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70页

中 第370页

  • 中医浊毒概念问题探讨

    中医浊毒概念问题探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朱良春 [1 ] 在论痛风的病因 病机时提出,痛风乃浊毒瘀滞,其名为风而实非 风,症似风而本非风,主张用降泄浊毒法治疗。除 此之外,浊毒概念基本限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范 围。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社会生活与疾病谱的变 化,浊毒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之 一。截至 2016 年 12 月底,以 “浊毒” 为主题词在中 国知网上可检索到论文已达 1900 余篇,其中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57 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计划 ( “ 973&rdq...

  • 中药汤剂传统加水法

    中药汤剂传统加水法

    中药汤剂加水量的多少,应以药物的性能、体积、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疗药量等为依据而定。若加水过多,药物浓度过低、药汁太多,则疗效受影响;加水过少,不仅难以煎出药物有效剂量,还容易煎焦,既浪费,又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现推荐3种加水方法,供选用。 传统加水法 将中药置于砂锅内,用手把药摊平,然后加入高出药面3~4厘米(2拇指)即可。此方法最为简单方便,使用最多,但是准确度稍差。 量器加水法 即使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照治疗不同疾患的药物及其项下的头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根据上海市药材公司规定,...

  •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诊、 闻诊、 问诊和切诊四种 (合称 “四诊” ) , 是在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中医 “四诊” 操作程序及方法的规范化、 标准化是促进中医学科建 设、 学术发展和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是教学、 医疗、 科研、 管理及对外交流的需要。 中医四诊的一些内容虽然与时俱进, 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但临床实际中的实施、 操作过程, 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导。 因此, 本共识是...

  •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和科研是所有重点大学的两大重要功能,而中医药高等院校一定是以临床教学为先为重。本科阶段应着重强调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掌握,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为教学目标,研究生阶段再分方向、分层次培养。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建议中医药院校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打好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学中医应以继承为先,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摆在眼前,继承是当务之急,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目前在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来完成的,教育部高等院校评价体系是指引学校...

  • 中医药历代度量衡的研究

    中医药历代度量衡的研究

    中医中药的疗效与处方组成、 剂量、 中药的质量 (包括品种与炮制)、 煎药方法等密切相关。可以说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前, 我国的防病治病完全依赖于中医 中药, 当时及现在所用的处方大部分都是经方, 如《方 剂学》 [1 ] 收载的 308 个汤剂处方中东汉时期的占 26. 3% , 为历代之首, 其中 26. 0% 为仲景《伤寒论》 之 方。笔者试图探求古、 现代中药剂量的联系与区别时, 发现相关文献说法不一, 无法依从, 于是笔者对我国历 代中医药度量衡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考证与研究。 1 依据 对我国古...

  • 中医“抓药”的来历

    中医“抓药”的来历

    看完中医吃汤药时.需要拿着处方到药店去取药。这也被老百姓习称为“抓药”。 据传唐代时,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只要听说哪儿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险地去采摘.或进入深lJ_J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滩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孙思邈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格外方便。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只见围着一群人.原来有位村姑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

  • 中医大道至简

    中医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 诸病不愈, 必寻到脾胃之中, 方无一失。何以言之? 脾胃一伤, 四脏皆无生气, 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 亦从土而归 。“补肾不若补脾” , 此之谓也。治病不愈, 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凡见咳嗽、 自汗、 发热、 肺虚生痰, 不 必理痰清热, 土旺而痰消热退, 四君子加桂、 姜、 陈皮、 北五味, 后调以参苓白术散。 — — —《慎斋遗书》 痰属湿, 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液, 聚则为痰, 流则为津, 止则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者, 皆气为之...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中医
  • 中药剂量问题临床应用思考

    中药剂量问题临床应用思考

    《中国药典》及教材之类,将许多药物限定在极少量范围之内,这也许是受到古人“原方一两,今之一钱”影响,而许多医者将之视为“圣典”唯有遵从不敢变通,结果临床收效甚微,在此,本人对《中国药典》的药量问题谈些个人体会。 汉代,大部分中药剂 量使用少则—两,多则一 斤,当然.古今度量单位有 区别,如果按1981年考古; 发现的“权”来计算,—‘两 约合现今的15.625克,一 斤约为现今的250克,如 果按&ldq...

  • 吃中药时不宜吃哪些东西

    吃中药时不宜吃哪些东西

    1.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 2.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应少吃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因为哮喘发作期间,蛋、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会成为加重病情的“发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无论服用什么药物,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3.在服药时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内热的中...

  • 春雨畲山草药香——《中国畲族医药学》序

    春雨畲山草药香——《中国畲族医药学》序

    畲族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0余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和江西、广东、安徽等地。从其族群渊源、图腾崇拜和风俗习惯来说,与瑶族有密切关系。畲族自称“山哈”,畲语“哈”是“客”的意思,“山哈”是自称“客居山里的人”,并认定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地区,时间约在13、14世纪之后。畲族逢年过节迎客时,必有歌手与来客对歌。歌罢,主方要凑些钱赠给客方,称为“手信”,即随手携带之...

  •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古今许多药方都名之曰“丹”以示灵验,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山海丹等。有人统计,在古方中,丹药方名有2 400多个。这些方药主要由动植物药配制而成,与本来意义上的丹毫不相干,只是借用“丹”名而已。古代炼丹术对后世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的丹,是由炉火炼出来的。因为丹砂(就是朱砂,一种含硫化汞的矿物)是丹药的主要原料之一,所以这个过程叫做炼丹。古人把丹当作长生不死药,并美其名曰“仙丹”。相传,黄帝...

  • 中医“隐曲”含义

    中医“隐曲”含义

      “隐曲”一词,主要出现在《素问》和《素问》的相关注释本中,而后世各医家的其他著作中论述较少,或者说根本没有论及。通过检索发现,现代医家对该词的论述也较少。在古代和现代这些少之又少的理论涉及中,“隐曲”一词的含义却大不相同。   1.指肢体的运动。《素问吴注·风论》言:“俯首谓之隐,鞠躬谓之曲,肾脉入肺中循喉咙,故不利于隐,隐则喉痛也。肾脉贯脊,故不利于曲,曲则脊痛也。”   2.指大小二便。《黄帝内经太素》多赞成这种说法。如在...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中医
  • 经方中五行生克思想的应用验案

    经方中五行生克思想的应用验案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提出 :“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 不治 。 ” 《金匮要 略》 提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 既为我们 提供了肝病治疗的原则, 也是仲景先师运用“五行生 克” 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其实经方中本来就蕴含着 五行生克、 即病防变的的思想, 但这些方剂大多因各种 原因被忽视, 甚至被误认为“不科学” 而限制了临床应 用。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

  • 中医认为形体与精神密不可分

    中医认为形体与精神密不可分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毛德西   •“天人合一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所说的证候,包括病因、病位、病势等内容,其中病因就包含着与大自然相关的各种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形体与精神密不可分,强调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他们之间息息相通。这种相通是通过经脉中的元气周流而生生不息的。   每当谈到中医整体观,就自然想到季羡林的一段话,他...

  •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 三焦总功能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 三焦总功能

    春季阳光和煦,气候温和,《黄帝内经》把胆与三焦命名为“少阳”。因为这两个脏器或者说系统中的阳气还比较弱小。人体中的阳气,中医也叫“火”,心阳叫君火,其他脏器的阳气都叫相火。所以三焦中的阳气,叫相火,这是生理的概念。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相对比较弱小,但它们阳气的运动趋势是展发的、疏泄的、布陈的,所以又和五行中的木气相应。也就是说三焦属少阳,为木行,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呢? 三焦是什么? 用中医经典的话来说,三焦是通行元气(元气就是能量)、运送水谷精...

  • 《金匮要略》中茯苓的配伍及主治

    《金匮要略》中茯苓的配伍及主治

    1.配桂枝,通阳化气行水、止逆气,见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苓桂草枣汤证、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桂枝茯苓丸证等; 2.配泽泻,淡渗利水、开通水道,见肾气丸证、猪苓汤证、茯苓泽泻散证、当归芍药散证等; 3.配白术,健脾渗湿、利水,见肾着汤证、茯苓戎盐汤证、猪苓散证等; 4.配甘草,健脾化饮、泄满,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证等; 5.配半夏,化痰降逆,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半夏厚朴汤证、赤丸证等; 6.配薯蓣,补益脾土、输运水津于中,见薯蓣丸证、栝楼瞿麦丸证; 7.配知母,宁...

  • “独处藏奸”是《景岳全书》中阐述的学术思想

    “独处藏奸”是《景岳全书》中阐述的学术思想

    “独处藏奸”是《景岳全书》中阐述的学术思想,在疾病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那些与诸多症状不相一致的、反常的、特殊的症状表现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辨证线索。 脚挛急之独处藏奸 □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笔者最近读了两个医案,都与芍药甘草汤有关,都有脚挛急一症,且都曾误治而有看走眼的时候。芍药甘草汤本是《伤寒论》中治疗脚挛急之症的一个方子,不曾想到脚挛急的背后竟然也存在“独处藏奸”的地方。 “独处藏奸”是《景岳全书...

  • 手心太热或太凉的中医对策

    手心太热或太凉的中医对策

      如果手心太热,多是阴虚内热的典型表现。此类患者总觉得身体哪儿都热,有种“腔子里火烧火燎”的感觉,因为阴津不足,常表现为眼干、鼻干、口干、头发干枯等,且多脾气暴躁。   对策:平时宜多吃些具有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黑芝麻、瘦猪肉、鸭肉等甘凉滋润之品,少吃辛辣食物。症状严重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知柏地黄丸。   如果手心太凉,则多是体内阳气虚衰、体内寒气过盛的典型表现。此种情况导致的手心凉常会伴随腰背怕冷、腰以下有冷感、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策:平时宜多吃些羊肉、韭菜、刀豆等食物,忌...

  • 成语“病入膏肓”中医释疑

    成语“病入膏肓”中医释疑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里的一个典故,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景公病重,请秦国名医来治疗。在医缓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悄悄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就要到了,看来我们这回是难逃了。另一个说,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医缓怎样用药,也奈何不了我们。不一会儿,秦国名医到了,查了晋景公的病,遗憾地说,这病已经进入肓之上、膏之下,药力达不到,实在是没法治了。晋景公惊奇这医缓说的和他梦境一样,视其为神医,放回秦国。不久,晋景公确实因病重而死。后...

  • 中药代煎还是自煎好

    中药代煎还是自煎好

    代煎目前基本使用煎药机,能将一周的中药剂量装在无纺布袋里一次性煎煮完成,然后真空抽吸到包装机上包装完成。 传统煎药是每帖煎两次,而煎药机只煎一次,灌装药汁一袋约150—200毫升,每天服二次量约300毫升。这也意味着一次煎药时要多加水,是目前煎药机“干锅一律”操作造成的一大不足之处。由于灌装机无法清洗,在包装机灌装药液时必须要丢弃前两袋药液;当包装机分装时又要将多余的药液丢弃;电煎药一般要经过两次过滤,而自煎药最多是用布滤一下,药液没有电煎药过滤得细。 自煎药属于有氧煎药,电煎药...

  • 中医舌诊有四怕

    中医舌诊有四怕

    望诊是中医四大诊法之一,其中望舌更是中医诊病必不可少的。但是,许多患者在望舌诊病前有意无意的一些举动,对舌苔形成了一些改变,容易使大夫误诊。所以打算看中医,下列举动一定要避免。 怕早晨起床刷舌 有些患者早晨刷牙时拼命用牙刷刮舌面。目的是给医生看一个漂亮的舌头,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你把舌苔都刷掉了,就等于毁灭了疾病的“罪证”,医生是无法正确诊断的。故就医前不要刮舌面。 怕就医时喝果汁 有些患者(特别是儿童)在就医等待过程中,总爱喝些饮料。但喝了果汁或者咖啡会将舌苔染成黄色或灰黑色。在中医看来...

  •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 几千年来, 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 类的医疗、 保健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之所以在科 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持极大的活力, 其根本原因在 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1] 。 综观时代 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与民生的需求, 兼东西文化的相 互激荡, 目下有关中医 “治未病” 之研讨, 正在世界 各地热烈进行。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曰: “求 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rd...

  • 去读中医“天地万物”的“无字书”

    去读中医“天地万物”的“无字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业龙   唐代大诗人陆游有两名极富哲理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在躬行。”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单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也极力强调把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互相印证,即可检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又可以使实践知识得到更深一步的科学说明,他的名著《昆虫草木略》就是这样写成的。他说,农民熟识田野生物,但不通晓书本的意思,读书人通晓书本之意,却又不晓田野之物,所以必须实地观察生物,再对照书本的记载。清人寥燕还把实际知识比喻为&ldqu...

  • 浅谈中医学思想与“精准医学”理念的相通之处

    浅谈中医学思想与“精准医学”理念的相通之处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 , 现代医学正在向 “精 准医学” 时代迈进。 但精准医学的发展面临着巨大 的实际困难与严峻的挑战, 在追求精准的同时, 伴 随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 中医学中, 有诸多理论与 “精准医学” 有相通之处, 研究两者的想通之处, 可 为 “精准医学” 的发展提供参考。 精准医学的概念 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在 《迈向精准医学》 中首 次对 “精准医学” 做了系统、 全面的阐述, 即旨在利 用人...

  • 中医下法治疗的疑难重病种

    中医下法治疗的疑难重病种

    余无言运用下法治疗疑难重病的经验总结 八法之一的下法, 是以通下肠腑, 祛除实热、 寒 实所致积滞以及宿食、痰饮、水湿、 瘀血等病邪为 目的的一种治法 [1] 。 “下法” 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 经》 , 奠基于《伤寒论》 , 拓展于元金刘元素、 张从 正, 完善于明清温病学派诸家 [2] , 疑难重病往往病因 复杂, 病情危重, 恰当的使用下法往往能使之转危为 安。 现代中医将下法作为重要的治则, 广泛应用于中 风、 急性胰腺炎、 急腹症、 急性黄疸性肝炎、 毒蛇咬 伤等危重病症中 [3...

  • 中医哲学的形成 中医哲学体系的构成

    中医哲学的形成 中医哲学体系的构成

    中医哲学和现实人文意义的思考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 化,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中医哲学是中医学 的根本,其内涵极为丰富。在以技术化、市场化为 主要价值取向的医学及社会体系中,意识形态难免 受到冲击,而随着医学性质价值方向的改变,即由 “善”的属性沦为 “技术性”属性 [1 ] ,中医哲学同 样未能承担起本来应有的引领作用,导致医学人文 精神出现衰弱,出现人文与医学的背离。本文旨在 探讨中医哲学的现实人文意义,希望对重塑医学人 文精神、培养中医思维...

  • 中医气陷理论

    中医气陷理论

    浅论气陷理论及临床意义 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生命的基本条件, 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 键。气的运动失常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 闭、气脱等,其中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陷太 过,以脾胃气陷最为常见。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 结历代医家经验,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气陷的形 式多种多样,临床中不仅有脾胃气陷,还有宗气下 陷、肝气下陷、肾气下陷。本文对不同气陷形式的 病机、临床表现、临床意义浅述如下。 1 脾胃气陷 脾胃中气下陷是指脾胃气虚下陷不升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

  • 中医药引子主要有以下功效

    中医药引子主要有以下功效

    我们去看中医,医生所抓中药,有时会附上一小包药引。略懂中医的人,有时也会拿生姜、大枣等平常食物当药引子。中医为什么要用药引子?它对治病有什么作用?又该如何使用呢? 药引子的由来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楼英的郎中,医术高明,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有一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一个大臣便推荐楼英入宫诊治。 楼英一入宫,便向御医打听皇后的病情,御医们便拿来一小沓药方,方中用药却大同小异,都是些珍贵药材,问及皇...

  • 中医心脑共主神明

    中医心脑共主神明

      张锡纯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大气”既维系心中神明,又维系脑中神明,“气化”正常则心、脑“神明”相通;中风分“脑充血”和“脑贫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脑充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则脑贫血;治法遵从经典,又不泥古,独辟镇肝熄风汤、升陷汤分治脑充血、脑贫血。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汇集了大师毕生的学术思想和用...

  • 中医寒热辨治有真假

    中医寒热辨治有真假

    中医认为,当寒证或者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往往出现在病情危急的紧要关头,如果不仔细诊察,就抓不住疾病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故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真寒假热:就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这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