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62页

中 第362页

  • 成语“七情六欲”中医释疑

    成语“七情六欲”中医释疑

    “七情六欲”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成语,出自《礼记·礼运》,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因为无论官职高低,无论富贵贫穷,每个人都拥有它。在《吕氏春秋》里,六欲指见欲(眼)、听欲(耳)、嗅欲(鼻)、味欲(舌)、触欲(身)、意欲(意),它们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或欲望。对一般人而言,得之则喜,反之则悲。 在《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意思是说什么都不能太过,太过则伤身。六欲也是如此。事实上,六欲过旺确也伤...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中医
  • 小寒节气 防寒补肾阴中求阳

    小寒节气 防寒补肾阴中求阳

    本年1月5日是24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小寒15日的三候为:“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 小寒是一年中最冰冷的节气,日照时间最短,地冻天寒,万物瑟瑟,恰似“岁暮阴阳催短景,天边霜雪霁寒霄”的现象。 小寒:一年中最冰冷的节气!防寒补肾最重要! 小寒在冬至之后,虽冬至开端—阳始生,地下阳气堆集而有萌动之意,但天地之间阳气仍在敛藏,地上以上越来越冷。 故小寒养生要掌握阴寒在外,—阳已生的特色...

  • “天人合一”指导中医疗疾

    “天人合一”指导中医疗疾

    “天人合一”是我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内容之一,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千百年来,作为一个法则,用以指导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依据“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地同律”原则创建了&ldq...

  • 《龟虽寿》中的养生思想

    《龟虽寿》中的养生思想

    曹操是我国汉末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碣石诗》《短歌行》《龟虽寿》都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研读《龟虽寿》,认真品味其中的养生思想,当有另一番意趣及收获。 曹操《龟虽寿》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诗前四句强调必须认清生物自然生长的规律,承认有始有终,有生有灭的事实,要求人们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这是十分豁达的态度。《内经》也认为人作为大自然生物之一,必...

  • 中医传统“春夏养阳”养生思想

    中医传统“春夏养阳”养生思想

    甲状腺被誉为人体的“生命之火”,不但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变化,而且也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简称,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机体代谢活动下降所引起的全身性代谢减低综合征。近年来,我国甲减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已经高达6.5%,并呈现出多发病率与年轻化的趋势。中医认为,甲减属于“虚劳”“虚损”,如伴有浮肿、小儿发育延迟、心悸等则称“水肿”“肤胀”“五迟&rdquo...

  • 隔夜服用中药要小心

    隔夜服用中药要小心

    有些人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喜爱把药液分红几回服,当天喝不完留到次日再服,或煎好后留到次日服。从看病效果与卫生视点来看,这样做很欠好。 中药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液中。一般服用方法是将两次(一剂药按惯例煎两次)药液混合均匀后,再分数次在一日内服完,以保证药效前后一致。 如果隔夜服用,或存放过久再服用,药液中的酶便会因空气、温度、时刻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化减效。不光药效下降,还会繁殖细菌,维生素、氨基酸、糖类、淀粉等有效...

  • 中药膳方治糖尿病

    中药膳方治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症”范畴。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中医也和西医一样,可以通过饮食加以控制。 患者在医师辩证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选用中药材作为辅助治疗,比如体质偏虚者可选用人参、北芪、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淮山、黄精加入日常饮食汤菜中(每次选择1至3种)。 1.海参、猪胰、鸡蛋各1个。先将海参泡发切片与猪胰同炖,熟烂后将鸡蛋去壳放入,加酱油调味,每日服1次。 2.麦冬10克,玉竹10克,绿茶30克。将麦冬、玉竹研为细末,与绿茶一同放入茶杯中,开水冲泡,温浸15分钟,即可饮用。每日一剂,代茶...

  • 到底什么是中医里的发物

    到底什么是中医里的发物

    发物,在如今人们的理解中,大概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通常我们会听到有人说,唉?那谁睡痛风了,不能吃发物;那谁谁得皮肤病了,忌口好多,发物是不能吃的…… 到底什么是发物呢? 如果你翻开《现代汉语词典》,那里面的解释是这样的:发物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容易使疮疖或某些病状发生变化的食物,如羊肉、鱼虾等。 不同的词典释义标准不同,但对于现代大众理解来言,总的意思是类似的——发物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增重的食物。所含的食物包括腥、擅、辛...

  • 从中医学角度说汗情

    从中医学角度说汗情

    记得鲁迅先生曾就社会学角度评说过“香汗”与“臭汗”的不同。鄙人不才,斗胆从中医学角度与朋友们一说汗情。 现代医学认为,出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之一,通常在环境温度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时,机体就以出汗的方式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中医学则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的种种情形不同,往往能反应出患者病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可不细察。记得初习医学之时,有位老师教给我一首问诊歌诀,开口便是“一问寒热...

  • 中药养生要遵从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药养生要遵从中医理论的指导

    近日,阿胶的养生保健功效遭到质疑,阿胶的药用、营养价值是否可以简单等同于“驴皮煮水”、胶原蛋白,在社会引起很多议论。中医认为,阿胶是“补血圣品”,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中西医对于阿胶功能认识不同,其根源在于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不同。 养生保健是中西医共同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在对待养生问题上也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西医在还原论思想的指导下,注重对物质成分的解析,在饮食方面注重通过分析摄入的营养成分来评估养生价值;中医则...

  • 从中医体质与情志角度出发浅析刘姥姥

    从中医体质与情志角度出发浅析刘姥姥

    《红楼梦》起初名为《石头记》,开篇是一灵石羡慕人世间荣耀繁华,遂来至人间而引出的一系列故事。除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外,所涉之人皆是皇亲贵胄、风流名士,而有一人十分接地气,便是刘姥姥。接下来笔者将从中医体质与情志角度出发,浅析刘姥姥的“喜”剧人生。 在分析这个人物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刘姥姥的身体情况:刘姥姥75岁年纪,辈分与贾母相近。贾母此时已经牙口不好,常吃软烂之食,偶然吃大半个桃子竟拉肚子了,出去游玩一天回来便要歇上几日。相比之下,刘姥姥仍可放开吃鹌鹑蛋、茄鲞,从郊区到荣国府走...

  • 中秋节赏桂和饮桂花酒

    中秋节赏桂和饮桂花酒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时间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初民对月神的崇拜。月圆人团圆,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一节日被赋予了“全家团圆”的主题,具有了更浓厚的社会学意义。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围绕中秋节的活动非常丰富,各地也不尽相同,主要有祭月、赏月、赏桂、求瓜送子、吃月饼和互赠月饼等。 吃月饼和亲友之间互相馈赠月饼,对于体现节日气氛、增强亲友间的联系都是具有一定意义...

  • 端午养生 中草药祛毒辟邪

    端午养生 中草药祛毒辟邪

    说起端午,多数人都会以屈原、粽子、龙舟等词语来描述。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乐荣表示,端午时节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重要节日。古人还把端午节称作“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杀菌防病,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 中草药祛毒辟邪 王乐荣介绍,从中医角度讲,由于阴历五月阳气极盛,湿热重,这种气候条件人易生病,加上蚊虫苍蝇滋生,瘟疫也容易流行。因此,在端午节之际,插菖蒲、艾叶以驱瘟、喝雄黄酒以避疫,逐渐形成了人...

  • 冠心病患者如何选择中成药

    冠心病患者如何选择中成药

    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活血化瘀药和芳香温通药两种常用类型。沾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等,从现代药理角度来看,活血化瘀药具有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甚至溶栓的作用,主要针对“血液”起作用。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冠心病的病因,冠心病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常发生在大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重要部位的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产生斑块;斑块发生炎症导致斑块破裂、脱落;血管内膜...

  • 宫中的补酒和药酒

    宫中的补酒和药酒

    宫中的补酒和药酒,大多是年代久远、功效卓著或有独特工艺以及用特种药曲制成,在民间深得声誉,经地方官员推荐或以贡品流入宫廷。 如乾降年间文敏进献的松苓酒;光绪年间地方官吏列为贡品的镇江朱恒顺酱园酿造的“百花酒”。至于世代相传,早已声名远播的名贵补酒和药酒,太医们自然耳熟能详,如著名的屠苏酒、竹叶青酒、桂酒、菊花酒、国公酒、莲花白酒等。 奇特的松苓酒 松苓酒是满族的传统饮料,其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在山中寻觅一棵古松,伐其本根,将白酒装在陶制的酒瓮中,埋于其下,逾年后掘...

  • 中医食疗历史悠久

    中医食疗历史悠久

    食疗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病防病的一种方法。食疗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够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早在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东汉名医张仲景提出治疗外感病,服桂枝汤...

  • 中医养生防病的讲究

    中医养生防病的讲究

    俗话说“百草回生,百病易发。”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乐荣介绍,早春天气时冷时热,加上细菌活跃,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中医养生防病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注意万物始生和气候多变特点,通过适当地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健康养生的目的。 饮食少酸多甘 春季阳气初生,多吃些甜味的食物,不宜食酸性食物。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健壮,人可延年益寿。因为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

  • 每逢中秋节 抬头望月预防颈椎病

    每逢中秋节 抬头望月预防颈椎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今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 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土益气除热

    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土益气除热

    “甘温除大热”是指应用味甘、性温药治疗身大热,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虚身热者,不可用甘凉,更不可用寒凉,从而开创了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土益气除热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思想为后世治疗此类疾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案一:孔某,女,59岁。2009年11月2日就诊。身热月余,近10天加剧。自述可能因疲劳而致,经中西药治疗未愈。仍每日8时前后体温升高至37.5...

  • 中医史上奇葩的冷知识

    中医史上奇葩的冷知识

    中医要严谨,可不一定严肃,这些关于中医史上奇葩的冷知识,保证让你眼前一亮! 妙悟岐黄——黄元御 代表作:《四圣心源》 “人过三十不学艺”,清代御医黄元御就是三十岁才开始学医,二十九岁的时候,他被庸医所误,治瞎了一只眼睛,导致他不能正常步入仕途,于是买来一本《伤寒论》怒而学医,后来成为乾隆的御医,乾隆曾给他亲书“妙悟岐黄”。 他的《伤寒悬解》序言里面有句话,叫“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大...

  • 口干眼干属中医“燥证”“燥痹”范畴 治法养阴润燥

    口干眼干属中医“燥证”“燥痹”范畴 治法养阴润燥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代表的外分泌腺体的炎症是造成本病口干、眼干等临床表现的基础。该病属中医“燥证”“燥痹”等范畴。 商宪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治疗痹证疗效显著,在运用中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 2.2 气虚型 临床特点:口干咽燥,渴不欲饮,或饮后胃脘胀闷不舒,呕...

  • 中医之《红楼梦》枉悲伤的林黛玉

    中医之《红楼梦》枉悲伤的林黛玉

    大观园内一众少男少女,多是十五六岁年纪,其中有一位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豆蔻年华本应朝气蓬勃,但神态风韵却时时不离悲愁。林黛玉是位病美人,打会吃饭起就吃着药,因此很多后世很多医家认为她属于“先天不足”。但以贾府的条件及林黛玉的金贵之身,保养得当远不至于十七岁便去世。 真正害死林黛玉的是多年郁证,即现代医学所说的“抑郁症”。黛玉有什么可愁的?林黛玉要是生在现代也非常令人羡慕—&mdash...

  • 中医情志调养 补养身体

    中医情志调养 补养身体

    民间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小雪节气之后,气温会骤降。根据“顺时养生”的中医养生理论,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促进身体健康。 随着小雪的来临,除了温度降低,日照时间也渐短,此时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按照中医所说,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自然有昼夜、四季时间节律,人体生物钟与自然节律是相应的。中医认为人的主观行为也必须与自然节律相协调。 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和自然相统一,人与自然有着共同规律,均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在许多...

  • 劳力耗中气 劳神伤气血

    劳力耗中气 劳神伤气血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 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疲乏无力、精 神不济的人随处可见,人们习惯称 劳累过度导致的问题为“疲劳综合 征”。 过劳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医学中早有论述,如南宋陈言所 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中 指出:“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 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 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 不地禀赋,临事过羞,遂伤五脏。”指 出丫过劳对五脏的影响。中医认为, 无论是劳力过度还是劳神过度,都 会伤及身体,带来不同后果...

  • 中药药酒 服用安全性

    中药药酒 服用安全性

    中药酒剂又称药酒,是用酒和药材通过浸渍、渗漉、回流等方法而制得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澄清液体制剂。现存最早的药酒处方收录在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包括用于治疗和滋补的药酒处方,到了唐朝,《新修本草》将药酒规定为法定制剂。当前,药酒的品种越来越多。据调查,正式生产的药酒品种达200多种,大部分品种是按照地方标准生产,主要分为治疗性与滋补性两大类。中医认为酒性辛温,味甘苦,入心、肝、肺、肾经,有温经通脉、活血止痛、引药上行之效,可以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因此药酒广泛用于风湿疾病的治疗。如今,中医养生盛行,药酒与...

  • “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在如今的生活中,大家广泛使用“方法”一词。殊不知“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患上了噎膈病,进食即吐,生命危在旦夕。一天,一名太监向皇帝禀报,说有位隐居深山的和尚善治噎膈病,不妨请来一试。皇上抱着一丝希望,派人请来和尚。那位和尚来到皇帝的病榻前,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拟出一方,让太监速去取药。可太监拿到药方后,不由一愣,自言自语道:“什么高明医术?这不和之前医生所开方药一模一样吗?”太监的话引起了和尚的...

  • 中秋赏桂花 喝桂花酒

    中秋赏桂花 喝桂花酒

    又到一年中秋,月亮又到了一年最大最圆的时候,自古,月亮的阴晴圆缺就主导了世间的阴气。月圆时,人体的气血、精、气、神都达到巅峰。每年这个时候,也是钱塘江观潮的好时候。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说到喝桂花酒,就绕不开咱们咱们中秋要赏的桂花了。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

  • 中医“败火药”

    中医“败火药”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倘若生活起居不慎,极易出现“上火”的症状,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不例外,而服用中药家族里的“败火药”,会很快消除身体不适。 “败火药”亦即牛黄上清丸、黄连解毒片之类的成药。中医学将其称为清热解毒类药物,主治因火热内盛而致的口燥咽干、唇舌生疮、便秘、尿赤等症状,“败火药”多是以牛黄、黄芩、黄连、黄柏为主的苦寒中药所组成,有较强的泻火清热功用。凡因火热上逆而致的心肺之火、胃肠之热,都是&ld...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中医
  • 节阴阳而调刚柔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

    节阴阳而调刚柔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

    中医治病摄生考究“天人相应”之理,遵从自然规律,顺时保养,《黄帝内经》有言:“智者之摄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最能体现“天人合一”优势特征。 “四序相错行”“物新感节移”,又到仲夏,我国江南地区已进入梅雨时节。从命运视点看本年的气候特色:2018戊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徵火运,全年气候寒热改变较大,雨水散布不均,夏天寒、湿会侧重...

  • 中医分析 酒是大辛大热之物 适量饮之祛病延年

    中医分析 酒是大辛大热之物 适量饮之祛病延年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谪仙”。一生浪迹天涯,居无定所,广交天下贤才。与诗酒为伴,无酒也无诗,酒酣诗也成。李白以酒入诗的作品比比皆是——&...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