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第20页
-
佛陀用咀嚼杨柳枝开示佛门弟子清洁口腔
中国古代佛家修行讲究修得清净心,并把修行贯穿于日常起居中,特别讲究洁身、洁口。平时,佛门弟子非常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注重口腔卫生。 佛教创立之初,教徒们没有刷牙用具,常常口气难闻,饮食难以消化,还易生病。佛陀就用咀嚼杨柳枝开示佛门弟子清洁口腔,这可以说是现代刷牙的前身。这种刷牙的用具是佛家重要的法器,被称为齿木。古代僧侣外出化缘、游方参学,必须携带。齿木多用25厘米左右的杨柳枝制成手指般粗细(如没有杨柳枝,可用楮、桃、槐、柞条、葛藤等,苦涩辛辣的树木替代均可)。咀嚼齿木的方法是从一端嚼起,咽...
-
世界针联2015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召开
9月25~27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2015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来自六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代表,分别就针灸机理研究,针灸教育标准,针灸立法发展,针灸临床研究,针灸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针灸美容等专题进行主题演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出席大会开幕式。 闫树江对世界针联在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世界针联作为连接世界各国针灸界的桥梁与纽带,继续加强与各国中医针灸社会团体在科研、教学、医疗、生产等领域的合作,更好地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为世界针灸的发展...
-
让中医特色健康养老中心遍地开花
吉林省今年把建设6个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近日,该省印发了《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建设项目工作方案》,遴选德惠市中医院等6家中医院,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给予每家机构150万元补助。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宝贵资源,在健康养老中具有全方位价值,优势明显,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强。 在膳食方面,中医提倡老年人因人因体质和缓进补,饮食宜多样清淡、温热熟软、细嚼慢咽,与现代营养学理论高度相符。在手段方面,针灸、刮痧等中医保健养生技术非常适合老年慢性病的调养。在运动方面,以八段锦...
-
开颅术后神经损伤 中医针法 火针水针揿针
随着医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开颅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常见的颅脑外伤、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以及减压术的治疗中。但在快捷清除病灶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神经损伤,较为常见的有动眼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以及视神经损伤等,现代医学一般通过高压氧仓、神经营养药或者激素进行治疗,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并没有得到改善,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有复视、眼肌麻痹、视野缩小、视力下降、口眼歪斜、面积痉挛等。鉴于这种局面本人从2013年开始对此类患者进行了多种针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拓宽了针灸治疗的范围,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病理病...
-
自选口味的饺子如同对症开药方
逢年过节,中国人讲究的,无非是一个吃字。以前亲戚朋友碰面,大多问的是,吃了吗?现在讲究了,还要问一句,吃得好吗?如今,很多人已经看不上大鱼大肉,更注重养生。吃东西吃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都很好,而且吃下去胃里觉得很舒服。这才是现在所谓的吃得好。 自选口味的饺子如同对症开药方 对于中国人来说,农历新年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既喜悦又神圣。出门在外的儿女们,不论风霜雪雨、路途遥远都要赶回家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哪怕只是包个饺子,也是一种幸福。如今,饺子早就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只是这除夕夜的&ld...
-
针灸铜人 开创了针灸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的先河
北宋王惟一(987—1067)是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编撰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针灸图经》),主持铸造了针灸铜人,开创了针灸教学进行实践操作的先河。 北宋年间,针灸非常盛行,但是各种书籍中对经典针灸理论的摘录和传抄错误频出,学医者因没看到针灸经典著作的原貌,导致错误的穴位定位、应用等情况经常发生。作为翰林医官,王惟一决定编绘一部规范的针灸图谱。他考证针灸经络,订正讹谬,编撰了《针灸图经》,该书后来被作为宋代官方针灸学教材。《针灸图经》完成后,王惟一担心流传过程中再次出现传抄讹谬,...
-
国医大师刘敏如 开展了系统的妇科病培训
编者按:近日,第四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在浙江杭州开讲,第二届国医大师刘敏如,带领多名弟子和专家,为参会医师开展了系统的妇科病培训。现将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刘敏如,第二届国医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医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评议组成员,享受政...
-
头痛抑郁 放开心境
最近几天,初一学生王小明(化名)老觉得头痛,快1周了也不见好。小明妈妈带着他去附近医院检查,结果并无异常。到底为什么会头痛呢?在医生建议下来到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心理医生通过与小明及父母的交流与检测,发现原来小明得了抑郁症。 据了解,其实小明的头痛是从3周前的家长会后开始的。由于上次月考,小明没考好,妈妈就不断给他施加压力,小明就变得不想去上学,每天早上到了上学的时间就开始头痛。但是一不上学待在家里,小明的活力就开始显现出了,头痛烟消云散。 【心理分析】 该院心理精神科徐治博士介绍说,...
-
宋金元儒医 开启中医抗疫“高光时刻”
在中国古代,中医抗疫的三次高峰也是中医学术发展、名家辈出的高峰时期,其背后更是一代代中医人为国为民的担当与付出。中医的抗疫历史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变的是疫情种类,不变的是中医历久弥坚的家国情怀。 医圣张仲景 伤横夭之莫救而著《伤寒论》 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抗疫的第一次高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医家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他行医游历各地,眼见百姓所受疫病之苦,促使他痛下决心,潜心钻研,著成《伤寒杂病论》,不但救人无数,也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
适时吃苦健脾开胃 暑湿困脾适当吃辛
7月16日正式进入三伏天,炎炎夏日该如何调理身体呢?夏季高温酷暑,阳气亢盛,极易造成机体津液损伤,使人口干舌燥,不思饮食。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比如湿邪,可能引起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伸缩不顺,引发腰背痛或关节痛;内湿则表现为脾胃不佳,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的人,口淡、食欲下降,胸腹感到很闷,容易发生拉肚子、功能性胃肠炎发作的情况。处在高压工作环...
-
王琦院士 说药开新 知常达变 师德师风 代代传承
2020年6月6日,在王琦院士的精心组织策划下,为培养中医师承高徒而设立的王琦书院正式成立,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学员。 回首一年的学习,王老师为我们安排了每月一期的大师网络课程,期期内容精彩纷呈,每次听课都有胜读十年书之感。仿佛自己又重进学堂,上了一次中医顶级研修班,走过了一段重塑自我之路。 拓展思路 开阔视野 王琦院士常常教导我们,作为中医事业的中坚力量,作为学术传承人,起点要高,思路要活,视野要大,境界要高,才能成大器。从老师身上,在书院的听课学习,感触最深的正是这点,我们学到的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