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71页

中 第371页

  • 中成药治病 看证不看病

    中成药治病 看证不看病

    如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不仅中医会应用现代医学的检测与治疗手段,西医也会给患者开一些中成药。但在运用中药治疗前,一定要先“辨证”,切莫仅凭疾病名称和说明书的内容想当然。 很多治疗盆腔炎、附件炎等病的常用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往往有“用于盆腔炎、附件炎引起的白带多、腰腹痛”等字样,作用多是清热利湿、凉血消肿。某些医生由于受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此类患者的“炎症”统统归为湿热下注、气血淤滞,处方都是些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的药物。 实际上,中医原本...

  • 绿豆“解”中药吗?

    绿豆“解”中药吗?

      绿豆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豆类食物,其本身也是一味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补益元气,去浮风,润皮肤,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常食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绿豆含有蛋白质、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矿物质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降低胆固醇、抗菌、保肝护肾等功效。   绿豆是否能影响中药疗效,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中药的种类。夏天常见的中暑、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热性疾病,治疗中药多是黄连、板蓝根、金银花等,同时服用绿豆水不会对疗效产生影响。如果是胃肠炎、腹痛...

  • 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之痰临症可分为两类,一类乃有形之浊痰,一类乃无形不可见之痰。中医认为痰性黏腻,病情缠绵难愈,其性属阴,故其致病特点也多病程长,病位广,涉及脏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云“怪病多痰”。   痰之为病,虽症状复杂,但临床上大多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临证之时当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为治病,而不去探讨因何生痰,其病总难治愈。《医学正传》指出:“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可见治痰不求其因,自...

  • 《医林改错》中的革新济世

    《医林改错》中的革新济世

    《医林改错》成书于 1830 年( 清朝道光十年) , 是我国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心血之作。此书凝结了 其从事医学研究的临床心得,既有从事解剖实践 的记载,又有临证病案的总结,还有谈医论道和 说古论今的评述。目前已有70 多种版本,并有英、 法、日语等多种译本。书中虽无论述医学人文与 行医道德的专篇,但字里行间浸透着对医学求真 的不懈、革新济世的忘我精神和对患者高度负责 的人文思想,今天仍然值得业医者思考和学习。 1 著书 “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 业医者对医学求真的执着追求是对患者高...

  • 看中医就是喝汤药 众人眼中的中医

    看中医就是喝汤药 众人眼中的中医

    人们到医院找中医看病,都是开方、抓药,拎着一包包中药回家熬制是天经地义的事。看了中医没开药,等于挂号费白花了。其实喝汤药只是中医多种治疗手段的一种。 众人眼中的中医 现在中医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毕业之后能从事本专业的越来越少了;开大方的中医是越来越多,真正能使用寥寥几味经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诊断上借助现代仪器的中医越来越多,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诊断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中医怎么了,中医自己也病了吗?在这里我们不探讨中医自身发展所出现的问题...

  • 中医思维的异化

    中医思维的异化

    几千年来,一代代中医人以拯救百姓生命为己任,呕心沥血,潜心研究,积极实践,改进创新,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西医,对疾病的诊断首先着眼于天人合一,着眼于人体的整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没有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没有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就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医医生。现在很多中医医生存在思维西化的问题,他们看一个病人,治疗一种疾病,往往不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和辨证论治的分析,而是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化验和检查。 这种中医思维的异化是主观、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西医的输入与冲击。鸦片...

  • 什么是中医思维?

    什么是中医思维?

    什么是中医思维?相对于西医思维的确定性、对抗性、精准性等特征,中医思维具有可能性、平衡性、整体性等特征。西医诊查疾病要通过视触叩听及各种理化检查,再对比诊断标准下结论,用化学药品与手术方式针对靶器官治疗,注重确定性、对抗性、精准性,注重局部与微观;中医诊查疾病通过望闻问切,利用中药、针灸等方法针对全身进行调治,强调阴阳调和,同时关注自然界对人体发病与治疗的影响,注重整体与宏观。 中医有自己的理论与治疗技术体系,中医只能按中医思维诊治疾病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医不能按西医思维去诊治病人。现代中医医生需要...

  • “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毒”,《说文解字》释“厚也,害人之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有一个朴素的观点,凡对人有害即谓之“毒”。“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明确而时常见滥用、泛化的现象。   病因之毒   泛指一切致病邪气。如日本医家吉益东洞在《古书医言》提到“邪气者,毒也”。清代徐延祚《医医琐言》更有“万病唯一毒”之论。  ...

  • 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的红外热像图识别方法初探

    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的红外热像图识别方法初探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医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 进步, 中医的辨证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宏观辨证, 更需 要结合现代仪器设备进行微观辨证 [1] , 以实现中医的 客观化、 可视化, 促进中医的发展。 红外热成像技术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在被认知以后便开始广泛的应 用于全球各个领域, 现已在中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 诊断学领域有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2-4] 。 但目前为止, 从文献检索来看, 尚未有将证素特征和红外热像图 识别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就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 与红外热像图识别相结合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做一个 初步的探讨。...

  • 仲景治疗心中懊

    仲景治疗心中懊

      “心中懊?”一症,可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阳明病篇,《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酒疸的证治,但其发病机理各有不同,因此必然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栀子豉汤证   《伤寒论》67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文中明确指出,此乃汗吐下剧烈所致。太阳病汗吐下后,有形之邪虽去,然而余热未清,内扰于胸膈,故见&...

  • 中医之胸痹与心痹

    中医之胸痹与心痹

      胸痹与心痹都是心脏本身的一些病变。一属心脏外膜、心血管性病变;一属心脏内心瓣膜性疾病。前者病症属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后者属肺心病、风心病或其他辨膜性疾病。   胸痹   先贤对胸痹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真心痛”、《金匮要略》中有“胸痹短气”的记载。后世医学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认识,如朱肱认为胸痹是“包络痛”,沈金鳌说:“心痛属包络病,实不在心也。”   胸痹的病因,不外内因七情,外因寒邪,二者导致的病理变化多端...

  •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 根基深厚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 根基深厚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包容精神,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包容精神促进各种文化要素的交流互鉴,激活出不同文化的潜在活力,不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新形态。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容精神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异论篇》中列举了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中央五个地域的地理特点、风俗习惯、好发疾病,以及对应的砭石、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艾焫、微针、导引按蹻等五种治疗方法,提出“故圣人...

  • 建设一支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

    建设一支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

    中国民族医药近3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集中体现在造就了一支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专家队伍。不仅藏、蒙、维、傣医药有不少著名专家,而且壮、苗、瑶、彝、土家、侗、朝、回医药等在发掘整理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专家。他们掌握的知识体系与中医西医不同,因而也就非中西医药专家之可比和可及。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独领风骚。其中许多人相继成为各民族医药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在民族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医药文化建设等方面担负了领导工作。除此之外,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中医药院校以及某些著名高等院校,...

  • 名老中医脉诊巧断死生(上)

    名老中医脉诊巧断死生(上)

    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长,是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多次为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病。也曾多次接受国家的派遣,远赴海外为外国领导人用中医治愈疾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岳美中老中医行医50多年,治愈过无数病人,其行医经历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运用中医阴阳变化规律,在诊断一些病例时,能断定其死亡的时日,而且十分灵验。 在介绍岳美中先生的诊断病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中国古人对一天24小时的划分方法。 中国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其中,夜间23点至...

  • 中秋祭月趣谈

    中秋祭月趣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论中医心学

    论中医心学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谓: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头者, 精明之府” ; 荀子谓: “心者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 , 这3个论断都是 同一个命题, 即心主神明, 也是中医甚至整个中华文 化界的古老命题。 围绕这个问题, 古代先哲都有过 论述。 举如孔子提出 “正心、 诚意” 的观点; 孟子认为 “仁、 义、 礼、 智根于心” ; 荀子提出 “人何以知...

  • 中医药与碑帖

    中医药与碑帖

    碑帖是一种集历史文化內涵、艺术品位和加工工艺于一身的艺术珍品。“碑”主要指汉、魏、唐代的碑刻如墓碑、庙碑、造像、摩崖石刻等,“帖”指名人的书札以及书法家写在绢帛或刻在木板、石片上,再经过拓片、装裱而成的作品。 中医药与碑帖之间从表面上看并无明显关联,其实两者同属国粹又彼此影响。书家知医,医家善书,历代互见,文脉同源。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肚痛帖》、苏东坡的《覆盆子帖》、黄庭坚的《方药墨跡》《苦笋帖》、徐渭的《水斋药方》、东晋葛洪书的“天台...

  • 忧虑中医传承 抵制中医西化

    忧虑中医传承 抵制中医西化

    作者:王淑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世纪初,张晓彤的名字才渐为中医圈内人熟知。他的名气,却非源自他是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的儿子,而是源自近些年来他以民间中医从业者身份,时时为中医药发展奔走疾呼发出的响亮声音。 经历坎坷,能力很强。自小学习优秀,考入北京四中,没成想遇上“文革”,下乡插队到内蒙土默特左旗,知青一当就是11年。期间不怕吃苦,从生产队长、大队长一路当到公社副书记兼大队书记。1979年返城,办过饭馆、开过商店、做过饮料和糕点,又到中央机关当国家干部,再转到国营酒店当部门...

  • 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玄府”源于 《黄帝内经》 ,原意指皮肤之汗 孔,泄气液之孔窍,与 “汗空” “腠理” “气门” “鬼门”等称谓名异而质同。金代刘完素 《素问玄 机原病式》在构建火热论之时,扩展玄府之内涵, 提出 “玄微府” ,曰 “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 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甲,至于世之万 物,尽皆由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1 ] 。 古代...

  • 李约瑟难题的文化解析——兼论中医是否属于科学

    李约瑟难题的文化解析——兼论中医是否属于科学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不同年代、 不同 场合曾多次提出疑问: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知识曾经 在世界领先, 而近代科学却未能在中国产生? 此即所 谓的李约瑟难题。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领先的观点, 有学者提出质 疑。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科学理论非常贫乏, 只是在 实用技术方面比较发达, 而科学与技术并非一回事, 李约瑟混淆了科学与技术 [1] 。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中 国古代没有科学 [2] 。 不难发现, 对李约瑟难题的探讨 衍生出了新的疑问: 究竟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技术的 关系怎样? 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

  • 北斗历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及意义

    北斗历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及意义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及其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所以,用以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被称为“历法”。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人类无法回避、无法违逆、也无法超越。这个“过程”无论是正常状态或者特殊状态,都是用日、月、年等时间单位进行计量的,这就是历法的意义和魅力所在。正因为生命活动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才应用了5种历法予以计量,其中...

  • 服用祛火中成药别超1周

    服用祛火中成药别超1周

      中医将身体内火分为五种类型,即心火(舌尖发红、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等)、肺火(不断干咳等呼吸系统症状)、肝火(烦躁易怒、舌边尖发红、双目发红等)、胃火(口臭、牙龈出血、便秘等)、肾虚所致的虚火旺盛(盗汗、烦热、失眠等)。这些不同的上火症状必须用不同的药物进行调理。   祛火首选水煎中药   祛火首选水煎中药,因为汤剂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量的增减、配伍,如上火时伴有脾胃虚寒症状,可在配药时加入温性的中药,以中和祛火中药对脾胃的伤害,而这种效果是中成药无法达到的。如果有些年轻人嫌在家煎药麻烦,也可到医院购买中药...

  • 传统中医切诊

    传统中医切诊

      传统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脉诊所诊部位乃寸口脉,触诊所诊部位主要是肌肤、四肢、胸腹、肛周。对直肠的触诊,中医古今文献均无记载。笔者体会到,直肠指诊所得资料可以为中医辨证治疗便秘提供依据,是对中医切诊的补充。   直肠切诊基本内容   直肠切诊时要注意从直肠黏膜、直肠壁及其壁内外肿块、直肠腔、括约肌、周围器官、温热度、敏感度、疼痛这些方面收集相关资料。   直肠阴道膈前膨出   多数妇女的直肠前壁向前突出超过一个指节,其中大部分人并无排便困难。直肠指诊时直肠阴道膈向前的凹陷超过1个半指节(约3cm),需...

  • 中医医话是什么

    中医医话是什么

    医话的读与写 医话作为有中医特色的散文, 其种类丰富, 体载 自由, 在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的同时, 又对中医药文 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医话是什么 医话是医学杂文, 它是医家用临证笔录或口授 等形式记录的研究心得、 临证体会、 传闻经验等, 是 一种涉及内容比较广泛的文体, 包括说理、 论病、 议 法、 阐方等 [1] 。 医话因其形式活泼, 特点鲜明, 内容广 泛而深受医者的喜爱, 医话每每都是有感而发, 在叙 述中又平添议论, 能够开拓思路, 启迪智慧。 医家之 医话, 就像儒家之笔记, 最能益入神明,...

  • 唇色的中医辨证简析

    唇色的中医辨证简析

      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上唇颜色焦枯发焦或黯红,为大肠病变,并伴有肩膀不松爽,口臭口疹、喉咙不畅、耳鼻不通等症状。   上唇苍白泛青,为大肠虚寒,泄泻、胀气、腹绞痛、不寒而栗、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肢体重滞、噎呃、腹胀等症。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唇内红赤或紫绛,肝火旺,脾气急躁,胁下胀痛,吃食不下。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若黯浊,肝胆一定不佳。   唇色火红如赤,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   唇色暗黑而浊者...

  • 中医拜师学医四要义

    中医拜师学医四要义

    学习中医,自然要拜师。师者,包括典籍、医案、同行、名家。拜师,就要怀有敬畏之心,保持谦恭之态,将老师的中医精粹尽可能多地学到手。中医精粹包括可言传的部分,还包括非言传的部分,也就是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的部分。中医的某些认识成果,如基础理论诠释、诊断治疗诀窍等,就具有明显的意会性特征,难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同那些能够写出来、说出来的言传性知识相比,意会性知识也许才是学习中医精粹中的精粹。学习者能不能成才、能成怎样的才,与意会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紧密相关。医者,意也。意,就是清醒的意识和缜密的思考,包括感知...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中医
  • 中医五行思想体系

    中医五行思想体系

      五行思想体系的建构逻辑   用“木”字取象春季少阳之气   春三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所以地处北半球的中华大地阳气不断生发升散,由弱渐强,阴气相对被制约消散,阳长阴消,阳气主导自然界的变化趋势,所以春季阴阳合气以阳为名,称之为少阳。明媚春色中,草木最能体现这个季节的到来及其特征,所以五行学说用“木”字取象借代春季少阳生发之气。   春季阳气嫩弱,与阴气相争有进退屈伸、收散交作之象。“酸”从“酉”,“酉&r...

  • 中药炒炭 药性作用

    中药炒炭 药性作用

      看中医处方,有时会发现某中药名后加了“炭”字,如大蓟炭、大黄炭等。炒炭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即将药物炒(或煅)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有焦苦味为度。   中药炒炭后,改变了药性,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黑可制红,所以“血见黑必止”,如茜草炭、蒲黄炭等;二是缓和峻药药性,减弱补药腻胃,有利于中焦,如大黄炭、干姜炭、青皮炭、首乌炭等;三是增强药物的温热之性,而减其寒凉,如金银花炭、黄芩炭等;四是增强药物的收敛之性,使止血、止泻痢、涩...

  • 中药有克星千万别混吃

    中药有克星千万别混吃

      日常生活中,有些患者喜欢把中西药混合着吃,以为这样“药力猛”、“见效快”。殊不知,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有些中药和西药倘若在一起混着吃,轻者会影响药效,重者甚至危害健康。   蜜炼川贝枇杷膏与感冒清片:蜜炼川贝枇杷膏中含有大量蜂蜜,感冒清片中的退热成分与蜂蜜能形成复合物,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使退热作用减弱。   六味地黄丸与利福平片:六味地黄丸中含有山茱萸,内含有机酸成分,与利福平同服,能增加利福平在肾脏的吸收,从而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   羚羊感冒片与...

  • 气分阴阳《内经》中营卫气血的体用关系

    气分阴阳《内经》中营卫气血的体用关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侯冠群 鲁明源   《灵枢悬解》言:“营卫者,经络之气血”,《医宗金鉴》又云:“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卫即气中剽悍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此言营卫与气血是体用关系。然亦有医家认为营卫属于气的范畴,不可以气血论之。营卫与气血究竟有何渊源?是体用关系,还是不可相互关联?营卫概念源于《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本文从《内经》经文入手厘清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气分阴阳   在《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