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65页

中 第365页

  • 闻诊:中医怎样治病

    闻诊:中医怎样治病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说话声音很高,乱讲乱说的,属热证,实证;讲话声音很低,断断续续的,属寒证,虚证。声音嘶哑的是肺经的病,惊叫的是惊风,喊哎哟的是痛证。呼吸气粗的是热证、实证。呼吸声低、接不上气的是虚证、寒证。打喷嚏的是风寒。打呃的是胃病。 【望诊】 【问诊】 【切诊】...

  • 症状多选中医汤药

    症状多选中医汤药

    一提起吃中药,如今人们会首选中成药,它不仅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而且口感更好。可您知道吗?喝传统的汤药虽然麻烦,却是对症下药,更有针对性。 汤药是将炮制加工后的各种中药材,中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巧妙配伍后所配成的药剂,加上水置于有盖的煎药器具内,在火上加热,利用水滚沸煎熬而取其有效成分的液体制剂。中医治病的基本程序是辨证、立法、处方,也就是常说的辨证施治,它是中医的“灵魂”。患同一种病的几个病人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候,一个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证候又会随时变化。因而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

  • 清热利尿防暑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清热利尿防暑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清热利尿防暑伤。 翠衣更是生津剂, 多食助湿脾不康。 【注解】白虎汤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制的治疗气分热盛的千古名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把西瓜比作“白虎汤”,是说西瓜清热解暑的效果神奇。《本草逢原》载:“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rd...

  • 能不能煎煮的八类中药

    能不能煎煮的八类中药

    1.胶质药物: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这类药物多用动物的皮、骨、甲、角为原料,特殊加工制成,常温下呈固体,用开水加温就能溶化,如果和其他药物煎煮,即易粘锅煎糊,又易粘附其他药物,影响药物成分释出,这类药物宜烊化服用,即用开水加温溶化,倒入煎好的药汁中服用。 2.贵重药物:如三七、鹿茸、紫河车、蛤蚧、牛黄、珍珠等,一方面这类药物含有的皂甙、蛋白质等有效成分,结构复杂,性质不稳定,煎煮会影响药效,另一方面这类药物价格昂贵,用量较小,煎煮会浪费药物,这类药物宜研末冲服。 3.芳香药物:如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

  • 中药苦莫随意加糖

    中药苦莫随意加糖

    中药汤剂效果很好,但是味道比较苦涩,不用说孩子,就是大人喝着都困难。于是有人想,为掩盖难以下咽的苦味,可不可以在汤药里加点糖呢?这种只顾爽口而不顾疗效的做法在医学上是不提倡的,因为轻者降低疗效,重者还会产生副作用。 在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而糖类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及疗效,具有润肺和中、补脾缓肝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中焦虚、胃痛的病证,因此中医也把糖类作为一味中药。 首先,多食糖会助热,如...

  • 《西游记》中的仙药

    《西游记》中的仙药

    在《西游记》中,涉及中医中药的故事很多,如《西游记》第一回曾讲述:“猴王率领众猴采仙桃,摘异果,刨仙药……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人间纵有珍馐味,怎比山猴乐更宁?” 黄精素在古代养生学家乃至医学家眼中是一味神奇的延年益寿之品,有“久服成仙”之说。在历代记载中,黄精更多的是一种仙家服食之品。东晋道士兼医药家葛洪《抱扑子》中谓“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黄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中的
  • 重绘中国传统医学的版图(二)

    重绘中国传统医学的版图(二)

    三、中国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程 自从198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以后,全国各民族地区都进行了民族医药的调查、发掘、整理工作,出版了近200部著作,其中译成汉文或用汉文著述的约120种左右,形成一个世界上罕见的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程。 这项工作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上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由于有文字,也就有医学文献,有医学的系统理论并形成独立体系。例如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哈萨克医药、朝医药、彝医药等,其中以藏医药为代表。藏医学文献非常丰富(按目录至少在1000种以上)。曼巴扎仓(医学经院...

  • 中医大夫看病为何要『把脉』

    中医大夫看病为何要『把脉』

    中医大夫给病人看病,都要捏着病人的手腕“把脉”。病人的病又没患在手腕上,怎么捏捏就知道病情了呢?因为人得了病,病情都要反应到全身血脉,手腕上有一段寸许长的血管,医称“寸口脉”或“气口脉”,就能查出病情来。 我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有过这方面的论述。《素问·五脏别论》曾记载:“帝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之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也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

  • 中医“肺朝百脉”

    中医“肺朝百脉”

      将“肺朝百脉”理解为“朝百脉之血”,这与中医五脏功能分属、肺主治节的理论皆不相符,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肺朝百脉之气”。“肺朝百脉之气”提示了气、血、脉、心与肺之间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而且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临床上对于血行不畅所致的疾病,除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外,同时应加用行气、补气之品。   “肺朝百脉”,语出《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 中医临证时要重视“饮药”之法

    中医临证时要重视“饮药”之法

      《良方·自序》云:“治病有五难,辨证、治疾、饮药、处方、别药。”然医者每于临证,又最宜忽视“饮药”之法,而致药之功效难收。   饮药主要包括药物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及煎药所用水质优劣等。疾病能否治愈,决定于医者和药物两个方面。辨证准确,处方用药合理,固然很重要,但这只是医者一方面,如果药物配合不上,该切的不切,该捣的不捣,该炒的不炒,该炙的不炙,该先煎后下的同煎,应热服的冷服,应冷服的热服,应食前服的食后服或食后服的食前服,均可影响疗效。故医家徐灵胎云:...

  • 浅析《伤寒论》中附予宅效用

    浅析《伤寒论》中附予宅效用

    本书中运用本品的方剂20首,涉及条文37条,其中8首为四逆汤类方,皆为生用,余12首为炮制用。 1.回阳救逆:见四逆汤证、干姜附子汤证; 2.破阴回阳,通达上下: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破阴回阳,通达内外:见通脉四逆汤证; 4.回阳益阴:见茯苓四逆汤证、四逆加人参汤证; 5.复阳固阴: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6.温阳解表: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7.扶阳固表:见桂枝加附子汤证; 8.在辨证施治的主要大法下,诸如寒热并用、通因通用等法不可缺少,尤其是一些长期不愈又伴有全身情况的杂病更应该开拓...

  • 兼论中医各家学说之“偏”

    兼论中医各家学说之“偏”

      有关火神派争议最集中的问题就是火神派是否有偏,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辨证地看,所谓其偏是偏其所长,偏得其所,有其长即有其偏,无偏则无其所长。   各家学说“无不有偏”   历史上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重心和方向,议论必然有所侧重,强调一说,突出一义。金元四家分别以突出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而见长,旗帜鲜明地提出独立学说,构成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各家学说框架。由于强调一说,突出一义,议论与着眼点自然有所偏重,这是很正常的,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张子和“...

  • 中医心理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心理临床应用举隅

    笔者曾治一女病人,19岁,未婚。问其病由不答默默抽泣,精神萎靡,情绪极度抑郁,目光少神,面色萎黄无华,形体瘦弱。脉细弱。由于患者始终不答话.乃改问其父,只知其女半月前在会计培训班学习时被诬为考试作弊,当即生气回家,数日后返校.一昼夜不知去向.次日找回时见情绪不佳,精神疲乏,以后极少言语.仅流露过悲观厌世轻生想法,食量明显减少,曾多方求医无效,医生和家属皆不知病因由何而起。 根据以上所得,按郁证予逍遥散治之。经过分析,考虑内心可能有难言之隐,故而笔者与之交友谈心,谈思想及人生,谈社会、工作及生活…&he...

  •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

  • 由谚语谈夏季中医养生

    由谚语谈夏季中医养生

    有句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简简单单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中医冬夏养生的根本。即将进入三伏,我们来谈谈夏季养生。 我们都知道夏季要做到:1.晚睡早起。2.不贪凉。3.调节心情。这里侧重谈谈“不贪凉”。 小朋友夏天最喜欢吃冰激凌喝冷饮,大人则喜欢待在空调房里不出门。这样做都不利于夏季养生。如南宋的长春子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里讲:“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可见宋代也有冷饮...

  • 樱桃调中益气 缓解关节疼痛

    樱桃调中益气 缓解关节疼痛

    娇小玲珑,晶莹剔透的樱桃是时鲜水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能够有效缓解关节疼痛。 中医认为,樱桃味甘、性温,可“调中益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性”。临床观察证实,樱桃是治疗痛风、风湿病的良药,在连续食用樱桃几天之内即可明显缓解关节疼痛。樱桃浸酒饮服,能祛风除湿,治疗四肢麻木和关节疼痛。关于樱桃缓解关节疼痛的作用,研究表明,樱桃中所含有丰富花青素、花色素及维生素E等,均是很有效的抗氧化剂,它们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尿酸的排泄,能缓解因痛风、关节炎所引起的不适,特别...

  • 从中西医看泥鳅 泥鳅粘液莫搓掉

    从中西医看泥鳅 泥鳅粘液莫搓掉

      泥鳅虽然生活在泥浆中,很多人都觉得它可能很脏,不愿意食用,但仍然有很多人对其情有独钟。那么,食用泥鳅有什么好处,食用前该如何处理呢?为此,记者采访到广东省中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何盈犀。   指导专家广东省中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何盈犀   记者殷鑫通讯员吴远团   从中西医看泥鳅   何盈犀表示,泥鳅在中西医中都有很高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从中医角度,泥鳅性味甘平,具有健脾暖胃、祛湿利水、解毒补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自汗盗汗、肝炎等有良好疗效。从西医角度,泥鳅不但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而且具有好消化、易吸...

  • 中医常识 怎样煲中药

    中医常识 怎样煲中药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煎煮前   清洗煎煮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浸泡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煎煮中   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

  • 春天如何保存中药材

    春天如何保存中药材

      作为最重要的补血药材,当归素有中医学“妇科人参”之称,而因其补血功能,更被人们作为食补药材广泛使用。近期据《南方周末》报道,号称“岷县当归甲中华”的“岷归”,为了防虫、防霉变,多数要经过熏硫的工艺,才拿到市场上出售。而熏硫就是在药材中加入硫磺。如果硫磺被打湿后,会产生亚硫酸,对人体的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有严重的损害作用,对肝肾功能也有直接影响;最严重可因喉、支气管的痉挛、水肿、炎症、化学性肺炎、肺水肿致死。   如此说来,怎样保存中药材就...

  • 药粥 清热解暑治中暑

    药粥 清热解暑治中暑

    中暑,为夏日常见的急性热病,当外界气温超过35~C时,就有中暑的可能,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或工作,出现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劳、四肢乏力、头昏眼花、胸闷、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症状时,为先兆中暑。若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8t,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者,为轻度中暑,若症状不见好转,反’ 出现昏迷、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持续高热者,为重症中暑,此时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暑热侵袭所为,当以清热解暑为抬,可选用下列药粥疗法。 1.绿...

  • 腊月吃羊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

    腊月吃羊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

    腊月是吃羊肉的最佳时节。每年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由于外界气温低,人体的阳气被寒邪所遏制,所以容易出现怕冷、手足冰凉等气血不足或阳虚的表现。按中医的说法,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所以腊月吃羊肉,既能抵御寒冷,又可滋补身体,实在是一举两得的美事。而在羊肉的众多吃法当中,要数蒸羊肉最为滋补了。 肉桂蒸羊肉—擅补肾阳羊肉250克,肉桂片(掰成小块)20克,葱、姜、料酒、食盐、味精、胡椒粉各适量;将羊肉洗干净,整块随冷水下锅煮熟,切成小块;取大碗1只,放入...

  •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记载

    本书为隋代巢元方等编撰,为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全书50卷,分71门,详列内、外、妇人、小儿、五宫等临床各科疾病1739候。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及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养生导引方法,明确指出因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导致脚气病多发;论述了“蛊毒病诸候”。“猢狗啮候”、“蜞蜍着人候”等岭南各地常见传染病证候。...

  • 中医学八治法

    中医学八治法

    以前中医中药秘方网介绍了如何“辨证”的 问题,现在就要来谈谈如何“论治”的问题了。关于“论治”,也就是采取什么方法和用什么药物的问题。辨证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根据,而论治必须以辨证为前提。辨证论治的目的,就在于驱除病邪、恢复体质、消除症状,治好疾病。这里只要介绍几种治法和药物。中医学中叫做八法: 1.解表法 主要是把侵入体衷的外邪驱逐出去,使从 表入的外邪仍从表出。多用于表证,常用的解表法主要有两 种: ①辛温解表:适用于表寒、表实证。常用辛...

  • 服中药的『不必尽剂』

    服中药的『不必尽剂』

    服中药有一条“不必尽剂”的用药原则。在祖国医药四大经典著作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不必尽剂”有这样的叙述:“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意思是说, 当感冒服用发汗药物,如果只服了一次药就汗出而病愈的话,那么, 剩下的发汗药就没有必要继续服用了。又如,在攻下燥屎宿食,荡涤实热而使用著名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时,医圣也一再告诫人们“得下,余勿服。”就是告诉大家, 当攻下燥屎宿食以后,剩余的药物就不要再服用了。 为什么服...

  • 中医燥之与湿

    中医燥之与湿

      燥之与湿,虽如水火之对立,但又若水火之既济,两者盈亏失调则病,治当视其主次消长以调之,务必注意做到:润燥不助湿,燥湿不伤津,“以平为期”。   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流湿,火就燥”。据此,燥湿两者,阴阳属性泾渭自明,故《医门法律》说:“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并强调“燥气终属于热”。但进而言之,燥有温燥与...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中医
  • 《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典范。   内涵和渊源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同病异治”一词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

  • 服中药后腹泻是何因

    服中药后腹泻是何因

    腹泻从中医的角度理解,其实是一种排毒反应,并不表示病情恶化。如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口干、便秘、胸闷等症状,往往采用清热、降火、解毒的中药来调理,此时患者就会出现短暂的腹泻。如果腹泻同时伴随其他症状改善,如不再失眠,胃口改变,说明患者病情正在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只是长时间腹泻,而没有其他症状的改善,则可能是药物伤害了脾胃,产生了副作用,这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 学中医还需懂古文

    学中医还需懂古文

      中医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都在古代,故后人要学习掌握它,就离不开对古代医学文献的学习,这就有了语言关的问题,因此中医药大学中都一直专门设有医古文课程。   许多人都认为学中医而不懂古文是困难的。这是对的。但解决阅读障碍是否就是学习古文的终极目的?我的体会是否定的。   现在学中医之所以难得精髓而身手凡然,除了严重缺乏临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固然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但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农耕社会的历史造成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发达但自然科技落后的局面。科技手段...

  • 中老年阳气不足食疗方

    中老年阳气不足食疗方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湿。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 处方与用法:乳鸽 1只,肉桂3克。乳鸽整净,切块,与肉桂一起入炖盅,加水适量,盖紧盖,隔水炖熟,饮汤吃肉,隔天或数日1剂。 功效:温肾壮...

  •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广泛,《黄帝内经》中就有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在“治疗层面”的“邪”,是古代医家对造成气血不正常状态原因的一种推测,治疗的方法为“攻邪已病”,即用最直接的方法破坏气血郁滞的病态平衡,使人体有复正之机。   ●多数情况下,人体与微生物之间在“正”的状态下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在人体已经陷入“邪”态的时候,微生物无法“安其位&rdquo...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