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 第73页

有 第73页

  • 中药剂型都有什么区别

    中药剂型都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生病的时候,经常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去药店选择成药来服用。但成药种类可就多了去了,药物说明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但对于中成药来说,同样一个名字的药物(例如藿香正气),却有不同类型的剂型(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等),这些剂型都有什么区别呢? 且随我一一去弄个明白。 有专家解释说,剂型是根据药物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剂型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的作用性质和速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 古代名医李东垣认为:“汤者,...

  • 腰酸背痛 食疗有方

    腰酸背痛 食疗有方

    许多老年人经常感觉腰酸背痛。导致腰酸背痛的原因很多,如关节发炎、拉伤韧带、感受风湿、椎骨受损等。一般初起的肌肉痛楚不需要吃药医治,只要多注意饮食就能预防和减轻酸痛症状。在日常饮食中,要想让自己骨骼和肌肉强壮没有病痛,就要多吃含镁、脂肪酸、维生素E及蛋白酶的食物。下面介绍一款木瓜菠萝粥,经常服食可以有效地缓解老年人腰酸背痛的症状。 取木瓜和菠萝各50克,粳米100克。将粳米、木瓜、菠萝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共煮成粥。每日服食1次。木瓜和菠萝均含丰富的蛋白酶,是一种可分解蛋白质的酵素。这种酵素有抗炎和舒缓韧带压力的功...

  • 李子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李子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盛夏是桃李满天下的季节,如果说桃子以其“仙”、“寿”抢去了风头的话,李子也毫不示弱,因为尽管二者均在我国古代“五果”之列,但李子可是名居其首。“投桃报李”则是二者关系的最好描述。 李子除含有丰富的糖分、果酸、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以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素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这使它风味独特,且富有营养。李子能促进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有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故消化不良者食之尤宜。李子除供鲜食外,还可制作蜜饯、...

  • 五味不同效有异

    五味不同效有异

    众所周知,中药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它们是中药基本的药性。那么,这五种不同的味有什么作用呢? 辛味药:这类药辛温芳香,含各种挥发油。如解表药有促进发汗、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等作用,包括麻黄、薄荷等药物。又如理气药、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起到健脾开胃、理气止痛的作用,包括木香、香附、乳香等药物。治疗风寒感冒可用麻黄、薄荷、生姜煎汤服用。治疗外伤瘀血肿痛、痛经,则可用木香、红花泡酒服用来活血化淤。 甘味药:这类药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糖、维生素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补益气...

  • 椰子有补脾、益肾、催乳功效

    椰子有补脾、益肾、催乳功效

    补脾益肾助催乳, 腰膝酸软食之舒。 微量元素很丰富, 健身伴侣营养足。 【注解】中医认为椰子有补脾、益肾、催乳的功效。对于脾虚水肿、腰膝酸软、乳汁缺少的人都比较适合作为食疗之品。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椰子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钾、镁等,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成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椰汁含有丰富的钾、镁等矿物质,其成分与细胞内液相似,有助于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达到利尿消肿之效。 椰子是水果皮层最多的水果,共有四层,最外两层叫“椰衣”,表皮...

  • 吴有性治疗瘟疫特色

    吴有性治疗瘟疫特色

    明代温病学家吴氏著《瘟疫论》两卷,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创“戾气”学说,以区别于伤寒。治疗上创疏利透达之法,推崇攻下逐邪,重视养阴护正,并将传变方式分为九种,称为“九传”。 1.温疫初起,邪在膜原,宜疏利透达,用达原饮。 2.膜原伏邪既溢于三阳经而出现三阳经证,又入里而见里证,宜表里分消,用三消饮。 3.疫邪溃出膜原,向表传变,宜汗解,以战汗为要。里热散漫(或下后身微热无汗),用白虎汤。 4.疫邪溃出膜原,内转入胃,郁于胸膈,用瓜蒂散吐之;留于胃腑,则承气辈大剂下之...

  • 有益春天保健的食疗方法

    有益春天保健的食疗方法

    春季气温极为不稳定,除了倒春寒现象之外,最近雾霾天气频频来袭,对于本身免疫力就比较低的老年人来说,是对健康极大的挑战。老年膳食合理,选择适当的食疗方法,有益春天保健。 血压波动:现代医学发现,春天的气候变化容易使老年人血压增高,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饮食治疗的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因为香蕉含有能降低血压的钾离子。另外,经常食用含钾的柠檬、梨、绿豆等,对防治高血压也有益处。还可用芹菜50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或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

  • 民间有“常喝黄芪汤 防病保健康”之谚语

    民间有“常喝黄芪汤 防病保健康”之谚语

    黄芪是著名的补气中药,被誉为“补气之最”“补药之长”。黄芪泡茶或煎水代茶饮用,养生疗病兼得,且经济简便实用,民间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之谚语。 临床上,黄芪茶饮可用于气虚引起的病症,但更适合于: 体虚多汗:取黄芪30克,大枣5枚,水煎分3次温服,日1剂。 气血亏虚:取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煎水代茶饮,日1剂。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取黄芪15克,泡水代茶饮,日1剂。...

  • 煎中药选锅子有讲究

    煎中药选锅子有讲究

    在家中煎中药用什么锅子?面对家中的砂锅、搪瓷锅、不锈钢锅、铝锅、铁锅等,很多人难作选择,也有人马马虎虎随便拿个锅煎药。其实,煎药选择锅子是很有讲究的。 煎药最好用砂锅,因为砂锅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砂锅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所以砂锅用过后不要立即加凉水清洗,也不要用洗洁精浸泡,以免脏水渗入砂锅的细孔中,可以用淘米水将砂锅浸泡后刷洗。 由于砂锅平时用处不大,有些家庭不一定备有砂锅,那么就可选择搪瓷锅和不锈钢锅。但不锈钢的缺点是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粘在...

  • 南瓜藤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南瓜藤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原料:新鲜南瓜藤500克,蒜头5克,精盐1小匙,美极鲜酱油半小匙,鸡精半小匙,清汤50克,植物油25克。 做法:先摘去南瓜藤的叶子和老杆,再将南瓜藤外皮撕干净,搓去绒毛(藤嫩尖上的小叶片可以保留);然后,将摘净的南瓜藤清洗干净,沥干水分,切成4厘米长的段备用;蒜头剥衣,用刀切成蒜片(也可以剁成蒜茸);净锅置旺火上,舀入植物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蒜片煸出香味,然后,迅速倒入南瓜藤翻炒均匀;再加入清汤、精盐、鸡精烧沸至软;待南瓜藤熟时,加入美极鲜酱油,翻炒均匀,出锅装碟即成。 作用:南瓜藤在夏、秋季采收,营养价值...

  • 核桃食疗有妙方

    核桃食疗有妙方

    核桃别名胡桃、吴桃、唐秋子、羌桃 等。核桃味甘、性温,无毒,人肺、肾、肝经。 核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富含 蛋白质、核黄素、抗坏血酸、尼克酸等,有 健胃、补血、润肺、养神、延年益寿等功效, 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 疾病,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 病、肺气肿、胃炎、肾结石等症。现介绍核 桃食疗方如下: 1.治神经衰弱:每日早晚各吃核桃仁 2个;或取核桃仁、黑芝麻各30克,桑叶 60克,共捣烂如泥为丸(每丸重3克),每 次服3丸,每日2次。 2.治慢性气管炎:核桃仁25克, 捣烂加...

  • 甘蔗汁 甘蔗饴 有生津止渴之功

    甘蔗汁 甘蔗饴 有生津止渴之功

    二蔗,即甘蔗汁、甘蔗饴,二者同出一物,由于制作方法不一,故功效略有不同。 甘蔗汁 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汁,中医以榨出的汁液入药,名蔗浆,《随息居饮食谱》言其为“天生复脉汤”。中医认为,甘蔗汁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之功。适用于阴虚肺燥所致的咳嗽,胃阴不足所致的呕吐,热病及暑热伤阴所致的口干口渴等。《随息居饮食谱》言其“清热和胃,润肠,解酒,杀蛔,化痰,充液。治瘅疟、暑痢、止热嗽、虚呕、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榨浆名天...

  • 蜂蜜又称石蜜 入药功能大致有五

    蜂蜜又称石蜜 入药功能大致有五

    蜂蜜“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本经》) 蜂蜜又称石蜜,虽由不同花粉酿成,品种自有差异,然其入药功能大致有五: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此《本草纲目》所论。 多种慢性衰弱性疾病如溃疡、慢性肝炎、结核、甲亢、心衰等,多因五脏诸不足,蜂蜜补益之用众所周知,此不赘言。凡温热病必因郁热滞于体内,无论卫气营血之浅深,治疗均以解毒为主。《伤寒温疫条辨》之升降散及其加减变化而成之十五方,乃疫病及四时温...

  • 常见中医药引有哪些

    常见中医药引有哪些

      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粳米: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

  • 芹菜的药用 古籍也早有记载

    芹菜的药用 古籍也早有记载

    芹菜,是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有几千年的生长历史,并早已写入诗章。 《诗经》中就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描写。唐代诗人杜甫有“饭煮青泥坊底芹”“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润羹”的诗句。宋代苏轼《新春》诗有“园父初挑雪底芹”之句。就连清代文学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是以芹命名的。 芹菜的药用,古籍也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载,芹菜“止血养精,保血脉,益气,令人肥健嗜食”。《唐本草》载:...

  • 养眼有妙方药膳帮你忙

    养眼有妙方药膳帮你忙

    菊花茶: 菊花适量,开水冲泡饮用。菊花富含维生素A,是保护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质,也是中医治疗各种眼疾的良药。菊花茶能让人头脑清醒、双闩明亮,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经常觉得眼睛干涩的人,尤其是常使用电脑的人,不妨多喝些菊花茶。 枸杞子茶: 枸札子适址,用开水冲池饮用。枸杞子养肝明目,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索A原)、维生索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及钙、铁等,足养眼佳品。 枸杞菊花茶: 枸杞子、菊花适量,开水冲泡饮用。除养眼外,还适用于血虚兼有肝热的干眼患者。 决明菊花山楂茶: 决明子(略...

  • 夏吃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夏吃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很久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到底可不可靠呢? 笔者从记事时起,就喜爱吃姜。记得有一年夏夜贪凉,第二天醒来又是流鼻涕,又是打喷嚏,还咳浓痰。妈妈急着找郎中,奶奶却只给我用热姜水泡脚,熬姜糖水喝,居然两三天就好了。后来,长了一身痱子,奶奶又切些姜片给我擦,没几天也治好了——生姜是我儿时的保健良药。 夏吃姜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生姜辛热,为什么要在炎热的夏季吃姜?据《伤寒论》介绍,“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

  • 粥有着客观的益寿之理

    粥有着客观的益寿之理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最能安贫乐道,要生存下去,粥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因为粥清淡廉价,能解决文人的饥寒之苦。只是文人有附庸风雅的习惯,于是便给了粥许多诗意的想象。 著名文学家王蒙曾创作过小说《坚硬的稀粥》。他以自叙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岁月的流变中,因为战时的原因,从断掉稀粥到重新喝上稀粥的故事。王蒙在文中感叹,稀粥太坚硬了,不管是牛奶面包、分灶而食、民主选举还是唯厨论艺,都抵不过从出生到现在还在吃的稀粥。一碗粥、一生情,粥对于王蒙来说,是维系了生命的情愫。而王蒙更是将寻常百姓家的稀粥,赋予了一番文化的风味。...

  • 身体消瘦 食疗有招

    身体消瘦 食疗有招

    身体消瘦者多经受不住疾病的折磨,而且也易患各种病症。中医认为,身体消瘦多为脾胃功能低下、气血不足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气血盛,则肌肉丰腴,肢体强劲;反之,则身体消瘦,肢软力乏;当以健脾益气,开胃消食为治,除调整脾胃功能,全面摄取营养,保证营养充分吸收外,可选用以下药膳食疗方。 生姜牛肚 生姜30克,牛肚1个。生姜切碎,牛肚洗净、切片,加清水适量同煮熟后,调入葱、姜、料酒、食盐、味精,再煮一、二沸即可服食。隔天1次,可补益元气屈身健体。 鸡肉粥 鸡肉100克,薏米、大米各50克。先将鸡肉洗净、...

  • 桃子具有补益心肺 生津止渴解劳热

    桃子具有补益心肺 生津止渴解劳热

    时下正是“桃李满园”之际。桃一向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素有“寿桃”和“仙桃”的美称,因其色泽红润,肉质鲜美,又被誉为“天下第一果”。尽管桃子具有补益心肺、生津止渴、消积润肠、解劳热等功效,但食用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1.桃肉性偏温,《滇南本草图说》载:“多食动脾助热,令人腹胀,发疮疖”,《随息居饮食谱》亦称:“多食生热,发痈疮、疟、痢、虫疳诸患”。故凡素体内...

  • 肺燥偏有痰火宜食方

    肺燥偏有痰火宜食方

    食材与做法:猪肺与剑花10:1备料,前者用食用油清炒,后者用清水浸泡,再与开水及蜜枣3~4枚同置于砂锅内煲2小时左右,依据个人口味加盐、胡椒粉即可食用。 食疗理论中素有“以形补形”的说法,诸如核桃补脑,猪肚煲白胡椒止胃痛,猪心炖柏子仁缓解心悸等。剑花猪肺汤取肺之形补肺之气,加之剑花能“止气痛,理痰火咳嗽”(《岭南采药录》),故此汤有很好的清肺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秋冬肺燥、口气秽臭。 小贴士:此方以肺燥偏有痰火者更宜,咳痰清稀,大便溏稀婴儿不宜食用。糖尿...

  • 黄鳝颇有药效 选用还需慎重

    黄鳝颇有药效 选用还需慎重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但切不可盲目,黄鳝颇有药效,选用还需慎重。其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可治疗虚劳、疳积、阳痿、腰痛、腰膝酸软、风寒湿痹、产后淋沥、久痢脓血、痔瘘、臁疮等症。《本草经疏》载:“鳝鱼,甘温俱足,所以能补中益血。甘温能通经脉,疗风邪,故又主疗沈唇(“沈”为古体之沉字,唇部瘤肿之病证),及今人用之以治口眼?斜也。”《滇南本草》亦载:黄鳝“治痨伤,添精益髓,壮筋骨。”古医书《本草逢原》上有&ldq...

  • 治风湿:喝川乌酒有毒

    治风湿:喝川乌酒有毒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最近因腰腿疼痛,河北省广平县一老汉喝了自制的药酒,不料服后险些丧命。医生说,药酒里的中药川乌是害人“元凶”。 今年72岁的章老汉是广平县一位农民,因长期劳动留下了风湿腰痛的老毛病。前段时间他根据听说的偏方泡制了含有川乌的药酒。近日天气转凉,章老汉感觉老毛病越来越重,就从床底下取出了自制的药酒。谁料,喝下不到半小时他就出现心慌、憋气等症状,很快就晕了过去。幸亏家人发现及时,经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 对此,中医专家提醒,使用偏方必须要讲科学。川乌是有毒性的中药,它虽然祛风湿、...

  •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涌现出来,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痰瘀易停滞络脉,形成病络,逐渐发展为络病。研究痰瘀相关学说和络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慢性疑难杂病及指导其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痰饮、瘀血与络脉损伤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掌握络脉的病理变化,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可指导现代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理论溯源 痰瘀相关学说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中“津血同源”这一...

  •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近有同道发表有关论述,深受启发,今略做表述,与通道共同讨论。   术语来源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原是用于论述阴阳寒热虚实的关系,重点是概述临床反应症状的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有关论述记载多见于《中医辨证施治概论》一书中,该论著部分内容发表于1980年第4期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题名为《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rdquo...

  • 读《<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有感

    读《<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有感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是中医学中继《黄帝内经》之后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撰而成的又一部经典医集。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后世医家常把《内经》《难经》并称,并将《难经》与《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难经》之注,莫先于吕、杨 《难经》成书既早,年久日深而辗转相传,原书今已不存,原貌今亦不可复睹。历代仅以校勘、注释流传。远在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便是注《难经》的第一人,也是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所注名曰《黄帝众难经》。但吕...

  • 中医之争 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

    中医之争 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

    中医乃学、乃术,由学术文献、理论与临床实务两部分构成,要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一是要花气力研读文献,研习理论,二是亲自临证,体验辨证。 不过,近代中国,批评中医完全可以绕过这几个环节,只顾放逐意气,观点越极端,越能吸引眼球。于是批评沦为讥讽、谩骂,论辩沦为声讨、罢黜,这一切似乎都与 “饭桌”有关。民国时期,许多重大议题都在饭桌上商讨,夜读《张元济日记》,招饮宴宾是一等“正事”。一部民国文化史、出版史似乎就是一场场餐桌上的头脑风暴。部分留学生也有“...

  • 望诊在妇科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望诊在妇科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内经》云:“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余从事中医妇科临床40余年,临床中对女性的形态、举止、色泽与其疾病所苦常详细观之,始终认为望诊在妇科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凡女性初次就诊时,如患有长期的内伤病、严重的血崩、或妊娠3个月以上者,因其特殊的形色,可一望而知。对于其它体质与病形,大致总结如下: 肥胖型 女性肥胖,肤色白润,肌肉脂肪丰满,掌厚,指端粗壮。外表望之似健壮,但若细观察,其动则气急,容易出汗,头晕腰酸。这实乃气虚不足、脾气不健之故也。其中个别妇女患不孕症,不...

  • 读高允旺《脑病心悟》有感

    读高允旺《脑病心悟》有感

      中医业界素有“风、痨、臌、膈”四大证之说,即这四种病都是疑难大症、重症、顽症。“风”即是指中风,大体与今天的脑中风、脑溢血或其后遗症相类。众所周知,中风也好,其后遗症也罢,治疗上都是很棘手的疾病,尽管也有不少治疗的新方法或措施,但真正令人满意的不多。   笔者认识《脑病心悟》的作者高允旺,是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高允旺早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今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参加工作后,战斗在医疗第一线,在山西临汾市创建了永旺脑病医院。高允旺虽是西...

  • 中医有“祝由”和“祝由科”

    中医有“祝由”和“祝由科”

      中医有“祝由”和“祝由科”。“祝由”一词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句中的“祝由”一词,古今学者都有注解,但大都误释。如唐·王冰注:“祝由:祝说病由。”明·吴昆注:“祝由:祝说其病由也。”后来无论是《内经》的各种注本,还是中医教材及中医字典、词典,甚至...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