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以 第18页

以 第18页

  • 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

    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

      “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风痹。”——语出丘处机《夏季摄生消息论》     释文:夏三月属火,功能是长养,夏天心气旺,味属苦,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火能克金,肺属金,味主辛,本就心气很旺盛的夏季就不要再加苦味,以致心火更旺,而应多吃辛辣来养护肺气,免得心火旺灼伤肺气。过旺的心气用念“呵”字来疏泄,念“嘘”字来顺心气。   夏季心气旺而肾气衰,虽感觉太热...

  • 不读古籍不足以言未来

    不读古籍不足以言未来

      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回顾自己跟师学习的经历,深感师承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体会老师的辛苦和伟大。   中医人才培养起于家传私授,直到晋代官办医学教育初现,至唐代兴盛。元代医生培养就有三条途径,一是家学或自学,二是入三皇庙(官办医学),三是拜师(私学)。不管是家传私授,还是官办教育,老师都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领路人,师承都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现代中医成材,一则是高等教育体系,或曰院校培养,二则是师承体系,或曰家学,或曰拜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求学一年,感触最深的就是一种“读...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不足
  • 寅时:以静制动 深度睡眠

    寅时:以静制动 深度睡眠

      凌晨3点到5点,即寅时,是正月真正的开始,就是我们一年的开始。对应到人体,寅时是肺经当令。人体的气机都是讲顺其自然的,都是从肺经开始的,这个时候是阳气的开端,是人从静变为动的一个开始,也就是转化的过程,所以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   有些老人到这个时候容易早醒,实际上是气血能量已经不够了。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小便的话,代表老人比较虚;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同时是大汗淋漓的话,就要高度注意了,因为可能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脏病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凌晨三四点钟心脏病人容易出现死亡的原因。   《黄帝内经》认为,春天的时候人...

  • 以情养生 养生不妨从头做起 春季伸懒腰

    以情养生 养生不妨从头做起 春季伸懒腰

    中医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头部五官的养生关系到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建议老年朋友,养生不妨从头做起。 勤梳头助睡眠老年人经常梳发,有益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增加头发营养,对防治白发、脱发、斑秃均有一定效果。梳发还是治疗失眠、眩晕、心悸、中风后遗症的辅助手段。方法:晨起后,先搓手掌至掌心发热,再以手由前额开始向上、往后,经后脑扫回颈部,梳时手指要紧贴头皮,每次5-8分钟不等,当头皮有热、胀、麻的感觉时即可停止。 揉面部皱纹少经常用双手按摩面部,可促进血液循环,还可锻炼面部肌肉,减少面...

  • 以“柔”养生 采用搓耳捏耳

    以“柔”养生 采用搓耳捏耳

    人到老年,一般都退休在家,生活节奏应该放慢,一切都应以“柔”为前提,会对养生大有益处。 饮食柔暖老年人牙齿松动、津液亏损、肠胃功能逐渐虚弱,应少吃不易消化和刺激性的食物。食宜缓、淡、暖,不要吃冷饭冷菜,更要少吃冷饮。 说话柔和语速放慢、音调放低。缓慢的语速和低柔的音调可以使老人大脑变得安静,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身体各部分机能组织运转都会变得更协调。而且,老年人慢条斯理地说话,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正确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观点。 穿戴柔美老年人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应当穿柔软、...

  • 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

    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

      阳春三月是人体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良机,按照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骨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欧建锋指出,做好养肝保健操能够吐故纳新、行气活血、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且可治疗因肝虚火旺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两眼干涩、头晕目眩等症,使肝脏得到更多的养分。   指导专家   欧建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骨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   第一式:屈膝挺胸   动作要领:面朝东站立,两脚自然分开...

  • 以姜为药:生姜比干姜更辛辣

    以姜为药:生姜比干姜更辛辣

      生姜和干姜虽然都是姜,但是中药的方剂很讲究,有些方子只能用干姜,有的方子只能用生姜,不能混用。这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呢?   市场上卖的多是生姜   姜在作为中药用的时候,一般只分为生姜和干姜两种。生姜很多人都知道,市场上卖的不是子姜就是生姜,即种了一年就采收的新鲜的姜。而干姜在市面上比较少见,这种姜也叫做母姜,通常是发过两次芽,生长了三年的姜。   广西中医学院药学院的冼寒梅副教授说,从生姜和干姜的生长特性来看可以知道,生姜的味道是比较直接和辛辣的,而干姜在地下埋了三年,其气味是比较浑厚的。这种特性导致了两种姜在...

  • 以德养生之道 值得学习和借鉴

    以德养生之道 值得学习和借鉴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待人和气,享有101岁的高寿。他以德养生之道,值得学习和借鉴。 修身 儒家强调养生以养德为第一要旨。孙思邈正是以德养身,医德高尚的典范。他以医药济世为怀,不慕功名利禄。隋文帝、唐太宗先后召见他,给他高官厚禄,他都固辞不受,隐居著述,完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他常常出游各地,访求方药,并为百姓防治疾病。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济世救人的事业。老百姓感谢他,在他去世后尊称他为“药王”;唐代为表彰他的功迹,赠封...

  • 以情治病7个妙方

    以情治病7个妙方

    清代文人李渔著有《闲情偶记》一书,内容多含养生之道。其中有《笠翁本草》一节,提出以情治病7个妙方,读来令人颇获启迪。他还说病中得所思之物,也是治病良药。 他现身说法举了一个例子:某次李渔有病,想吃杨梅,医生对他妻子说杨梅性热,一二枚即可使他丧命。于是妻子哄他说街市上没有卖杨梅的。李渔心里不乐,病情更重。适时街上传来叫卖杨梅声,李渔大喜,精神为之一振,急让妻子去买杨梅。待几枚杨梅吃下,气定神怡,不觉病竟退去。于是他得出结论:能在患病时得到所思之物,也是治病良药。一个文人以其切身体会也许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医理...

  • 秋燥 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秋乏 四招加以消解

    秋燥 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秋乏 四招加以消解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可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 秋燥/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

  • 老年养生应以动为主 动静结合

    老年养生应以动为主 动静结合

    进入老年,养生应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做到“勤于动嘴”,于强心健体、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勤餐少食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和心脏功能均有减退,如一次进餐的量过多,会加重消化系统和心脏的负担,不利于保健,也易发胖。因此,老年人宜少食多餐,每日4~5餐,每餐吃七八成饱,胃、肠、胰、胆和心脏有病的人及肥胖者更应注意。 勤于咀嚼 老年人由于牙齿松动或部分脱落,不易将食物咀嚼得很细,影响了食物中营养的吸收。所以老年人进食应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勤咀嚼对牙齿保健...

  • 食点汤粥可以去潮湿

    食点汤粥可以去潮湿

      每到持续的雨雾天气,脾虚就会感受过多的湿,健脾就可以祛湿。而湿又最容易困脾,湿多了,脾的功能也会受干扰,导致口中清淡无味、胃口差,消化不好、大便溏稀。中医认为,脾虚湿困时,应健脾去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利尿)或者减少、清除引起身体免疫反应的物质,而温补脾胃是解除湿困的最好途径。温补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莲子、茨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其实,食点汤粥也可...

  •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 用败毒散加减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 用败毒散加减

      经云:“善治者治皮毛”,故解表一法,具有早期治疗、控制病邪入里、从而获得及早康复的积极意义。今观不少医生治外感以辛凉为多,笔者认为外感初起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渴、咽不红肿者,一般不宜用辛凉之品。辛凉药虽不比苦寒药,但其也有凉遏之患,只不过不像苦寒药那样冰伏而已。故而言之,外感病初起以用辛温药为宜。尤其冬季(11~12月)之间,大多患者以感寒居多,此时人体腠理致密,辛凉药既不对症,也难开腠理,故服之多于事无补。若症见风温初起,用银翘散治之。也可在大队辛凉药中,适加荆芥、防风等辛温之品...

  • 颜面之色可以测知脏腑精气

    颜面之色可以测知脏腑精气

      《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指出望诊在中医四诊中的重要性。《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外在局部的病变,如面、舌体等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正如《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而在望诊中以望色为主,因“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

  • 孔明在这里以医道论政道

    孔明在这里以医道论政道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一个精彩的篇章。与张昭辩论道:“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

  • 方以载法 为医者必须读方

    方以载法 为医者必须读方

      老师说,方以载法,为医者必须读方。   逍遥散是老师常用方之一。提到逍遥散,不自觉想到《庄子》中提到的一句话:“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由此,很自然地会问:逍遥散方中的灵魂为何,竟使本方当得起如此之名?   逍遥散是一张治疗肝脾两虚而郁的方子:脾气虚、肝血虚。于是,方中很自然地用到柴胡、薄荷疏肝解郁,当归、芍药养血柔肝,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和中。由于脾为后天之本,又女子以肝为先天,故而该方历来被人们视为女科圣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对此就多有记载。例如,在&ldquo...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必须
  • 重视妇人以血为本的原则

    重视妇人以血为本的原则

      妇人一生经、孕、产、乳的生理活动,均以血为本,又需耗血,故妇人之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之特点。医家李时珍云:“妇人,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此说揭示了妇人以血为本之论。妇人血虚,常致冲任不足,而经、孕、产、乳诸疾生也。《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妇人所重者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以经候见之,欲治其病,惟以阴分调之。”强调妇科病,需时时顾护阴血。治疗之时,常以血药为主,直...

  • 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

    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

      ●人体气机升降调节中,心肾相交为一对,脾胃枢纽为一对,肝升肺降为一对,此配偶之功,如此,各显其功,各得其衡,人体气机升降之圆运动自能相谐而旋。   ●《黄帝内经》有脏气法时观,再深化一步就是人体的升降法时。古人之论,多喜以年之春、夏、秋、冬,而临床之证,未必都经四季,故变之为昼、夜、晨、昏应更具实操性。   中医学本为体道之学,作为本原之道,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作为规律之道,中医学更多的是参照阴阳、五行规律与法则。故由本原之道所演,天人合一、道-理相贯之气在人体的运作,...

  • 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某日,读《医方考》,发现这样一段文字:“中风,不知人事,病则急矣。以平药与之,不能开其壅塞,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相反,使其相反而相用也……”   此方为通顶散,原方组成:“藜芦、生甘草、川芎、细辛、人参(各一钱),石膏(五钱),共为末。”原文:“病患国中风,不知人事,口噤不能开,用此药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治。”且不管此方所立为何,本草“十八反”中明言“诸...

  • 美食可以有助刮油

    美食可以有助刮油

    饮食油大,这不仅仅是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小问题,肥胖、青春痘、癌症,都与“油大”脱不了干系。以下推荐的美食,可以有助刮油哦! 1.燕麦:具备降胆固醇和降血脂的作用,这是由于燕麦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种可溶性的燕麦纤维,在其他谷物中找不到。 2.洋葱:含有环蒜氨酸和硫氨酸等化合物,有助于血栓的溶解。西餐中经常用洋葱搭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以解油腻。 3.玉米:含丰富的钙、磷、镁、铁、硒等,及维生素a、b1、b2、b6、e和胡萝卜素等,还富含膳食纤维。常食玉米油,可降低胆固醇...

  • 以“疫病”论治H7N9禽流感的探讨

    以“疫病”论治H7N9禽流感的探讨

      H7N9禽流感自2013年3月在上海、安徽两地爆发以来,至2013年4月10日,我国共报告33例确诊病例,死亡9例,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四省市。针对疫情的不断蔓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年4月3日迅速出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相关省市卫生主管部门也纷纷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力争将疫情控制到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危害。鉴于2003年中医成功参与SARS救治的经验,多省市向社会公布了中医药防治H7N9禽流感的相关方案,然部分方案自公布之日起,便在网络上引起了种种质疑,而问题的根...

  • 中医以“望、闻、问、切”为基础

    中医以“望、闻、问、切”为基础

      好医生就是指那些德高技精的医生。在诊病过程中,他们以“四诊”为基础,以较低的医疗成本去解除患者的病痛。   “四诊”中医称之为“望、闻、问、切”,而西医则称之为“视、触、叩、听”。这种诊法简单而有效,小病通过此法就可以直接诊断,大病通过此法对疾病有一个很好筛选的作用。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视“四诊”的。   我常听到一些患者从医院看病后回来抱怨地说:“现在...

  • 纵论“道以医显” 弘扬中医文化

    纵论“道以医显” 弘扬中医文化

      近年来,“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渐成共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获得广泛关注。为此,第三届“庐山杏林论坛”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中医古籍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道以医显——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之道”高峰论坛,以推动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了解中医从中医的原点入手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认为,了解中医必须从中医的原点入手。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分为道和艺的层次,艺的层次里面包括文艺、武艺、技...

  •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新解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新解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语出《素问·经脉别论》篇。王冰注曰:“三世脉法,皆以三寸为寸关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气绪均平,则气口之脉而成寸也。夫气口者,脉之大要会也,百脉尽朝,故以其分决死生也。”后世多从王冰解,如《内经选读》:“气口乃手太阴经所过之处,长一寸九分,故曰气口成寸。”(见王键、苏颖主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5页) 范登脉则认为,根据韵例,这一句当句读为:&ld...

  • 阴火发热 治以甘温除热为法

    阴火发热 治以甘温除热为法

      崔某某,男,27岁,工人,1995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于1月1日因娱乐过度而夜发高烧,体温39℃,微恶寒,身痛肢痠,无汗。自服银翘解毒片、速效感冒胶囊,未见缓解。遂住院治疗,各项理化检查正常,使用青霉素钠、螺旋霉素、先锋霉素Ⅳ号等多种抗生素和辛凉清热解毒中药,治疗15天,收效甚微。体温持续在38℃~39℃。   患者现体温39℃,神情痛苦,神疲乏力,身热面赤,微恶寒,面色少华,心慌气短,不思饮食,二便通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为阴火发热,治以甘温除热为法。   药用:黄...

  •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等手段,研究神、志的本质及神志异常疾病,探寻其生理、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赵永厚教授介绍,中医学自秦汉至明清即辑录了大量有关神志病理论的文献记载,也积累了丰富的神志病诊疗方法和方药,这些都是现代中医神志病学科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借鉴,亦是中医宝库留给现代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宝贵遗产。...

  • 中医药“以西律中”不可取

    中医药“以西律中”不可取

    前段时间,30多岁的杨女士患了一种怪病,被西医判为“死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她找到一位老中医诊治,几个疗程下来终于见效。她毅然辞职跟着老中医当起了学徒。让杨女士欣喜的是,如果《中医药法》正式出台,跟师学徒也能拿到行医资格证,有望名正言顺地坐堂行医。 让业界翘首期盼30多年的《中医药法》一旦获得人大通过,我国就将有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草案征求意见超过32000条,反对者认为,立法是为无照行医的中医开绿灯,中药机构自行炮制饮片属于法外施恩。支持者认为,《宪法》第21条规...

  • 以人为本抓教改 坚持质量育英才

    以人为本抓教改 坚持质量育英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求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长期以来安徽中医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   学生:这里培养方式好,我们爱学   “新安医学流派有十大著名学术思想,特别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国明代嘉靖年间的四大名医,营卫一气说的创始人……”这是2008...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坚持
  • 以文化建设铸中医院特色品牌

    以文化建设铸中医院特色品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浓郁的文化特色。近年来,甘肃省中医院十分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创新理念、寻准模式、搭建平台上下工夫,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到医院建设、医疗、服务、管理的每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了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提升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品位,明显地增强了医院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通过深入调研,提炼出“严谨、仁爱、传承、创新”的院...

  • “以毒攻毒”创造奇迹

    “以毒攻毒”创造奇迹

    现在,婴儿出生不久都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白喉及破伤风等疫病。然而在十九世纪,当时世界各国人民都面临着白喉与破伤风的严重威胁,医学界对这两种疾病的预防都束手无策。 当时,各国医学家都在为如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而积极研究与探索,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毫无进展。一天,德国著名细菌学家贝林与其同事日本著名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一起在公园里散步,他们在工作之余仍在思考应对白喉与破伤风的方法。来自东方的北里柴三郎早年在日本曾攻读中医学,对中医理论十分精通,他在散步过程中想起中医治疗疫病的理论,他对贝林说:“中国古代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