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以 第19页

以 第19页

  • 以医院文化引领深化医改

    以医院文化引领深化医改

    •江苏省中医院是全国唯一拥有四名“国医大师”、两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大型中医院。 •为迎接新医改挑战,该院制定了“三变三不变”的发展战略,即就医模式、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中医药现代化战略、人才战略、文化战略坚持不变。 •为适应新常态,该院将医院文化作为凝聚力量、激励创新的发展动力,作为引领和保障深化医改的重要软实力。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其改革成效直接关系着医改的成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新...

  • “史以为鉴”的好书

    “史以为鉴”的好书

    在21世纪中医事业发展再次面临重要契机的时候,李经纬教授的《中医史》问世,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以往经验之上的。对中医历史的研究,近年有相当重要的成果。例如四卷本《中国医学通史》就是代表。其中,李经纬教授就是《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的主编。在多年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之后,李教授又于耄耋之年撰成本书,恰如醪醴陈酿,更见醇和。我以为此书堪称适时之史笔,成功之作。 对古代医史的梳理更加精到 由于有编撰《中国医学通史》以及主持医史文物研究的基础,作者对医学史中的相关史实和进展的...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以文化提升中医药无形价值

    以文化提升中医药无形价值

    中医药无形资产市场价值的形成,内在为技术含量,外在于市场培育。举例来说,同样生产六味地黄丸,著名中医药老字号的产品就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而同样是医生,名中医也更容易获得患者的青睐。反之,如果社会大众对技术或产品不知道不了解,这项技术或产品的市场开拓必定困难重重。 社会大众对中医药技术、产品的认可,或者说中医药产品市场的培育,应该通过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般的进行。 首先应加强宣传,培养大众中医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宣传中医文化。例如,前些年热播的《神医喜来乐》《大宅门》等影视剧,...

  • 以文化人 以报育人

    以文化人 以报育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改版之际,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弘扬优秀文化,培养合格人才”的亲笔寄语,知名学者祝世讷教授“高帆再扬,迎潮续航新征程”的激情美文,“讲好山中医故事,传播好山中医声音”的评论员文章,让大家欣喜不已;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文章,大气的版面,细致的印刷,让大家耳目一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立的8所中医药院校之一,在近60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浸润着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和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积淀着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

  • 中医可以有现代科学形式

    中医可以有现代科学形式

    •中医疗效好,根本原因在于有正确理论作支撑。其理论之所以正确,乃在于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它缺乏现代科学形式,因而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事实并未被凸显出来,以致人们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对它加以衡量而看不到它的科学性,甚至发生误解将它诬为“伪科学”。 •中医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思维逻辑,它完全具备整体科学特征,因而是地地道道的整体科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仅在于要具有现代科学形式。 文化与科学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 以诺奖为契机加速中医药产业升级

    以诺奖为契机加速中医药产业升级

    我们应以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契机,充分运用互联网及现代技术,加速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调整产业战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加强宣传,实现重点突破 据大数据统计,在10月6日公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一天时间里,百度“屠呦呦”关键词搜索量超过60万,带动中医、中药等关键词登上搜索热词榜,相关话题文章阅读量在一天内达到1000多万。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宣传中医药理论、“防治养”理念,促进中医理念深入人心。 在成功发现青...

  • 以中医经方助力重点专科建设

    以中医经方助力重点专科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的首批脾胃病重点专科,现开放病床120张,年门诊量约2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约4000人次。 科室成立10余年来,一直以“发挥中医特色”为宗旨,致力于传承、实践、发扬中医药特色,尤其注重发挥中医经方在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重点专科的建设离不开中医临床疗效的支持,而以中医特色为基础的中医疗效的发挥是形成学科品牌的重要保障,也是进行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文化传播的核心。构建中医临床疗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包...

  • 中药大品种培育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中药大品种培育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根据目前的产业现况,中药大品种培育需要政策、市场、技术多方面要素的支撑,需要药政、药学、非临、临床和经济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参与,不是单一的研究机构、市场策划公司和企业能独立完成的工作,最有效的途径是整合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群策群力、顶层规划、分布实施、循序渐进培育大品种。   以临床评价为枢纽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组织过多轮中医药科技攻关,包括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药混乱品种研究、中药化学基础研究、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等,唯独没有中医药存在最核心价值的“...

  • 壮骨靠肾精 以气养生抗衰老

    壮骨靠肾精 以气养生抗衰老

      人体骨骼的生长与家里无土栽培的花草有点儿像:一个花盆,里面放几个小石块,把花草放进去,然后浇上营养液,花草就可以正常生长了。骨骼也是一样,它的生长和强壮也需要“营养液”的滋养,这个“营养液”就是骨髓。   骨骼的营养来源于骨髓,而骨髓是由肾精所化生的。所以肾精充足,骨髓才会充足,骨骼的营养才会充足,骨骼才会强壮。所谓肾主骨,原理大致就是这样。与骨骼相关的健康问题多与肾虚有关,比如骨质疏松、骨痛、粉碎性骨折这些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为什么?就是因为老年人肾气衰弱,身...

  • 中医养生的基石 保养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的基石 保养持之以恒

    中医学作为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生命科学,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还包括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医养生保健就是在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指导下,采取正确的预防、康复措施,增进人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自然寿命(即寿命的极限)应该达到 100岁以上,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遗传、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促使了疾病和早衰的发生,甚至直接引起死亡,使人的实际寿命远远低于自然寿命。事实上,个体的健康乃至寿命长短,不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还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以及自我心身调养的水平息息相...

  • 中医专家建应对秋困 以下几种方法

    中医专家建应对秋困 以下几种方法

    “春乏,秋困,夏打盹。”进入秋天,人们都很容易犯困,尤其在上班族和学生族中表现最为明显,尽管睡眠不少,可白天还是精神萎靡,哈欠连连,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如何应对秋困?中医专家建议,应对秋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多睡觉 秋困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是人体自我修复和储备能量的一个过程,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很有必要的。睡眠一定要早,勿过十一时。十一时,为子时,属肾,子时肾生一阳上升于心,对应坎卦,此时熬夜,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另外,秋季每天最好早起,以顺...

  • 多事之秋注意以下四方面的调养

    多事之秋注意以下四方面的调养

    秋天,阳退阴长,热去寒来,草木枯萎,万物凋零。根据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在气候变化无常的“多事之秋”,人们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调养。 精神调养 秋天的萧瑟之景,往往使人触景生情,多愁善感。中医理论认为,肺外应于秋,在志为忧,悲忧最易伤肺。《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秋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即秋天要使志意保持安逸宁静,借以缓和秋天肃...

  • 以运动来养生 以养心来养生

    以运动来养生 以养心来养生

    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以《浮生六记》闻名于世。在这部传诵不衰的自传体散文中,卷六“养生记道”记述了其养生之道、强身之举和长寿之法,颇受世人的关注与青睐,以致博得“养生从此留真诀,休向嫏嬛问素书”之嘉誉。 以运动来养生 沈复喜爱打太极拳,且深有感悟。他认为,太极拳是由无数圆圈连贯而成的一种拳术,因此一招一式,皆不能离此圆圈。否则,便违背太极拳之原理。练习太极拳前,须存神纳气,静坐数刻。打拳时要舒缓,由始至终,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般。他遵行苏子瞻《养...

  • 以汤送饭胃难安

    以汤送饭胃难安

      吃饭时用汤或水泡着吃主食,不仅不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影响脾胃的功能,对于孩子和老人影响更大。   大家都知道“囫囵吞枣”的典故,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吃饭时用汤或水泡吃主食,也是一种“囫囵吞枣”。   为什么这么说呢?老百姓有句话叫“汤泡饭,嚼不烂”,说的是如果吃饭的时总习惯用水泡着吃主食,食物没有被好好咀嚼就咽进去了,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影响脾胃的功能。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意思是脾将食物转化成营养,然后再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脏腑...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 肺属金通于鼻气 食疗以润肺清气道以净肺

    肺属金通于鼻气 食疗以润肺清气道以净肺

    经过了盛夏酷暑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秋季。秋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中午仍然很炎热,早晚凉爽,周围的环境也不再黏腻潮湿,人体也明显有了干燥的感觉,唐山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孙惠敏提醒大家,秋天到了,一定要注意养肺,小心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肺属金,通于鼻气,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之一,其性喜润恶燥。而秋天又是一个干燥的季节,燥邪的特点是易伤津液,因此秋天常常感觉到口鼻或咽喉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等。故防治秋燥对肺的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肺朝百脉&rdquo...

  • 膏方以“补”为主 选用中医膏方

    膏方以“补”为主 选用中医膏方

    正值冬季养生进补时节,膏方是不少人钟爱的补品。但膏方作为一种保健方法,跟一般保健品不同,不能千人一方。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用膏方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表现出的不适症状来进行有目的的调理,这样效果才会好。患者在准备膏方调理前,一定要请有经验的医生把把脉,看自己属于什么体质,开出适合自己身体的进补药方。 膏方以“补”为主,但不是补益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调节患者体内机能、纠偏以却病,达到“补”的目的。应用膏方时,强调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消补并用,通补...

  • 以坐养神 以立养骨

    以坐养神 以立养骨

      以坐养神   正确的坐姿不仅可矫正扭曲的脊柱,还能使人心平气和。坐姿可根据自身的习惯和身体状况而定,如端坐、靠坐、盘坐等,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坐一段时间后应起身走动一下。   古代的女人都是盘腿而坐,这样可把下焦之气堵住,使气不外泄。古代的男人坐时一定要虎背熊腰,即两手撑膝,两只手的手心正好护在膝盖上,这样可固摄胃气。现代男人不妨在双手按住双膝的同时,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各36圈,反复做2次,对防治膝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下肢静脉曲张及小腿抽筋等症效果明显。   以立养骨   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两...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养神
  • 以茶为药以茶入药 中药茶饮

    以茶为药以茶入药 中药茶饮

    中药茶饮 可简称为茶剂,是指通过饮片(提取物)与茶叶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辅料混合配制而成的一种内服制剂,其通常有三种类型:块状茶饮、袋装茶饮以及煎煮茶剂,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已经被很多人应用于日常的疾病防治。 中药茶饮历史发展 药茶其最早的定义为:茶中含有药方或者治疗时所需的仿茶的药,其并不局限在一些药方中含有某种茶叶的制剂,或者是中草药(单方或复方)通过冲泡、煎熬等配制的药方,类似于日常生活中所饮之茶,其也属于一种药茶,而现代的较新型的茶药试剂大多数是通过提取加工而制成的一种颗粒,然后将其...

  • 试试以下食疗方预防禽流感

    试试以下食疗方预防禽流感

    近期,禽流感出现散发病例,春季本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很多人出现了高烧、头痛、乏力等,都特别担心,心理非常恐惧,严重影响着正常的生活。人体只有足够的免疫力才可以预防各种病菌,很多食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提高免疫力。如奶制品、蛋类、豆类等,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提高人体免疫力。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同样富含维生素。还有蘑菇、香菇、灰树花、平菇、猴头菇等食用菌类都含有大量的抗病毒物质,可以有效的增强免疫力。还可以试试以下食疗方预防禽流感。 姜茶饮 生姜10片,茶叶7克,...

  • 夏季适量喝姜汤可以开胃健脾

    夏季适量喝姜汤可以开胃健脾

      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等功效。夏季适量喝姜汤可以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敷于患处,能舒筋活血,缓解疼痛,预防“空调病”。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生姜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和淀粉,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等三大功效。因此,除做日常调料外,生姜在夏季可治疗不少病症。民间也有大量关于生姜益处的谚语如“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晚吃萝卜早吃姜,郎中先生急得...

  • 立春养肝 喝粥以养肝补肾以养肝

    立春养肝 喝粥以养肝补肾以养肝

    立春 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一个“生”字。 按自然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下面我就浅说如何从起居、饮食、药物、经络等几个方面对肝脏进行保养。 宽心以养肝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脏与草木相似,所谓条达,就是指肝像树一样喜欢不受约束地生长,不喜欢压抑。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加活跃,引导气血从里向外调动,排泄体内浑浊之气。 心情忧郁或是急躁易怒引发肝脏气血...

  • 以淡养生

    以淡养生

    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叹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为追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便寻求种种养生的途径。养生之风,于今为烈。 淡世情 助人乐 琳琅满目的养生广告,五花八门的养生讲座,层出不穷的生大师,光怪陆离的养生方法,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加上“撬边”的帮衬,“名人”的捧场,以致如流的信徒、似云的粉丝一哄而上,把一个好端端的养生文化糟蹋得面目全非。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免又一次地怀念起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裘老一生,除了治病教书...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养生
  • 推荐用荔枝壳煲水以清火

    推荐用荔枝壳煲水以清火

    刚到广州工作不足一月的河南人薛小姐近日与同学一起吃荔枝。她吃了差不多二十颗荔枝。谁知一天后,两眼眼睑各长出小疙瘩,又肿又痛,被医生诊断为“麦粒肿”。 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曾锦主任医师说,近年来“荔枝病”即因吃荔枝过量导致的低血糖症逐渐减少,而眼睛长麦粒肿、痔疮出血等情况则有所增多,往往还会有口舌生疮、过敏等症状。通常只需停止进食荔枝,热敷眼部患处,加以喝绿豆汤等饮食调整,症状可自然缓解,无需用药。 广东省中医院营养医师许欣筑指出,荔枝味道鲜美,有降血糖的作用...

  • 小雪大雪以骨养骨

    小雪大雪以骨养骨

    今年11月22日是农历节气中的小雪,而大雪节气则在12月7日,表示天气寒冷,有可能下雪。许多老年人本身就骨质疏松,雪天若是一不小心摔跤,特别容易骨折。故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注意养好骨头,而中医食疗历来推崇以骨养骨。 早在明代,名医李时珍就主张“以骨入骨,以髓补髓”,认为通过食用一些动物骨头,可以强健骨骼。“以骨补骨”则是中医“以形补形”食疗观念的体现,但并不是民间所说的吃啥补啥,所以以骨补骨还需要辨证运用。常用于食疗的动物骨头有以下几种。 羊骨:...

  • 中医老师对学生应谆谆教诲以鼓励为主

    中医老师对学生应谆谆教诲以鼓励为主

    中医师实习带教是一门艺术,是医院、科室、带教医师的重要工作,带教成效对学生发展影响深远。带教老师应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方式、创新的带教模式、关注带教细节,让学生在进入职业生涯前,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具备熟练的诊疗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诊疗习惯,逐渐成长为合格的中医师。 从细节做起 从学生的仪表、语言、动作等细微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气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如穿着整洁端庄、语声和蔼亲切、动作沉着冷静……这些细节看似琐碎,但作为医生职业非拘此小节不可,因为医生...

  • 中医“发物”常分为以下几种

    中医“发物”常分为以下几种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加紧残害开国有功之臣。元帅徐达患了“发背”,最忌吃鹅肉,朱元璋却别有用心地赐徐肥鹅一只。因鹅为发物,易动火发疮,《本草纲目》载有“鹅,气味俱厚,动风,发疮。”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君之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徐达“发背”扩散而亡。   传说的真实性我们不做深究,但可以看出“发物”一说在民间流传的广泛和久远,现在也是许多患者关心的话题。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刘爱民博士介绍说,...

  • 以水为药治顽痰

    以水为药治顽痰

    李时珍少年时就百读医书,知晓各种医理,有些学问让父亲李言闻都很诧异。有一次,李时珍的好朋友冯玉山慌张来请李父看病,原来,冯的父亲和人怄气,急火攻心,痰火壅盛一下子背过气去。李父赶来灌以蒜汁将冯老爷子救起,随后开了药方,叮嘱小火煎服。 7天之后,李时珍问及病情,冯玉山说尚无起色,又问煎药用的什么水,冯说就是缸里的水。李时珍听罢,立刻开了药方递给冯玉山,冯打开一看,上面只写了三个字“井华水”。 冯不解,李时珍便道:“医书上说‘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

  • 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我无法以医生和医学史家的资格说话,但是有资格以病人的口气说话。”11月23日,第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厦门召开,全国的2600多名医院院长参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受邀开讲。   讲座中易中天给全国各地的医院院长们讲起了中西文化与中西医的差别。他说,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西医把人当“物” 中医把病当“人”   关系无非有两种,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物的关系。易中天说,西方用“人与物的关系&r...

  • 《伤寒》以方名证

    《伤寒》以方名证

      《伤寒》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发展的特点。随着临床经方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感悟到经方的无穷魅力。   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30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此患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个病人用五苓散……”因熟悉了用经络脏腑辨证,感到胡老治病奇特,贸然问之:“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已显疲惫的胡老微微一笑:“慢慢给您讲吧!”听胡老星期天讲授经方知识,才启...

  • 中医秋季食疗 宜食麻以润其燥

    中医秋季食疗 宜食麻以润其燥

    一阵秋雨过后,天气急剧转凉,昼夜温差大,使身边体质稍弱的同事频频感冒、咳嗽。大人们季节交替的时候都难免中招,更何况是抵抗力微弱的宝宝们。 3岁的萱萱头一回流鼻血。早上起床的时候,妈妈发现萱萱鼻子下面红红的,仔细一看,竟然是两滴干了的血,枕头上也有一滴血。妈妈觉得很吃惊,萱萱平时身体很好,出生到现在没生过病。萱萱晚上睡觉时一切正常,怎么就不知不觉地流鼻血了呢?妈妈带萱萱去医院检查。 陕西省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朱生全介绍,每年过了白露后,秋燥引起的流鼻血宝宝就会增加。最近一周,几乎每天有10多个宝宝来急诊。...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