒害作用。中医认为,肠内留毒既可招致早衰,又能导致疾病,如食欲不振...
-
从脾阴虚论治口渴的机理
口渴作为临床上重要的自觉症状, 反映着全身气 血津液的输布运化, 对证候的转变治疗有着重要的指 导意义, 而产生口渴之证的病因颇多, 分外感、 内伤。 外感多从温热伤津入手, 内伤则涉及人体各个脏腑。 但观历代古籍医案, 凡口渴从中焦论治者, 多从胃火炽 盛、 胃阴亏虚等角度入手, 鲜有涉及脾阴虚口渴的证候 及治疗, 因此对其认知略显不足。在深入探讨其发病 机制的基础上, 结合脾脏的生理特性, 提出“脾不升清、 阴虚火旺、 气阴两亏” 为脾阴虚口渴的主要病机, 并详 细阐明其发病特征及鉴别要点, 以“滋补脾阴、 生...
-
口渴年余 予附子理中汤加味
黄某,男,71岁,2012年5月初诊。 口渴年余,屡经西医治疗乏效。改予中医养阴清热剂仍无效,且腹泻不止。于重庆某医院多次系统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刻诊:口渴,入夜尤甚,然饮水不多,全身乏力,稍怕冷,腹胀,纳差,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属脾肾阳虚,痰湿内停,宜温肾健脾,祛痰除湿,予附子理中汤加味。 处方:制附片10克,党参10克,焦白术12克,干姜6克,茯苓15克,陈皮6克,石菖蒲6克,苍术12克,藿香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二诊:服药5剂,口渴略减,全身稍觉有力,腹胀、便...
-
脾虚理论源于脾胃病学说
“调中复衡”理论强调中州脾胃功能的核心作用以及中焦气机升降功能正常和五脏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脾胃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金代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脾胃学说是指导脾胃病诊治的基石,其奠基于秦汉时代《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在汉末至两宋诸医家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至金元时期形成了李东垣关...
-
脾胃病诊治理论传承创新实践
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下,以适宜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加以研究、阐释和融合,进而有效解决脾胃病不断出现的新临床问题。 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对促进中医理论实践应用、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中医药学术和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
-
阐明“浊毒化”是理论研究的重点
浊毒是近些年提出的一个中医学术概念,虽然其萌芽于学术界的时间已经有很多年,但是作为重要的科研攻关项目,是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团队鲜明的学术特色,他主持的这项科研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题验收,对于浊毒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几年之中,学术团队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系列著作,介绍这个学术理论的新成就,并希望以此指导临床、提高疗效、进一步开发系列新药。因此,“开宗立派,挑战浊毒”是一个系统工程,必将引起学术界的瞩目。“浊毒证”的研究也必然会引发不同观点的争鸣,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逐渐走向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
-
排毒的真正目的在于调理肠道
如今,电视和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排毒 养颜”之说,似乎向人们昭示:肠道每天产生 很多毒素;如果不排除这些毒素,就会影响 容颜,还会生病;排除了这些毒素,人就健康 美丽。同时还推荐各种缓泻药,让人们长期 服用,声称无毒副作用。事实果真如此吗? “宿便”:是健康的杀手? 近年来,随着养生行业的火热发展,很 多以前从没听说过的概念被推到了风口浪 尖上进行批判,“宿便”就是其中之一。在各 种广告宣传的狂轰滥炸下,连小孩都会说 “清宿便,排肠毒”这样的广告词,而网络上 更是充斥着关于宿便的各种说法,甚至有微 博宣传宿便的危害堪...
-
胃强脾弱如何调理
临床上,有这样一类孩子,平时很能吃,但是却不长肉;体质很差,脸色蜡黄,身体瘦弱;很容易积食,进而导致发烧、咳嗽等症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孩子消化不好、生长发育迟缓,不应该是没胃口、不爱吃饭吗?为什么很多孩子反而还会胃口很好,动不动就喊饿呢? 临床中这样的症状表现,我们称之为“胃强脾弱”。胃火过旺,脾气已伤。胃的功能过强,胃火很旺,能接收很多的食物,孩子总是感觉饿,食欲很好,特别想吃东西;但是脾的运化能力有限,跟不上孩子的食欲。简单理解就是吃得很多,但是吃后却不消化、不吸收,不长肉、不长个,反复积食、发...
-
冬令进补先“调理”
冬令进补是养生保健的一种传统方法。但很多人只是为了进补而进补,盲目性很大,不管效果如何。其实,进补不仅要根椐自己的身体素质、亏虚情况,选择合适的补品,更重要的是在进补之前调理脾胃,也就中医所说的“底补”。 大凡补益之品,多为甘味,并偏于滋腻,容易雍塞气滞,有碍脾胃功能。加上进补主人很多都是因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佳。所以冬令进补之前,一定要对脾胃进行调理,加强脾胃功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进补的良好效果。这里介绍两款调理脾胃汤剂,可以一试。 1.素体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方:山药1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白...
-
如何理解“气”黄芪泡水补肝气 勤练吐纳补肾气
天气越来越冷,中医学强调“冬藏”,意思是说,严冬来临前,万物为避其寒冷肃杀而闭藏安静,以利保存或蓄积实力,待来年气候转暖时再生再长。中医认为“天人合一”,这时人体中的“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同样会在寒冬时节以藏为主。因此,严冬到来前,补好体内的“气”,对冬季养生很重要。 如何理解“气”,给大家举个形象例子:一锅白米,即便加入水仍为米,若加火烹之,则可转化为米饭。人体的五脏六腑便如同这锅米,“气”便是这釜底薪火。唯有“气”在体内推动运行,才能让脏腑各司其职,维系生...
-
气虚质如何调理
李阿姨60多岁,退休好多年了。很多人都会觉得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出去唱歌、跳舞、旅游、会友等。可是李阿姨就喜欢在家待着,不喜欢凑热闹,而且平时在家也不做饭,都是她爱人在做。好多人羡慕李阿姨的退休生活,殊不知李阿姨形体偏胖,一干活就累,上气不接下气,而且还出虚汗。虽然李阿姨家住3楼,但是平时她回家都需要乘坐电梯,因为走楼梯的话每上一层楼都要气喘吁吁,需要休息一会儿,要等缓过劲儿来才能再继续往上爬。除此之外,李阿姨每天早上起来会觉得眼皮肿,晚上脚踝处一按还有小坑。像李阿姨这种体质类型就是典型的...
-
“肾 痴呆 干细胞”理论研究探讨
中医认为, 肾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脏腑之一, 被历 代医家称为 “先天之本, 生命之根” 。 人类生命起源 本之于肾, 生长发育的动力来源于肾, 机体的衰老归 因于肾, 东汉华佗在《中藏经》中云: “肾者, 精神之 舍, 生命之根” 。 肾之所以重要, 与肾所化生和闭藏之物—— “肾 精” 有密切关系。 肾中之精是人体生命活动重要的物 质基础, 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 长、 壮、 老、 已, 机体的生殖繁衍、 生长发育、 各脏腑组织生 理功能的发挥与维持均与肾中精气关系密切。 “肾” 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两...
-
气虚体质饮食中加以调理
同样淋了雨,同样吃了食物,可总是有人健康而有人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抗疾病的能力是不相同的。如果你平日爬楼梯都会气喘吁吁,这可能就是气虚体质,建议大家应该从日常饮食中加以调理。 气虚体质者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那么,如何辨识自己是不是气虚体质呢? 气虚体质者表现为肌肉松软,和别人爬同样层数的楼,就容易气喘吁吁;平时讲话的声音低弱,老是感到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气不够用;容易出汗,只要体力劳动的强度稍大就容易累;观察舌相,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